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隱者康司馬

    提起諸葛亮,中國民間老百姓都知道他上懂天文、下知低理,能掐會算、有時還能呼風喚雨。諸葛亮能登上神壇,得力於《三國演義》。不是羅貫中故意造神,而是他反映了那個時代廣大民眾的心裡訴求,這得從複雜的歷史大環境說起。

    其一,《三國演義》是作者以蜀漢割據政權為正統,將曹魏的領導人曹操說成篡漢的奸賊;無視曹操統一國家的大業,而極力歌頌諸葛亮的《隆中對》,以及造成國家在即將統一時重新分裂的一系列活動。

    在節節敗退之時,中原廣大民眾呼喚著“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的英雄人物,希望他能頂天立地站出來改變歷史!去哪裡尋找這樣的人物呢?現實中沒有,那就只能從“小說”中尋找。既然已選中蜀漢政權為旗幟,諸葛亮當然成了民眾中唯一的人選。

    後來劉備病死,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主政期間勵精圖治,實行屯田,改善與西南各少數民族的關係,五次大舉出兵伐魏,234年病死五丈原,葬定軍山。

  • 2 # 末明丶

    諸葛亮,字孔明,人送雅號“臥龍”。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裡,羅老先生的觀點是尊劉抑曹,因此對輔佐劉備的諸葛亮濃墨重彩的塑造了一個上知天文地理,下懂五行術數無所不能的德才兼備的全能型人才。

    從坐隆中已分三國,出山即牛刀小試火燒新野,再借東風,復與吳聯手用一把大火把所向無敵的曹操燒的灰溜溜的,從華容道悄悄的潛回了北方。以一己之力替劉備掙下了荊州這麼一塊肥沃的根據地,後來平西川,徵南蠻孟獲。建立了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劉備逝後,開府治理蜀國,小劉禪只是偶爾在檔案上籤簽名,大小事務皆託手相父,至此已成蜀國實際最高領導人。之後七出祁山北伐中原,鞠躬盡瘁逝於五丈原。可以講諸葛亮是一個忠誠的革命主義者,政治家,軍事家。其人完美無瑕,一生也是波瀾壯闊。 

    然而《三國演義》畢竟只是一部小說,很多事實與真實的歷史有差距,我們尋找真相,還得看看史書。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作者陳壽是這麼記載的: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從上

    可知諸葛亮是一位德行高尚,政治清明,軍事稍遜的管理型人才。

  • 3 # 文匯講堂

    真正的諸葛亮,不能像小說裡那樣,用用計謀,就把十萬敵軍燒死燒殘,也不能呼風喚雨,甚至逆天改命。

    但是,真正的諸葛亮,有縱觀全域性的洞察力,有凝聚人心的親和力,不僅把蜀漢的朝政管理得十分有條,還能帶兵打仗,而且強國曹魏面對只有不過一州之地的季漢,竟然只能守,鮮少有人敢和諸葛亮正面抗衡,諸葛亮進攻,魏國只能防守,諸葛亮撤退,你要是敢去追擊,王雙和張郃就是例子。

    當然了,諸葛亮也有好惡,法正得劉備寵信,大肆報復以前得罪他的人,有人告到諸葛亮那裡,諸葛亮只說法正是讓劉備騰飛的關鍵,也就是說他不管這事。

    諸葛亮也有跟他關係不睦的人,比如黃元,廖立這些人,還有前期合作愉快,後期想要瓜分權力的李嚴,最後這些人都沒有好結果。不過,以上幾人,除了黃元帶兵叛變,被人追斬之外,廖立、李嚴就算被貶,也平安過了一輩子,就這一點上,諸葛亮就做得比後來的政治鬥爭要仁慈多了。

    而且,諸葛亮的敵人很強,東吳不是沒有存在感的,他們的整體實力比蜀漢還強,而且蜀漢和東吳之間的關係,從來就不是鐵板一塊。曹魏那邊,不管是曹真也好,司馬懿也好,還有張郃郭淮這些人,哪個都不是莽夫,然而,就算是跟諸葛亮對戰了那麼多年的司馬懿,也不得不感嘆諸葛亮是奇才。

