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雞腳爬
-
2 # 忒孤雅
宇宙文明等級是俄華人卡爾達肖夫創立的,學術界稱其為卡爾達肖夫宇宙文明指數。根據費米悖論,整個銀河系應該擁有至少20萬個以上的智慧文明,在銀河系誕生以來長達百億年的演化歷史中,各個文明有足夠的時間形成不同程度的智慧等級。卡爾達肖夫設想將這些文明的先程序度劃分為三個等級,即一級文明能夠完全利用本行星資源,二級文明能夠完全利用本恆星資源,三級文明能夠充分利用整個銀河系資源。
根據卡爾達肖夫宇宙文明指數標準,目前地球人類文明程度充其量僅達到0.7級。
我們的銀河系究竟有沒有一二三級宇宙文明呢?美國科學家戴森於1960年提出了這樣一種設想,要想獲得恆星的全部能量,先進的文明有可能製造一種半徑為一億千米的球殼,把整個恆星包裹起來,這樣就可以滴水不漏地利用全部恆星能量了,這就是著名的戴森球構想。
至於三級宇宙文明,那就是一種神的存在。
不過到目前為止,人們並沒有發現宇宙有任何超級文明的真憑實據,一切都還停留在理論研究和艱辛探索階段。
-
3 # 番號86
我個人並不覺得現有的宇宙文明等級合理,一個文明的文明是不會以“把能源抽乾”為前提發展的,所以自然能源利用率不可能是100%,同理戴森球不成立
戴森球其實是一種很滑稽的玩意,太陽的體積是地球的12000倍,體積是地球的1300000倍,要包住這麼大體積的星體,就算只有一個環,也有地球周長的342倍,就連香飄飄都賣不到那麼多
即便把地球和月球全部抽乾也造不成,而且即使建成,也會使恆星出現不正常亮度變化,會直接向其他文明暴露自己,而現有宇宙文明等級中的高等級文明卻偏偏要造這種東西,可謂是傻之又傻
我個人經過思考也建立過宇宙文明等級
我稱其為工業等級,其分為三個階段:地球階段,月球階段,太陽階段
這三個階段不是互相獨立的
我們國家——中國,現在處於 地球階段3.4級
每一級包括上下0.5個等級單位
第一級是 半機械+蒸汽動力
第二級是 電力機械+煤炭動力
第三級是 電子機械+核動力
第四級是 仿生機械+聚變動力
第四級往後則是未知的,因為人類還沒有探索到這一等級
月球等級是行星探索階段的統稱
第一級是 觀測+探索
第二級是 登陸+探測
第三級是 開採+殖民
第四級是 改造+同化
第五級可能是 交流+貿易/戰爭
之後的等級也不得而知,至少人類現在沒有進入 月球階段3級
太陽階段現在還完全未知,人類還沒有能力接觸太陽
-
4 # 人生如題各種痴qqq
不要把思考放在戴森球如何實現,包裹住恆星如何不靠譜這些系列上,科技越發達對能源需求就越大,終有一日人類需要恆星的能源才能滿足自己的消耗。至於是不是戴森球的形式去開發恆星能量並不重要
-
5 # 暈暈仔
每一次發現和進步都會帶來更多的謎團。誰又能說文明是在同一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生出來是螞蟻昆蟲給他幾億年發展再發達也不會是人類這樣的模式。高階文明並不一定是以人類文明來衡量。或許人家本身起點等級就不是我們的級別,甚至所處緯度就不一樣。甚至我們現在認為不是文明的東西都有可能是一種文明形式。
-
6 # 譚大廚
蠶寶寶甲對蠶寶寶們說:一級文明是吃光盒子裡的桑葉,二級文明是吃光院裡樹上的桑葉,三級文明是吃光院外面桑樹林的桑葉……
後來,一個蠶寶寶因為主人忘了採桑葉喂他餓死了,一個蠶寶寶被抽了絲,一個蠶寶寶變成蛾子飛走了……
-
7 # 哎呦亮哥
我認為文明的等級應該按可以感知和掌握的空間維度來分級,我們要想扭曲空間所用的技術手段會消耗大量的能量,可高等文明也許不費力氣就做到了。就像一維生物想要到三位空間對它們來說不可能,我人類只需要把紙條彎一下就做到了。
-
8 # 甲辰望日月
生命 有始有終 白天 黑夜 迴圈 所以就會出現時間 概念 人類最終 會 邁向星系迎接 新視野 新概念 新思維 新意識 當在俯首 回顧 地球那一刻 會為人類所做的一切 刻骨銘心的 永恆!
-
9 # 臨安初雪
很明確地告訴你,不成立。首先文明的分級方式絕非是根據航程來劃定的。而是最起碼應該以航速來劃定。很明顯的,超光速航行和亞光速航行科技水平根本不在一個層級上,並且不單單是超光速科技在其他科技比如發動機科技,材料科技,能源科技,計算機科技等等都通通不在一個科技水平上。文明間科技的領先絕非是一點點。
在文明分級上我覺得核能是一級和二級的分界點,擁有核能後能源的獲取方式可以進行行星際航行(雖然人類至今還在用核能燒開水……)進而對文明自身所處的恆星系進行開採,探尋等實質性的發展工作。然後再進階發展,二級三級的分界點是超光速曲率航行,雖然三級文明的超光速不會太快但起碼是超光速了
-
10 # 思想指引方向
不成立。文明程度越高,其輻射宇宙空間越大,相對消耗的能源越多,太陽看似蘊含能源很大,其實相對於高等文明能源消耗度根本不夠。再說戴森球產生的能源得有轉化儲存利用三個環節吧?相對遙遠的星際航行就是個雞肋,那個得靠宇宙飛船自己隨走隨吃自己補充能量。也就是說戴森只能擔負近距離空間能量消耗,但其他星球沒了太陽的光和熱基本就是個死星了,人類還能再造個環境模擬機器把地球包起來,有點得不償失吧,再說人類那時也不可能侷限地球吧?還有吃飯的問題,沒了光和熱植物能活,除非都吃能量合成營養餐,那可能嗎?誰願意!由此可見宇宙文明等級劃分是由星空能源利用度和文明輻射空間決定的。為什麼不是武力呢?就地球而言高科技哪個不優先用於武器!
回覆列表
戴森的構思設計可行嗎?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在距離太陽一億公里的距離上建造一個能包圍太陽的巨大的球體,簡直是匪夷所思了,先說其材料來源,估計把太陽系所有的行星、衛星、小行星、彗星等都拿過來打造這樣的一個球體,也難以完成其萬一。這是第一個不可能。第二個不可能是,這麼巨大的球體,當然會產生極大的引力作用,其自身根本無法承受自身向內的壓力,因此是會向內坍縮的,所以這種引力作用也說明其是根本建不起來的。第三個不可能就是,建造一個直徑2億公里的球殼,所需要的材料會比太陽本身甚至整個太陽系所包含的物質還多,這麼龐大的物質量,必然打亂太陽的執行,因為它已經根本帶不動這麼巨大的結構運轉。從上面三種不可能來看,戴森球絕不可能是一個完整的球體,所以這種設想難以成立,但是卻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就是打造出多個像地球這樣大的行星,在恆星宜居帶上均勻分佈開來,使之不相互影響,並且同步進行圍繞太陽的運轉和自身的自轉,如果材料充足,還可以在宜居帶中佈置多個這樣的行星帶,但數量必須控制在太陽引力能承受的範圍之內,這樣的構造也可說是戴森球新的設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