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畫中人
-
2 # 水一白聊歷史
戰爭的勝負並不僅僅是兵力數字的對比,影響因素還挺多的,這就好像我們現在看比賽,上半場大比分落後、下半場翻盤的有,上半場難分勝負,下半場風雲突變的也有,難道我們能說,明明上半場你們打得挺好的,為什麼下半場就打不過對手了呢?
對於古代戰爭來說,其殘酷性遠遠勝於現代的體育比賽,受影響的因素也很多。
劉邦彭城之戰之所以會輸,原因並不僅僅在於項羽勇猛,而更關鍵的是劉邦自己勝利來得太容易,飄了。劉邦一路平定三秦、招降河南、魏等諸國,一舉拿下項羽的老家彭城,這種情況下,劉邦確實也有飄的理由。
《史記》中稱“漢皆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是的,並沒有做出相應的部署,來對抗項羽的回師。結果,項羽一路摸了回來,劉邦再想提起軍隊的士氣,已經來不及了。結果,就像苻堅草木皆兵時一樣,一路心驚膽顫的逃跑,總算保住了命。
與之相對應的,垓下之戰,劉邦先在鴻溝協議上穩住了項羽,卻在項羽撤軍之時,接受張良的建議,突襲項羽。項羽一路逃到垓下,士兵的士氣已經下來了,項羽也是無可磜何的,這就好像大比分落後的球隊,個個垂頭喪氣的,即使教練、隊長喊破了喉嚨,又能有什麼辦法呢?
如果按正常實力來說,56萬大軍的劉邦是不會輕易輸給3萬的項羽的,10萬的項羽也不會那麼容易就範於60萬的劉邦,然而,戰爭的結果又豈是開始之前那麼容易預測的呢?要不然,苻堅也不會讓數十萬大軍葬身東晉了。
-
3 # 鍋盔餅子
三軍易得,一將難求。古人早就告訴我們了,領兵作戰,不能光數人頭,還要看統領的人是誰。所以有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別看彭城之戰的時候,劉邦有56萬,但是統領56萬人不是誰都能做到。很不幸,當時這56萬人由劉邦統領,劉邦的統領能力按韓信的說法就是:"大王能將兵十萬。"這還是往多了說的,怎麼也要顧及劉邦的臉面。
史記記載: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項王聞之,即令諸將擊齊,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四月,漢皆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皆走,相隨入穀、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漢卒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壁東睢水上。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圍漢王三匝。於是大風從西北而起,折木髮屋,揚沙石,窈冥晝晦,逢迎楚軍。楚軍大亂,壞散,而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
劉邦趁項羽不在家,以56萬軍隊偷襲得手,拿下彭城後,漢軍完全放縱了。在城裡搜刮美人、金銀財寶,還每天舉行酒會,完全放鬆了警惕。等到項羽率領3萬領兵打過來的時候,漢軍沒有防備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僅半天就大敗虧輸。要不是天氣突變,起了大風,劉邦就折裡面了。
到了垓下,漢軍領兵的就變成韓信了,也不是項羽打不過漢軍,而是中計後帥800精兵突圍而出。在垓下之戰剛開始的時候,項羽就遭到了大司馬周殷背叛,併成了帶路黨。
大司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舉九江兵,隨劉賈、彭越皆會垓下,詣項王。
這是直接讓開了大路,將橋頭堡拱手而讓,使得漢軍沒怎麼費事就長驅直入。這個時候的項羽被漢軍圍了好幾重,糧食也沒多少。韓信統領30萬人和項羽10萬大軍先打了一仗,沒打贏,撤退。然後孔將軍和費將軍接著上,楚軍不利,韓信一看有機會,帥軍再一次攻打楚軍,楚軍大敗。這是採取車輪戰,不讓楚軍休息,人力時有窮。到了晚上,漢軍四處唱起了楚歌,項羽誤以為漢軍已盡得楚地,要不然不會有這麼多的楚人唱歌。於是項羽拋棄大軍,帶領騎兵800多人突圍而出,直到天明漢軍才發現。要不是農夫故意指錯路,漢軍還真追不上項羽。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