    所以,看了正史,會更加尊敬諸葛亮。

  • 4 # 小編虎哥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把諸葛亮寫成了一個智慧通達的妖人,說錯了,應該是多智近乎妖。然而,誰都知道歷史上的諸葛亮只是人,不是神,或者說是一個智慧超出一般人的人,而不是能掐會算、無所不能的妖人。至於說羅貫中為什麼要把諸葛亮吹噓的這麼厲害,其實這很簡單,因為羅貫中是小說家,在小說家的筆下,任何人都可以被安上翅膀。再者說了,《三國演義》中的奇人異士太多了,比如黃巾起義的農民領袖張角就能呼風喚雨、撒豆成兵。害死小霸王孫策的那個左慈也是個不會死的道士。連關二爺死了之後都可以找呂蒙索命,所以說,對於小說家,別太較真。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是怎麼樣的呢?其實,答案很簡單,他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也有成功和失敗,也要娶妻生子,也有生有死。諸葛亮出生於公元181年,他的父親是個東漢的小官員,可是在諸葛亮8歲的時候就去世了。諸葛亮從小跟隨叔叔長大,由於叔叔去了荊州做官,諸葛亮也來到了荊州。在諸葛亮16歲的時候,他的叔叔也死了,沒辦法。諸葛亮只能自立自強、自耕自種的來養活一家人,忘說了,他還有一個哥哥,兩個姐姐和一個弟弟。

    雖然出身不高,生活艱難,但是,諸葛亮從小就有大志,他一心要提高自己的本領,想要有出息,更想要能為那個動亂的時代做些什麼。從小諸葛亮就很聰明,不僅學習東西能夠舉一反三,而且不是讀死書,對什麼事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諸葛亮是有目標的,他經常自比管仲、樂毅,不是說他自大,而是立下了“出將入相”的偉大志向,這也說明他的不平凡處。當時荊州畢竟太平些,所以很多名人都來到荊州隱居。比如司馬微、黃承彥、龐德公等人,他們都很賞識諸葛亮,黃承彥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諸葛亮。

    劉備在荊州混的很不怎麼樣,就到郊外問司馬微計謀,司馬微給他推薦了諸葛亮。劉備來到諸葛亮家中,見到了諸葛亮,兩個人一番詳談。諸葛亮把自己對於天下的見解說了出來,並給劉備指明瞭方向,那就是先拿下荊州,再奪取益州,最後北伐曹操,統一天下,這算是定下了戰略。劉備感到這個年輕人很有見識,就希望他出山幫助自己打天下。諸葛亮看到劉備誠心,他又是漢室後裔,同時諸葛亮自己也不願意一輩子當個種地的農民,就跟隨劉備了,這一年諸葛亮27歲。

    諸葛亮出山後,先放了兩把大火,火燒新野和火燒博望坡,打退了曹操的兵馬。為了應付曹操的八十多萬軍隊。諸葛亮提出連吳抗曹的戰略,並且主動請纓,前往東吳做說客。在諸葛亮的努力下,劉備和孫權結成聯盟,打敗了曹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隨後,劉備進兵益州。留下諸葛亮管理荊州和供應軍需。劉備佔領益州後,登基做了皇帝,封諸葛亮為丞相。

    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劉備不聽勸阻,執意要伐東吳,結果夷陵之戰被陸遜一把大火給燒敗了。諸葛亮在劉備死後,作為託孤的丞相,總領蜀漢軍政。為了鞏固政權,諸葛亮親自帶隊南征,收服了以孟獲為代表的南方蠻族。隨後諸葛亮多次北伐,並寫下了《出師表》等名篇,結果都沒有北伐成功,最後在北伐途中的五丈原病逝,這一年是公元234年,他53歲。

