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飛哥愛頭條

    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是道就是德,德就是道,道德一體,道就是心,心就是道,道心不二。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迷人之處。本質傳統的本質——中國傳統建築的十三個特點(繆樸)來源:王濛橋的日誌(原文載於《建築師》36和40 期)一、本文的目的 什麼是中國傳統建築的...

  • 2 # 寂滅星塵

    「中華傳統文化」的本質就存在於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所開創的文明中。

    軒轅黃帝所開創的文明,概括起來包含了兩大核心部分:

    第一大部分是關於「重疊結構世界」的世界觀。

    就像現代文明是建立在牛頓《經典力學》所開創的「單一結構世界」的世界觀上一樣,軒轅黃帝所開創的文明也是建立在一種獨特的世界觀上,只是這種世界觀與現代文明的世界觀完全不同,TA是一種「重疊結構世界」的世界觀。

    也許,讓現代人無法理解與接受的是,產生於5000多年前的「重疊結構世界」的世界觀,遠比現代文明的「單一結構世界」的世界觀要來得更為先進。

    現代科學所認識到的「單一結構世界」只是「重疊結構世界」中的「顯性世界」部分。

    「顯性世界」部分並不是完整的「重疊結構世界」的主體所在,「重疊結構世界」的主體,是其「隱性世界」部分。

    在「顯性世界」中所存在的事物,其主體部分都存在於「隱性世界」中;「顯性世界」中所發生事情的動因、動機、動力,也都存在於「隱性世界」中。

    從「顯性世界」的角度根本無法觀測「隱性世界」,甚至無法想象。

    這就好比,一個「遊戲玩家」沉浸在「極度沉浸式虛擬現實」遊戲中的時候,從「遊戲角色」的角度無法觀察與認識到「遊戲玩家」自身一樣。

    因為「遊戲玩家」所有的感覺已經被「遊戲角色」的感覺所覆蓋掉,「遊戲玩家」的感知能力,只剩下在「顯性世界」中進行認知的能力。

    所以,從「顯性世界」的角度,根本無法觀測與認識到「隱性世界」。

    要真正能夠認識到「隱性世界」,人的「感知的主體」必須學會迴歸「隱性世界」。

    第二部分是關於「心智系統轉換」練習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的應用。

    什麼是「心智系統轉換」?

    既然這個世界是「重疊結構世界」的。一個「完整的人」也是重疊的,既有「顯性人體」,也有「隱性人體」。

    一個平常人的「感知的主體」,平時都衝到「顯性人體」,受到「顯性人體」上「顯性人體意識設定」的約束,用「顯性人體意識設定」進行思維。

    用「顯性人體意識設定」進行思維,是永遠都無法認識到「隱性人體」與「隱性世界」的,只能根據在「顯性世界」中所形成的經驗、知識、觀念、情感進行比對式、好惡式的思維。

    大家感受一下,我們平常是不是這樣思維的?

    因此,一個人要真正能夠認識到「隱性人體」、「隱性世界」就必須把自身的「感知的主體」從「顯性人體」向「隱性人體」以及「隱性世界」方向迴歸。

    這種把「感知的主體」向「隱性人體」與「隱性世界」方向迴歸的訓練,就是「心智系統轉換」練習。

    軒轅黃帝所留下的「心智系統轉換」方法是那種非常獨特的形式,其背後的訓練邏輯是:

    「顯性世界」中的萬物,包括人體在內,都是用來幫助人認識「重疊結構世界」的,「顯性世界」中的人類社會,就是幫助人用來進行「心智系統轉換」練習的。

    所以,「顯性世界」這個世界,以及「人類社會」與「人類生活」就是「心智系統轉換」練習的最佳場景。

    因此,「重疊結構世界」的世界觀以及「心智系統轉換」的練習方法,是軒轅黃帝所開創的中華傳統文化最為核心的兩大部分。

    我們現在所認識到的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中醫、武術,周易術數都是建立在「重疊結構世界」世界觀上的應用,「心智系統轉換」練習都是其中的核心部分。


    軒轅黃帝所開創的中華傳統文化,透過兩條路線傳承了下來:

    第一條路線是用「黃帝密文」的形式,把「重疊結構世界」世界觀以及「心智系統轉換」方法用「黃帝密文」這種特種圖示記載了下來。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甲骨文,其前身就是「黃帝密文」。

    甲骨文是在「黃帝密文」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常規文字。

    「黃帝密文」並沒有消失,《郭店楚簡·老子(甲本)》以及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都是用「黃帝密文」寫成的。

    心智玩家已經用「黃帝密文」字義解讀了這兩本古老的《老子》版本,其講述的內容都是關於人在「重疊結構世界」中進行「心智系統轉換」的方法。

    而且,這兩本《老子》成書於不同的時代,論述的角度也完全不同。

    這條傳承路線的主角,就是我們所知道的老子。但是,從我們的研究來看,老子很可能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條傳承線,在這條傳承線上,每一個時代的那個人都是老子。

    相關的解讀內容,已經上傳至心智玩家的專欄,有興趣的網友可以閱讀。

    第二條路線就是用「禮樂」的形式,在日常生活、工作場景中,進行「心智系統轉換」練習。

    我們現在對「禮樂」的認識,認為是一種擺排場的形式。

    但是,「禮樂」的真正作用,是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場景中,進行「心智系統轉換」練習的最有效方式。

    在這一條傳承路線上的主角,是孔子。

    孔子透過自己的努力,把「禮樂」重新發掘了出來。

    現代學者中有人認為,孔子辦的不過是是葬禮訓練班。但是,大家是不是想過,一個專業辦葬禮的人,他教出來的學生卻是各個領域的通才,政治、軍事、外交、商業都有他的學生。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其中的原因就是,孔子所發掘的上古「禮樂」,其本質是一種源自軒轅黃帝,非常有效地在生活、工作領域中,進行「心智系統轉換」練習的有效方式。

    他的學生經過「心智系統轉換」練習以後,其心智水平、思維能力遠遠高於一般的人,擁有了王陽明所說的那種「隨感而應,無物不照」的能力,在任何領域動都能鶴立雞群。

    在這兩條主要的路線以外,還存在著第三條路線:

    第三條路線,實際上是第二條路線的延伸。

    中醫、功夫、周易術數這些都是在生活、工作的各個領域中,在「 重疊結構世界」原理下,在各自的領域中進行「心智系統轉換」的練習。

    我們現代人都是在「單一結構世界」原理的基礎上,從「顯性世界」去認識中醫、功夫、周易術數,這樣的認識角度,其實都偏離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本質,也無法發揮這些傳統文化的真正作用。

    在中國的上古時代,有一段時間,「心智系統轉換」練習曾經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

    非常有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講的就是庖丁進行「心智系統轉換」練習以後的效果。

    在人類的歷史上,要認識到「重疊結構世界」是非常困難的事,而要把「重疊結構世界」表達清晰,更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除了中華民族的先賢,國外的柏拉圖、釋迦牟尼佛都曾試圖把「重疊結構世界」告訴給人們,但是,限於當時的知識背景,想要了解這種超前的科學是很難的。

    所幸現代科學的發展已經給現代人建構了足夠的知識背景,以及體驗手段,去認識「重疊結構世界」。

    我們只要認識了「重疊結構世界」這種世界觀,以及「心智系統轉換」這種方法,我們就能真正把握中華傳統文化的本質,並且能真正復興中華傳統文化。

    世界會發現,中華傳統文化雖然極其古老,但卻極其前沿與超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宮頸癌疫苗到底多大年齡打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