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鱷魚的可能
-
2 # 狼煙火燎
現在很多人開始有了一種“近距狗鬥無用論”的想法,這讓我想起了上世紀60年代時候一大批專家提出的“機炮無用論”,甚至不僅僅是理論上提出來,美國在這樣的思潮影響下,在F-4鬼怪戰機研發中確實就放棄了機炮,結果在越南戰爭中卻被米格21、米格17攆著屁股跑,沒有裝備航炮機炮的F4鬼怪戰機就吃了大虧,被米格21柔膩得很慘。那麼今天過分強調中距空戰而忽視近距狗鬥能力,恐怕下場會比F4更慘吧!
如果是兩個相近實力空軍打一場空戰的區域性戰爭,超視距空戰恐怕就沒有這麼容易了,現代空戰可不是兩架戰鬥機之間的比拼,而是兩個戰鬥機群,這個戰鬥機群中有預警機、電子對抗機、以及其他對抗保障系統,甚至包括地面保障系統。你的超視距導彈發射出去,有可能還沒有進入戰場,他的導引頭和雷達掃描就已經在電子對抗中失效了,這枚衝著敵人戰機呼嘯而去的導彈變成了一個瞎子,這就是現實。
然後在說說俄羅斯蘇57為何忽視隱身性而痴迷所謂機動性這要從兩個方面來說,首先是錢的問題。但凡蘇霍伊公司有足夠的錢,那麼今天的蘇57絕對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但問題就是俄羅斯沒錢,於是蘇霍伊只能在儘量節約錢的前提下進行五代隱身戰機的研發。在這個前提下,蘇57從一開始就沒有另開爐罩,而是在上一代的蘇27基礎上進行隱身化處理,氣動和佈局基本直接就抄蘇27,甚至連S進氣道都沒有進行處理,保留了原蘇27直通式進氣道,這確實是隱身化處理的一大敗筆,零部件之間也沒有進行鋸齒處理,隱身效能大大折扣,這些蘇霍伊難道不知道,還是蘇霍伊沒有這方面的隱身技術,可是沒錢也就只能這麼將就處理了。
所以通過這幾點來看,俄羅斯蘇57為何強調機動性,其實主要原因就是沒錢,戰機隱身性是需要大量資金去研發的,即使研發出來戰機的成本也會大大增加,這些都是俄羅斯無法接受的,在這個前提下蘇霍伊只能做一個低配的隱身戰機,用更強悍的近距格鬥效能、用體系化的電子對抗來彌補不足,這透露出的是一種無奈!
-
3 # 歷史深度揭祕
就算是不靠系統,單機也一樣被虐,這是毫無懸念的,因為價值觀理念已經定性了。因為蘇聯這種體制價值觀是不尊重生命的,因此他們對戰爭的理解就是用巨大的數量壓倒對方,而這個數量就是包括飛行員的生命,所以他們造的發動機壽命只有兩千小時。而美國是個人生命利益至上的國家,這個價值。準確來說,是目標速度向量與波束向量垂直時,目標相對載機速度這時會被判定為0,從而訊號在濾波器中被當作雜波濾掉。現代再先進的機載AESA都會運用這個原理。所以即使是現在,出現這個情況,這種尷尬的情形會依舊,但不同的是點掃描天線賦予了波束非常快速的掃描能力,即使在這個時刻丟失,也會立即在下一個時刻重新捕獲,畢竟垂直的條件不會一直滿足。所以這招並不像以前那麼好使。
他們不重視士兵生命,喜歡不惜一切代價,所以他們的戰機和發動機造的都壽命都很短,這也就意味著訓練不足,技術上也像一次性產品似的。真打起來肯定不是美軍基礎飛行必須兩千小時飛行老手的對手。駕駛蘇式飛機戰勝過美軍的唯一空軍只有印度,但印度蘇式飛機摔的慘烈,有目共睹。蟲子因為BVR後狗鬥階段的能量恢復和“機敏性”不行而被美海軍抵制?麻煩去找一下蟲子的飛行包線,再簡單的算一下F404的推力和整機重。蟲子因為翼型的原因,高速效能很渣,某些掛載下連突破音速都難,BVR階段反而吃虧,但是低速機動效能是可以和F-16這種狗鬥怪物抗衡的(瞬盤稍差,但能量恢復比單發的好)。
第一,戰鬥機強調機動性從來都不是為了躲導彈準備的。不可否認在早期導彈過載能力還不是很強,不可逃逸區範圍還不是很大的時候,戰機在發現被鎖定時立即大過載機動能夠躲避攻擊,但隨著導彈技術進步這種方法已經越來越難以躲避了。第二,目前戰機強調高機動主要還是為了應付狗鬥。哪怕是隱身機,目前對隱身機之間空戰形式分析中,就有觀點認為因為雙方雷達發現距離都大大縮短,隱身機相互發現時可能都進入了目視距離,狗鬥會越來越多。第三,確實也有觀點認為,未來空戰對狗斗的需求越來越少。因此美國的新一代戰機招標中就對機動性要求有所降低,更強調全波段隱身和超音速能力。
