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留研
-
2 # 立雪閣
會消失的,只是時間問題。十年百年之內或許不會,但是幾百年上千年後就真的很難保持了。
首先要說的一個就是即便不推廣普通話,語言自己在交流發展中也會慢慢變化消亡。舉個例子,先秦的古漢語和隋唐的古漢語就不可能一樣。佛教傳入反切注音的出現以及南北朝時期四聲的發現,說明語言發展本身就在變化之中。像今天的網路語一樣,隨著時代的發展,詞彙需要會產生,也會隨著需要的淡去消亡。一種方言也是,會隨著講這種語言之人的變化而變化。
然後就是普通話和漢文化的推廣,會讓許多語言的消亡加速。我自己是苗族人,苗族有苗語,我自己知道苗語的存在還是在書上看來的,像我們沒有讀過書的父輩就完全不知道苗語這回事。雖然是苗族人,但是對苗族卻完全不瞭解,我們身上已經是完全的漢化痕跡了,絲毫沒有留下苗族的文化跡象。一個少數民族連自己的文化存在都不知道,更何況這樣的語言呢?
古代方言可以長久儲存下來是因為地域的封閉性。但是即便是儲存下來了的方言,今日也不同於古時,它的詞彙、發音都會慢慢改變。現在隨著人口流動,地域交流實現得很容易,語言上自然都會預設為普通話,就像出國普遍可以差不多英語搞定。長期下去,不被需要的方言就會慢慢消亡。語言一旦與需求發生矛盾,大多時候都是語言向需求妥協。在大環境之下儲存小語種,除非特別的措施,否則任它自生自滅的話,結果一般都是這個語言的講說人群不需要它後,它就會消亡。
-
3 # 古籍舊書庫
一種方言,作為一個完整體系,消失的可能性是有的。但同時也可能以另外的形式存在下去。
(配圖為清末和刻本《方言藻》)
在歷史上比如,國家統一推行某種語言文字,那麼一些地方性的體系,就有可能大大受到侷限,甚至消失。
又或者,由於戰爭,自然災害等因素,如果講某種方言的群體比較小,那麼這種方言作為一個體系消逝的可能性也比較大。
但是一個方言體系的消失,不意味著它的語言文字全部消失,其中的某些元素,有可能被其他的方言體系或者語言體系,所吸收或者繼承。
語言和文字是一種表達體系的兩面。
對於提問者提出的問題,還有以下三點補充:
第一,方言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果一種方言所使用的人足夠多,它就不再是一種方言,而成為一種大語言。
實際上有時候國家統一推行的語言,就是以某些方言為基礎的。
文字同理。
相應的,如果有一種使用範圍比較廣的語言,隨著其所使用群體的縮小,也有可能變成一種方言。
第二,語言文字的變化,就如同在廣闊平原上,正在行進的一張河流網。
在這個網中,每一條河流都有可能和其他的河流匯集一張河流,也有可能產生多種分支。
語言文字的變遷就一直在這樣不停的過程當中。
語言文字是用來使用的,所以隨著時代的變遷,全球一體化程序的不斷推進,人類總體上的語言發展,總體上是在向著大語種的方向演化。當然,這個過程會有反覆。
並且大語種之間也會相互影響。
第三,對於任何地方性語言文字的保護和研究都是必要的,這樣不但利於我們楚語言文字發展變化的脈絡,也有利於我們去解讀一些歷史上留下來的各種語言文字的書籍文獻,從而不斷地釐清人類歷史發展演化的脈絡 。
總之,語言文字是給人們用的,同時語言文字是活的,它雖然和使用者的情感有密切的關聯,但總是在不斷的發展變化當中。
-
4 # 自牆不稀
語言屬歷史的範疇,方言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也會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消失!因此方言肯定會消失,只是快慢而已!
方言加快消失的幾個因素!
第一,國家為了全中國人民更好地溝通,加強文化交流,在全國中小學高中推廣普通話。儘管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並沒有限制講方言,但是時間長了以後,你就會發現小一輩的人逐漸的不會講方言,開始全都講普通話了!並且以講普通話為榮,或者說評價這個小孩聰明!