-
4 # 空夢歷史
人物對比和兵力對比都不一樣,垓下之戰劉邦一方的勢力已經發生很大的轉變。已經無法再一次復刻彭城之戰的輝煌。
彭城之戰兵力差距
在彭城之戰的兩軍對比差距很大,劉邦的五十六萬大軍都是東拼西湊而來,在戰前劉邦以項羽殺義帝楚懷王為理由大打輿論戰,向天下諸侯傳檄文,聲稱項羽大逆不道,原因從關中出兵討伐項羽,為義帝報仇。
檄文傳到各路諸侯手上的時候不服項羽的人紛紛響應,一路連蒙帶騙的召集了五十六萬兵力。但是看起來這些數量非常多,實際上都是一群作戰力不強,沒有組織的戰士,很容易被打散。
而項羽這一邊的兵力是跟隨自己一路征戰天下許久,每一個人都有向死而生的決心,與劉邦陣營的戰士差距很大。
指揮差距
在指揮方面也有很大不同,出奇招,以奇勝。項羽在這一戰戰役中率領的三萬精兵以出其不意的方式進行突襲。
項羽繞道彭城西南方向,然後等待劉邦的大軍進入彭城,並在早上攻擊劉邦的屁股,然後讓一隻小分隊繼續游擊戰方式去打擊劉邦的大軍。多點打擊的方式讓劉邦的大軍沒有能夠有效的組織反擊,亂做一團。
這些操作這裡需要及其出眾的洞察力找到最好的進攻地點、時間,而又要極大的耐性等待敵人最鬆懈的露出破綻的時候進行攻擊。
領導者不同
在指揮者方面也是存在很大差距,劉邦面對用兵如神的項羽面前還是不夠看,簡簡單單的幾個回合就敗下陣。彭城之戰中是劉邦對陣項羽,而不是韓信對陣項羽。
韓信曾經說過劉邦帶兵只能帶最多十萬人,這次五十多萬人的規模遠遠超出劉邦的帶兵能力。而項羽和韓信能夠帶多少呢?劉邦也問過這個問題,韓信給出的回答是多多益善,來多少都無所謂。這就是兵仙的實力,當時也只有項羽和韓信能夠擁有如此能力。
這幾個因素就是彭城之戰失敗的最大問題,而在垓下之戰中已經發生比較大的變化,這場戰役中項羽的對手已經換成韓信,韓信的指揮能力和計謀不在項羽之下,在相同等級的情況之下,項羽想要再一次發生奇蹟還是有一些困難。
而在彭城之戰中韓信幹什麼去了呢,歷史上沒有很明確記載,但是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在關中圍困章邯的軍隊,沒有參加彭城之戰。第二種是參加了彭城之戰,但是劉邦沒有重視提出的建議,加上項羽的奇招,讓劉邦慘敗。
垓下之戰而且垓下之戰本身就是一場不光輝的戰役,在之前項羽和劉邦剛剛簽訂《鴻溝協議》。項羽帶著部隊撤退卻遇上了劉邦的截胡,項羽的主要兵力並沒有集中在此地。
而且這場戰役的目的性不一樣,之前能夠取得勝利,佔領一些地盤,慢慢蠶食;這次的目標直指項羽的項上人頭,如果這次不能成功那以後就更加難。所以這次要贏,也不能輸。
而這次撕毀協議也稱不上不光彩,在戰爭之中本身就是勝者為王,一張簡簡單單的紙面對整個天下江山,這兩者的差距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之上。要說劉邦是一個陰險小人也罷,說他兩面三刀也罷,他始終都是最後贏家,天下最後是姓劉而不是項。
歷史上為了利益而捨棄信義,放棄人性的事情還少嗎,在關於到皇位的爭奪之路本來就是極為血腥,充滿不可管控的事情。武則天能夠殺自己的孩子,李世民能夠與兄弟反目成仇,司馬一族能夠引“發八王之亂”、“五胡亂華”,都是一個皇位而導致。
而在垓下之戰中說項羽失敗其實也不準確,應該說韓信失敗了,這一次劉邦退居二線甘心讓韓信指揮就說明了對這次戰役的重中之重,就是想要誅殺項羽。但結果是項羽依舊能夠撕開一張網,突圍成功,只不過在烏江自刎而死。如果項羽能夠過烏江,重新整頓兵力,劉邦估計還要一段時間才能夠稱帝。
兩次戰役的性質以及各方面的條件都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這一次破釜沉舟的只不過換成了劉邦,角色互換。
-
5 # 黃詩瓏
彭城之戰中,高祖擁有56萬之眾,數量雖多,但是當時諸侯真正實力還沒有完全拉開差距,諸侯們各懷鬼胎,說是一群烏合之眾不為過。當時韓信雖然也在戰場,當時並沒有完全的軍事指揮權握在手上這是其一,其二以劉邦為首,進入彭城都在喝酒玩樂,認為霸王身陷齊地泥沼,哪怕回兵也需要時間,雖說有防範,主要是防止霸王從北面過來,士氣不高。其三楚地作戰,霸王麾下戰士想著家中親人,士氣上勝過漢軍。當時彭城附近的蕭縣還有范增軍隊駐紮,霸王與范增默契配合,從西面殺入,霸王騎兵出其不意衝殺,諸侯軍群龍無首,一擊及潰,自相踩踏溺水而亡者不計其數。
