-
1 # 俚言雜談
-
2 # 子風長歌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本人閒著點進憑自己的理解作個剖析,知
道杜甫此詩,但未看過有關注釋。
問題提出“青春”在此處指的是什麼?
根據此聯的聯意推斷,此處“青春”一詞是
指作:“美好的時光、心情和風景”等一類的
意象詞。主要作“美好的時光”來解,杜甫
因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心情愉悅而趁這“美
好時光”正好還鄉。而非作“青春”一詞的現
代原意“青年時期或青年人的年齡”解。因
為此時的杜甫已非“青春”。
♥☞現為題主對杜甫此聯作有關對仗剖析:
1、“青春”此處“青”字取其形容詞性與“白”字
對仗,“春”字取名字詞性與“日”對仗。而此
處“白日”是指“晴天白日的好日子”。此上下
聯兩詞,無論從“字面詞性”還是“詞義詞性”
都是工整對仗的。
字面詞性對仗剖析:
“白日”,“白”顏色形容字,“日”名字。
“青春”,“青”顏色形容字,“春”名字。
詞義性質對仗:
“晴天白日的好日子”對仗“美好的時光”工穩;
2、“放歌”與“作伴”的對仗:
“放歌”,“放”動字,“歌”名字。
“作伴”,“作”動字,“伴”名字(夥伴、同伴)
☞此兩詞對仗工整;
3、“須”與“好”的對仗:
“須”須要與“好”正好、恰好對仗。
4、“縱酒”與“還鄉”的對仗:
“縱酒”,放縱的飲酒。“縱”放縱飲,作形容
動字性,“酒”名字。
“還鄉”,“還”歸、返,動字。“鄉”名字。
☞此兩詞對仗亦工穩。
以上都是憑自己之理解作剖析,非依
據原詩有關釋解書籍。
☞♥♥為了更好理解再說明一下:
“青春”有關古義:1、春天(美好的日子、美
好的光景,即美好的時光);
2、草色青蔥(美好的風景)。
☞“時光”有關現代釋義:時間、光陰、日
子、光景。其中“光景”釋義:景色(風景)、
情形、狀況。情形和狀況近義即:事物表現
出來的樣子情狀(杜甫此時情緒狀況的表
現即是“美好的心情”)
☞所以“青春”即“美好的時光”,據上分
析“美好的時光”裡面實際包含“美好的日子、
風景、心情。總括為“時光”)
-
3 # 春水流的囈語
公元763年春,唐朝官軍收復河南河北,史朝義無路可走自縊身亡,其餘部分叛將投降,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杜甫聽到這訊息欣喜若狂,衝口唱出生平第一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杜甫好朋友嚴挺之的兒子嚴武,此時任成都尹、劍南節度使,在他幫助下杜甫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別看草堂後世聞名,對杜甫來說只是暫時棲身之地,他可不想終老在那裡。身在奉節的杜甫一點也不想回到成都的草堂,他想的是回到洛陽,收回自己家的地產,不要再過仰人鼻息的日子。
此時的杜甫年過五十窮困潦倒,縱酒放歌倒是不脫他的本性,他喝醉酒都敢跑到恩人嚴武的床頭罵:“嚴挺之怎麼會有你這樣的兒子!”但是青春作伴能行嗎?您老人家的青春早就在顛簸流離中流逝了。
更有好事的人附會,別看杜甫窮,畢竟還是個官,亂世中更窮的人多了去,這青春不會是他的小妾吧。年過半百的糟老頭,帶著個年輕的女孩回鄉,確實是件快樂的事。
呵呵,這都是現代人對咱老祖宗語言越來越不熟悉引發的歧義。
青春一般指15週歲至20週歲的階段,是人生最美好的階段,有時也引申到整個青年時代或年輕時美好的時光。年紀大一點的都學過楊沫的《青春之歌》,現在的小孩“我的青春我做主”,說的都是這個意思。
春季草木茂盛,其色青綠,古人就用青春來稱春天,有時也延續到夏天。白首杜甫還有激情放歌,是因為在晴朗的日子裡心情歡快縱酒了。回鄉途中和春天作伴,草木青青、鳥語花香,那會是件多愜意的事!
