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民阿蘇玩野釣
-
2 # 火山三文魚
一、檢查浮漂是否有裂紋、暗傷
浮漂有裂紋、暗傷,在調漂階段是體現不出來的,按正常調漂步驟一樣可以調到設定目數進行垂釣,隨著時間推移,浮漂慢慢吸水,浮力逐漸減小,浮漂就發生了陰漂現象。有些浮漂有裂紋、暗傷,不顯眼,不仔細觀察很難發現(很多釣友沒有檢查浮漂的習慣,只在作釣中出現狀況後才檢查,因此浮漂壞了也不知,導致浮漂挨帶病工作,漂說:我容易嘛,釣者說:經常檢查不累嘛[偷笑]),若經檢查發現是該問題後,建議進行如下改善:若浮漂裂紋、暗傷不明顯,說明浮漂吸水不嚴重,陰漂現象也不算嚴重,若此時是打塘或進行釣魚比賽,建議立即換上一支新浮漂使用,若此時是野釣或休閒釣,可以不用換漂,只需修整鉛皮重新調漂即可繼續使用(因浮漂吸足水後浮力也基本恆定了,不會出現調整後又陰漂現象,除非裂紋繼續擴大很多);若經檢查浮漂裂紋較大、暗傷較深,嚴重影響調漂及觀察漂訊,則建議捨棄該浮漂,更換新漂使用。
二、觀察水流、風力、風向等外力因素是否發生了變化
一般來說,陰漂現象多發生在釣靈調釣方式,當然釣鈍方式也會發生陰漂現象,但發生得較少。在調靈方式下,因浮力與釣組重力平衡,調幾釣幾很是方便,多數釣友很喜歡釣靈,易調易看訊號,正是因為釣靈方式浮力與重力平衡,因此微弱的外力就能改變浮漂之現狀,造成陰漂,比如水流、風力、風向之變化,若發現是上述原因造成的,只需向上微調浮漂,調到重新作釣後浮漂能露出所需目數即可。在釣鈍垂釣方式下,風力、風向一般造不成陰漂,水流變化造成的因素較大,若是水流變化造成陰漂,建議上調浮漂直至能露出所需目數即可,若水流變得很急,水力加大很多,上述方法不一定管用,則建議換上吃鉛更大的浮漂重新調漂即可。
三、觀察餌料落點是否有浮泥
除平坦的硬底外,一般的池塘,野外水底均有浮泥,在釣底方式下拋投到浮泥上會發生陰漂現象。若垂釣時落點準確,未發生陰漂現象,在拋投不準、打偏後發生陰漂現象,說明旁邊有凹坑,凹坑被浮泥覆蓋,打到這些地方,自然會發生陰漂了,這種情況野釣經常發生,即使釣塘也可能發生的,例如你的釣點無魚,你會試著前後左右拋投找魚吧。若因浮泥發生陰漂現象,建議適當剪鉛調成離底釣或觸底釣。
四、觀察垂釣水底是否凹凸不平
在底釣情況下,若垂釣水底凹凸不平,會造成陰漂現象,若垂釣過程中偶爾發生一兩次陰漂,可以不用進行任何調漂換漂,重新拋投即可,若經常發生陰漂現象,則要適當修剪鉛皮改為離底釣或觸底釣即可。
五、檢查是否是用餌變化的原因造成
在釣靈情況下,一般都是小鉤細線小漂,漂的浮力很小,這種調釣方式下餌料的變化對浮漂的影響是巨大的,餌團的大小、餌料配比的變化均有可能造成陰漂現象。此種情況下,釣組浮漂均無需更換,只需精細化、標準化操作即可。
-
3 # 【龍弟兒】戶外
釣魚的時候我們總能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從釣位的選擇,餌料的味型和狀態以及浮漂的調釣等等環節都可能出現異常。但是新手最頭疼的往往不是這些環節,而是“陰漂”。具體表現為浮漂的目數慢慢在水中消失或減少了,但是動作很輕和頓口有比較明顯的區別,提竿也總是空。所以很多新手釣友遇到陰漂就頭痛,因為又要空軍了。
浮漂是個使用頻率很高的配件,每次提竿都會對它造成一定程度的撞擊,時間長了可能會出現一些細小的裂紋。當然了,現在用“奈米漂”的釣友可能感覺不到什麼,但對蘆葦漂,巴爾杉和其他材料的浮漂,影響就比較明顯了。浮漂有了裂紋之後開始吸水,浮漂的浮力發生了變化,釣目自然會發生變化。
二,天氣太冷,魚的活力不足,吸食餌料沒力氣
