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904781156026

    1956年,考古學家郭沫若決定開啟萬曆皇帝的陵墓時,發現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萬曆皇帝的屍骨復原後,萬曆皇帝的兩條腿明顯不一樣長,是右腿比左腿長,而且還呈現一種痛苦的全曲狀態,應該是有腿上的疾病,發展到後期,出現了腿上的肌肉萎縮,那走路就是越來越困難了,走路的形象也是極為不雅觀的,你可以想象一下,文武百官都朝廷兩側等著皇帝上朝,皇帝則是一瘸一拐地走上來,這對於天子的威嚴來說是很不好的。

    定陵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動工,歷時6年完成,共耗用白銀八百萬,相當於當時整整兩年的全部稅收。定陵是中國歷史上最神秘的帝王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和孝端、孝靖兩位皇后合葬的陵寢。

  • 2 # 風鈴傳說907

    1955年10月4日是一個被考古界永遠銘記的日子,郭沫若為首矛盾和吳晗等六個人呈遞一份報告給國家,一份想對明十三陵進行考古挖掘,他們的理由是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有一定繁榮,挖掘明十三陵可以使之更加繁榮,挖掘出來的文物有助於研究明朝的歷史和文化,說不定有改變歷史的文物被髮掘。

    他們想挖的陵墓是朱棣的長陵,朱棣以“清君側”之名發起靖難之役,他贏得了皇位,他想“君王死社稷, 天子守國門”,於是他把首都從南京搬到北京。有很多皇帝一繼位就開始下令建造自己的陵墓,因為皇帝的陵墓非常大,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一時之間無法建造好,於是皇帝還健在就開始為自己建造陵墓。朱棣為自己建造了十三陵,他也是第一個葬在十三陵的明朝皇帝,選擇朱棣似乎是最好的選擇。

    當時,新中國建國不久,百姓尚且吃不飽,發掘皇帝陵墓是一項勞民傷財巨大工程,還有當時的技術水平低下,就算髮掘出來文物也無法完美儲存,總之,當時的情況不適合發掘皇帝陵墓。雖然文物局長建議不挖掘定陵,但最終發掘定陵的批文下來。

    我們對考古挖掘陵墓最大的影響應該來自於《鬼吹燈》和《盜墓筆記》,以為摸金校尉拿出個羅盤看看就可以找到陵墓的入口,以為進入陵墓就是挖個洞,其實不全然是這樣。

    挖掘定陵的考古小組很快定下來,但是他們無法找到定陵的墓道入口,因為是官方挖掘,不可能強行挖一個盜洞,如果那樣與盜墓賊無異了,官方挖掘自然力求保護定陵的完整,從地宮大門進入才能更好保護定陵。

    一般陵墓為了防止被盜,墓道口儘可能隱蔽,考古小組找了許久無法找到墓道口,他們決定換物件,不挖定陵,改挖其他的陵墓,考古小組改挖朱棣的兒子朱高熾的陵墓,但一樣找不到墓道口,於是又換一個皇帝。最後決定挖萬曆皇帝的墓,因為萬曆皇帝在位48年,可能他的史料價值更高。

    萬曆皇帝的陵墓入葬口偶然被發現,考古小組做好發掘的準備,開挖兩個多小時後挖出一塊石頭,上面寫著“隧道門”,因為萬曆皇帝的陵墓是一座和皇后合葬墓,需要重複開啟陵墓,因此做個標記。

    想不到隧道門只是發掘定陵第一道考驗,隧道門之後,考古小組經過挖掘碰到高牆,考古小組挖出石碑,上面介紹了此牆是金剛牆,這是地宮外面的牆。

    考古小組小心翼翼拆掉金剛牆,因為他們害怕金剛牆後面有機關,但想不到金剛牆後面是地宮大門,地宮大門有機關,為了防止被盜,定陵在地宮大門後面裝了自來石,大門一旦關上就無法從外面開啟。後來考古小組在古籍上找到開啟地宮大門的方法。

    1957年9月21日,定陵地宮大門被開啟,保護文物的工作開展起來,因為地宮開啟後外面的空氣進入定陵,陵墓的溫度和真空不復存在,文物面臨被氧化的危險。

    皇帝的陵墓最重要的是皇帝的屍體和陪葬品,考古人員開啟棺材發現棺材裡面儲存不錯,皇帝和兩位皇后的棺材整體儲存較好。

    清理和保護文物一直進行,直到發生反右運動,考古人員被迫加入運動,定陵的保護中斷。半年後,考古人員回到定陵,但許多文物得不到保護而發黴腐爛,那些衣服物料全部腐爛。

    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屍體被革命小將從棺材拖出來鞭打,他們的屍骨不存,最後連他們的棺材都被丟出定陵。有人建議定陵發掘出來的衣服應該塗上防腐劑像畫一樣裱起來,但這隻會根本無法長久儲存。

    可以說,定陵的發掘失去的比得到的多得多,得到只有教訓,失去了極其珍貴的文物,因此周總理不再批准發掘陵墓,官方也不會主動,而是搶救性發掘,比如施工時挖到什麼墓,才搶救性發掘。

    歷史是過去的,能改變過去只有過去,也許一片陵墓挖出來的竹片可以改變歷史,也許從陵墓挖出來的玉片成就一個土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價值與交換的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