-
4 # 平淡平安平和平心
青春,指美好的春天。詩人在安史之亂中顛沛流離,受盡了苦難。急切地盼旺消除禍亂恢復社會平安。這時突如其來的聽到官軍收復了河南河北的大好訊息,知道家鄉解放了,心喜樂狂。這時正值春光明美的舂天。作者把喜欲狂的激情與春天的美景揉合在一起,抒發了內心激動.歡樂和即將回到離別多年家鄉的情懷。
-
5 # 奚萌子
就是春色,春天的意思。
四時中,春屬木,五色中,青為木色,所以說青春。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無所不在的五行觀念。
說酒,說年輕女子的,都扯遠了。
-
6 # 艽野父
唉,難道不是一匹馬?青驄馬啊。青春肯定是後人筆誤,以訛傳訛。還鄉當然要有馬為伴,為腳力,如白龍馬伴唐僧師徒。也許是兩匹馬?一個名青,一個名春。或杜老先生養的寵物狗或貓或鳥兒叫青春?
-
7 # 金經難閱心自俗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多年的戰亂,常年的流離失所,忽然聽到這麼一個平定的訊息,可以回家了。
這裡的青春是指,人逢喜事,精神煥發。
就像這棵筍,終於可以出頭見到春光
-
8 # 宇麟321弘揚正能量
這是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七律中的兩句詩,全詩如下:
劍外忽傳收薊北,
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
這是杜甫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春,杜甫在流離中聽到官軍屢破史朝義軍,又擒史降唐,結束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亂”後,欣喜若狂,寫了這首七律。
詩中的河南河北指今天的洛陽一帶及河北省北部。
其中的“青春作伴好還鄉”的青春,指的是春天明媚的景色。
-
9 # 施亦南
關於杜甫以及這首詩的時代背景,大概為眾多讀者熟知了,也就不再囉嗦了,只對這兩句詩作詮釋。
此兩句詩,是杜甫的七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頸聯。杜甫以律詩嚴謹著稱,這兩句詩對仗十分工整:比如”放歌”對”作伴”、”縱酒”對”還鄉”,等。
句首的”青春”與”白日”對。詩中”白日放歌須縱酒”,意思是在晴朗的日子引吭高歌、開懷暢飲,抒發無比興奮。
白日,既有晴天之意,亦有收復失地大地重光的含義。
青春,表示春光明媚景色宜人,同時亦含有還鄉夙願得嘗、心情舒暢愉快的含義。
-
10 # 鈺姐的書齋
這兩句詩出自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這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詩,“快”當然指“痛快”,手舞足蹈、喜笑顏開的,據說民國第一才女林徽因就非常喜歡這首詩。
提起杜甫,人們腦中不免會出現一位愁眉深鎖的老者形象,杜甫為人正直、憂國憂民,因而他的詩多反映民間疾苦,從而被稱為“詩史”。
所以我們很難看到他有有痛快愜意的詩,然而這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卻顛覆了大家對他的印象,寫出了他狂放不羈的喜悅,極具感染力。
鈺姐認為若要理解詩中的“青春”一詞,有必要理解杜甫整首詩,以便於聯絡上下文作全面而準確的理解,避免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寫作背景先了解下杜甫作此詩的背景。這是杜甫聽聞“安史之亂”結束後,驚喜欲狂並作了此詩。
唐朝寶應元年冬(762年),唐軍收復洛陽,鄭州及開封等,次年史朝義自縊、部將投降,至此持續8年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