現在這段時間還沒啥太大的影響,但是到了下個月,一些北方地區的溫度就只有十來度了,這時候釣友就能感受到這種狀態了。因為魚兒活力不足,有時候吸食餌料沒力氣,有時候還會含著餌料在原地不動,但又沒辦法將餌料全都吸入嘴裡。浮漂出現陰漂,但提竿不中魚。這時候一定要把餌料的比重減輕一些,讓餌料蓬鬆一些,入口性好點,讓餌料輕輕一吸就吸入嘴裡,這樣訊號才會變得有力。
這種情況也是在冷天或其他原因導致魚兒活躍度不高的時候容易出現。這時候魚兒吃餌的動作比較輕,如果子線還比較長,那麼訊號衰減就比較嚴重,比如說原來有力的頓口,可能在浮漂上表現出來的就是緩緩下沉一目半目,出現陰漂的現象。這時候可以用短一點的子線,比如說原來對摺後是30釐米,可以改成對摺後10釐米,子線用細一點,訊號就會有所改善了。
四,水底有淤泥層,餌料慢慢陷入水中
在一些水流比較平緩的水域,比如說湖泊的灣岔,小河,野塘這些地方很容易沉積大量的雜物,比如說樹葉啥的長期在這裡腐爛。時間久了之後這裡就有很厚的一層淤泥,如果餌料比重比較大,餌料入水後會慢慢陷入泥層裡,這時候浮漂也會出現陰漂的跡象。解決這個問題還是減輕餌料的比重,增加調目,讓餌料不陷入泥層即可。在陷入淤泥層的時候還會出現窩子裡有魚卻不吃餌的尷尬。
五,晝夜溫差,魚兒開口不積極
進入秋天后溫差就會越來越大,尤其是下午出釣的時候。很容易發現剛開始釣的時候魚口還不錯,可是到了晚上浮漂就很詭異了。同樣的釣點居然出現了陰漂的跡象。出現這種情況一般都是溫差太大,魚兒對溫度的變化太過敏感,導致開口覓食不積極。還是採取小鉤細線,減輕餌料的比重,改善餌料的適口性和調整浮漂的調釣。
六,水裡有暗流和其他原因
有時候水面看起來很平靜,但水底或者中間可能會出現暗流。在水流的沖刷下線組會受到水流的影響往某個方向緩慢下沉。不過這種跡象比較有規律,可以採取雙鉛釣的方法來穩住線組。也有可能是水底不平,剛好是個斜坡啥的,餌料慢慢朝旁邊滾動,也有可能是小蝦之類的在水底吃餌。
結束語:在釣魚的時候出現異常是很正常的,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不知道從哪裡開始調整,主要是不知道原因所在。就拿陰漂來說,很多釣友都頭疼,但只要把原因弄清楚,調整起來也是非常簡單的。所以有時候自己出現異常的時候如果看到別人在連桿,最好主動過去請教別人對魚情的判斷,萬萬不要死守和閉門造車。
-
4 # 與悅人生
1. 浮漂有破損:遇到陰漂的情況,首先要仔細檢查下浮漂本身是否存在損傷。如漂身和漂尾、漂腳的連線處是否有裂痕;或者飄身有孔洞,都會造成進水。導致在浮漂調好的基礎上還向下陰漂。
2. 水底不平或有暗流:如果浮漂“沒毛病”,要檢測下水底是否平坦,如果地形崎嶇不平,餌料在水下姿態不穩定,也會造成陰漂的情況。還有就是水下障礙物,釣前可能根本沒找到底,等到掛餌後由於重量的增加,會使餌料或快或慢的落入水草縫隙中。建議找底時多找幾次,找到水下較為平坦的地方下竿。
另外,水底暗流也是造成“陰漂”的一個原因。一般溫差越大,暗流越大。暗流快,浮漂統一出現大頓口加黑漂,暗流慢,浮漂會慢慢陰下去,或者陰上來,走水的地方,這種現象會更厲害。這時候建議採用大跑鉛或雙鉛釣法,實在不行建議更換釣點。
3. 漂小線重、漂小水深:這個問題在不會搭配釣組的新手上較為常見,這個季節還是作釣鯽魚偏多,為保證訊號明顯,一般都選用吃鉛量小的浮漂,這時候如果漂選得太小,主線卻選得過大,在餌料觸底後的一小段時間裡,隨著浮漂與竿稍之間的主線下沉入水是有很大可能把浮漂向下壓一些的。
此外,作釣區域水較深建議不要用過小的浮漂,因為浮漂的浮力和鉛墜的下拉力量沒辦法將線組繃直,魚口是不會有清晰的動作的。