雙脈衝和衝壓發動機瞭解一下。目前各國早就發現了火箭發動機的缺點,知道這種情況會導致末端效能下降,所以應對辦法分別是雙脈衝或者衝壓發動機。一次點火接近目標,二次點火達到毀傷效果。飛機的機動性遠比不上導彈,因為人體最大隻能承受9G過載,這是飛機設計的極限,但是導彈可以承受70-80G過載。那麼飛機規避導彈可以用常規機動+干擾+非常規機動(如眼鏡蛇或落葉飄等),看飛行員的技巧了。70年代時期技術的論述。而現代高精尖技術多功能(及訊號反遺電子計算機撐控指令)引導導彈技術並非如此)40公里以內一旦被鎖定不管怎樣機避100%被擊中。
印象裡攻防機動是要同時用的,即使是迎頭攻擊,發射導彈後也要立刻側轉+加速,能保持跟蹤的前提下儘可能多的側轉,再配合自己的高速壓縮對方導彈射程。所以有些飛機才會把雷達側視角度搞到110-120度,以及有些飛機即使是相控陣雷達也保留了水平向機掃。迎頭時,敵機雷達照射方向正對我機(兩機速度向量平行反向),當我機完成轉向後,我機速度向量與敵機垂直,且與敵機雷達照射方向垂直,此時我機沿敵機雷達照射方向上的平移很小,從而迫使多普勒雷達丟失有效跟蹤。
超視距空戰是因為可以堆裝備而達到碾壓的效果,但是對同等對手來說效果就沒那麼明顯了。假如雙方都有預警機,那麼超遠端的空空導彈就很難有效果,這時戰術戰略就成為了制勝的關鍵。
6O公里至8O公里以內一旦被鎖定不管怎樣機避存活率僅有10%。100公里至120公里一旦被鎖定其存活率也只有30%左右。四代機開始,隱身和低可截獲雷達剝奪了對手的勢態感知能力,對手知道被攻擊的時候已經是導引頭開機的時候,再進行機動已然來不及。想想你點了燈泡卻全程不亮是個什麼感覺。超巡巨大的進攻優勢是四代機的核心能力。超音速接戰所帶來的高初速可使空空彈的射程提升50%以上。拿戰艦世界舉例。假如哈巴狗艦炮射程+50%(超巡)舵效+60%(超機動)隱蔽距離只有原來的一半(隱身)那麼一場戰鬥在沒有航母(預警體系) 1ⅴ10很難麼。
-
4 # 血染戰旗紅
俄羅斯研製蘇57是根據自己的國情來做出的。
蘇57自從2010年亮相以來就爭議不斷,其中就令人詬病的就是它的隱身效能。蘇57採用俄羅斯拿手的中央流體升力佈局設計。所謂的中央流體升力佈局,就是將機翼和機身融合,機身儘量拉扁,讓它也能產生部分升力。而發動機就懸掛在機身下方。這種設計確實有利於提高戰機的升力和機動性。你看看,戰鬥全重30噸的蘇33,只要一塊12度的上翹甲板就能從航母上起飛。配合優異的發動機,蘇27系列及其改進型號都能飛出眼鏡蛇、尾衝等高難度動作,如果再換上推力發動機的話,還可以飛出像落葉飄、勾子等匪夷所思的機動。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採用中央流體升力佈局設計的蘇57卻破壞了五代機最至關重要的隱身效能。由於發動機直接懸掛在機體下面,通過進氣道就能夠看到飛機發動機葉片這個最大的雷達反射源。再加上發動機噴口有一大截直接裸露在外,又成為另一個最大的雷達反射源和紅外散射源。正因為這樣的設計,使得蘇57的隱身效能成了最大的敗筆。在中美俄所有的五代機中,蘇57的隱身效能是最差的。反觀中美的五代機,為了更好的隱身,都採用了卡特爾進氣道或DSI進氣道設計,機身進氣道呈S形,雷達波要經過多次折射才能到達發動機機體。另外,發動機噴口要儘量的深埋進機體,還採用了改變發動機紅外波長特徵設計,儘量減少和改變它的紅外特徵。
除了隱身效能外,另一個受人詬病的地方就是它的彈艙。由於蘇57比蘇27“拍”得更扁,機體非常的纖薄。正因為這纖薄的機體,導致它無法安裝更深的內建彈艙,不但大大的限制了它的載彈量,而且它也沒有足夠大的尺寸和深度來掛載大型的導彈,這無疑是削弱了它的戰鬥力。
確實,俄羅斯的蘇57在機動性方面做得非常好,如果和它比機動性,中美五代機都要落下風。但這種機動性在實戰方面能有多大的作用呢?而且如今空空導彈都有幾十個G的機動能力,你和空空導彈玩機動,你能玩得過它嗎?另外,如果空空導彈來襲,你在玩眼鏡蛇、落葉飄等過失速高難度動作,豈不是要直接當人家的靶子了?
