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歪史
-
2 # 唐朝的長老
多爾袞軍功遠勝豪格
多爾袞掌有兩兵馬,而豪格掌有三旗兵馬,而且豪格和多爾袞都是軍功無數,但是多爾袞的軍功是自己實打實打出來的,而豪格的軍功大多數都是部下打出來的的。豪格因為自己是皇長子,因此在很多戰爭中掛的主帥的名字,但是很多硬仗其實並不是豪格親自指揮的。
而多爾袞卻是一個軍事天才,雖然他曾和皇太極爭奪皇位,而且自己的母親被皇太極設計陷害,但是由於多爾袞軍事能力卓越,因此多爾袞依然得到了皇太極的重用,並且建立了赫赫軍功。
多爾袞當了攝政王多爾袞雖然奪位失敗,但是多爾袞卻當上了攝政王。攝政王雖非皇帝,其實攝政王卻是大清朝的實際領導人,大清朝的事情都是多爾袞說了算,順治說白了只是多爾袞控制大清朝的一個傀儡而已。
多爾袞政治能力遠勝豪格如果說僅僅是多爾袞軍功多,而且當上攝政王的話,那麼多爾袞是不足以鬥敗豪格的,畢竟豪格手上的兵馬有三旗也是不容小覷的。但是豪格這個人不僅軍事能力遠遠不如多爾袞,而且他的政治能力很差勁,不過是一個莽夫罷了,一個莽夫陷入到了政治鬥爭當中怎麼能活的長久呢?
所以政治能力太弱是豪格失敗身死的根本原因!
-
3 # 飄1962
豪格雖為長子,但是庶出。在封建王朝,首先要尊循子以母貴的倫理原則。皇太極死後,朝中有兩大輔佐大臣,一是多爾袞,另一是濟爾哈朗。第三方的勢力就屬豪格一派了,豪格手下有鰲拜等四大臣。是時,多爾袞同母哥哥阿濟格、同母弟弟多鐸,都苦勸多爾袞上位——因為在三兄弟心裡,乃父努爾哈赤是要把汗位傳給多爾袞的,但被四貝勒皇太極搶去了大位,而且,還將三兄弟生母——大妃阿巴亥逼殉,仇恨自然滿胸。但是,多爾袞審時度勢,覺得豪格也在鰲拜等人唆使下覬覦大位,三股勢力中,只有濟爾啥朗一股沒有野心,剩下多爾袞豪格兩方,誰搶大位,都會遭到其他兩股勢力的反對,弄不好會發生內訌。多爾袞聰明,為贏取權力,拉籠濟爾哈朗一股無慾無求的勢力,力主滴出之八歲順治繼承大位,得到了濟爾哈朗的支援。豪格因身份地位不如順治顯貴,只好偃旗息鼓。當時,豪格三十多歲,卻無三十多歲之智商和情商,濟爾哈朗年近三十,但他是努爾哈赤侄子,大位與他無關,多爾袞才二十出頭,抬出了西宮莊妃之子,叫豪格立馬立正稍息。後來,順治登基,多爾袞如願與濟爾哈朗為輔佐大臣,豪格則還是有勇無謀的豪格。我們不得不承認,多爾袞無異是前清最偉大的奠基者,具有聰明的政治頭腦,沒他,大清不會以區區30萬八旗兵入主中原,無他,李自成也不會兵敗吳三桂。他一入關,便沿用明朝各級官員暫時理政,使國家沒有受到太大的改朝換代之影響,社會平穩過度到滿清統治之下。入關後,多爾袞政治地位穩固後,找個理由就廢掉了濟爾哈朗的輔政大臣之職。致於多鐸造成的“揚州十日”的大屠殺,與多爾袞沒什麼關係,多鐸也因為他的殘酷,得上傳染病,一命嗚呼矣。
清人抵定中原,全是多爾袞的功勞。
-
4 # Ag198783302
豪格雖然有長子的尊貴地位,並且也具備自己的一定勢力,但是如果細細盤算他與多爾袞的勢力差別我們就會發現,其實雙方差之千里。這也正是豪格鬥不過多爾袞的原因。
首先,豪格的戰功與多爾袞相比就如同螢火之光比於皓月之明。多爾袞是一個武將,在關外平定各個部落時就戰功彪張。而在少數民族之中戰功就決定了一個人在這個部落之中的話語權高低,多爾袞作為一個常勝將軍自然比嬌滴滴的豪格的功勞大。所以多爾袞的腰板兒就硬,說出來的話也比豪格要管用。