而垓下之戰中,楚漢之間剛剛簽訂和平協議,霸王引兵東歸,高祖撕毀協議,出乎霸王意料。當時漢軍軍隊指揮權歸於韓信。韓信設下十面埋伏專等項羽,這算是楚漢相爭兩位軍事天才第一次真正較量。淮南王英布歸順漢營,樑王彭越,還有留守楚地的大司馬殷叛變。楚軍已經是四面被圍。更何況當時楚軍糧草已斷,在危機中,霸王依舊在第一次戰爭中差點衝破漢軍中軍。最後張良的四面楚歌使得楚軍思鄉出走,最後霸王夜率800騎兵突圍,最後自刎烏江。此戰中項王面對的是漢初最豪華陣容,又極度缺糧,內有外困。所以雖然兵力相對彭城之戰又很大提升,無奈此時非彼時。
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自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
6 # 柯伊伯魄
彭城之戰,在漢王的指揮帶領下,順利的拿下楚國首都。對於劉邦此次戰役是繼兵起沛縣之後第二次大規模戰鬥的勝利,毫無疑問這將成為日後南征北戰既定的根本。一路告捷順風順水的劉邦,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城,幾乎是洋洋得意。在彭城更是忙於瓜分項羽留下的奇珍異寶和數不清的美人家眷,更是日日飲酒作樂,大擺慶功宴。上到最高領帥,下到士兵走卒沒有一個不是沉浸在這場盛大的宴會中,進而忽略了遠在齊地的項王。
彭城淪陷的訊息傳到齊國後,憤怒的項羽馬上作出反應,重新部署戰略。一方面他讓楚軍將士繼續按照原來的計劃攻打田橫,另一方面自己帶領三萬精銳騎兵祕密的火速趕往彭城,在外人看來,一切如舊,項羽無法顧及彭城,深陷齊國征戰泥潭。
晝伏夜出的項羽軍巧妙的避開城池,由於對本土地形熟悉,並未被察覺出分毫。飛速的進軍彭城地區。項羽插入彭城後,沒有立刻打響戰鬥,而是迂迴到彭城西部,斬斷聯軍與後方的聯絡。軍事鬆懈的諸侯聯軍對突如其來出現在彭城西部的楚軍一時慌了手腳。三萬楚軍精兵,人人視死如歸,準備決一死戰。項羽擺兵佈陣帶領將士們直衝聯軍軍隊,一時衝散諸侯軍隊,使其四下分散,陷入各自為戰的被動局面。戰士接近中午,聯軍大敗,在逃亡途中被斬殺與落水的士卒多達十萬餘人。
彭城慘敗,給劉邦留下深刻的教訓,以至於在劉邦奪得天下後與韓信憶往事時,討論各位將領的率兵能力。劉邦問韓信,像我,能夠統領多少兵馬呢?韓信毫不猶豫的回答,“陛下最多不過統領十萬餘人,陛下不善於將兵,而善於將將。一語道破天機。”
-
7 # 成武暢通
彭城之戰是項羽以3萬精兵打敗劉邦的56萬大軍嗎?兵力真的是1比19嗎?史記原文是這樣描寫的“ 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項王聞之,即令諸將擊齊,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項羽本紀》”史記上也沒說是3萬對56萬。史記上所說劉邦的56萬大軍是參於滅楚的總兵力。兵力有分散和集中之說。解放戰爭時期。國軍總兵力是500多萬,共軍總兵力是100多萬,但是在區域性共軍往往能集中數倍於國民黨的兵力。而劉邦的兵力是分散於彭城及周邊各地的,並非都集中於彭城。
劉邦的軍隊真的有56萬之多嗎?劉邦出漢中平定三秦時只有數萬人馬,三秦並未完全平定,還要派一部分軍隊圍困廢丘的章邯,劉邦能有多少兵可用?《史記》上說劉邦是劫五諸侯伐楚。五諸侯是那幾位?一般認為是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魏王魏豹、殷王司馬卬和韓王信。其中張耳為陳餘所敗,只有一些殘兵,而勝下的那四個諸侯所轄不過一郡之地。項羽的楚國就獨佔九郡。五諸侯加起來能有多少軍隊?一般軍隊達到數十萬都是大概數量,多取整數。並不會那麼精確,而56萬這個數字太精確了吧?很像是編造。僅兩年前,各國諸侯會師關中時,也不過只有50萬軍隊,而今單劉邦就整出來56萬大軍,還不算關中圍困章邯的軍隊,楚國的軍隊,齊國的軍隊,英布的軍隊。這難道不可疑嗎?還有一種可能,就是56大軍是號稱。在戰爭中為了虛張聲勢,恐嚇敵人,常常誇大兵力。諸侯滅秦之後,劉邦的兵力是是10萬,號稱20萬。項羽的各國聯軍是40萬,號稱百萬。“亞父勸項羽擊沛公。方饗士,旦日合戰。是時項羽兵四十萬,號百萬。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力不敵。——《高祖本紀》”號稱的兵力一般是實際兵力的兩倍以上,如果是號稱的話,那麼就劉邦的實際總兵力也就20幾萬。除去五諸侯的兵力,劉邦的實際兵力約10萬。這個比較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
