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韶華傾夢

    在鄧艾偷渡陰平,並於綿竹之戰中打敗諸葛瞻父子時,蜀漢當時還是有力量進行反擊的。畢竟,姜維的軍隊還堅守在劍閣,羅憲還穩穩地守著蜀漢的東面,霍戈在鎮守著蜀漢的難免;而鍾會已經在漢中考慮是否回師,鄧艾這一軍孤軍深入,也只是孤注一擲。

    其一,諸葛瞻父子敗得太快了。鄧艾孤注一擲地偷渡陰平,打的就是時間戰,速度戰。江油等地被鄧艾拿下,也只是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蜀漢的反應時間也不長,劉禪連忙派遣諸葛瞻父子前去應敵。

    但可惜的是,諸葛瞻父子過於冒進,而且採取的是硬剛的方式。決戰,正合鄧艾的心意。所以,最後勝利的是鄧艾。

    其二,劉禪的猜忌之心過重。在劉禪投降之前,他有兩個選擇,一是移駕到南中避難;二是移駕到白帝。在南中,有霍戈這一位安南將軍鎮守,南蠻等部落根本不敢異動。而且,霍戈是從小被劉備留在府上養大的,是皇室的近臣,和劉禪的關係還不錯,初為太子舍人。

    可是,面對這兩地的選擇,劉禪都拒絕了。因為當時鄧艾深入腹地之後,劉禪害怕霍戈等人圖謀不軌。所以,劉禪不僅拒絕了霍戈帶兵回援的請求,也沒有移駕兩地的想法。

    其三,劉禪是一個利己主義者。和父輩,甚至是曹丕等二代不同,劉禪根本沒有到過戰場,也沒有參與過戰爭。他在出生不久,便失去了母親;還沒有成年,父親劉備也薨於白帝城;等到了二十八歲時,諸葛亮也去世了。

    因此,蜀漢皇帝這一個位置,在劉禪看來,或許這是他享樂的資本。而當蜀漢有難,甚至快要到覆滅時,劉禪就要為自己找好出路。這時候,腐儒譙周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當時,譙周直接否定移駕南中的建議,直接勸說劉禪投降。而且為了加重籌碼,譙周還信誓旦旦的對劉禪說,如果曹魏不厚待劉禪,他一定會去和司馬昭辯論一番。這不是扯淡麼,譙周這一位駑臣的話,司馬昭可能連面子都不會給。

  • 2 # 吳學華講歷史

    首先要證明一下,劉禪是一個仁慈的君主。他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備受壓抑,權力受到諸葛亮的控制,因此在諸葛亮去世後,不允許給諸葛亮立廟,也禁止大臣祭奠諸葛亮。諸葛亮多次伐魏而無功,白白消耗了蜀國的國力,劉禪看在眼裡,心疼不已,卻無可奈何。

    諸葛亮去世後,劉嬋依靠他自己的治理,還讓蜀國存在了幾十年。他作為外來勢力的代表,和蜀國本土的勢力抗衡,顯得非常吃力。

    總之,他這個皇帝當得很累,他自己也覺得很累,在魏國大軍兵臨城下的時候,儘管蜀國該有不少軍隊,可他不願戰火再起,也不願黎民受苦,毅然選擇了向鄧艾投降。

    不得不說,這是劉禪做得最正確的一件事。後世很多人都認為劉禪此舉是昏庸無能的表現,其實錯怪他了。

    假如劉嬋拼死抵抗,其實也於事無補,蜀國無非多存活些時候,可是戰死的那些人呢?多少家庭嗚咽號哭?

    劉禪一投降,蜀國的十幾萬大軍主動放下武器,停止了戰爭,百姓欣慰。

    “寧為太平犬,勿為亂世人”,這是戰爭殘酷的真實寫照。劉禪以自己的地位,拯救了蜀國的千萬家庭。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劉禪錯誤地估計了鄧艾的實力,雖然姜維的十幾萬大軍在外面,但是劉禪認為遠水救不了近火,城內的這一點兵力,根本無法抵擋,一旦撐破,自己可能性命不保,還不如投降,留得一條性命。

    這是我個人的看法,不知大家怎麼認為。

  • 3 # 二斤牛肉

    根據王隱《蜀記》記載,蜀漢投降時候“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米四十餘萬斛。”

