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聊人在743

    首先是敵人營壘有矛盾、混戰,不統一。當時,四川境內共有劉湘、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楊森、劉存厚、李家鈺、羅澤州等數股軍閥勢力,各領“防地”,獨霸一方,連年混戰,互爭雄長,鬧得不可開交。不僅四川軍閥之間有矛盾,蔣介石同四川軍閥之間也有矛盾。四川當時是“國中之國”,川軍的天下。各路軍閥名義上接受蔣介石中央政府的統一‘委任和領導。實際上則以維持川人治川的軍閥統治局面為本旨。他們生怕蔣介石“剿匪不分畛域”,把觸角伸進四川,吞併自己的軍隊和地盤。因而,在對付蔣介石上,四川軍閥之間,又存在共同的利害關係,大家都有點不願“開門揖盜’’的味道。我們入川,利用了這兩種矛盾。

      紅四方面軍進據通南巴,選在田頌堯傾其主力參加“成都之戰”的當口,可以說是恰到好處的一著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田頌堯只顧在成都參加混戰,沒有防備這一點。這就便於我們迅速開啟戰局,立腳生根。當時,蔣介石的勢力想不想進川呢?倒是想的。而四川軍閥呢?怕請神容易送神難,硬是不要他們進來幫忙。所以,劉茂恩部進到萬源,不久便退回去了,胡宗南部已從漢中進到川陝交界處,爬上了巴山的,但也吃了“閉門羹”,不得不悄然回兵。假定那時沒有四川軍閥混戰的局面,我軍入川,川軍聯合起來一致對付我們,我們的處境將會困難得多。假定那時四川軍閥和蔣介石之間沒有矛盾,同意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入川“剿共”,那麼,蔣軍由北而南,川軍由南而北,兩邊一壓,我軍腹背受敵,首尾難顧,要想在大巴山下立腳,更是不可能的。

      另一個原因是,我們有一支英勇善戰的紅軍隊伍。開創革命根據地,建立立腳點,離不開槍桿子。有了堅強的革命武裝力量,才能殲敵致勝,開啟戰局,建樹一切。毛澤東同志說:“建立武裝部隊是建立根據地的最基本一環,沒有這個東西,或有了而無力量,一切問題都無從談起。”(《毛澤東選集》第四一四頁)這是完全正確的。我軍經過極其艱難的西征轉戰,仍儲存了一萬四千餘人槍,子彈平均每槍十排左右,士氣高昂,鬥志旺盛,是最為可貴的。有了這麼一支革命武裝隊伍,我們就能利用敵人營壘的矛盾,乘隙進擊,建立立腳點。部隊從翻越大巴山起,不畏嚴寒,不怕犧牲,神速運動,連續作戰,一鼓作氣打垮了敵人,拿下了通南巴。事實證明,紅軍在軍事上的勝利,是創造根據地的主要條件之一。

      再一個原因是,川北的地形條件、自然條件、群眾條件非常好,是塊天然的用兵、養兵之地。那裡山川縱橫,險峰交錯,路隘林深,許多地方被原始森林覆蓋著,樹木又高又粗,一兩個人合抱都抱不過來。我們用上少數兵力把山口子一堵,敵人就不易攻進來,大部隊集結、隱蔽、穿插,敵人很難發現,便於我軍發揮山地戰、隘路戰、運動戰的特長,進行防禦和反攻。土地肥沃,一年四季長東西,山裡的飛禽走獸不少,解決部隊的吃穿問題,比較好辦。群眾受壓迫剝削很重,迫切要求翻身解放,容易發動。特別是婦女,革命積極性甚高,能吃苦耐勞,是相當活躍,得力的革命力量川東遊擊軍戰鬥在達縣、宣漢、萬源一帶,陝南遊擊隊戰鬥在西鄉,鎮巴——帶,對紅四方面軍進軍川北,也起了配合、支援的作用。

      總之,綜合各方面的因素來看,川陝邊區是我軍較理想的建立根據地的地方。與毛澤東同志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鬥爭》兩篇文章中,分析的那些條件差不多。紅四方面軍能夠結束西征轉戰,立腳通南巴,開創新局面,是主客觀條件具備和統一的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武松的雪花鑌鐵刀到底有多厲害,水滸人有幾個人死在這把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