但評論一款武器裝備的好壞並不能僅僅看它的基本效能,還要考慮到它的作戰體系。連我這種二百五的軍迷都知道蘇57的缺點,俄羅斯軍方大佬、航空專家們不可能不知道。蘇57是俄羅斯“前線航空兵作戰系統”計劃的產物。目前的俄羅斯空中力量依舊採用前蘇聯的作戰體系,蘇57的作戰任務就是為前線陸軍部隊奪取制空權,掩護地面部隊進攻的。在這個作戰體系中,蘇57既能得到地面雷達的引導,又能得到空中預警機和天基偵察系統的支援。在這套作戰體系的支援下,敵方所謂的隱身優勢,超視距攻擊優勢等也佔不到什麼便宜。所以,它是根據俄羅斯的作戰體系打造的,是符合俄羅斯作戰需求的。如果讓它跳出俄羅斯這套作戰體系去,它的缺點肯定會暴露無遺,而且很有可能在未來的交戰中會敗得很慘。
-
5 # 好咯兒
美俄都是戰鬥機設計領域的大國。相對而言,美國在飛機隱身設計上功力突出;俄羅斯在飛機的氣動佈局、系統整合上頗具匠心。所以並不能說俄羅斯的飛機只重視氣動佈局、機動性,隱身不重視,這有失偏駁。另外,本人覺得還有一個原因是美國的“不對稱作戰意識”有著重要的作用。如何理解呢,比如大家都是三代機的時候,美國就評估覺得雙方飛機都差不多,如何取得優勢,就從:“看得遠,打的遠,打得廣,讓你看不到我”這些思路去突破形成不對稱優勢。舉例:離軸發射技術、遠端探測、大推力發動機、隱身技術。先從導彈離軸發射技術開啟不對稱作戰,增加搜尋區域和不可逃逸區域來增加毀傷能力。隱身技術是相對而言的說法,只是增加了對方探測難度,不是說完全看不到。距離接近到一定程度,80-90年代技術的雷達照樣能發現隱身飛機。關鍵是,美國不但在隱身技術開發出來的同時,遠端火控雷達,飛機和導彈的大推力發動機技術都開發出來,整合在一起有了F22的威名。綜合來說,還是美國的綜合國力超越了蘇聯,錢多了敢於嘗試一些新技術,蘇聯就不行了,沒錢只能在優勢領域儘量做到極致,形成另一種“不對稱技術優勢”。
美國基本上三軍武器逃不出四個基本面:射程超越對手;探測距離超越對手;精確度超越對手;價格超越對手。所以,美式武器,同類型精確度很高,威力並不十分出眾,力求“發現即可發射,發射即可摧毀”;俄羅斯武器設計目前也在向美式靠攏。隱身技術已經成為“攻擊節點”的自身必備防護手段之一,只不過美國有先發優勢,技術優勢相對明顯些罷了。
-
6 # 追逐蘿蔔的毛驢
這裡有個偽命題,實際上,放棄隱身的話戰機的機動性就會打造氣動佈局的極限,選擇隱身意味著放棄一定的機動性。
蘇57並不是不隱身,而是他的隱身技術沒有達到四代機對隱身戰機隱身效能的標準(前橫截面0.1 平方米反射面積)。
蘇57做了大量隱身的努力,比如扁平化機身,可調節遮擋進氣道(實際上F14,F15等戰機都有這個能力),開啟減少飛機的稜角,有三個內建彈倉(也是被人嘲笑得一點,工藝不達標)。
蘇57最大特點 他的發動機,全球推力領先,沒有之一。他使用的是蘇35的AL41發動機改進型三元向量推力發動機(據說是15噸級的,中國未來渦扇15也是15噸級的,人家已經非常成熟了,壽命,效能,可靠性)。
蘇57可以發射米格31掛載的機載反艦彈道導彈。超音速隱身巡航導彈等,打擊能力非常牛逼。
他的速度也是目前四代機裡最快的。都知道F35只有1.6~1.8馬赫。
而殲20在據說保持著和F22一樣的2.2馬赫的巡航速度。蘇57的速度更快2.3馬赫左右。
這裡給大家講下超音速機動。這是所有三代機都不具備的能力。三代機在超音速狀態下的機動效能會大打折扣。如果輕易進行大過載,輕則進入失速螺旋,重則空中解體。