    說明整個蜀漢還有十萬多名士兵,除了諸葛瞻率領的成都機動部隊在綿竹被鄧艾全殲之外,絕大多數部隊成建制的保留著。

    當時有人建議劉禪向東方去投靠東吳,依靠東吳的部隊來抵抗魏國。也有人建議劉禪向南方躲入南中一帶,將軍霍弋在南中一帶尚有幾萬軍隊能夠抵擋魏軍。並且這會兒鄧艾的部隊並不算太多,真真的大軍由鍾會率領被姜維堵截在劍閣。

    劉禪的兒子北地王劉諶認為父子二人應該繼承劉備的遺志,誓死保衛成都,就在此處與鄧艾決一死戰。但是劉禪並沒有聽從以上任何建議,而是聽從了當時的儒學大師譙周建議,向鄧艾開城投降。

    劉諶看到父親如此“窩囊”,深感屈辱,於是在祖父劉備的廟前大哭一番,殺死自己的老婆兒子,然後自殺,誓不作投降者。

    漢晉春秋曰:後主將從譙周之策,北地王諶怒曰:"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後主不納,遂送璽緩。是日,諶哭於昭烈之廟,先殺妻子,而後自殺,左右無不為涕泣者。

    劉禪這會兒也是騎虎難下。

    首先成都城內已經沒有能夠領兵打仗的大將。

    其次是主力軍隊分別是姜維統帥的大軍防守劍閣,南中地區霍弋軍隊防備少數民族,永安羅憲的軍隊防範東吳。

    成都內部第一波部隊由廖化、張翼帶領北上協助姜維防守劍閣。第二波軍隊由諸葛瞻父子率領在綿竹與鄧艾大戰被全殲,城內留守部隊很少,估算應該不超過五千人。

    朝中益州本土派人們都以譙周的建議為主,這些“本地士族”其實不關心統治者姓劉、姓曹還是姓司馬,類似赤壁之戰前江東一派文人力主投降一樣,他們只想保全自己家族利益。哪怕投降了一樣能夠做官封侯,所以他們毫無抵抗的意願,力勸後主投降。

    上面我有提到,蜀漢投降時候剩餘“米四十餘萬斛”。

    這個數量大家可能沒有什麼概念,我們根據鄧艾在淮南地區屯田時候的記載來看看就知道了。

    三千萬斛於淮上,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三國志·鄧艾傳》

    三千萬斛糧食,可以供十萬大軍吃五年時間。由此類比,一萬軍隊吃一年糧食需要六十萬斛,而此時蜀漢全國只有四十萬斛糧食,成都內的糧食應該不能支援留守部隊抵抗超過三個月的時間。

    說動劉禪投降還有另一個理由,就是現在蜀漢還尚有餘力的情況下投降,對於劉禪自己包括一眾蜀漢官員都還有“籌碼”。魏國皇帝或者說司馬昭,為了安撫蜀漢群眾以及給東吳設立一個“榜樣”,會優待這些投降人士們。如果真拼到最後一兵一卒失敗時候再投降,就完全沒有“議價能力”了。

    劉禪這輩子眼見諸葛丞相鞠躬盡瘁,都未能克復中原,加上看到姜維幾次慘敗以後,年過五十,即將步入花甲之年的他對於北伐信念也早已喪失殆盡。所以與其冒著風險抗爭,倒不如投降,當個安樂公,安度晚年。

    這也是為何蜀漢在尚有餘力的情況下,選擇了投降的原因。

  • 4 # 不沉的經遠

    劉禪要投降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並不是一個意志堅定的人,不過這個時候蜀漢的部隊並不多,而且成都附近也已經沒有多少部隊了。

    按照王隱《蜀記》的記載,當蜀漢投降時,蜀漢上下還有“帶甲將士十萬二千”。這個數字看著不少,但是我們對比一下當時蜀漢面對的敵人,就會發現這點兵力並不多了。

    司馬昭出兵伐蜀時以鄧艾率軍三萬多攻打甘鬆、沓中,牽制在沓中屯田的姜維。命諸葛緒率軍三萬多進攻武街、橋頭,以切斷姜維退回漢中的歸路。而鍾會率主力十多萬從斜谷、駱谷進攻漢中。此外魏興太守劉欽經子午谷向漢中進發。

