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牡丹阿東
-
2 # 天涯辦公
帝國墳場指的是阿富汗,這一稱呼最早是英國提出的。
英國殖民者出於與沙俄爭奪對中亞控制權的戰略需要,企圖將阿富汗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而於1839年——1919年間,對阿富汗進行的侵略戰爭。最終以阿富汗勝利而告終。
曾經意圖稱霸世界的三大強國都在此留下了足跡,但卻依次以失敗而收場。阿富汗多次擊退入侵強敵,展現出非同一般的韌性,而入侵者不但損兵折將,還損失慘重,甚至走向了衰落。人們把這個不好惹的國家叫做“帝國墳場”,這既是對這個國家的致敬,也是對入侵者的哀悼。
阿富汗地理位置
阿富汗是南亞西北端的一個內陸國家,東南接南亞次大陸,可下印度洋;西北鄰中亞和西亞,能抵地中海。全國五分之四的面積為山地和高原,平均海拔3500多米的興都庫什山脈橫陳境內,是中亞與南亞間的重大障礙。阿富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使其成為南亞與中亞和西亞的交通要衝,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
3 # 手機使用者3918007886
最先提出帝國墳場之詞是在英阿戰爭時產生的。阿富汗是帝國的墳場而損失最大的是廣大的阿富汗民眾,英國殖民者沒得到的美國侵略者同樣得不到,戰爭引來的很多問題使阿富汗民眾苦不堪言,很多民眾不能繼續維持最起碼的生存條件,只有奮起反抗,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初才。
隨著美國從阿富汗撤軍,阿富汗和塔利班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讓我們不由得想起帝國墳場這個詞。
而這個詞最早來源於第一次英阿戰爭。
阿富汗起初只是一個地理名詞,長期以來是世界版圖上大帝國的附屬地區。
從1747年阿富汗普什圖族阿布達里人酋長艾哈邁德乘建立杜蘭尼王朝算起,這個國家的歷史也不超過3個世紀。
1839年,大英帝國為了防止沙皇俄國透過開伯爾山口(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之間),威脅到英國在印度的利益,在阿富汗國內扶植親英政權,代替阿富汗國王多斯特·穆罕默德,以此來對抗沙皇俄國和親俄的波斯。
英國在戰爭的開局進攻異常順利,很快攻佔了加茲尼和首都喀布林,幫助流亡的舒亞·沙阿重登皇位。多斯特·穆罕默德被俘獲後關押到印度,其子阿克巴·汗率領全國軍民堅持抵抗。
這裡有一個細節,參加入侵阿富汗的英軍大部分是印度士兵,少部分英華人。
英國攻佔喀布林後,撤走了大部分士兵,留下8000人左右的軍隊駐守阿富汗。然後為了提高軍隊計程車氣,將這8000人家屬接了過來。
這個舉動激怒了阿富汗民眾,認為這是英國永久駐軍的表現,開始奮起反抗。
英國為了儘快穩住局勢,透過向阿富汗部落首領和清真寺教士發放津貼的方式來取得他們的支援。
但是到了1841年,英國財政也出現了問題,發放的津貼大幅下降,削減了修繕清真寺的資金,不但阿富汗部落首領紛紛倒戈,教士階層也開始反抗,加入了阿克巴·汗的抵抗軍。
英國軍隊被群起攻擊,區域性動亂逐漸演變成眾多部落的舉國武力反抗,在此過程中,阿克巴誘殺了英國公使麥克諾騰。
1841年11,首都喀布林爆發起義,英軍無力鎮壓,被迫和阿克巴簽署停火協議,撤回印度。
1842年1月,英軍開始撤退。阿富汗的其他反叛武裝和部落民眾可不停火協議那一套,在英軍撤退時利用地形優勢進行了突襲。
英軍4000多名士兵12000多名隨軍家屬人員或凍餓而死,或死於槍彈,或死於屠刀,或被扣作人質,或在投降被俘後賣作奴隸,只有1個軍醫逃了出來,基本被團滅。
大英帝國怎麼可能忍下這口氣?很快組建了軍隊——“懲戒之師”,開赴阿富汗進行復仇行動。“懲戒之師”進攻異常凌厲,既然是復仇,那一路上自然是燒傷搶掠,能拆的拆,能毀的毀,能搶的搶。循著先前的撤退路線一路攻到喀布林,解救了人質。
雖然進行了報復,但第一次英阿戰爭還是讓大英帝國顏面掃地,最終以雙方互相傷害而告終,當然阿富汗受到的創傷要更大一些。
英國在阿富汗扶植代理人的模式宣告失敗。
這場戰爭本質上是英國對阿富汗的殖民侵略戰爭,英國認為憑藉先進工業的降維打擊,輕而易舉就可以控制阿富汗。
然後呢,結局都知道了。
此後這樣的故事又重複地在前蘇聯和美國身上重演,真是何等的諷刺。
阿富汗在地理上是一個處在中亞十字路口的國家,這裡的政治價值和軍事戰略價值遠高於經濟價值。
“帝國墳場”上堆起來的不僅僅是侵略者的屍體,更多的是因戰爭而葬身在故鄉的阿富汗人民的累累屍骨,是一個國家無法掌控自己命運,無數次地反抗外來者統治而結出的“奇異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