第二,人口全國大流動!現代社會交通發達,全中國人口流動較大,你來我往!人口流動的增加,必然帶動文化交流增加!文化交流的媒介是語言!那要和全中國人民交流,那肯定要有一個通用語言,那就是普通話,因此時間長了以後,你就會發現你講方言都不是很標準了!到下一代呢,下一代可能就連方言都不會講了!
儘管方言的消失是必然之事,但是我們還是要儘可能的傳承方言,因為方言代表著一種文化!方言的消失,一種語言的消失,是一種文化的消失!中國是多民族的國家,同時也是多方言的國家,中國為什麼如此的絢麗多彩?就是因為我們有多個民族,多種文化!且多種文化相互包容,相互促進,百花齊放!形成了五彩繽紛的中華文化!
-
5 # 謝謝您88888888
這是一個可喜的籌款建橋的問題,話說有一個地方住著七家(姓)人,這個地方中間有一條七里河,在河東住著為家、方家、言家三家人,在河西住著肖家、夫家、馬家三家人,中間有塊沙洲,住著會家人,會家是這七家人的會長,這七家人自古以來相依為命,很團結,他們七家人年年都舉行一個會議,商議如何消失貧窮問題,這一天又到了集會日期,為家、方家、言家三家人代表先到會家,逐漸肖家、夫家、馬家代表也到,開會時間到了,會長作了開場白,他說,近年來我們七家人經濟發展很快,但是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一定距離,主要體現在交通不夠發達,所以我建議在七里河上修建一條橋,請大家發表自己的看法,為家代表先發言,為家是力學專家,一聽說建橋,立即粗略計算出要多少鋼材、水泥、角石、沙等,列出一張表給會長看,會長是會計出身,瞬間就計算出建橋費用要七億多元,接著方家代表發言,方家真是大方的,他說自己出伍仟萬,其他方家兄弟籌集伍仟萬,於是向會長作出彙報,會長心想,現在來開會只是代表,要其他群眾籌款必須要有一個能言會講人做群眾思想工作,於是對言家代表說,你就負責群眾籌款問題,言家代表接受了會長請求,下一位發言是肖家代表,肖家是經營畜牧生意的,雞豬牛羊兔等近來發了大財,心想自己能這樣發達,全是鄉村父老幫襯,於是對會長說,我自己出八仟萬,其餘兩仟萬請會長派人到肖家兄弟籌集,下一位是夫家代表發言,夫家心想,我堂堂正正的大丈夫,豈會輸人,於是對會長說,我自己出九仟萬,餘下一仟萬請會長派人到夫家兄弟籌集,下一位發言是馬家代表,馬家人出入人人是寶馬,在全國開了幾十家寶馬車行,於是對會長說,我自己出一個億,接著又說,建好橋後還要戶戶通車,請會長派人到馬家籌集二仟萬,最後,為家、言家、會家也作出承諾籌款數目,會長見時機成熟,根據冬天少雨少水的特點,宣佈冬天開始動工建橋,轉眼間兩年過去了,又到了七家聚會的日子,這一次聚會與往年不同,是在七裡橋上聚會,而這一天正是七裡橋通車典禮。
-
6 # 浮沉隨心
首先我認為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我們56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表達和聲音的魅力。方言是:一種語言在不 同地方經過歷史演變而形成的分支。通行於一定的地區內。方言是我們拉近彼此距離的橋樑,身在異鄉遇到老鄉聊倆句家鄉話,特別親切,方言是一代又代智慧的勞動人民傳下來的語言文化,更是無價之寶。
方言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雖然在2000年10月31日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定漢語普通話為國家通用語言。但是方言在歷史的長河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於社會、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因素。長期的小農經濟、社會的分裂割據、人口的遷徙、山川的阻隔等;也有屬於語言本身的因素,如語言發展的不平衡,不同語言之間的相互牴觸、相互影響等。