    這樣算下來,魏軍伐蜀的兵力至少也有十六、七萬之眾,比蜀漢舉國兵力還多了六七成。很明顯,和魏軍相比蜀漢的兵力並不算多。

    維等所統步騎四五萬人

    而在漢中魏軍圍困的樂城和漢城,守將監軍王含、護軍蔣斌的手下各有五千人馬。加上此時堅守不降的黃金圍等地,漢中的蜀軍總數也有一萬多人。

    蜀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兵各五千。

    所以蜀軍在對抗魏軍的一線,至少用去了六七萬人。

    剩下的三四萬蜀軍中,守江州的羅憲有兩千人馬,守南中的霍弋也至少有幾千人,再扣除各地州郡、關卡、要隘的守軍,蜀軍在成都的部隊數量還會有多少呢,恐怕連一萬都勉強吧。

    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考慮一下,在得知鄧艾偷渡陰平以後,劉禪命諸葛瞻率軍前去迎敵。考慮到南中等地的部隊並未被調到成都,諸葛瞻所統帥的部隊,應該就是原本成都及其附近的蜀軍。此時劉禪應該清楚鄧艾這路魏軍的威脅有多大,肯定會盡可能加強諸葛瞻的部隊。

    所以等諸葛瞻戰敗以後,成都周邊的蜀軍數量肯定不多,只剩下了最基本的守備力量。

    因此此時魏軍在成都附近具有兵力和戰鬥力雙重優勢,劉禪能守住成都可能性不大。

    而劉禪棄城逃到南中的話,且不說能不能擺脫魏軍的追擊。在諸葛瞻戰死以後,姜維已經放棄劍閣退往巴郡。鍾會大軍也已經殺入益州。這種情況下即使劉禪跑到南中,也可能和十幾萬魏軍對抗,失敗是早晚的事情。

    如果劉禪不投降,要麼死守成都,要麼逃亡南中。無論哪種情況,都會延長戰爭時間,對益州的破壞也會加強。

    所以諸葛瞻戰敗以後,譙周等益州本土派大臣都力主投降。失去益州本土勢力的支援,劉禪顯然也不可能堅持太久。

    對於劉禪來說,他很清楚這一點,知道敗局已定。劉禪雖然不像演義中那麼無能,不過也不是什麼雄才大略的君主,對於他來說繼續抵抗不如早點投降,以換取魏國的寬大處理。

    因此劉禪最後選擇了投降。

  • 5 # 李成蹊

    朝堂之上,面有菜色,連五品官都要靠挖野菜生存,任何人在這樣的朝廷都會戰鬥力崩潰吧?

    事實上也證明鄧艾帶三千士兵偷渡陰平小路,一路上投降了十幾萬部隊,且這些部隊對蜀漢作戰極其生猛,最後諸葛瞻帶三萬禁軍和鄧艾對剛,鄧艾部隊裡大部分是蜀漢降兵,雖然人數優勢,但差距不大,禁軍的戰鬥力遠強於地方軍,諸葛瞻身先士卒,連逃跑收攏殘兵堅守的機會都沒有,幾個小時被幹翻了,你敢說禁軍沒人投降?

    鄧艾本來就是荊州新野人,他不認可劉備的治國方針,他很自信大軍一到蜀漢治下的軍民會拼命反抗蜀漢,事實證明也如此,且鄧艾偷渡陰平是因為蜀漢守住山頭險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如果是山頭的話,繞到後面也沒法打下關口,且正野史都沒記載鄧艾打下關口接回原部隊。

    如果論幸福感蜀漢遠低於曹魏和東吳,固然東吳大泉當千,但湖南,湖北出土的百珠錢原多於原東吳治下,甚至比四川還多,雖然真實資料無法還原,但推斷資料恐怖到下降幾個等級仍恐怖的地步,比如三國演義說荊州人口百萬,以當時的總人口看誤差不會太大,但劉備入蜀帶走三萬兵,後來諸葛亮和張飛兩路支援又帶走三萬,關羽打樊城帶走五萬,但荊州九郡蜀漢只有三郡,粗略算一下民兵比四比一,這還沒考慮後勤部隊和赤壁之戰荊州戰死的青壯年,而這四比一起碼有一半是老人小孩,難怪糜芳長阪坡都不投降這時候要投降,他不投降會被手下士兵殺死,關羽五萬士兵攻打江陵不是沒有機會,士兵的家屬都吃不飽飯,誰有勁替你賣命?

