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若瑜若魚

    到了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已經有100多萬了。大明國庫入不敷出,沒有了朝廷供養著,有些人就只能被餓死了。主要還是要怪朱元璋當初目光短淺,只看近,不看遠,不僅讓子孫餓死,還導致大明滅亡。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

    朱元璋一上任就帶領著眾臣開檢討會,一方面分析自己勝利的原因,一方面也損損元朝。問問大家元朝為什麼會滅亡呢?大臣給出的答案:君弱臣強。元承宋制,這兩個朝代一直是重文抑武的。所以一旦國家面臨內憂外患的時候,就沒有辦法抵制。最後只有一條路可以走,改朝換代。

    朱元璋雖然才當上皇帝,但是他很有危機感,而不是沉浸在自己的豐功偉績中。他要打一場有準備的仗,要把未來子孫可能面臨的問題提前消滅掉。於是,他在開國初就讓大家來提意見,如何才能避免大明去走元宋兩朝的老路。

    大家經過一番討論,得出的結論是設立“藩王”,藩屏宗室。這個結論,朱元璋很滿意。本來泥腿子出身的他,一直希望子孫們都能世受皇恩,無論如何不能再走他以前的路。他希望自己一個人可以庇佑子孫世世代代。這好像也沒有錯,哪怕是一個平民父親,肯定也希望自己的子孫世代安逸。

    此時,北元殘餘勢力仍然不時侵擾大明的邊境。朱元璋以此為藉口,在洪武三年發天子詔: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就這樣朱元璋在北方邊境安排了八個藩王,都是他自己的親生兒子。朱元璋的造娃能力在大明皇帝中也是名列前茅的。

    其中,寧王、晉王和燕王的勢力最大。寧王朱權能“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朱棣則可“節制沿邊士馬”,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當時都要受朱棣的節制。

    除了邊境藩王,朱元璋還封了不少內地藩王,他們同樣擁有不少兵權。每個藩王都是配了三個護衛,一個護衛至少3000人,多則上萬人。這樣的配置要抵制外敵是少了,但是鎮壓民變還是綽綽有餘的。

    朱元璋給藩王兵權,接下來就要給他們解決吃喝拉撒的問題。明朝的官員俸祿很低,可是藩王的俸祿卻出奇高。親王的祿米一開始是5萬石,後來因為種種原因降到了1萬石。看似降了很多,但是當時一品官員的祿米只有1000石。只能說老朱還是想著往自己人的口袋裡合理合法多塞一點。

    兵權給了,金錢也給了,可是朱元璋還是不放心。他又開了一個歷史先河——宗族的爵位世襲罔替。以親王為例,親王的長子繼承親王的爵位。世世代代的長子都繼承親王的爵位。親王的兒子封郡王,郡王的長子世世代代都繼承郡王的爵位。郡王的其他兒子封鎮國將軍。鎮國將軍下面還有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國中尉。奉國中尉的兒子就不再細分了,全部封奉國中尉。

    奉國中尉的祿米是200石。那些參加科舉考試,削尖了腦袋往上擠的官員,可能到了50歲才能混上五品官員。五品官員的祿米是192石。更多的官員一輩子都不可能爬上五品。這就是“投胎”的技術,不服氣都不行。

    朱元璋要靠自己的一己之力保證子孫後代代代衣食無憂。童年的陰影一直揮之不去,老朱不想後代重蹈覆轍,他必須未雨綢繆。看似格局很大,其實還是隻是惦記自家人,並沒有真正胸懷天下。

    對於自己這樣的安排朱元璋非常滿意,一來藩王可以抵制外敵,二來可以拱衛中央,三來還能世受皇恩。這可是“三全齊美”。在明初,共封25王,當時看來並不多,並且明初國家強盛,養著他們也沒什麼。朱元璋覺得朱家已經天下無敵了,又考慮到將來要讓孫子朱允炆繼承皇位,擔心孫子鎮不了那些開國功臣,於是朱元璋就開始屠戮開國功臣。34位開國功臣就有30位死在他手中。在安排好這一切後,朱元璋才安心死去。

    朱元璋有很多兒子,但是長子長孫只有一個。

    當時選擇朱允炆繼承皇位在現在看來是不明智的,畢竟朱允炆還太年輕。可是除了嫡長孫,朱元璋不可能選擇其他藩王來繼承的。哪怕朱棣能力再強都不行!同樣是藩王,朱棣可以,為什麼其他藩王就不可以呢是!藩王有很多,嫡孫永遠只有一個。

    在朱元璋時期,藩王的勢力大,朱元璋也是很清楚的。但是這是他的私心,他覺得都是一家人就是一條心不可能出現什麼內訌的。但是,一代親兄弟,二代就是宗親了。血緣關係只會越來越稀疏的。