總之我認為方言不會消失殆盡,語言是一種歷史和文化的體現,普通話會隨著時間的變化慢慢成為主流的交往方式,而方言會成為我們心中永遠的鄉音。
-
7 # 道不虛行易道
按常識來講 方言會慢慢消失。
現在很會省會地區的方言被普化的很嚴重
不過本世紀內是不會消失的
明代之前的中國北方原有方言與現在的完全不同 之後清代的關係 導致中國北方原有方言完全消失 清代入關直到滅亡 差不多有275年吧 未入關之前 滿族在東三省定都差不多10幾年 這也是中國北方原有方言受到的衝擊較大的原因之一
明代之前的中國北方原有方言應該類似於福建廣東兩省的方言 類似於普通話的 方言就是在清代產生的 現在我們稱為“官話”方言 什麼是“官話”方言 你可以百度一下 "官話"方言在中國使用的人口是最多的 幾乎中國佔了90% 而福建方言和廣東方言都不屬於“官話”方言
我前面說了“官話”方言 是在清代產生的 可想而知 明代之前的中國各個地區的漢族方言 幾乎都差不多 也許都類似於福建廣東兩省的方言(個人猜測)
前面說的滿清入關直到結束275年 這樣就可以看出 想讓一個方言完全消失 那麼至少也要一兩百年方言會慢慢融化但不會完全消失。
-
8 # 大浪淘沙Y
會!
方言是隨著社會發展而來的,有的可以經歷上千年,有的只是幾十年就可消失。隨著普通話的推行和智慧化手機的普及,普通話將會代替方言,方言將退出狹小的地界。
方言是某個地區,某個民族在自己領域內的語言表達方式,沒有現代的交通和通訊工具,可以祖祖輩輩流傳,但人總是流動的。現在社會,必須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打交道用方言,人家未必聽得懂,所以力求找到可以溝通的語言,在中國,那就是普通話。
就拿我們來說,以前我們把姐姐稱“大大”,叔叔喊“一一”,打仗叫“打火線”,工作叫“做活路”,上廁所叫“去毛私”,為什麼叫“郎個”,一個人太狂叫“扎”,生氣叫“鬼火捉”,談戀愛叫“耍碼子”,騎自行車叫“騎洋馬兒”等等。如果現在我們和自己的孩子用這些話交流,他們會顯得莫名其妙,一時聽不懂的。
不要說是方言了,就是少數民族的語言,許多年輕人連自己的母語都不會說了。在學校,我問一個布衣族學生,還會說布衣話不會?他說,不會。又問一個苗族男孩,他也不會說苗話。究其原因,民族大雜居,漢語人口數量大,孩子們在一起,為了聽得懂對方的話,漸漸就被漢化,轉而說漢語了。
-
9 # 暫且不知叫啥
方言並不會逐漸消亡。
目前我們身處的環境可能會使大家有種方言逐漸消亡的感覺,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1.普通話的推廣。普通話作為我們國家的通用語言,是不同區域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偏見紐帶。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不同區域的人之間的交往更加頻繁,為了達到溝通的目的,使得更多的人認識到普通話的重要性。例如,七八十年代甚至到九十年代末,更多的人是處於自己生長的城市,在自己的城市說的也就是自己的方言了。九十年代起,經濟的發展,附帶通訊的逐漸發達,原本處於務農的人有了向外尋求發展的意願,然而學號普通話成了必修的課程。2.九年義務教育的落實。九年義務教育的落實,使得原本無法上學的孩子可以且必須回到學校學習,書本里使用的又都是全國通用的漢字,所以加速了普通話的推廣。3.習慣驅動。由於城鄉教育水平的差距,父輩們意識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且許多父母已然在城市打拼多年,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使得許多農村孩子被送去城裡上學。由於各地區方言腔調的不一,給同學之間的交流帶來一定得阻礙,所以孩子之間更多的願意用普通話交流。我們不難發現這麼一個現象,現在年紀稍微低一點的人,或者說長期在大城市發展的,每次回到家鄉都很難完全用方言交流,中間總是要穿插那麼幾句普通話。這是源於習慣的養成。
