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458130291887470

    運動員要想在比賽中創造良好的成績,首先要掌握正確的腳踏車操作姿勢。輕鬆自如地操作,可降低能量消耗,避免不必要的肌肉緊張,保證力量和技術得到充分發揮。正確的騎車姿勢是:上體較低,頭部稍傾斜前伸;雙臂自然彎屈,便於腰部弓屈,降低身體重心,同時防止由於車子顛簸而產生的衝擊力傳到全身;雙手輕而有力地握把,臀部坐穩車座位。正確的騎車姿勢,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於車輛的尺寸、車座和車把的位置,運動員的身材大小及身體各部份的結構.影響騎車姿勢的因素可分為車的因素和人的因素.車的因素有車架大小、車座高低與前後、車把傾斜角度和把立管長度等五個方面;人的因素涉及到腿長、臂長和軀幹長度。腿的長度決定車架的高低;軀幹長度和臂長的總和決定車架的長度,曲柄的長度則與訓練、競賽場地有關。坡度大、彎道多的路面需要曲柄短些,反之,曲柄可長些。為了保證正確的騎行姿勢,運動員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好車輛的選擇、車座的選擇、車座的調整和車把的調整。  車座的選擇:   ?腳踏車運動員能平穩地騎行前進,是依靠車把兩端和車座三個支撐點形成一個平面,來維持平衡的。在這三個點中,車座是主要支撐點,它承受著大部份身體的重量。為了充分發揮踏蹬技術,運動員的座骨結節需要支在車座上,所以,必須根據個人骨盆解剖構造來選用適合的車座。座骨結節間距離寬的可選用寬車座,坐骨結節間距離窄的可選用窄車座。如果坐骨間距離黨選用了窄車座,車座就會嵌人坐骨之間,使座骨神經和肌肉過度緊張,破壞騎行姿勢和正確的踏蹬動作。    車座的選擇還要考慮到騎行距離長短和運動強度大小。賽車場距離短,強度大,騎行時肌肉、神經高度緊張,可選用窄車座。公路訓練和競賽,騎行時間長,可選擇與坐骨接觸面較寬的車座。女運動員由於生理特點,不論公路與場地,都應選擇較寬而柔軟的車座。無論男女運動員選用的車座平面都要繃緊,不能有明顯凸凹現象,以免影響正確的騎行姿勢。  ???車座的調整:    車座前後的調整。先將車座固定在水平線上,然後再調整車座前後。根據運動員大腿長度,把座子前端調整到中軸垂直線後2~5公分處。大腿長,車座應多向後移動,大腿短,車座稍向前移動,但車座前端一般不超過中軸垂直線後2公分。車座高低的調整。運動員坐穩車座後,用腳跟蹬住腳蹬,當腳蹬到最低點時,腿應正好伸直,既不感到過分伸腳,也不使膝關節有彎曲。調整好的車座,應使運動員在踏蹬中,踏蹬到曲柄與地面平行的位置時,膝關節垂直線能正好透過腳蹬軸的中心。踏蹬到最低點時,膝關節能稍有彎屈。以利肌肉在緊張之後可得到暫時休息。經過幾次騎行檢驗,如感到用力合適,就可固定下來。車座固定後,要把有關的測量數字記錄下來,做為以後更換車座或車輛時的依據。    車把的調整:    車把的調整對調整騎行姿勢很有意義。調整車把的寬度應與運動員的肩寬大體相同,一般為38~41公分。如果寬於肩,會增加風的阻力,窄於肩,胸腔會受到擠壓,影響正常呼吸功能。車把的高度,應根據運動員上體尺寸和臂長來決定,並注意專項的特點。公路運動員用的車把可略高些,場地運動員用的車把可稍低一些。合理的車把高度是使公路運動員的上體角度(即透過髖關節的水平線和髖關節中心至頸椎中心連線)保持在35度~45度之間;場地運動員的上體角度保持在20~30度之間。把立管的長度,最好是當運動員踏蹬到曲柄與地面平行的位置時,肘關節與膝關節能稍稍相碰。    車於各部分間距離調好後,不要輕易改變,特別是在比賽前不宜變動,否則,會破壞已形成的動力定型,影響運動員在比賽史發揮正常水平。正確騎行姿勢的形成,要透過專門訓練,每次訓練課都要嚴格要求,不論高速騎行或是終點衝刺,都要保持正確的騎行姿勢,萬不可忽視。    附:(人體各部位的測量)    上肢長度:從肩峰端到手握拳後第三手指關節凸隆處的距離。    