    朱允炆登基後,就認識到皇叔叔的勢力太大了。在身邊人的慫恿下,腳跟還沒有站穩就開始急著削藩朱允炆削藩力度太大了,不僅削了兵權,還把養尊處優的藩王發配到苦寒之地。藩王們可是人人自危,他們做夢都沒有想到,朱元璋屍骨未寒,孫子就急著要除掉他們。一代都被滅了,哪裡來的世受皇恩。

    狗急了會跳牆。人急了,也就管不上皇帝是誰了。燕王朱棣開始聯手其他藩王起兵。那幾年,朱允炆和朱棣打得很辛苦,雙方都很辛苦。最後,朱允炆想要妥協,和朱棣劃長江而制,但是朱棣不願意。反都反了,他可不想再回去做個藩王。

    朱棣繼位後,他自然也明白藩王的勢力。這藩王必須得削,只是早晚的問題。相比朱允炆,朱棣還是顯得更老成,削藩的方式也更高階了。他一上臺不僅恢復之前那些被朱允炆貶掉的藩王的爵位,還在經濟上優厚他們。據歷史記載,朱棣給藩王的祿米“倍加恩禮”,就是在經濟上給與他們的比朱元璋那個時候還要多。

    朱元璋給兒子的完全就是一個老父親的私心,給得無怨無悔。但是朱棣給兄弟們的就是別有用心了。錢管夠,前提就是要減少護衛,用福利換兵權。大家也是心知肚明,要不捱揍,要不吃甜棗。和平時代,只要沒有反的心,甜棗勝過一兵一卒。

    朱棣還規定藩王不可以擅自離開自己的封地,也不能干預地方事務。他們也不能參加科舉制度。朱棣圈養藩王的模式確實達到了鞏固中央集權的目的,穩固了自己的地位。但是同時也加重了百姓們的負擔。

    藩王有兵,卻不能帶兵打仗,朝廷卻需要培養其他人來打仗。這樣國家就要養兩批人,這些錢都是來自黎民百姓。朱棣的此舉為後面大明的滅亡埋下伏筆。

    藩王被圈養,什麼事情都做不了。他們想想還是生孩子比較划算。因為朱元璋說過,只要多生一個兒子就多一個郡王的收入。多多益善,何樂而不為!

    弘治五年,山西巡撫楊澄籌要朱祐樘報告了山西的人口數量。其中山西老慶成王生94個子女,創造新的生育的記錄。老慶成王的長子新慶成王也不甘示弱,也生了70個。逢年過節,一家人坐下來一起吃飯,親兄弟居然彼此都不認識。估計成王都不知道自己哪個兒子是哪個老婆生的。這也太尷尬了。

    這些皇族的孩子都需要朝廷養著。百姓的稅是有限的,可是親王的繁衍能力是無限的。難怪愚公移山的時候自信滿滿說道:子生孫,孫生增孫,子子孫孫無窮無盡。還怕搬不了山!朱家的這些子孫是直接把國庫搬光了。當地的稅收都不夠養他們了。

    姓朱的要養,姓朱的七大姑八大姨也要養。這就加重了朝廷和百姓的負擔。他們也不管國家有什麼錢,反正按規定索取。祿米還不夠,有時候還會獅子大張口要各種賞賜。最後吃苦的都是老百姓,等於老百姓的血汗錢就養著這群無所作為的“朱”。皇族成員就是皇族成員,他們有的是辦法為自己謀取利益。同時也給國家帶來了很多麻煩。

    根據玉碟(皇家族譜)記錄,朱元璋時期皇族成員只有58人,朱棣接手的時候也只有127人。這個數量都在朝廷可以承受的範圍。

    嘉靖32年,皇族成員已經有19611人。為了多生孩子,皇族成員甚至仗勢欺人,搶奪民女。嘉靖帝開始明文規定,減少他們的俸祿,規定他們妻妾的數量。但是,在朱元璋世襲罔替的制度下,給他們的特權又收不回來了,依然是治標不治本,根本就控制不住了。

    萬曆33年,皇族成員數量直接達到了8萬多人。萬曆皇帝不僅不約束他們,還給他們賞賜田地。這還是玉碟有記錄的,屬於高階皇族數量,底層皇族沒有被計算在內。根據後來的專家推算,到了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近百萬之多。

    1490年,皇族成員的開支佔了全國收入的24%。到了1600年,皇族成員的開支佔了52%。崇禎皇帝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達不起工資,只能拖欠。

    這些皇族成員世世代代都被圈養著,他們沒有任何生存能力,有些人最後居然養活不起自己,只能活活被餓死。看起來是多麼可笑,當時朱元璋所謂的英明決策最後還是把子孫後代給坑了。

    藩王世襲罔替,不僅沒有起到屏障國家的作用,反而成為國家的負擔。最後朱元璋的子孫因為沒有生存能力而餓死,國家也被滅,崇禎只能自殺,也只能怪朱元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待人處事中,如何做個有“心機”的人,更好的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