再者豪格這個人貴為皇子但是卻做了很多抹黑自己形象的事情失了人心。多爾袞雖然野心極大,但是在國家大是大非上毫不含糊。而豪格卻因為與多爾袞有矛盾在戰鬥中命令部隊拒絕支援多爾袞,致使多爾袞戰敗,他也因為這件事情被皇太極降了爵位。而且後來又為了迎合皇太極殺掉了自己的結髮妻子,這使得他寒了人心,名聲不如多爾袞好。
最後就是真真正正的個人實力。多爾袞掌控清軍八旗中的兩個白旗,雖然這兩支部隊中的人地位不如兩黃旗中的人根正苗紅,卻是由多爾袞一手帶出來的,對多爾袞的命令也是絕對服從,是多爾袞真真正正的嫡系。皇太極雖然給豪格留下了兩黃旗這兩支清軍部隊中地位最高的軍隊。但是說到底這兩支部隊所效忠的還是皇太極,並且皇太極死後孝莊太后接手了這支部隊,也根本沒有實心實意的想把它交給豪格。所以豪格表面實力雖然也很強盛,但是就如空中樓閣,並不穩固。
-
5 # 清墨講歷史
多爾袞的戰功遠過豪格,智謀和政治智慧更不是豪格能比的
多爾袞的軍功在滿清中是公認最高的,不是豪格能比的,而且資歷也比豪格深得多,不僅僅在於多爾袞是豪格的叔叔,而且在歷次的重大戰役中,都是多爾袞擔任主帥,豪格擔任副手。《清史稿》上說他“攻城必克,野戰必勝”,這是對他的戰功的極大的肯定。
崇禎十一年,皇太極冊封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率兵進犯大明。多爾袞這次的進犯取得了巨大無比的成果,是清軍歷次入侵大明所取得的戰果最輝煌的一次。這次入侵大明整整持續了半年的時間,多爾袞在這半年時間裡指揮若定,大小五十七場戰役全部乾脆利落的取得勝利,一天之內就攻克了山東的省城濟南,俘虜了當時的德王朱由樞,搶劫所得的金銀,牛馬,俘虜不計其數。
多爾袞征伐北韓的時候,復活了北韓國王的大量後宮嬪妃和王子,還有其他重要的宗室忠臣,多爾袞一改滿清以前的凶殘與野蠻,竟然彬彬有禮的把這些人護送回北韓王城交給北韓王,感動地北韓王當場就投降了。這是他政治智慧的一次精彩表現。
多爾袞在滿洲貴族中受到的支援也比豪格要多在現在的影視劇和很多人的印象中,豪格作為皇長子,受到的擁護和支援要比多爾袞來的多,多爾袞無奈才讓出了皇位。然而事實不是這樣的,多爾袞在滿洲貴族中受到的支援要多得多。甚至連皇太極最嫡系的兩黃旗也有兩位重臣是支援多爾袞的。反而是豪格受到的支援要少得多。事實上,就連皇太極在位時,都沒有對豪格表現出特別的培養和支援。
多爾袞的手裡掌握著兩百旗整整兩個旗的強大兵力,而豪格本人真正直接掌握的兵力其實不到半個旗而已,加上誓死擁戴他的兩黃旗,其實也不過一個半旗的兵力而已(兩黃旗還有兩個重臣支援多爾袞)。至於兩紅旗和兩藍旗,一直不說話,是兩邊都不摻和,態度非常曖昧,所以多爾袞所受到的擁戴和實力,其實都比豪格要強。
豪格本人犯了致命的錯誤但是偏偏在這個關鍵時刻,豪格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豪格這個人,雖然在戰場上非常勇猛,戰功卓著,但是他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漢化很深。皇太極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深深的明白滿清要強大,離不開漢人和漢人的文化,所以他本身的漢文化修養很深,對於漢官也比較禮遇。豪格常年受皇太極的影響,在思想上漢化也很深,可是他沒有皇太極的雄才大略,沒有學到漢文化的精髓,反而把漢人的繁文縟節這些皮毛給學走了。在這個關鍵時刻,豪格偏偏犯了漢人窮酸文人的毛病,謙虛了一句“我福小德薄,不配擔當大任!”