    所以說,諸葛亮只是一個人,只不過他的能力比一般人大點,可最後還是要死的。諸葛亮是個政治家,他治理的蜀漢很好。諸葛亮還是個文學家,他的文章《出師表》、《誡子書》都寫的不錯。諸葛亮還是個音樂高手,他彈琴特別好。諸葛亮是個發明家,他發明了木牛流馬、諸葛連弩能武器。當然,諸葛亮也是個軍事家,畢竟他多次帶兵北伐曹魏。綜上所述吧,諸葛亮是個比一般人都要聰明些、能幹些,可這些也都是靠勤奮幹出來的,要知道他最後是積勞成疾而病逝的,換句話說諸葛亮是累死的。小編仵三源說,我們不應該吹噓諸葛亮,但對於這樣一個能人,我們也應該崇敬,畢竟他確實很了不起。

  • 5 # 終身讀書學習

    覺得還是能回答這個問題的,下面是內容:

    諸葛亮生得有些晚。他比曹操、袁紹、劉備這些人要小二十多歲。他成年時,天下群雄已經都成了氣候。投靠曹、孫的好處明擺著,但不好的地方也很明顯。這兩家已是人才濟濟。諸葛亮去了,脫穎而出的機會不大。

    《三國志》中有兩句話,反映了諸葛亮的真實想法。

    一句是,他勸阻一個投奔曹操的朋友時說:中國饒士大夫。中原地帶,士大夫扎堆啊,你投奔曹操沒有冒頭的機會啊。

    另一句是,東吳老臣張昭曾經向孫權推薦諸葛亮,諸葛亮拒絕了,理由是:孫將軍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孫權雖然以我為賢德,能用我,但是不能盡我,也就是不能充分發揮我的才能。

    他加入劉備集團,就像是一個大學畢業的高材生,不加入大公司,要加入創業團隊,背後的考量是差不多的。所以他投奔劉備,並不是因為忠於漢室,更多的考慮是個人的發展前景。這當然無可厚非。

    那對劉備的這個蜀漢,諸葛亮的忠誠度如何呢?有一個史料,我在這本書中是第一次見到。

    有一個詞叫加九錫,從王莽開始,有一個政治上的做法,那就是權臣想要奪取帝位,先封王,然後加九錫。九錫是九種很高階的禮儀設定,象徵意義很強烈。曹操、孫權、曹丕都曾經加過九錫。在當時的人看來,權臣受九錫,就是奪皇位的前奏。

    話說蜀後主劉禪的時候,蜀國有個大臣李嚴給諸葛亮上書,勸諸葛亮受九錫。這當然是一種試探了。

    那諸葛亮是怎麼做的呢?既不是接受,也不是嚴厲斥責,而是說了這麼一句話:“若滅魏斬睿,(睿就是當時的魏國皇帝曹睿)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錫)邪。”我要是滅了魏國,功勞這麼大,別說九錫了,就是你再搞出一樣十錫,我也敢接受。

    你看,諸葛亮是不是忠心,這是他的內心活動,我們不知道。但是就從這句話你可以聽得出來,暫時不考慮這件事,核心原因是他覺得自己功勞不夠大,還不能服眾,再高升一步的條件還不成熟。

    聽到這兒,你可能會覺得,這是不是給諸葛亮栽“莫須有”的罪名嘛。還真不一定。我們看後來。劉禪就曾經無奈地說:“政由葛氏,祭則寡人”— —國家大事都是諸葛亮說了算,我就是個牌位管管祭祀之類的。諸葛亮剛死,就有蜀國大臣給劉禪上書說:“亮身仗強兵,狼顧虎視,臣常危之。今亮殞歿,大小為慶。”就是諸葛亮握有軍權,我一直擔心啊。今天他死了,我們是彈冠相慶啊。

    諸葛亮以後,蜀國就不再設丞相了。可想而知,不管劉禪對他什麼看法,他實在是受夠了這種受制於人的處境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諸葛亮之於蜀國,和曹操之於漢朝,其實區別不大。

    今天我們說這個話題,並不是想做翻案文章,抹黑諸葛亮。黑一個兩千年前的古人有啥意思?

