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秋水文瀾原創
-
2 # 小屈穹廬
悅目的詩詞會讓人感覺神清氣爽,讓人感覺直欲乘風扶搖,登臨瓊樓玉宇。
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
這首唐代於良史寫的《春山夜月》本來不過是詩人上山登高了一趟,可能還是在白天,並沒有月,但是詩人之所以風流,就是因為具備了想像力和文字表達力,如果這首詩描寫的是實在的景色,山上怎麼會有水,即使有水,你掬在手裡能倒映月亮嗎?人的手掌可並不是深色,而且你掬水時候手也會顫抖,手中望月是不存在的,再有弄花能香滿衣嗎?春天在山中的野花,非但大部分你夠不著,就算夠著了,也很少有花香濃到能滲進衣服的程度。而且山風凌凌,有點花香也吹散了。除非把花朵摘下揉碎塞進鼻子,否則幾乎是難以聞到香味的。
這首詩表達的只是一種閒情意趣,並無深意,所以這首詩也並不有名。只是這兩句有點妖嬈。現代人看起來貌似很為高大上而已。為了對比,附上一首李白的,馬上高下立判: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
3 # 老莊起名取名易名
譯文: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見月影,好像那一輪明月在自己的手裡一般;擺弄山花,馥郁之氣溢滿衣衫。
這句詩出自唐代於良史的《春山夜月》,全詩如下:
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
譯文:春回大地,永珍更新,滿懷遊春逸興來到山中,山中有許多美好的事物,備感賞心悅目,欣慰無比,以至夜幕降臨後仍留戀不已,竟而忘返。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見月影,好像那一輪明月在自己的手裡一般;擺弄山花,馥郁之氣溢滿衣衫。
遊興正濃真是不忍離去,哪管它規程迢迢;幾番下定決心離開,卻又依戀山中一草一木。懷著矛盾的心情,在山道上漫步徐行,這時一陣幽遠的鐘聲傳來,抬頭望那鐘鳴之處,原來是隱於翠綠叢中、月色之下的山中樓臺。
擴充套件資料
《春山夜月》是唐代詩人於良史的作品。此詩描寫春夜山中賞月的樂趣,詩人描繪了一幅清幽淡遠的春山夜月圖,流露出一種悠然自得、縱情山水的暢快心情。
開篇兩句交代了全篇詩情產生的由頭,寫出了“多勝事”是“賞玩忘歸”之因。接下來的六句是對“勝事”與“賞玩忘歸”的具體描述。全詩風格清淡閒雅,描摹物態歷歷如繪,極富神韻,尤其是頷聯兩句,物我交融,神完氣足,意境鮮明,妙趣橫生,歷來膾炙人口。
-
4 # 枕月拾星
此句出自於良史的《春山夜月》,原詩是
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
講的是春天的山野景色真是美好,遊覽觀賞至夜晚竟然忘記回家。雙手掬起一捧清水便擁有了月亮,賞玩春花更使得衣裳沾滿香氣。興致一來就不計較路途遠近,即將離去捨不得花草芳菲。向南遠望鐘聲傳來之處,樓閣亭臺隱藏在青翠的山色中。
這首描摹春夜美麗山景的五言律詩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作。
首聯寫山中景緻優美使人流連忘返。起始句就極力讚揚山中的景色,並說明逗留至夜間的原因,為下文做了鋪墊。
頷聯寫了美妙的山中夜景圖。在捧起山中清冽的泉水時,月亮也映照在水裡,月光在手心遊移,彷彿手中也捧著月亮;沿途是盛開的一樹樹繁花,香氣撲面而來,穿行其中,不禁想張開雙臂,輕柔撫過,這時花香已經沾滿了衣服。這樣的月光與花香讓人覺得好像置身仙境。
頸聯寫因為興致極高,沉醉於美麗的月下山景中,已經忘了走了多遠的路,臨別前,依依惜別那些一路相伴的花花草草。
尾聯將視線投向遠方。因聽見南方傳來的悠長的鐘聲,便向南望去,只見樓臺深隱於山色之中,綽約朦朧。
此詩寫景優美,情感真摯,語言清麗,風格淡雅,充分表達了詩人對月夜山中美景的愛憐與不捨。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是這首詩中的佳聯,而前一句尤其動人。開始詩人也許是因為看見泉水清澄明澈照見月影,於是情不自禁地從水中小心地將它捧起,“一月普現一切水”,月亮就在手中了。月輪在天,本來很遙遠;捧月在手,它現在變得很親近。“掬水月在手”也就象徵著人和他所追求的事物之間一種親密的關係。而“弄花香滿衣”,寫山花馥郁之氣染上衣襟,走到哪裡都帶著大自然迷人的氣息,同樣生動地體現出人和自然融為一體的愉悅。
隨興而遊,忘記了路的遠近;夜色漸濃,應須歸去,卻還是戀戀不捨。這時聽到遠處傳來悠揚的鐘聲,放眼望去,遠處寺院的樓臺掩映在青翠的山色之中。從詩境來說,這是以聲音引出畫面,由近處向遠處展開;從心境來說,寺院的晚鐘引導著一種嚮往,引導著精神世界的擴充套件。
此刻,我們似乎看見詩人佇立遙望,若有所思。他和近處的山泉野花,遠處的樓臺晚鐘,籠罩在月的清輝之下,組成了一個畫面。 -
5 # D東哥