4. 來自老手的建議:夜釣不一定是魚吃食,麻蝦泥鰍都吃的,麻蝦口,看是頓口,黑漂,陰漂,頂漂,你以為是魚,其實不然,三克漂大跑鉛,麻蝦輕而易舉的各種黑漂,陰漂,不知道的以為是老貨在吃食。再一個不是所有魚吃食都是頓口黑漂什麼的,老貨,滑魚,各種試探,沒有耐心的都能氣的闕杆子,氣壓,水溫,風向,各種缺一不可,有的魚願意一口悶,有的魚不願意一口悶,就在那試探,試探到讓你懷疑人生。
-
5 # 來自星星的大叔
任何人工的產品,都存在一個保質期,浮漂也是如此,尤其是浮漂,其實論使用率而言,是非常高的,尤其是每一次的碰擊水面、撞擊水草、竿身,表面看上去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隨著使用時間增加,尤其是漂腳、漂目,和漂肚介面處,漂身上漆面,或多或少都會有裂紋,偏偏不少釣友,對浮漂的保養,是沒有概念的,久而久之,這些裂紋就會真的破裂,進一步就是浮漂開始吃水,浮漂自身重力發生變化之後,釣目發生變化,是很正常的事情。解決的辦法也很簡單,就是定期用漂蠟保養,如果有女朋友的釣友,還可以將其過期的透明指甲油用來八樣浮漂,都能有效緩解、避免浮漂吃水的現象,回頭有空了寫一篇如何保養浮漂的文章。
這其實是一個細節問題,有些釣友做事是比較粗糙的,開好的餌團,直接就任其裸露在太陽下,不用毛巾、紙巾覆蓋,時間久了,餌團的水分會發生變化,如表皮皸裂,但是餌團內部還是溼潤的,粗心的釣友,會直接重新揉搓餌團,再繼續使用,在調釣之後,確定好的釣目,使用重新揉搓後的餌團,就會發生陰漂。這個解決辦法,要麼是事前用半乾的毛巾覆蓋餌團,這樣可以讓餌團前後的比重一直,不至於霧化速度發生變化;要麼就是餌團變幹之後,重新微調一下浮漂。
這種問題多出現在漂小線粗,很多時候我們考慮線組搭配,會顧慮到線徑過粗,產生了額外的浮力,最終導致帶著浮漂上浮,其實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就是水線太長,線徑太粗,浮漂吃鉛太小,導致了在水面以下的魚線太重,壓著浮漂下沉了半目到1目,在野釣釣鯽魚時,這種現象是很常見的,因為本身鯽魚漂的目格就短,整體吃鉛就小,有些釣友為了防止線組太細,遇到大魚切線,會專用採用線號較大的主線,調釣之時如果正好有流水,等正釣的時候,風停水停,就很容易出現陰漂的現象;解決的辦法,就是換吃鉛大一些的浮漂。
可能有釣友會說,這算個什麼原因,難道拋投太精準也會出現陰漂?這有點扯了吧,事實上還真是如此,我們在釣魚時,不管是黑坑還是野釣,在遇見淤泥底特別厚,尤其是形成了醬層的水底,調漂之時會分外謹慎,不僅要找到淤泥底的實底,更會找到魚層所在的實底,但是如果拋竿太過於精準,竿竿都打到同一個位置,時間久了,釣點所在的醬層會發生輕微的變化,如果浮漂不做微調,陰漂是很正常的;解決方法也很簡單,出現陰漂時,做一下微調即可。
黃河和長江,最大的區別,除了地域位置不同,發源地不同,最主要的不同就是水的密度不同,而河道匯入口,湖庫的進水口,都是很好的釣點,但是這類釣點有兩個最顯著的特點,一是多有水底暗流,二是水的密度不穩定,前者會導致輕微走水,後者則會導致出現陰漂,野外水域水的密度,其實就是水中雜質的含量,在進出水口,是多處水流彙集,水中雜質的數量並不穩定,所以水的密度並不是一層不變,相應的,對同一固定物體,產生的浮力也不是固定的,所以在這裡作釣,尤其是用懸墜釣法的時候,出現陰漂是常事,解決辦法就是改為鉛墜沉底,不要懸墜即可。
-
6 # 酷湖釣魚人卓哥
魚漂陰漂,這個問題總是困擾著大家,因為這個小小的變化,對釣魚吃口有著不小的影響。陰漂這個說是指,漂目不穩定,間接說明浮漂不穩定,那不穩定的浮漂還不是質量問題嗎?