    看歷史,不能只看事實的歷史,還要看觀念的歷史。

    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是小說,有很多虛構的成分。但是虛構和虛構不一樣,像借東風、空城計這樣的橋段,作者心知肚明這是虛構。但是諸葛亮忠心耿耿這個事,恐怕羅貫中自己也是深信不疑的。

    為啥?因為羅貫中生活在明代初年,中國的皇權政治到那個時候,忠君思想已經深入人心。《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是正面人物啊。一個正面人物怎麼可能大逆不道呢?心裡想著篡位。這在羅貫中心裡完全不可想象嘛,所以諸葛亮被寫成了那個樣子。

    但是,如果回到漢末魏晉時代,忠君思想,還沒有發育出來。尤其是在亂世,大家想的都是競爭圖存,社會觀念和後來大不相同。忠於朝廷的觀念雖然也有,但是那只是各種力量中的一種。

    當時一個人如果威望、功勞、或者是上天的眷顧積累夠了,自己當皇帝是順理成章的事。要不然王莽為什麼能那麼順利篡位呢?曹操就覺得自己還不夠,到了曹丕的時候,就覺得夠了。

    所以,即使諸葛亮有了念頭自己當皇帝,無論是他自己,還是當時的人,都不會覺得這是什麼大不了的道德瑕疵。之所以沒有做,威望、功勞不夠而已。這就是觀念上的區別。

    有一句話你肯定知道,“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句話展開了說就是,一切寫歷史的人,都是用自己時代的觀念來理解過去的事實。所以,我們今天講的諸葛亮,並不是發現了什麼新的事實,而是提醒你注意一個我們遺忘了的觀念世界。

    希望以上對你有啟發。

  • 6 # 有道伐無道

    一般人普遍是從三國演義來了解諸葛亮的,覺得他能掐會算,用兵如神。其實三國演義有嚴重的尊劉抑曹思想,以蜀漢為正統,所以有美化甚至神化諸葛亮傾向。與演義比,史書更可信些,從巜三國志》及其它史料來看,諸葛亮在當時的謀臣領域的光環沒有現在這麼耀眼。他高臥隆中熟讀兵書,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是真,娶醜妻也是為接觸荊襄上層以便抬高身價,實屬無奈,卻也可貴可敬,也是踐行道家遠色思想。他不是真正的隱士,而是“玉在櫝中求善價”。他曾想輔佐劉表,未被青睞,後被水鏡推薦給劉備,他又嫌劉備“公司太小”,所以兩次拒之於草廬,後被劉備禮賢下士所感動,答應出山,幫劉備建立了蜀漢,而水鏡先生及其它“學友”都投奔了大“公司”,說明小才投小,大才投大,各得其所。諸葛亮出山之初卻也做出了貢獻。但赤壁之戰,首功周瑜;奪取西川,力在龐統。輔佐後主,六出祁山,沒有打敗司馬懿,53歲去世,而司馬懿活了71歲,巨集觀講,司馬氏更高明。所以,筆者以為,諸葛亮非神人,三國謀士中,屬中等偏上而已。

  • 7 # 小橋流水嘩啦啊

    從軍事上看,諸葛亮在世時,基本上就是壓著強悍的北魏打。整個局面就是,蜀漢不斷進攻,而北魏步步退卻,只敢堅守。

    令人稱奇的是,當時,蜀漢的人口資源只有天下的十分之一,且名臣武將逐漸凋零。而北魏方面,不但控制著最繁華、最強盛的區域,擁有當時最先進的騎兵部隊,其主帥司馬懿的才幹與諸葛亮不相上下。然而,諸葛亮依然是扮演“人擋殺人、佛擋殺佛”的狠角色,讓司馬懿無可奈何。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連他的老對手司馬懿都極為佩服。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讚其為“天下奇才”。唐朝名將李靖,對諸葛亮十分推崇。而同為軍事家的唐太宗李世民,在與李靖談話時,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從政治上看,諸葛亮數次率軍北伐,他數月不在都城,但國內秩序井然。相反,那幾年不管是北魏還是東吳,都頻繁發生政變。及至後來,曹操死了沒幾年,大權就被司馬家族奪去了。

    諸葛亮擔任丞相職務,他安撫百姓、遵守禮制、約束官員、慎用權力。他處事之公道,令人歎服。哪怕是自己的仇敵,只要他為國盡忠效力,立下功勞,照樣給與賞賜;哪怕是自己的親信,如果玩忽職守,犯下過錯,照樣給與懲罰。