杜甫原湖北襄陽人,後徒河南鞏縣,“安史之亂”後逃難到四川,後戰亂結束,在四川的杜甫聽聞此訊息,隨口便唱出這首七律。
杜甫一家本因“安史之亂”逃至(劍外)四川北部,好訊息一來就由聞到淚,由淚到喜,驚喜的洪流奔湧而出,終於“淚滿衣裳”了。
試想,8年的戰亂漂泊與顛沛流離,任誰都會百感交集、喜不自勝?林徽因就因抗日戰爭逃難到過四川,想想她的情境與杜甫的心境,似乎也並無二致。
02“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頷聯寫狀態,回頭看妻兒臉上的愁容已完全消失了,正在欣喜若狂地收拾詩書。杜甫這裡非常高明,他寫妻兒欣喜就是寫自己心情。
他彷彿想說什麼,又不知從何說起,一家人多年的愁雲慘霧,終於要雲開霧散了。家人的喜悅就是杜甫的喜悅,此時的他再也無心伏案寫詩了,趕緊收拾行李啟程回鄉吧。
詩中不難理解:日頭照耀、放聲高歌、痛飲美酒,明媚的春光陪伴著我返回故鄉。
所以這裡的“青春”,不是指一個人的青春時代,而是指“明媚的春光”,是自然現象,與我們現在對“青春”的理解有區別。
“白日”是指晴朗的日子,“青春”是指春天的景物,春天來臨,春暖花開、春光明媚,與之前的愁雲慘霧、顛沛流離的悽慘日子截然不同。杜甫想到會在這樣的日子裡與親人同返故里,自然會欣喜若狂。
“放歌”與“縱酒”,詩人把“喜欲狂”發揮到了極致,杜甫年輕時的詩是狂放的,能與李白媲美,只是中年後看透了世事滄桑,故而憂國憂民、詩風沉鬱頓挫。如今,這麼個愛國愛家的人想到要返故里,心情自是溢於言表。
其動作之快,一氣呵成,既有想象,又有實境,四個地理名詞,既是當句對又是前後對,甚妙的工整句。看到這樣的句子,我們的心情似乎也和杜甫的一樣,有著飛奔的喜悅。
結語這首詩中“青春”二字甚為搶眼,我認為,明媚的春光不僅指現實生活裡的自然景象,還指杜甫的喜悅心情、天下太平、人們安居樂業的美好情景,這尤其是詩人內心所盼望和渴望的。這也和當時林徽因在四川逃難的心情是類似的。
這首詩首聯點題,其餘各聯層層遞進,情感奔放、非常豪邁,處處透著欣喜,且抒發得淋漓盡致,實是一首百讀不厭的千古好詩!
(END)
回覆列表
青春,指的是青翠的春天景色。我們現在說青春年華,是對年輕人正值美好年華的比喻。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是唐代詩人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詩句。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創作於公元763年的春天,那時的杜甫已是52歲的“高齡”了,正客居在劍門關外的蜀地(四川)。就在頭年(公元762年)冬天,大唐軍隊在洛陽附近的衡水打了一連串的大勝仗,參與安史之亂的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投降。
先說薛嵩,按照《新唐書·薛嵩傳》的記載:
豫安祿山亂,晚為史朝義守相州。僕固懷恩破朝義,長驅河朔,嵩震懼,迎拜軍門,懷恩釋之......
制服了薛嵩,再說說張忠志,按照《舊唐書·德宗本紀》的記載:
偽恆州節度使張忠志以趙、定、深、恆、易五州歸順。
杜甫正是聽到這一系列的好訊息之後,才喜不自禁,急吼吼地寫下此詩的。全篇顯然為急就章(一氣呵成也),體現了他恨不得早日還鄉的欣喜與急迫相互交織的心情。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此句妙在一語雙關,相得益彰。通常,白日和青春,往往以其字面解釋即可。白日為大白天,青春為青翠的春天景色。
不過,細品之下,您會發現,在白日當中,還隱喻著白髮詩人自己的年邁,就算是這把年紀,還不管不顧地放歌與縱酒,那一定是樂不可支了,所謂喜欲狂也;在青春當中,還隱喻著勃勃的生機,此時,鳥語花香、春光明媚,身邊還有妻兒作伴,不就正好還鄉嗎?原詩如下: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