質量問題只是其中一種
水質變化是我們在自然水域作釣,每次出釣會有間隔,有時候一週或是一天,這時水的密度會隨著天氣季節水質變化,對浮漂的漂目產生變化。
水域不同水密度變化還有就是每次作釣的水域也會有差異,那水的密度變化,同樣也會對浮漂產生影響。這都是正常的變化,只是我們每次釣魚都作調校,養成驗漂的習慣,避免問題的出現。
漂的材質特點我印象中用過幾支過百元的品牌“蘆葦漂”,因為它的材質優勢,有些魚情一定得用它,但它就有陰漂的問題。
每次用這組漂,都是釣了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都需要重新驗一下漂,它老是出問題,後來慢慢的,也形成這組漂的一個特有的使用習慣,驗過漂後再調整好漂目,繼續作釣。
如果平時作釣的過程中,開始口都很好,慢慢的口變少或是徹底沒口了。這時你就需要考慮,是不是漂的問題,但不一定是產生了陰漂,畢竟野外環境,水流變化會帶動水底的細微變化,這些都會產生漂目的影響。
其實漂目不穩定判別為陰漂,也是不太嚴謹的。野外作釣環境複雜,特別在自然水域,天氣風向,都可能對看漂產生影響。
不同的水深每個浮漂在設計出來,其實也有它的特定作釣環境的,適合做作多深的水域。特別在水深這個引數上,如果一支只合適釣2米深的水,你用來釣5米深的水,那就真的是不合適,水下如果有稍微的變化,對漂向的影響就有出現了,但也不是完全不能用,通過一些調校的技巧也能避免出口的問題,但真的不建議畢竟適合最重要。
不同的魚種有些大個體的魚就不能什麼浮漂都合適,對浮漂的某一個部分有特定要求,比如我們浮釣鰱鱅。還有些需要打介面作釣的魚,你就需要一支釣行程的浮漂等等。
吃口的要求記得春季釣鯽魚的時候,連著做了幾天,一到中午的時候就沒口了,但一上午可以釣15斤左右,雖然大部分釣友都很滿足,但是因為魚的個體的吸引力太大,我就堅持了下來。一開始我反覆驗漂,調整作釣策略,因為提升了拋投頻率,但也只是偶爾會有介面,後來通過仔細的觀察浮漂發現, 漂目上只有很小的變化,那時以為是走水或是風向問題。
慢慢的我已經沒有辦法了想放棄了,就換了一支小翠目的浮漂,是我用來冬天釣魚用的,換上之後才發現,魚口不是沒有,只是他吃餌發生了變化,這時的魚吃到餌後,在拖動的過程中只有一個小小的閃動的動做,這支漂剛好可以反應出來,我說這些不是代表我換對了漂,但恰好我換了之後就可以準確地找到差別,解決問題。
浮漂的工藝已經很成熟了,一些大品牌出做出來價格非常親民的浮漂,這種在使用時,只要操作得當,基本不會出現質量問題,對要求不是太高的釣友是不錯的選擇。
這樣我們也可以在實力允許的情況下,多備用一些,可以在我們做選擇的時候都有一支適合的浮漂可用。
-
7 # 科普大全
我們知道,浮漂的漂目是有目格的,也就是漂目上,用來分割目數的,中間的黑色的一圈,不少釣友有這麼個小疑問,就是這個目格為什麼非要用黑色一圈來區分,直接用顏色來區分,比如黃色下面是綠色,或者黃色和紅色,這樣不是製作起來更簡單麼?最早的臺釣漂是不是這樣試過,那還真不知道,但是在使用現在的立漂垂釣時,經常會出現的一種現象,叫做陰漂,就決定這種目格必須要區分開;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要先解釋一下什麼叫陰漂,這個詞也算是釣魚圈子裡的一個特有詞語,意思就是浮漂的漂目在水中突然消失了,說道這裡,其實真得需要吐槽一下,估計最早發明圈子裡特有詞彙的釣友,肯定是說傳統相聲的,什麼黑漂、陰漂、頂漂之流的,和傳統相聲的春典有的一比,圈外的人聽起來就和舊社會下九流接頭一樣,把本來挺高尚、挺文雅的一個休閒運動,搞得和一群黑社會流氓聚集一樣。