    這個問題從經濟角度算,蜀漢沒理由不投降

  • 6 # 狂人狂語

    因為從諸葛亮到姜維,為了光復漢室,連年北伐,勞民傷財。從諸葛亮到姜維,都堅定不移的執行北伐戰略,從諸葛時代開始蜀國民眾就皆有菜色。到姜維九伐中原後經濟更是崩潰,在蜀國治下民眾的日子過的是非常的勞苦,不僅稅收繁重,還要承擔頻繁的兵役勞役,到後期蜀中國人民包括地主世家在內都盼著蜀國戰敗,好過安穩的生活。

    魏國在三國中實力最強,地域最廣,在諸葛亮到姜維不斷的北伐攻擊下,魏國採取的都是防守和修養的策略,僅憑一支偏師就牽制住蜀國的舉國之力。而蜀國在不斷的攻擊下卻耗盡國力,據記載最窮時成都府庫僅存五千金庫銀而已。待到魏國解決完內亂開始反擊時,經過多年的修身養息,魏中國人口數量已經超過一千二百萬了,是蜀國的十幾倍。

    魏軍進攻,蜀國因地勢易守難攻,所以據險而守,兩軍對恃,魏軍大將鄧艾在當地人的帶路下“偷渡陰平”,奇襲成都。在綿竹將諸葛瞻帶領的精銳部隊擊潰,一路大量收編投降蜀軍,到了成都腳下,居然已經有十幾萬兵了,把成都圍的是水洩不通。說明蜀國百姓已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成都雖然還有兵馬上萬,但大多是新兵老弱,不堪大用。蜀國困守一隅已久,荊州勢力和劉備元老勢力的人員基本已經不多,朝堂上多是以譙周為代表的本土勢力為代表,他們為了自身的利益,也不斷的勸說劉禪投降,在這種情況下,劉禪如果還妄想抵抗一下的話,說不定半夜就有人能把城門開啟,稀裡糊塗的做刀下之鬼,所以劉禪只能投降了事。

  • 7 # 歌舞三國

    這個問題問到點子上了,這就與當時蜀漢的政治綱領與民心是否吻合有很大的關係,當他的政治綱領已經不太符合大局勢時,這個政權存在的意義已經不大了,存在的意義不大,必為民心所棄,民心所棄哪還能抵抗?乾脆直接投降,了確一樁事情。事實上當時的蜀漢就是這樣的局面。

    蜀漢成立的初心:匡扶漢室

    因為天子被挾持,劉備在諸葛亮的建議下,打出匡扶漢室的口號,所做一切不是反漢,而是反曹,加上劉備也姓劉,還有可能是皇叔,收穫了大量的民心,以至於在被曹操追擊逃亡時還有大量百姓跟隨。赤壁一戰之後,劉備有了自己的地盤,儘管以不太光彩的手段取得了益州,而益州的多數士人依然認為魏是正統,也就是無論是劉備時期、還是諸葛亮主事的時期、還是後期,益州內部一直並不團結。

    而當時劉備兵強馬壯,那些不同的聲調暫時沒有掀起什麼波浪罷了,後來,曹丕篡漢,漢獻帝並沒有死,劉備稱帝,當初匡扶漢室的口號已經顯得非常蒼白,從而使蜀漢陷於了一個很尷尬的局面,劉備這個“漢”,誰會認可呢?