軀幹長度:從胸骨頂端到恥骨聯合下端。    下肢長度:從股骨頭大轉子到足跟底部。    腳長:從腳趾前端到腳跟後。    腳踏車各部位的測量    車身長度:由把立管中心點到車座管中心點。    車架高度:由車座處三通中心點到中軸的中心點。    曲柄長度:由中軸中心到腳蹬軸中心點。    腳套長度:由腳蹬軸中心點到腳套前端內邊沿。        (二)踏蹬動作的用力分析      (1)踏蹬動作是週期性運動,即在一個固定範圍內,以中軸為圓心,以曲柄為半徑,重複地進行運動。每踏蹬一週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上臨界區(上死點)。    第二階段:工作階段(用力階段)。    第三階段:下臨界區(下死點)。    第四階段:迴轉階段(放鬆階段)。    沿著圓周進行踏蹬的力量都是透過切線來傳遞的踏蹬到每個階段時,肌肉用力各不相同,兩隻腳交替進行踏蹬,當一隻腳處於迴轉階段時,另一隻腳已進入用力階段。踏蹬到上下臨界區時,應儘量使肌肉放鬆,並儘量縮短在臨界區停留的時間。用力階段是踏蹬主要階段,運動員在這個階段內使用的踏蹬力是腳踏車前進的主要動力。因此,要把力量充分、合理地運用在這個階段。這個階段內踏蹬力量愈大,車子前進速度就愈快。    迴轉階段叫放鬆階段。這段時間裡一隻腳踏蹬作功,而另一條腿主動向上抬起,不能給腳蹬任何壓力。並利用抬腿短暫的一瞬間讓肌肉放鬆一下,以便把力量集中起來用於作功階段。有時需要採用“提拉式”踏蹬,即利用抬腿動作給腳蹬以拉力,以加大另一隻腳做功階段的踏蹬力量,達到取得更高速度之目的。(2)腳掌在腳蹬上的位置    腳掌應平穩地踏在腳蹬上,腳蹬應在腳掌中部和腳趾之間,也就是腳掌正好踏在腳蹬軸上,腳掌的縱向與腳蹬軸保持垂直。鞋的前端可伸出腳蹬5一7公分左右(根據腳的大小決定)。    鞋卡子的位置應正好卡在腳蹬框上。鞋卡子要釘正、釘牢,皮條繫緊。加強在用力時兩腳的有機配合,幫助運動員正確地完成踏蹬動作。    (3)踏蹬方法    腳踏車運動的踏蹬方法有自由式、腳尖朝下式和腳跟朝下式三種。    自由式踏蹬方法:目前,一些優秀運動員大都採用自由式踏蹬方法。這種踏蹬方法,就是腳在旋轉一週的過程中,根據部位不同,踝關節角度也隨著發生變化。腳在最高點A時,腳跟稍下垂8~10度,踏蹬力量是朝前下方;用力逐漸加大到B點時,腳掌與地面成平行狀成,踏蹬力量最大;再向下,用力逐漸減小,進入下臨界區,肌肉開始放鬆,腳跟略向上抬起,到C點時,腳跟逐漸上提到15~20度;當腳迴轉到D點時又與地面平行,往上行,腳跟又向上提起。重新進入A點。自由式踏蹬,符合力學原理,用力的方向與腳蹬旋轉時所形成的賀周切線相一致,減少了膝關節和大腿動作幅度,有利於提高踏蹬頻率,自然地透過臨界區,減少死點。大腿肌肉也能得到相對的放鬆。但這種踏蹬方法較難掌握。    腳尖朝下式踏蹬方法:目前不少運動員,尤其是短距離運動員採用腳尖朝下式踏蹬方法。其踏蹬特點是,在整個踏蹬旋轉過程中腳尖始終是向下。這種方法踝關節活動範圍較小,有利於提高頻率,容易掌握,但腿部肌肉始終處於緊張狀態,不利於自然透過臨界區。    腳跟朝下式踏蹬方法:腳跟朝下式踏蹬方法是腳尖稍向上,腳跟向下8~15度。這種方法在正常騎行中很少使用,只是少數人在騎行過程中做過度性調劑用力時才使用腳跟朝下式踏蹬方法。它的特點是肌肉在短時間內改變用力狀態,得到暫短休息,達到恢復肌肉疲勞的目的。    (4)踏蹬動作的訓練    踏蹬動作從現象上看很簡單,但要準確掌握,達到動作協調完美,卻十分困難,必須反覆地進行訓練。開始訓練時,最好不要用皮條捆腳,傳動比要小,速度不宜過快,讓運動員用較多的注意力體會踏蹬動作,培養踏蹬“感覺”。經過一段訓練,基本上能輕鬆自如,圓滑有力地進行踏蹬時,可逐漸加快速度,繫上皮條進入正常系統訓練。    訓練踏蹬動作,不論是新運動員還是有訓練素養的運動員,都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要負擔過重,更不宜在疲勞情況下訓戲練。