    當時,整個蜀漢都對諸葛亮“畏而愛之”。又怕他,又愛他。奇怪嗎?不奇怪。因為諸葛亮的治政風格,不是濫好人和稀泥,而是嚴刑峻法,行事狠辣。為什麼沒有抱怨呢?因為他老人家處事太公平了,沒人能抱怨。

    在諸葛亮的治理下,蜀漢政治較為清明,政權結構也比較穩定。諸葛亮由此獲得了足以與管仲、蕭何等名臣相提並論的功績和名聲。

    從經濟上看,諸葛亮也顯示出卓越的才能。

    在漢中,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保障了北伐部隊的軍需給養。

    諸葛亮大興水利工程,他整修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從個人道德操守上看,諸葛亮毫無挑剔之處。

    諸葛亮曾跟蜀後主劉禪說過,他的財產,合計是成都的八百株桑樹和十五頃薄田,穿的衣物都是朝廷賜封。他的子女,都是自食其力,絕無“官二代”做派。諸葛亮死前,吩咐他下葬時只需要挖一個洞,棺木能夠放進去便足夠了。自己則穿著平常的服裝即可,不需要其他配葬物。

    諸葛亮逝世後,蜀漢各地多上書請立諸葛亮廟,蜀漢朝堂以此違背禮制不批准。蜀漢百姓就自發在道旁祭祀他。最後朝廷看著沒法子了,立起廟來,於是香菸鼎盛。諸葛亮死後數十年,蜀漢人民還在念叨諸葛亮的各種好處。

    多年以後,東晉名將桓溫攻打蜀地,遇見曾追隨諸葛亮左右的一名隨從。這位隨從已經100多歲了。

    桓溫問:“你覺得現在誰能比得上諸葛亮?”這位隨從回答道:“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也沒覺得他有多麼了不起;自從諸葛亮去世以後,再有沒有見過能比得上他的人了。”

  • 8 # 逍遙王輕鬆侃文化

    真實的諸葛亮不是被高估,反而是被低估了。

    演義中的諸葛亮無疑是被神化的。

    由此導致的結果,卻是歷史上的諸葛亮被低估。

    有一位水平很高的知友(寫的時候忘了是誰,經知友提示是 @張佳瑋 )說過這麼一段話,大意是:

    【限於講述者的保密限制,以及受眾的文化層次參差不齊,我們無法用簡練直觀的案例來講透周總理是如何在極度複雜的國際國內鬥爭中縱橫捭闔遊刃有餘的大智慧,於是只能用總理衣服上打了幾個補丁、機智回答記者提問之類的例子來歌頌他的高尚與智慧。】

    諸葛亮徐茂公劉伯溫同理,他們的水平三言兩語說不清楚,說清了一般人也根本理解不了,小說家只好給他們安上各種多智近妖的劇情,以此來凸顯其牛逼。

    因為這樣好理解。

    總之,歷史規律(也就是所謂天意)註定儒家士族取得那個時代的勝利。

    無論哪個諸葛亮,史實也好小說也罷,都在以一己之力強行逆天。

    區別在於,演義中的諸葛亮是神,而真實的諸葛亮是人。

    神逆天不偉大,人逆天才偉大。

  • 9 # 小逗一把

    諸葛亮,是咱們中國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大家瞭解諸葛亮大多通過《三國演義》。由於《三國演義》的文學誇張,諸葛亮成了智慧的化身,演義中的"臥龍"只要羽扇輕搖就能搞定一切。"草船箭"、"借東風"、"錦囊妙計"、"三氣周瑜"、"空城計"這些故事雖然都是純屬虛構,但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

    歷史上真是的諸葛亮一生應該分為兩個階段。從離開隆中到白帝城託孤之前,諸葛亮大多擔任的是偏於內政的官職,類似於漢初三傑之一的蕭何,負責的是內政、外交等事宜。白帝城託孤之後,諸葛亮除了輔佐劉禪處理朝政外,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籌備和實施北伐的事業上。諸葛亮的一生,在政治上帶頭廉政奉公,努力營造廉政的氛圍,聯合官員制定了蜀漢的法典《蜀科》,興修水利、開拓農田,使百姓安居樂業,是治國理政的政治家;在治軍上以道德教化士兵,但同時也施以嚴令,賞罰分明,是治軍有方的軍事家;在文學、書法等方面也頗有建樹。