三代機分兩個派系,一個是追求跨音速區間的氣動效能,一個人是超低速和超音速兩段的機動效能。蘇27是後者,F16是前者。F16在亞音速和稍微超音速的狀態下,飛控效能最佳,反之則不行。蘇27在亞音速和平稍微超音速狀態下飛控效能一般,在超低速和超音速狀態下有這良好的飛控效能。這就是蘇27的優點。然而,在超音速和超低速狀態下進行大動作,大過載機動三代機都不行。他們在這種狀態下飛機結構強度和氣動控制效能無法滿足需求。
而四代機卻可以輕鬆應對。
拿我們的殲20來說,我們的殲20為了應對四代機的超機動,超音速巡航飛行員座椅是向後傾斜的,飛行員幾乎躺著開飛機。這樣飛行員可以承受更大過載。另外,殲20是數字模擬飛控,側杆操作,極大的降低了飛行員的操作難度。
殲20的鴨翼+梯形主翼讓他在超音速狀態下擁有非常優良的升力係數。這也是我們飛行員表示:殲20造超音速狀態下沒對手的原因。
這就是超機動的優勢。
回頭說超視距空戰,近期土耳其用F16在40公里處擊落數架蘇24戰鬥轟炸機。蘇24本身的航電就不適合空戰。
F16利用機載資料鏈和預警機對蘇24 進行了體系壓制型攻擊,F16在不開雷達狀態下逼近到40公里才開火,這其實對於AIM120C來說已經是不可逃逸區了。AIM120C最大射程在100公里以上。40公里導彈已經開啟自己的主動制導雷達了。
那麼如果F16想用這套打法打蘇57行嗎?
我只想說如果土耳其沒有F35,別來獻醜。俄羅斯在敘利亞有一整套單的空天戰場監視體制,只不過俄羅斯一直保持著有限的介入敘利亞戰局而已。
如果土耳其用F16+薩博預警機對付蘇57,那麼他是要吃虧的。蘇57雖然得機載雷達和F16沒代差,但是蘇57 雷達口徑更大,機載計算機效能也不遑多讓。意味著雷達敏捷度差不多。蘇57的機載雷達探測距離要比F16更遠,意味著蘇57可以更早發著中距彈R27。而俄羅斯出動蘇57必然要出動預警機了。雖然俄羅斯預警機不多。最後不要小瞧蘇57隱身能力。他曾經挑戰過以色列和土耳其的戰場監視系統。目前敘利亞戰場主要俄製戰機是蘇35和蘇30SM,這些現役戰機可不是蘇30MKK和蘇30MKI可以比的。所以小編不要小瞧俄羅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
7 # 小屋253315373
飛機的機動性和隱動性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兩者都是飛機戰鬥力的重要指標,互相影響,彼此作用,相得益彰。
最重要的是機動性,這是飛機最基本的效能指標,包括瞬時指標和穩定指標,比如瞬時爬升率,穩定爬升率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瞬時指標,標誌著飛機瞬間改變航跡和位置的能力。效能指標還包括飛機的空重,載荷,航程等,一架成熟的飛機會有飛行包線,在任何情況下,飛機的機動性都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指標。
第二是隱身性。其實這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從美軍開始,隱身性變得比較時髦起來,從以往單純的低探測率逐步演化成電子攻擊和電子對抗。進而追求制資訊權。隱身主要有三個表現,即看不見,跟不住和打不著。看不見是指縮短了雷達探測距離,跟不住是指干擾了火控雷達,使得雷達不能形成穩定跟蹤狀態,無法發起解算和進攻。打不著主要指導彈上的主動導引頭難以追蹤,導彈打不到飛機。