這話可不是胡說,在過去,捕魚是窮人才乾的事,而釣魚,都是知識分子,還得是有錢有勢有時間的知識分子才能做的事,門檻是非常高的,哪裡像現在,什麼人都可以釣魚,而且把圈子裡的詞彙,弄得和舊社會下九流黑話一般,想想也挺悲哀,連普通話都表達不清的一群人,居然也能代表釣魚圈子裡主流。
閒話說完,我們說正事,基於以前的生產工藝,在奈米漂、高壓噴漆技術未普及之前,浮漂上清漆、上色漆,都是純手工的,但是有個極大的缺陷,就是不管手藝再好,浮漂都會吃水,因為上漆不均勻,後期都要打磨,這個打磨在當時也是純手工的,每一支漂,或多或少都會在漂肚、漂腳、漂目上,形成或多或少的沙眼,進水之後,浮漂整體會吃水,從而壓掉釣目,如果目格不用黑漆區分開,那到底是壓了半目還是1目,根本就看不出來,而浮漂因為吃水,自身變種,導致釣目變化,這種現象我們就稱為陰漂。
但是後來隨著工藝進步,有了奈米漂,上漆有高壓噴槍,打磨改為半自動、半人工,在工藝上就極大的避免了吃水現象,但是後來大家發現,水底淤泥厚度、密度不同,餌料霧化速度不同、線組的粗細不同、浮漂的吃鉛不同、水的密度不同,都會導致陰漂現象,在久而久之,這個詞彙用的人也就少了,因為自媒體的普及,改用變目、沉目,這樣相對比較直白,比較能理解的詞語代替,陰漂這個詞,就慢慢的不怎麼被人提起了。那麼,常見的陰漂原因,和解決方法,有哪些呢?
一、浮漂漂身有沙眼,浮漂吃水
任何人工的產品,都存在一個保質期,浮漂也是如此,尤其是浮漂,其實論使用率而言,是非常高的,尤其是每一次的碰擊水面、撞擊水草、竿身,表面看上去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隨著使用時間增加,尤其是漂腳、漂目,和漂肚介面處,漂身上漆面,或多或少都會有裂紋,偏偏不少釣友,對浮漂的保養,是沒有概念的,久而久之,這些裂紋就會真的破裂,進一步就是浮漂開始吃水,浮漂自身重力發生變化之後,釣目發生變化,是很正常的事情。解決的辦法也很簡單,就是定期用漂蠟保養,如果有女朋友的釣友,還可以將其過期的透明指甲油用來八樣浮漂,都能有效緩解、避免浮漂吃水的現象,回頭有空了寫一篇如何保養浮漂的文章。
二、餌料的比重、霧化速度導致的陰漂
這其實是一個細節問題,有些釣友做事是比較粗糙的,開好的餌團,直接就任其裸露在太陽下,不用毛巾、紙巾覆蓋,時間久了,餌團的水分會發生變化,如表皮皸裂,但是餌團內部還是溼潤的,粗心的釣友,會直接重新揉搓餌團,再繼續使用,在調釣之後,確定好的釣目,使用重新揉搓後的餌團,就會發生陰漂。這個解決辦法,要麼是事前用半乾的毛巾覆蓋餌團,這樣可以讓餌團前後的比重一直,不至於霧化速度發生變化;要麼就是餌團變幹之後,重新微調一下浮漂。
三、線組搭配上有問題
這種問題多出現在漂小線粗,很多時候我們考慮線組搭配,會顧慮到線徑過粗,產生了額外的浮力,最終導致帶著浮漂上浮,其實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就是水線太長,線徑太粗,浮漂吃鉛太小,導致了在水面以下的魚線太重,壓著浮漂下沉了半目到1目,在野釣釣鯽魚時,這種現象是很常見的,因為本身鯽魚漂的目格就短,整體吃鉛就小,有些釣友為了防止線組太細,遇到大魚切線,會專用採用線號較大的主線,調釣之時如果正好有流水,等正釣的時候,風停水停,就很容易出現陰漂的現象;解決的辦法,就是換吃鉛大一些的浮漂。
四、醬層太厚、拋投太精準