這句話一出,讓一眾支援豪格的高階將領目瞪口呆,豪格本人漢化很深,但是手下的將領還是沒有脫離漁獵文化狀態。如果換了是一眾漢人將領,立刻就會明白豪格真正的意思,再次趁機勸進。可是兩黃旗這些大字不識一個的武將,哪裡明白豪格這句話背後的深意,而是深深感到憤怒,我們用命來給你爭皇位,你竟然來了這麼一句,這不是耍我們嗎?
多爾袞一下子就抓住了這句,提出豪格自己都不想當皇帝,你們有什麼好爭的。並且趁機提出有皇太極的幼子福臨來繼承皇位。對於兩黃旗來說,只要皇太極的子孫繼承皇位,他們都能接受。於是一下子皆大歡喜,確認了新的繼承人,豪格至此被徹底拋棄,成了最大的輸家。
其實縱觀豪格和多爾袞的這場皇位之爭,他們雙方都是輸家,豪格從此被徹底地趕出了權力的中心,直至最後被多爾袞殺害。而多爾袞原本是極有機會繼承皇位的,卻為了滿清了團結和安定,做出了極大的犧牲,失去了皇位。很難說是誰戰勝了誰,更難說誰是勝利者。
-
6 # 說史散人
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比多爾袞有著先天優勢,但為何終其一生都鬥不過多爾袞,反而最後落得個死於非命的淒涼下場,筆者我認為有以下三點原因:
豪格繼位的可能性遠比自己的老爹小。當初皇太極能上位成功,那是因為有代善力挺,但豪格並沒有得到代善的全力支援,因為皇太極還有其他許多子嗣,代善有更多的選擇。
-
7 # 希望星晨58298869
1豪格的群眾基礎沒有夯實,無政治經驗。
2.豪格缺乏軍方強而有力的支援。
3.豪格性格軟弱。
4.在風口浪尖上豪格本人犯了致命的錯誤。
足智多謀的多爾袞一下子抓住了把柄,順理成章地宣傳豪格自己都不想當皇帝,你們還為他爭個屁呀?就趁熱打鐵、就湯下麵,提出由皇太極的幼子福臨來繼承皇位。而對兩黃旗來說,只要是皇太極的子孫承繼大統,他們都會擁護的,於是豪格把一手好牌打爛了。
最後,豪格徹底落敗,成了這場角逐的最大的輸家。
-
8 # 淡年華o
多爾袞掌控清軍八旗中的兩個白旗,雖然這兩支部隊中的人地位不如兩黃旗中的人根正苗紅,卻是由多爾袞一手帶出來的,對多爾袞的命令也是絕對服從,是多爾袞真真正正的嫡系。皇太極雖然給豪格留下了兩黃旗這兩支清軍部隊中地位最高的軍隊。但是說到底這兩支部隊所效忠的還是皇太極,並且皇太極死後孝莊太后接手了這支部隊,也根本沒有實心實意的想把它交給豪格。所以豪格表面實力雖然也很強盛,但是就如空中樓閣,並不穩固所以就不是多爾袞的對手
-
9 # 小磊高高
以我對大清的看法,皇帝位當屬多爾袞,多爾袞是努爾哈赤最喜愛的兒子,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登基,此時的多爾袞還是乳臭未乾的小子,而皇太極死後,也並沒有立下遺囑皇位繼承人,此時的多爾袞和豪格都是在戰爭中立下戰功的人,擁有自己的軍隊,豪格是皇太極長子,多爾袞是努爾哈赤愛子,兩人年齡相差不大,老臣顯然還是站在多爾袞的立場多的,而多爾袞相比豪格經歷,閱歷,都要更勝於豪格!而多爾袞一生忠於孝莊,孝莊和豪格素來不合,如果豪格當了皇帝必定沒有孝莊的好日子過,多爾袞提議讓福臨即位,由他和努爾哈朗輔政
-
10 # 梅里的傳說
皇太極死的突然,在開始爭奪繼承權時,多爾袞和豪格誰的力量強?應該是豪格強些!多爾袞主要是正白旗和弟弟多鐸的鑲白旗力量。豪格有自己的正藍旗,有濟爾哈朗的鑲藍旗和皇太極留下的兩黃旗支援;4:2(兩紅旗騎牆)。
最後的結果是選擇了5歲的福臨繼位,由於福臨歲數小不能親政,設兩個輔政王是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好比甲乙兩派相爭:起初豪格是甲派一號人物,多爾袞是乙派一號人物,甲派略強些;但隨後甲派卻換了一號人物,由豪格改成了福臨;甲派雖微弱獲勝,但豪格卻在甲派內部輸了,地位下降不少,連輔政王都沒混上!而多尓袞依舊是乙方一號,先輔政王,後一系列升級封號—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入關後,多爾袞為清打下江山立下非常大的功勞,又大權獨握,實主朝政。這時的多爾袞的實力拼福臨都有的拼,何況是被邊緣化的豪格。
豪格入關後和多爾袞依舊不和,入關當年,就頂撞“中傷”多爾袞被削爵,隨後消停了2年,掛靖遠大將軍印去平張獻忠,打了2年仗,得勝回朝後(據說酒後狂言)又被多爾袞治罪,死於獄中。
豪格性格有一定的缺陷—比較性情;若有執意蠻橫,殺伐果斷的另種性格,當初應該是可以繼位的(據說豪格讓了);多爾袞既然活著時沒反順治,也應該是能接受豪格;但既然豪格讓給了弟弟福臨繼位,而多爾袞已經做了大權在握的攝政王,即便看不慣多爾袞也應適當妥協?