飛機實現隱身的主要途徑,又包括兩種。一種是外形隱身。儘量散射和漫射雷達波,反射回波減少。作用更大的是另一種,即吸波材料。目前已經發展到第三代。任何吸波材料都是特意針對具體波長和頻率才會更有效。因此,中美兩國的隱身機都具備了隱身修型和材料。美國還在發動機尾倉增加了紅外抑制裝置。考慮到會損失推力。殲20沒有配備。
第三是導彈的不可逃逸區。空空彈都有一個殺傷範圍,也稱作不可逃逸區,在這個範圍內,導引頭能夠鎖定目標,導彈可以保持較大的命中概率。目前雷達制導中距空空彈的不可逃逸區是40公里。以上為三種情況的簡述。
因此,在任何情況下,飛機首先要追求機動性,隱身機也是在外形和機動性上做了取捨,要求用更大的推力,更新的技術來彌補飛機的推力損失,以及氣動損失,隱身機對機動性的要求其實更高。這裡還要再補充三點。一是目前各國的推力向量技術,主要適用於低速狀態,超音速狀態是不能的,會空中解體。目前實現最大的成就,其實是大迎角飛行能力,飛機的抬頭和漂移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二是有源陣雷達不斷推出,其實已經脫離了飛機設計的概念,拼的主要是演算法,材料,中美隱身機的有源陣雷達同時也是電子干擾利器,能夠施行電子栓塞,目前的電子戰已經發展到電子攻擊的水平,而是數年就會更新一代。嚴格意義講,這種雷達火控裝置已經超過了一般飛機設計的概念,作為飛機設計,考慮的其實是外徑,供電還有散熱措施等。俄羅斯的蘇57創造性的引進了機翼l波段雷達,發現成一個頭尾兩面機翼各有一個雷達的四雷達高機動探測體,重新整理了雷達設計理念。我們的殲20採用的是數字陣列雷達,也是一種全新的設計。可以看出,雷達探測機構都承載著各個國家最新的科研成果,兩種飛機都和新的光電探測裝置並聯起來。
第四再解釋一點,導彈的不可逃逸區不是絕對的,是有變化的,打擊不同的目標,有效範圍也不一樣,大型飛機機動性弱,導彈的打擊範圍就會更大。一般來說,導彈鎖定以後,在不可逃逸區內導彈的命中率會相對高一些。但是實際戰爭中也一般不會超過30%,因為被攻擊的飛機會釋放強烈干擾,投放泊條,並大機動擺脫,這時的導彈命中率就會急劇下降。在有體系保證的情況下,對方飛機得到有效的資訊預警,命中率連15%都不到。出現雙方互射脫離,打光各自導彈後各自導航的情況也豪不奇怪。所以現在的重型機一般都至少帶有八枚導彈來維持火力的持續性。
綜上,導彈獵殺飛機是個非常複雜的過程,要求導引頭實現鎖定,推進系統有效,還要引信精確啟爆,然後才能依靠高速鋼珠殺傷目標。缺乏任何一個環節都很難打下敵機來。
有點亂,再補。蘇57並沒有忽視隱身性,只是因為缺錢,隱身進行的不徹底,如座艙蓋,發動機進氣口等等。最主要的,是俄羅斯空氣動力設計世界第一,有意突出了設計優勢,不捨得氣動修形太多,這種做法有其自身的道理,是貼和俄羅斯風格和特點的。
-
8 # 早早爸說天下
戰鬥機的機動性在現代戰爭中依然是至關重要必不可少的指標。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戰鬥機在超視距攻擊時候,導彈的實際有效射程與宣傳的射程存在較大水分。有些導彈宣稱射程超過150公里,但是實際的有效射程只有60公里左右。這主要的原因在於,導彈的發動機實際工作時間很短,一般在幾秒到十幾秒之間,其餘大多數時候是靠慣性前進。歐洲的流星中程空空導彈採用脈衝發動機,但是真正的有效射程和不可逃逸區也與其宣傳有較大偏差。如果戰鬥機機動性好,發動機推重比大,就有很大概率在實際不可逃逸區外擺脫。而如果進入近距離時候,機動性差的一方很大概率上已經在幾輪中程彈攻擊中被擊落了。