可能有釣友會說,這算個什麼原因,難道拋投太精準也會出現陰漂?這有點扯了吧,事實上還真是如此,我們在釣魚時,不管是黑坑還是野釣,在遇見淤泥底特別厚,尤其是形成了醬層的水底,調漂之時會分外謹慎,不僅要找到淤泥底的實底,更會找到魚層所在的實底,但是如果拋竿太過於精準,竿竿都打到同一個位置,時間久了,釣點所在的醬層會發生輕微的變化,如果浮漂不做微調,陰漂是很正常的;解決方法也很簡單,出現陰漂時,做一下微調即可。
五、在河道匯入口、湖庫進出水做釣
黃河和長江,最大的區別,除了地域位置不同,發源地不同,最主要的不同就是水的密度不同,而河道匯入口,湖庫的進水口,都是很好的釣點,但是這類釣點有兩個最顯著的特點,一是多有水底暗流,二是水的密度不穩定,前者會導致輕微走水,後者則會導致出現陰漂,野外水域水的密度,其實就是水中雜質的含量,在進出水口,是多處水流彙集,水中雜質的數量並不穩定,所以水的密度並不是一層不變,相應的,對同一固定物體,產生的浮力也不是固定的,所以在這裡作釣,尤其是用懸墜釣法的時候,出現陰漂是常事,解決辦法就是改為鉛墜沉底,不要懸墜即可。
在釣魚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咋一看,覺得很難理解的事情,陰漂現象也只是其中的一種而已,姑且不論如何稱呼,多實戰幾次,多琢磨琢磨,經驗豐富了,這些現象自然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問題了。
-
8 # 釣魚打野
陰漂這種現象大家都有遇到,特別是野釣的朋友,一般也就是幾種情況,很容易判定。
一 水流,這種陰漂較多。解決辦法就是調整浮漂,可以考慮不停上拉浮漂,直到一個浮漂穩定的狀態。例如:調四釣二改為釣四、釣五、跑鉛等等。
二 浮漂和線組不搭配,如浮漂小,線組大,在野外有風和水流時愛陰漂。原因就是漂小帶不動線,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搭配。
三 浮漂壞了,換漂。
四 風線沒壓好,這個試試就知道。
五 蝦、好多人無估陰漂都是這種,搞得人莫名其妙。解決辦法打浮,離底做釣。
六 底部不平,調平水釣一目的容易遇到這種情況,浮漂停穩後莫名其妙下沉,感覺像口打不中。解決辦法上調。
在野外遇見的一般就是這幾種,而且以小漂據多 。建議:野釣基本上沒有生口魚,除冬天外浮漂適當選擇大一點的能避免很多麻煩。 -
9 # 說著說著就急眼
無論是玩黑坑還是野釣經常會遇到陰漂的情況,就是那種二擺到位後,浮漂的釣目還會慢慢的下降,比如調四到二,二目的釣目,慢慢陰成一目或平水了;
一:少部分新手調漂的時候,不壓風線(漂座到竿稍的那段主線),隨著風線入水後,這段線組水中到位重量帶給漂目的變化,說白了,這個原因是你的調釣不準確,是必須要改正的;良好的調漂習慣是壓風線入水後確定釣目,然後再回拉魚竿,讓釣目入水,回送魚竿可以多回送一點,看釣目是否穩定住了。穩定住了,才是你真正的釣目;這樣的好習慣還可以有效避免過底的問題;
二:大風天氣或放水,開泵的時候,有水流,常見的是暗流,比如風向南吹,這時水底的暗流是向北的,這種情況,其實建議是通過相對的釣高來解決的,把陰下去的那幾目計算進去,舉例,會陰兩目的話,原來是調四釣二,陰漂平水看不著到了,改成調五釣四,陰漂後,變成水面上還剩下1-2目。當然要根據魚口來決定,是否調五,有時調三釣四或調四釣四,陰個兩三目後,就可以了,極限的情況可以小跑鉛或大跑鉛,釣高目。