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於良史 《春山夜月》。下面是詩的原文:
(唐) 於良史
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這句詩的意思是:捧起山泉水,月影在手中閃爍;撥弄樹枝,花的香氣滲透了衣衫。
-
6 # 遠岫出雲催薄暮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出自唐代詩人於良史的《春山夜月》。詩的原文是: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興來無遠近,欲去借芳菲。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
-
7 # 茂哥國學館
這兩句詩出自唐代詩人於良史的《春山夜月》:
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
這首詩寫的是閒來遊山賞月,詩人完全沉醉於其中以至於物我相融,物我兩忘的情形。全詩以寫遊山的主觀感受為主,意境優美,出語天成,情景交融,妙趣橫生。特別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一聯,每次看到都會如臨其境,心生感動。
-
8 # 使用者51182697922李思
文:天涯浪人
《無題》
2020-04-29-
於海南澄邁
辭春忙四月,
望月圓還缺。
聞香思餘韻,
沐日歌成潮。
凡塵曲徑巧,
亂山草木騒。
芸芸青蔥處,
貴賤各么么。
-
9 # 雪山散人
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
此詩為唐代於良史所作《春山夜月》,意為春山景色多秀麗,美不勝收,遊玩來夜晚已至卻忘記了回家。捧起溪水月影在手中閃爍,輕拂野花,花香沾滿衣衫。遊興來了就不在乎路途遙遠,想走了卻又捨不得花草的芬芳。向南邊鐘響處望去,一座樓臺掩映在翠微之間。反映了作者欣賞大自然的鳥語花香,流連忘返,並融入其中。
-
10 # 雲隱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出自唐代詩人於良吏的《春山夜月》。表達了詩人醉心於自然景物,物我兩忘的心境,惜春惜時的人生之態,又彷彿是對心中女子可愛之處的回憶與描摹。
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南望嗚鍾處,樓臺深翠微。
於良吏,唐代詩人,歷史上關於他的記載很少。只知道他天寶十五年(756)前後在世,曾經當過徐州、泗州、濠州節度使張建封的從事,以後為張建封所推薦,在公元756—758年擔任過侍御史的官職。
於良吏非常善於寫五言詩,其詩清麗超逸,善於描摹物態風光,筆下時有警策之句,如“風兼殘雪起,河帶斷冰流”(《冬日野 望寄李贊府》),“雨洗山林溼,鴉鳴池館晴”(《閒居寄 薛據》),而這首《春山夜月》更是其成名之作。
開頭這兩句 ,不僅點明瞭特定的描寫物件,而且限定了特殊的景色氛圍。也對作者的行為作了明確的交代,形成一、二句之間的因果關係,“多勝事”是“賞玩忘歸”的原因,所以,首句中的 “勝事”是全篇詩情產生的源頭。把詩人的自我形象置於春的夜景之中,形成有我之境。
而以下的六句,都是具體展開對“勝事”與“賞玩忘歸”的描述。那究竟是什麼“勝事”,令詩人流連忘返盤桓至黑夜?
這兩句寫山中勝事,物我交融,神完氣足;人情物態,兩面俱到。既見出水清夜靜與月白花香,又從“掬水”、“弄花”的動作中顯現出詩人的童心不滅與逸興悠長。所寫“勝事”雖然只有兩件,卻以少勝多,一能當十。
“掬水月在手”寫泉水清澄明澈照見月影,將明月與泉水合而為一;“弄花香滿衣”寫山花馥郁之氣染上衣襟,將花香一分為二。一合一分,上下對舉,從字句到意境無不使人倍覺詩意盎然,妙趣橫生,更有“掬”字 、“弄”字,既寫景又寫人,既寫照又傳神,確是神來之筆。
且這兩句形成了本詩的高潮,為接下去的詩句淡去漣漪做足了心情。
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欲去”如伏筆。 “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正當詩人在欲去之際,夜風送來了悠悠的鐘聲。他翹首南望,只見遠方的樓臺掩映在一片青翠山色的深處。末兩句從近處轉向遠處,由聲音引出樓臺,聲色並作,以動襯靜。雖是遠景,但仍然是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既照應首聯的“多勝事”,又同頷、頸兩聯中近觀的感受相對照,描繪了春山的恬靜幽美。
這兩句,讓我想起了李商隱的“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那南面的鐘聲,難道不是催促詩人的訊號嗎?讓詩人與相戀的女子只能隔離翠微深處。
回覆列表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這是誰的詩,出自哪裡?這首詩表達了什麼?