    但諸葛亮畢竟不是完人,在用人方面誤用馬謖、疏遠魏延、重用姜維,太過於以德行評判人才;白帝城託孤後忽視蜀漢實力一味北伐,戰略上謹小慎微,不善奇謀;在後期獨攬朝政時忽視了官員梯隊的建設,致使蜀漢後期缺乏力挽狂瀾的人物。

    不管怎麼樣,諸葛亮依然是那個忠心耿耿、鞠躬盡瘁的千古一人。

  • 10 # 曉曉曉

    歷史上的諸葛亮相比之下,為後人所熟知的諸葛亮是羅貫中筆下里那個能呼風喚雨接近神靈的諸葛亮。千百年來,諸葛亮是中中國人理想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美代表。他的政治家,軍事家帶有濃厚的傳奇色彩。而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漸漸模糊,他的生平當真有過“借東風”“空城計”“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等等這些事蹟嗎?一代武侯的這些故事裡到底有幾分真假?歷史上諸葛亮的真實故事同樣紛呈多彩,但他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諸葛亮雖然博學多才但也並非無所不能。他雖然精通謀略也時常失算。諸葛亮有著高尚的人格,卻也有性格上致命的弱點.這樣寫道“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這些就是諸葛亮未遇劉備之前的生平記載。之後就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那個時候諸葛亮的,有學者提出懷疑。因為早些年魯肅為孫吳擬劃的軍事策略和《隆重對》相仿,可這個不足以說明諸葛亮抄襲。《隆重對》有不足之處是事實。它的思想是先取荊州,後奪西川。這本無錯,可諸葛亮要同時擁有荊州,西川,以便將來一路人馬東伐孫權,一路人馬北伐曹操。荊州,西川相隔千里,要同時守全兩處極其不易,之後的荊州兵敗,關羽喪命,劉備出兵東吳被陸遜火燒連營,西蜀第一次衰落便由此開始。這也是《隆重對》失誤之處的見證。但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諸葛亮能擬出《隆重對》這樣的軍事策略,足見其高明之處,我們不過是事後諸葛亮罷了。諸葛亮出山之後的十多年裡其實從未指揮過任何一個部隊,而是在現在的湖南衡陽一帶任職,他的職位相當於今天的“糧食局長”和“稅務局長”。在曹操下江南時,劉備在軍事上第一次用上諸葛亮。諸葛亮遊說孫吳,以巧言激之,以利害說之,終於孫劉聯手共抗曹操。期間諸葛亮和周愈並無格對,由此可見“草船借箭”,“借東風”之說,純屬虛構。曹操敗兵之後,劉備遂收江南,這才拜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使其都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在荊州時候劉備還拜了一個軍師,這個人就是龐統,此人與諸葛齊名,除了獻上連環計策,我卻看不出他有哪點能耐。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遣法正迎劉備,使擊張魯。龐統隨去,卻與諸葛爭功,最終落得“落鳳坡”的下場。諸葛亮這才離開荊州,荊州的事務囑託關羽負責,諸葛亮開始了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攻克成都。在中只有這幾字記錄“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十年後,也就是建安二十六年,諸葛亮擁劉備為帝,劉備建立了西蜀王朝,諸葛亮領丞相尚書事,自此三國鼎立形式已定。諸葛亮雖然是西蜀丞相,但西蜀實質政權上的二把手卻是關羽,關羽掌管著西蜀的半壁江山。諸葛亮和關羽之間有一個微妙敏感的事件,就是關羽之死。自建安十六年,關羽獨鎮荊州。而當時諸葛亮是借用劉備之意,假設了劉備是想讓關羽坐鎮荊州。二十四年,劉備為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是年關羽攻打曹操。在關羽北征的半年裡,荊州一直空虛。諸葛一生謹慎,關羽兵出荊州半年之久,他並未增添一兵一卒,即使關羽捷報頻傳,荊襄卻始終不全。難道說諸葛亮不知道荊襄的重要?還是他認為孫劉兩家幾十年來對荊州的爭奪,孫吳突然放棄窺探荊襄之心?諸葛亮心裡明白的很。