劉邦的兵力並非都在彭城,周呂侯駐軍下邑。樊噲率軍在今山東嶧縣、棗莊、鄒縣、曲阜、滋陽一帶駐守,以掩護彭城之安全。曹參似乎也不在彭城,因為彭城之敗後曹參還能向西奪取雍丘,在外黃打敗叛將王武,在燕縣打敗反叛的程處,打敗叛變的柱天侯,奪回衍氏。似乎並沒有受到多大損失。除去劉邦及諸侯軍守備各地及樊噲守鄒魯之兵外,在肖碭及彭城的漢軍及諸侯軍能有多少?估計也就10餘萬吧!楚軍真的只有3萬嗎?這3萬楚軍僅僅是項羽從齊國帶回來的,並不包括彭城附近及楚各地的殘兵敗將。彭城之戰時諸侯軍背叛了
項羽軍在垓下,不但兵少,而且糧草不夠,又被劉邦幾十萬大軍包圍,於是,率領八百騎兵趁夜突圍,天亮後,漢軍發覺項羽離去。
於是,灌嬰率五千精銳騎兵追擊,等他渡過淮河,隨從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了,來到陰陵時,項羽迷路了,他去問一個老農。
老農回答:“左”往左去,陷入了一片沼澤,耽誤了時間。漢軍追了上來,經過一場激戰,項羽又往東去,到達東城的一座山上,只剩下了二十八騎,而追擊的漢軍卻有數千人。
項羽一路逃到烏江,遇見烏江亭長,亭長勸項羽可以回到江東以圖東山再起,但項羽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由拒絕。
並將自己坐下馬賜予亭長。於是,項羽下馬步戰,一口氣殺了漢兵幾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幾處的傷。而後揮刀自刎。
背景故事:
1、四面楚歌
項王的部隊在垓下修築了營壘,兵少糧盡,漢軍及諸侯兵把他團團包圍了好幾層。深夜,聽到漢軍在四面唱著楚地的歌,項王大為吃驚,說:“難道漢已經完全取得了楚地?怎麼楚中國人這麼多呢?”
2、霸王別姬
項王連夜起來,在帳中飲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寵跟在項王身邊;有駿馬名騅(zhuī,追),項王一直騎著。這時候,項王不禁慷慨悲歌。
自己作詩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氣概舉世無雙,時運不濟呀騅馬不再往前闖!騅馬不往前闖啊可怎麼辦,虞姬呀虞姬,怎麼安排你呀才妥善?”
項王唱了幾遍,美人虞姬在一旁應和。項王眼淚一道道流下來,左右侍者也都跟著落淚,沒有一個人能抬起頭來看他。
3、突出重圍
於是項王騎上馬,部下壯士八百多人騎馬跟在後面,趁夜逃出漢軍包圍,向南衝出,飛馳而逃。天快亮的時候,漢軍才發覺,命令騎將灌嬰帶領五千騎兵去追趕。
項王渡過淮河,部下壯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項王到達陰陵,迷了路,去問一個農夫,農夫騙他說:“向左邊走。”項王帶人向左,陷進了大沼澤地中。
因此,漢兵追上了他們。項王又帶著騎兵向東,到達東城,這時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漢軍騎兵追趕上來的有幾千人。項王自己估計不能逃脫了。
對他的騎兵說:“我帶兵起義至今已經八年,親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擋的敵人都被打垮,我所攻擊的敵人無不降服,從來沒有失敗過,因而能夠稱霸,據有天下。
可是如今終於被困在這裡,這是上天要滅亡我,決不是作戰的過錯。今天肯定得決心戰死了,我願意給諸位打個痛痛快快的仗,一定勝它三回,給諸位衝破重圍,斬殺漢將。
砍倒軍旗,讓諸位知道的確是上天要滅亡我,決不是作戰的過錯。”於是把騎兵分成四隊,面朝四個方向。漢軍把他們包圍起幾層。項王對騎兵們說:“我來給你們拿下一員漢將!”