三:魚蹭線,不要以為所有的蹭線都是很快速的黑漂,這個速度是由魚蹭線的位置,魚的遊動情況來決定的,特別是冬天錨大棚的時候,魚活性不好,漂動就打,特別是花鰱主要就是錨這種陰漂。至於能不能錨,要不要錨,就要看魚情來決定了。
四:部分魚的吃口,也會是陰漂,雖然比例不多,如果不一直陰漂,可以試著打幾桿看看,但一定要注意,如果是正釣,別炸窩子,快魚慢釣的時候是要放掉這種口的,而慢魚快釣的時候,建議打幾桿試試,當魚情水情不太好的時候,很多異常漂相都是要先試著打幾竿來判斷排除一下的。包括那種搶魚期要放掉的半目頓口之類的。
釣無定法,沒有絕對。
-
10 # 鐵頭霖
回到問題,首先要了解陰漂產生的原因,再做解決陰漂的對策。
陰漂表現:通常情況下,漂調好後的調目和釣目在理論上都不會有太大的變化。而在垂釣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本來釣2目,一段時間之後變成1目。
1、浮漂問題。一旦垂釣過程中出現陰漂,或者目數有變化,第一要考慮的就是浮漂。檢查浮漂是否有損傷,若有摺痕、掉漆、坑窪、孔眼等現象,可斷定為浮漂吸水導致陰漂問題,解決辦法——更換浮漂,更換完好無損浮漂施釣;若沒有上述現象,則因為浮漂本身材質問題吸水原因導致陰漂,解決辦法——泡漂,可在垂釣前將浮漂泡入水中二十分鐘以上,之後再釣漂像相對會穩定些。(奈米漂請忽略)
2、線組問題。線組特別是尼龍線組,有嚴展性,特別在冬季低溫天氣與夏季高溫天氣,因熱脹冷縮原理,垂釣一段時間後線組長度會有變化,導致陰漂,解決辦法——1小時左右校驗一次漂。線組過粗,線組本身的重力,也會導致陰漂,更換細線組即可解決。
3、釣點問題。釣點內的水底平整度對漂相影響很大,水底平漂相穩,水底凹凸漂相怪異,解決辦法:一是直接換釣點;二是離底釣。還有一種水底水草多,碰墜、掛鉤,這種情況直接換釣位,或者更換更適合的傳統釣。
4、水的問題。釣點水的深淺決定用漂與調漂,水深用長漂,水淺用短漂;水深調低目,水淺調高目;流水調高目,靜水調低目。特別是有細微流水的情況下,陰漂現象極為常見,解決辦法——可採用雙鉛釣法,一鉛沉底一鉛懸浮。
5、其它問題。如風線是否壓入水,釣點有非物件魚鬧窩,螃蟹、蝦之類的就餌,是否拋竿太滿等原因。
陰漂在釣魚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分析具體原因,再去解決問題,方能百戰不怠。
回覆列表
釣魚人在釣魚過程中有時會遇見這種情況,比如調5釣3,釣了一會發現,浮漂在釣3目的基礎上又向下陰了一目或者半目,搞的釣魚人心情很不愉悅,今天就為大家總結造成這一情況的幾種原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浮漂的問題,如飄身有沙眼,漂尾、漂腳的連線處有裂痕,飄身進水,導致陰漂。解決辦法是換新魚漂!
2.釣點的問題,釣點下面地型不平,餌鉤在水下姿態不穩定,也會造成陰漂。解決辦法是更換釣點或者釣浮!
3.線組搭配問題,粗線配小漂,線吃水後線組加重,漂目變化明顯,有時候風吹動魚線,也會致使陰漂。解決辦法是更換大一點的浮漂!
4.餌料的問題,每次掛鉤的餌料大小、形狀、狀態都會不盡相同,也會形成陰漂現象。解決辦法是儘量保持餌料大小統一,保證餌料狀態不變!
5.水下醬層的問題,當釣點下面有很厚的醬層,餌鉤會慢慢地陷進去,也會導致陰漂。解決辦法是拋線的時候稍微變換一下落點,如果還不行,更換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