當時西蜀兵多將廣,諸葛亮不發兵將相助關羽,便與他的盡忠,他的謹慎的性格大大相反了。三國複雜的人物關係耐人尋味,諸葛亮忠心劉備不容質疑,關羽忠心劉備更不容質疑,而兩個忠心劉備的頭號人物卻時常鬧矛盾。事實不是華容放曹之後諸葛亮饒關羽一命,關羽就對他言聽必從了,諸葛亮用的人必須是對他言聽計從,這話出自他自己之口。諸葛亮駕御不了關羽,關羽的命運在那個時候也許就有了決定。所以有學者懷疑,諸葛亮藉助東吳之手殺害了關羽,這給諸葛亮鮮活的歷史面貌上濃濃的摸了一黑。羅貫中寫三國的時候美化了西蜀美化了諸葛亮,然而熟讀《三國演義》,從他的筆鋒裡也不難看出這些,這也許就是前輩文字裡的尋味之處。章武三年春,劉備去世,囑咐劉禪以父事諸葛亮。諸葛亮繼劉備遺志,統一華夏是他人生最大的目標。然,北上伐魏,必先平定南方。於是就有了“七擒孟獲”的故事。對敵人七擒七縱,以諸葛亮事事小心謹慎的性格,他決計不會有這麼大的軍事冒險行為。一切史料記載上也沒有出現過“孟獲”這個名字。在《三國志》裡,對於諸葛亮南下只有十二字記載“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對三國史最有說服力度的《三國志》,太過簡略。學者們研究諸葛亮南下這場顯赫的戰役裡,有的人說他一直打到今雲南大理附近,有的說他已經打到邊界。至於“七擒孟獲”可能是諸葛亮摧毀了敵人七個軍事基地,如此說法,在歷史一千多年的長河裡,真的是無從稽考了。在南征的日子裡,諸葛亮發明過一件殺傷力極高的武器“連弩”,這個武器給他北伐曹魏幫了不少忙。南方平定之後,《三國志》中這麼記載“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五年,率諸軍北駐漢中......”這個時候,諸葛亮正式北上伐曹,寫下了著名千年的。《三國志》中也有記載“‘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禪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陳和睦,優劣得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敗攸之、禕、允之任也。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敗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遂行,屯於沔陽。”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失街亭而告終,馬謖無能,劉備曾囑咐不能委於重用,諸葛亮還是重用了馬謖。他這次伐魏最大的收穫是收復姜維,可收復了他自認將才的姜維,他還是每每事必親躬,沒有給他留下多少實踐的機會。在諸葛亮死後姜維繼承遺志,卻只知領兵打仗,不會處理人際關係,鬧到最後劉禪疑他,要傷他性命,他還問別人保身之法。諸葛用人可見一斑。六年冬,諸葛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此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因糧盡而還。七年,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此第三次伐魏始末。也就是在這次伐魏,諸葛亮漸漸疏遠魏延,再一次在用人上露出瑕疵。九年,諸葛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邰交戰,射殺邰。“木牛流馬”就是在第四次伐魏時,諸葛亮所發明的。“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這是《三國志》裡記載的第五次伐魏。司馬義計不如諸葛,謀卻勝於諸葛。堅守不戰,最終熬死諸葛亮。諸葛亮五十四歲撒手人寰,空留下五丈原一夜秋風。歷史上並沒有六出祁山,只此五次。諸葛亮一生在軍事上一味逞強,窮兵黷武。在戰略上謹小慎微,不納別策,以致數次北伐無功而返。在政治上獨把朝政,致使西蜀官員進出無門,後繼乏人,不管在演義裡還是史料中,這都是不爭的事實。一代名相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型冠狀病毒正處於爬坡階段,是否意味著有可能超過SARS的破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