《春山夜月》[ 唐 ] 於良史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
譯文春回大地,永珍更新,滿懷遊春逸興來到山中,山中有許多美好的事物,備感賞心悅目,欣慰無比,以至夜幕降臨後仍留戀不已,竟而忘返。
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見月影,好像那一輪明月在自己的手裡一般。擺弄山花,馥郁之氣溢滿衣衫。遊興正濃真是不忍離去,哪管它規程迢迢;幾番下定決心離開,卻又依戀山中一草一木。
懷著矛盾的心情,在山道上漫步徐行,這時一陣幽遠的鐘聲傳來,抬頭望那鐘鳴之處,原來是隱於翠綠叢中、月色之下的山中樓臺。
作者簡介於良史 唐代詩人 ,肅宗至德年間曾任侍御史,德宗貞元年間,徐州節度使張建封闢為從事。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前後在世.
其五言詩詞語清麗超逸,講究對仗,十分工整。詩甚為清雅,多寫景,構思巧妙,形象逼真,同時寄寓思鄉和隱逸之情。詩風與"大曆十才子"相近。今僅存詩七首,都是佳作,尤以 《春山夜月》、《宿藍田山口奉寄沈員外》兩首為最善。
《春山夜月》中"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是很有名的佳句。明代胡應麟曾在《詩藪》稱其《冬日野望寄李贊府》中"風兼殘雪起,河帶斷冰流"二句"形容景物,妙絕千古"是盛中晚唐詩歌界限的標誌。
其詩入《中興間氣集》,《全唐詩》有錄。
賞讀唐代詩人於良史這首膾炙人口的五言律詩,風格清淡閒雅,描摹物態歷歷如繪、極富神韻,讀來令人脣齒留香、暢快不已。詩開篇兩句提綱挈領、統率全篇,既寫出了“多勝事”是“賞玩忘歸”之因,又巧妙地交代了全篇詩情產生的由頭,可謂一箭雙鵰。
詩人緊接著寫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可以說,此情此景,再沒有比這兩句更為恰到好處的描寫了:
首先,從結構上看,“月”字緊承“賞玩夜忘歸”中的“夜”,“花”則緊承首句“春山多勝事”中的“春”,運筆如環,自然圓合。
這兩句詩寫山中勝事,物我交融,神完氣足;人物情態,栩栩如生。
既見出水清夜靜與月白花香,又從“掬水”、“弄花”的動作中顯出詩人的童心未泯與逸興悠長。所寫“勝事”雖只兩件,卻是點到為止、以一當十。
“掬水月在手”,寫泉水清澄明澈照見月影,將明月與泉水合而為一;
“弄花香滿衣”寫山花馥郁之氣染上衣襟,將花香一分為二。一合一分,上下對舉,從字句到意境無不使人倍覺詩意盎然、妙趣橫生。最後,精於煉字。
“掬”、“弄”二字,既寫景又寫人,既寫照又傳神,可謂是神來之筆。
詩人完全沉浸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於是,唯興所適,不計路程遠近;離開時,面對眼前芳菲的花草又不免懷有依依惜別的深情。
這即是詩人在寫出“勝事”的基礎上,接著鋪寫的“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詩意。這兩句詩寫賞玩忘歸,“欲去”二字則為折入末兩句南望樓臺留下伏筆。
“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正當詩人在欲去未去之際,夜風送來了鐘聲。翹首南望,只見遠方的樓臺鑲嵌在一片青翠山色的深處。末兩句從近處轉向遠方,以聲音引出畫面,展現的雖是遠景,但仍將春山月下特有的景緻用愛憐的筆觸,輪廓分明地勾勒了出來,並與一、二、三句點題的“春山”“夜”、“月”遙相呼應。
結束語縱觀全詩,表達了作者春天面對大自然流連忘返,寄情于山水之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乃詩之精髓所在,令人歎為觀止。僅憑這一聯,《春山夜月》就可不朽了,更何況全詩在藝術上既精雕細琢又語出天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