2.現代空空導彈的命中精度確實比六七十年代時候要強上太多太多,但是仍然達不到百發百中,甚至只能達到宣傳的命中率的一半都不到。原因主要在於,導彈廠家宣傳的命中率是在理想條件下測試計算出來的。但是在戰鬥機實際空戰甚至演習中,往往不存在理想狀態,相反的幾乎都是在複雜氣象及複雜電磁干擾下發生的。這時候導彈的實際命中率還會進一步降低,甚至低到大家難以想象的地步。所以,戰鬥機的機動性還是非常重要甚至至關重要的一項指標。
3.在當今世界空戰格局下,戰機的隱身性確實十分重要,但是,還沒有哪種五代機放棄機動性的。為什麼,因為隱身並不是絕對的。在預警機電子戰機及強大的體系支撐下,隱形飛機並不能為所欲為。換句話說,依然存在很大機率會進入空中格鬥,這時候,戰鬥機的機動性就顯示出來了。
所以,戰鬥機的機動性仍然是至關重要的指標,絕不會有那個廠家不在意戰鬥機的機動性。如果真到了隱身無敵狀態的話,有人駕駛就顯得不重要了,派隱身無人機去就OK了。你要知道一架戰鬥機上,人體本身的重量,以及為人服務的裝置的重量如果都騰出來的話,戰鬥機的戰鬥力那可是會上升很大臺階的。
-
9 # 吐槽能
主要是因為俄在雷達制導中遠距空空導彈上,尚有門道兒沒摸到……
雖說同樣都是靠撿到美製空空導彈,逆向工程,研製成功……但中國撿到響尾蛇,送給蘇俄後出來的紅外格鬥彈,有不少建樹。在越戰、中東戰場,實戰中皆有斬獲。
但埃及撿到麻雀送給蘇俄後,搞出來的雷達中距彈卻乏善可陳。至今鮮有實戰戰果……連俄羅斯自家飛行員都說連蜂巢式多管航空火箭都不如。無制導火箭彈,只要經驗夠豐富,距離合適,多枚齊射,尚有命中可能。用雷達彈是怎麼打,都打不中……
-
10 # 花開水不流
對於這個問題我來談談我的看法。
機動性是戰機生存的一個最主要的指標。如果機動性差了,就算是擁有再先進的隱身性和攻擊性,也都是活靶子。
就像現在好多人強調,現在地面武器攻擊範圍廣,殺傷力大,地面部隊已經沒有用武之地了。這種想法也是錯誤的,同樣的道理,戰爭的最後,執行佔領任務的還是地面部隊。還是需要人去完成最後的佔領。
回覆列表
在技術進步的時候總有人抱著以前的思想不放。然後被淘汰。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比如柯達,比如諾基亞。
其實你想一想,刀在戰鬥中什麼時候被淘汰的?二戰喜峰口還有大刀隊,現在有這案例麼?從科索沃到海灣,沒有。
狗鬥就是沒用,然後有人說鬼怪,這和你說八旗騎射打敗明朝一樣,沒有意義,結果大家看到了,八國聯軍是怎麼虐騎射的。
然後又有人說大家都隱身,不需要狗鬥麼?這和拿喜峰口舉例證明拼刺刀現在有用是一個道理。
趨勢就是比拼隱身,導彈,體系,這和現在戰爭就是比火力,比制空一樣,誰還去比刺刀?
好吧,即便讓你裝機炮,你能裝多少子彈?以前機炮就是唯一攻擊手段,多餘的都裝子彈,現在掛那麼多導彈,有多少空餘重量讓裝?自己去查查現在即便裝機炮的飛機有多少子彈,也就一梭子的事。指望這打下飛機?聊勝於無,這和現在也會給你配把匕首意思差不多。
你以為國軍想用大刀砍鬼子?沒辦法,有辦法愛誰想誰想。你以為俄羅斯不想強調隱身,不是隱身水平不夠嗎,不強調機動性強調什麼,有那水平人家也會強調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