同時要注意發展髖、膝、踝關節的靈活性及力量,以助提高踏蹬技術。    踏蹬技術訓練,也可以在練習合上進行,其好處是能及時得到教練員和同伴們的指導,能使運動員集中注意力改進踏蹬技術。         (三)跟車騎行技術的要領:    首先是縮短與前面車的距離,以不影響視線,容易觀察前面路面為好。公路騎行,跟車距離一般在15—30公分左右。同時要注意風向和風力。風從正面迎來,應由一人領騎,其他人在後面排成一路縱隊,跟在前車左側方或右側方15---30公分處。如風從左方來,可跟在前車右側後方;風從右方來,可跟在前車左側後方。如果側風較大,跟隨前車距離要近;如果側風小,跟隨前車的距離可稍遠些。在下坡時向旁邊騎開些,轉彎時稍向後,以免發生事故。    跟車騎行時,頭稍抬起,兩眼正視前方,餘光看到前車的後輪即可。倘若只低頭看自己前車輪,一旦前面出現障礙,就有摔倒的危險。當然,在團體比賽中,交通停止,路面平坦,短暫的瞬間低頭騎行,使頸部肌肉得到放鬆也是允許的。  跟車騎行中很容易兩車相撞,多數是後面車的前輪碰上前車的後輪,失去平衡而摔倒。出現兩車相撞    時,頭腦要冷靜,前面的運動員要繼續平穩前進,後面的運動員不要剎車,只要稍微減速即可。如左面撞上前車,應將身體和車子一齊向右歪,同時將把向右轉,這樣,兩車即可逐漸分開。若右面相撞,可向左方做同樣的動作。    要掌握嫻熟的跟車技術除進行專門訓練外,還要貫穿在每次訓練課中。開始訓練跟車時,跟車距離可稍遠些,相距30—50公分,隨著騎行技術的提高,不斷縮短跟車距離,直到15—30公分。從兩人配合  練習逐漸過度到三人、四人配合練習。同時,要專門訓練撞車後的擺脫技術,防患於未然。    加強運動員的操車技能訓練,提高在各種複雜情況下的應變能力,是預防跌倒的積極方法。由於腳踏車運動的特點,在激烈的訓練和比賽中隨時會出現碰撞、跌倒等現象。運動員遇到跌倒時,要沉著、冷靜,不要害怕,不要過早撒把,也不可閉上眼睛,消極等待跌倒。在身體即將著地時,兩腳要迅速從腳套中抽出,要注意保護頭部,有意識用肩部和背部著地,作滾翻動作,減輕摔傷程度。    (四)起跑技術    起跑技術在各項比賽中都很重要,尤其是在短距離專案裡起著決定勝負的作用。起跑方法分為扶車與不扶車兩種。在賽車場比賽中多采用扶車起跑,而在公路成組出發的比賽中則採用不扶車起跑。    扶車起跑的方法:是在比賽之前運動員騎在車上,由裁判員扶住車座後下方,或一手扶前叉三通,一手扶車座後下方,維持平衡。運動員在起跑前應先拉緊腳蹬皮條,然後扶好車把,作一、兩次深呼吸,腰部放鬆。坐穩兩個腳蹬保持與地面平行,或是踏蹬的第一腳的腳蹬稍高一些,當聽到裁判員“預備”口令時,臀部及時、平穩地離開座位,準備起動,但動作不要過猛,防止搶跑犯規。聽到出發槍聲後,踏蹬第一腳立即作迅速而有力的下踏,但不能用力過猛,避免肌肉過分緊張和不利透過“死點”;另一隻腳藉助皮條和腳卡向上用力提腳蹬,腳尖稍向上抬起,防止腳套拉脫。在左腳踏蹬時,左手用力向懷裡拉把,集中使排力量,右手以同樣力量向下按車把,兩臂彎屈,上體前移,整個身體成弓形用力。迴圈至另一隻腳踏路時,動作相同,方向相反。同時,頭部稍稍抬起,注意車子平衡,直線加速前進。起跑到60—80米達一定速度後,運動員可平穩地座到車座上。利用已有的慣性,稍放鬆踏蹬幾下,調整一下因起跑產生的肌肉緊張狀態,然後,立即轉入正常踏蹬。這裡要特別指出,由站立式往下坐時不要向後猛拉車把,防止車子減速。   不扶車起跑的方法:在出發前,運動員兩手扶車,騎在車架上方,一隻腳踏上腳蹬,另一隻腳踩在地上。當聽到出發訊號時,用力蹬地使車向前移動,並迅速坐在車座上,套上腳套,用站立式騎行方法加快速度。起動後與扶車起跑技術和同。該答案來自極限戶網路官方網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cpu的壽命一般能有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