    最後劉備孤注一擲攻吳失敗,丟掉了荊州,把權利移交到了諸葛亮手裡,好在諸葛亮也是匡扶漢室的策劃與執行者,加上出色的執政能力,征服了南方,益州反對的聲音也掀不起什麼大的波瀾。整個益州處於一個相對國泰民安的局面。

    諸葛亮死後,匡扶漢室也徹底的失敗,這之後的蜀國實際上沒有什麼大的動作。接替諸葛亮先後負責執政的蔣琬、費禕、董允都是很有才,他們與諸葛亮在蜀國號為“四相”。後來蔣琬因病去世,費禕又被魏的刺客暗殺。此後諸葛亮建立的體制逐漸沒有人可能理解,蜀國開始迅速走向滅亡。

    《蜀志》群臣傳中,有關群臣不和的記載很多。魏、吳內部也屢屢發生內訌內亂,而且都是你死我活的鬥爭,蜀漢的這種對立,表面是爭權奪利,更多是個人之間的反目而爭吵。劉備和諸葛亮在世的時候,能鎮住局面,但是在失去這兩個強有力的領導之後,蜀漢被這些大臣內部的內訌搞得什麼事情都不能做了。

    皇帝劉禪從小缺少處理大事的能力,也沒有魄力,寵愛宦官黃皓,品質使然,也沒有變成一個暴君,否則蜀國滅亡得更快,宦官黃皓也只是一個貪圖私利的小人,對政治並沒有什麼野心。總而言之,蜀國君臣從上到下都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反而變成一種非法的地方政權。很多大臣其實是身在蜀營心在魏。

    群臣中唯一不甘寂寞的是繼承諸葛亮遺志繼續北伐的姜維。他前後出兵伐魏,拉攏當地羌族,但是終究沒有取得多大的戰果,姜維本來是魏的降將,在那些所謂士人的眼裡,就是不忠之臣,不值得信任,因此,姜維在蜀顯得孤立無援,舉步維艱。

    因此,在鄧艾從陰平偷襲成功之後,除了諸葛瞻拼死一戰之外,其餘的地方將都不戰而降,說明在他的們內心裡沒有“一定要保衛蜀國”這樣的理念。而鄧艾兵臨城下之後,這些親魏的大臣一看機會來了,所討論的話題不是如何擊退強敵,而是在東吳和魏之,選誰而降的問題。這真是天大諷刺。最後譙周的理由是:“ 降魏一步到魏,降吳的話,以後吳必被魏滅,還得二次投降.....”

    在親魏分子譙周的強力建議下,投魏吧!而劉禪本來也沒有多大的野心,降就降吧,愛咋咋地。

  • 8 # 孤舟釣江雪

    一、當時成都附近的主力已被鄧艾擊潰,姜維遠在沓中,遠水難救近火,且被鍾會牽制。因此破城是肯定的,劉禪不投降就只有逃跑。

    二、諸葛亮死後,蜀中舊勢力抬頭,百姓厭戰,朝中官員以蜀人為主,以樵周為代表的蜀人想投降,劉禪若是不從,下場說不定更慘。

    三、當時蜀國只有91萬人,即便眾志成城,最多也就15萬兵馬,而魏國有500萬人,國力差距太大,怎麼可能長時間地域魏國進攻?

    可見,不管從什麼角度看,劉禪除了投降,還真沒第二條路。即便這一次能僥倖逆襲、擊潰鄧艾,長久看也是必然要亡國的,長痛不如短痛,還不如投降算了。

  • 9 # 臥牛說歷史

    個人選擇而已,沒那麼多為什麼。

    好比宋徽宗、宋欽宗,汴梁被圍,北宋真的毫無招架之力?不說金國不善攻城,北宋的勤王大軍都在救援。

    倆皇帝再堅持一陣,結果未可知呢。倆人就這麼傻乎乎地投降了,大概以為自己繼續交錢就行了。

    劉禪大概是被嚇到了——魏軍包圍了成都,姜維這是團滅了?在通訊不發達的年代,後方根據地被敵人包圍,大概率會認為是前線軍隊玩完了。

    這個“包圍”很好破,古城堅守,然後派人四處偵查打探,遲早查明鄧艾虛實,然後固城待援,輸的一定是鄧艾。

    劉禪偏不這麼幹,直接投降。大概想著:我不抵抗,魏國怎麼也得善待我吧。

    劉禪比宋徽宗、宋欽宗強點,這個強指的是運氣好,富富貴貴地過了下半生。

  • 10 # 我要嘗試一下

    我認為劉禪投降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諸葛瞻父子戰死,讓他覺得整個蜀漢已經失守。

    2、譙周等投降派的古惑

    3、嚇破膽了!沒勇氣決一死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人撞了,做了兩個膝蓋骨的檢查,給我200塊錢,值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