命令四面騎士驅馬飛奔而下,約定衝到山的東邊,分作三處集合。於是項王高聲呼喊著衝了下去,漢軍像草木隨風倒伏一樣潰敗了,項王殺掉了一名漢將。
這時,赤泉侯楊喜為漢軍騎將,在後面追趕項王,項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連人帶馬都嚇壞了,倒退了好幾裡。項王與他的騎兵在三處會合了。漢軍不知項王的去向,就把部隊分為三路。
再次包圍上來。項王驅馬衝了上去,又斬了一名漢軍都尉,殺死有百八十人,聚攏騎兵,僅僅損失了兩個人。項王問騎兵們道:“怎麼樣?”騎兵們都敬服地說:“正像大王說的那樣。”
-
8 # 使用者5403159190617
正面硬剛估計還是項羽勝利,但這次指揮的是韓信,韓信打的是戰略,漢軍其實戰術上是到處被擊破,但是漢軍的縱深很強,灌嬰騎兵部隊一直讓項羽抓不住,劉邦一直沒有受到楚軍威脅。這樣其實漢軍有不敗的局勢和本錢,項羽一方戰略上要求至少是擊潰漢軍一旦目標無法實現就變成了10萬人集體抑鬱症,最後就失敗了。
-
9 # 道是走出來的
彭城的時候劉邦飄了,且這60萬出關後依附的居多,向心力差 ,垓下之圍的時候首先有韓信指揮,其次此時重視程度極高,還特別小心謹慎!
-
10 # 千年歷史千面遊
對手不一樣。彭城之戰他的對手只有劉邦,而且劉邦手下的軍隊是反對項羽的勢利拼湊的,人心不齊,而且還沒有騎兵。垓下之戰,面對項羽的是劉邦,韓信和英布,而且由韓信統一指揮,戰鬥力不是彭城之戰那些散兵遊勇能比的,何況漢軍此時已經有了騎兵,雖然不像項羽的騎兵那麼精銳,但總比步兵有用。
回覆列表
提起項羽戰鬥值最爆表的時刻,人們的第一印象,是他與章邯的鉅鹿之戰。
這一戰,項羽率領的6萬楚軍對陣整整40萬秦軍。不僅正面硬剛秦將王離、蘇角和涉閒的20萬長城兵團精銳,將其悉數消滅,而且還逼降了章邯的20餘萬驪山刑徒軍。
在彭城之戰的時候,當時的那些諸侯,實力上並沒有與劉邦拉開多少,就像西班牙甲級聯賽,劉邦是巴塞羅那,項羽是皇家馬德里,那些諸侯可能是塞維利亞,也可能是西班牙人,紙面實力可能不及巴薩,皇馬,但是還是有一拼的實力。
所以這些諸侯並不是真心的想幫助劉邦,只是想從中撈取好處,一旦遇到項羽反擊,他們完全可以採取儲存實力的戰略,讓劉邦的軍隊去拼就完了。他們在後面打打醬油,有好處就撈,打不過就撤退。
其次,沒有形成統一指揮
在彭城之戰的時候,劉邦的軍隊屬於多頭指揮,雖然韓信也在其中,但是他沒有成為全軍的統帥,參戰的各個諸侯王以及劉邦,才是真正的軍事統帥。他們的話語權很大,就算韓信成為這60萬人馬的統帥,這些人的存在依然會對他的排兵佈陣用兵進行極大的干擾。
第三點,兩隻軍隊在士氣上的高低,決定了戰役的勝敗走向
在彭城之戰,劉邦的軍隊在項羽的大本營作戰,老巢丟失,項羽的主力軍團必然是心急如焚,這些軍人思念家中的親屬,唯恐家人有失,必然是在回程的路上星夜兼程。
而在垓下之戰的時候,項羽和劉邦剛剛簽訂了和平協議,項羽帶著兵回家,這些士兵回家心切,遇到劉邦這個老賴,撕毀協議,突然襲擊,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
這些士兵心理上已經鬆懈再緊繃起來就很難了,士氣自然也就不高,打起來就沒有彭城那麼厲害了,最終被韓信打敗。
正如項羽自己所說,他的敗亡“非戰之罪”,但在戰場之外,項羽卻敗的一塌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