豪格比多爾袞大三歲,死於1648;多爾袞死於1650;隨後順治親政,豪格被平反,而多爾袞被鞭屍。
多爾袞贏了嗎???
回覆列表
1643年,崇禎16年,這一年異常的詭異,明朝在張獻忠、李自成的攻打之下,北方的官府和基層力量基本上都被摧毀,坐在紫禁城的崇禎已經自己的文武大臣都穩如泰山,既沒有南遷躲避流寇鋒芒的想法,也沒有調遣南方軍隊拱衛京師的打算。
早前被官軍壓制的喘不過氣的流民軍隊以滾雪球的速度壯大,一路攻城略地,聲勢浩大,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張自忠後來建立大西政權。如果加上關外的滿清,當時的版圖上,一下子湧現出明、清、順、西等勢力。
這其中,已經完全制度化的滿清是四個勢力裡面最有地利優勢的一個,建立一整套朝廷制度的清人在靜靜的等關內的趨勢,打算趁火打劫,皇太極上位之後,確立皇帝制度,大規模的重用儒生,將儒家的制度引入滿清,一來晚輩了清廷的制度,一來鞏固了自己的皇位。
但是,皇太極還打算大展巨集圖,沒有準備死的時候,於1643年病死,死的時候51歲剛過知天命之年,即使不算短命,也夠不著高壽。因為他的死,給本來前途一片光明的滿清帶來一絲隱憂。
這個隱憂來自滿人早先的習俗,部落汗位是諸王公大臣共同推舉產生的,就是皇太極也是被推舉即位的,換句話說,皇太極的權為來自於諸王大臣的擁戴,而不是努爾哈赤,所以皇位是他坐,但是是大家的,他是沒辦法把皇位私相授受的,所以他也沒有立太子。
沒有太子,對於一個朝廷來說,是一個危險的事情,這裡的皇太極更加像一個部落聯盟首領,雖然他已經稱帝,還是從根本上沒有改變王公大臣的權力和滿人的習俗。
儒家的繼承製度因為這個原因,還沒有完全適應當時的滿清,所以皇太極死後,沒有太子的清廷立刻陷入權力糾紛,各路實權派人物和有資格被推舉的人都躍躍欲試,企圖從中攫取最大的利益。
當時有資格被推舉繼承皇位的人人數其實有限,要麼是皇太極的兒子,要麼是努爾哈赤的兒子。後來,每一邊都有一個實力派出現,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和努爾哈赤的十四子多爾袞。
在推舉大會上,兩方各有自己的支持者,豪格有兩黃旗和正藍旗,多爾袞有兩百旗,相對來說,看起來抵不過豪格,但是當時多爾袞作為太祖系實權人物,在八旗中都有自己的支持者。當然,反對者更多。
不管咋樣,多爾袞是不願意豪格繼位,但是他也知道自己沒辦法繼位,於是最後同意了孝莊提出的折中辦法,由當時的年僅6歲的福臨即位,這一下子就把豪格的臺拆了,因為很多人支援他是因為他是皇子,而現在另外一個皇子能夠比他獲得更多人的支援,所有被理所當然地拋棄。
迫於時勢,豪格也不得不同意這一方案,最後和皇位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