但我並不認為因此方言就會消亡。雖然由於網路的發達,我們不難看到某些方言消亡的訊息,但並不能代表方言就一定會全部消亡。新老更替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全國五十六個民族,方言更是數不勝數,基數之大。如我所知,福建是個方言眾多的省份,單單一三明市而言,可能相鄰的村落之間的方言就不一樣。還有閩南語,其受眾也是非常之廣。在縱觀歷史,中華民族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到目前也仍然流傳著數不勝數的方言。除此之外,還有幾點原因如下:1.國家也有意識地去保護各地方的方言,許多民間組織也在不斷加強方言的保護,開始將方言修訂成冊,以便流傳,許多學校也專門開了方言課程。2.現代科技的發展為方言的記錄留下技術支撐。在過去科學技術不發達的時代是靠口口相傳,現在可以利用錄音機,儲存更加高效便捷。3.人與人之間的情懷所在。有句話叫“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出門在外,遇見老鄉來句家鄉話,倍感親切,成了對故鄉思念的情感寄託。
以上是我淺顯的認識分析,認為方言並不會逐漸消亡。
-
10 # 邕州一念間
一、普通話不是現在才推廣,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推廣“雅言”,如今方言依然存在。
二、語言受文化的影響制約,四方之地,地理氣候不同,形成的文化背景、文化傳統也不同,這些必然滲入到語言之中,造成語音、詞彙、語法上的差異。英語不是很統一嗎,也不可避免方言的形成,否則就沒有什麼英語、美語之別了。
三、方言的存在並不妨礙普通話的推廣,而推廣普通話的目的也不是要消滅方言,而是為了資訊交流和傳播。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學習工具的先進,使人們同時掌握幾種語言和幾種方言不會覺得困難,反而以多懂幾種方言為榮,誰還會有意識地去消滅方言。相反,在外地聽到鄉音,猶如他鄉遇故知,不是美事嗎?
四、方言在某種場合中還有保密作用。
五、普通話也不是完美無缺的,她必須不斷從各方言中吸收營養來豐富自己,事實上歷來如此。方言如真的消失,普通話也會遜色。
六、方言也會發展演變,各方言的現在不同於過去,將來也必然不同於現在,但它始終還是方言。方言與普通話也會相互磨合,但基於上述第二點的原因,二者絕對不會融為一體,如有融合,那就是產生新的方言,產生一種既不同於普通話也不同於原方言的新方言。
七、以前有人把中國的落後歸罪於方言,正如把中國的落後歸罪於漢字一樣,這是十分荒謬的。如按此推理,北京地區的所有城市和農村都應該是最先進發達的,而上海、廣州等地就應是最貧窮落後的了。過去的中中國人不是因為漢字難識才貧窮,而是因為貧窮才難識字。中中國人過去貧窮另有原因,但絕不是漢字和方言。推廣普通話可以為推動社會進步起積極作用,但不能因此得出方言阻礙社會發展的結論。要消失的事物,一定是阻礙社會進步的。方言的存在不但不阻礙社會的進步,反而在傳承祖國優秀傳統文化方面起積極的作用。地方文化藝術往往以方言為載體才得以儲存和發揚,假設方言消失,這些文化也就隨之消亡。
結論:方言在近幾百年不會消失,但是如果很久很久以後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中國各地彼此沒什麼阻礙,那普通話必然是我們所需要的。那時孩子在那種環境下長大,他的方言會變的很薄弱。這樣再過幾代方言消失也就可想而知了。
回覆列表
隨著普通話的普及,方言問題必然面臨著極大的危機與挑戰。一、小範圍的語種己經危機四伏,現在的兒童已經有相當部分人不會講方言了。二、大的語種隨著時間的推移,懂方言的人也在日益下降趨勢。三、中國的語言文化極其豐富,關鍵在領導人的決心與意志。關鍵時刻,是下決心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