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少荃經史屋

    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可以看成是之後明清兩朝君主專制逐步走向頂峰的開端

    明朝踩坑,清朝規避

    自朱元璋往後的整個明朝政治,可以說給清朝樹立了不少的專制樣板方案——

    · 朱元璋廢除丞相一職,六部直接對接皇權。這套方案適合“工作狂”,雍正皇帝很中意。

    · 明朝內閣制度,有很完善的多方綜合思考能力,深受明朝皇帝的倚重。但從朱元璋時期的僅從事諮詢工作到明中後期擴大到代行皇權,雖然明朝皇帝沒有有效控制住這一制度的泛濫,但清朝皇帝看到了這套制度的優點,於是取其精華——康熙建立南書房、雍正設立軍機處,都是將中意的人才挑選組建,但這些人並無內閣實授,大多是從現有六部官員中挑選,並無正式的決策權利,只有充當智囊工作。

    至於宦官專權和特務機構,這兩套方案是導致明朝統治崩毀的重要因素,清朝吸取了前明的教訓,一直在壓制太監這一群體的露頭;至於特務機構,整個清朝幾乎絕跡,但雍正執政時期有個有名的機構“粘杆處”,又名血滴子,有特許機構的職能。其存在時間很短,到乾隆上臺便被廢除。而且這一機構極少見於正史,多流傳在民間野史和文學作品中,其並無引起大的政治動向。

    一切圍繞“決策權”

    明朝的政治,可以看成是皇權對專制的又一種新的探索。

    從秦漢一直到宋元,丞相作為官僚機構的最高代表,一直掌控著整個國家的行政權力,這一點上皇權是沒法干預的(也沒必要干預)。但為了抑制官僚集團向決策權延伸,皇帝要想辦法將“決策面”擴大,以此來削弱相權。

    舉例說明:地方上遞到朝廷的奏章,先由六部承接閱覽並作出批示,再交由丞相曲中定奪,然後丞相將定奪好的文字再呈到皇帝手中。此時皇帝看到的內容只有地方上的事情,以及丞相所批註的應對方案。

    皇帝此時的權利就是在方案上批紅同意,即使不同意讓丞相重新改動,丞相也會基於文官集團對行政權力的掌控,將方向引導到自己預想的結果上去。這就是君相之間的博弈,此時的皇權是被弱化的,因為真正的決策權在丞相手中,皇帝的批紅決定,也是按照其意願而進行選擇的。

    如何擴大決策面?

    漢朝的方法是建立“中外朝制度”。外朝就是指以丞相為主的行政官僚集團,內朝則是由皇帝的親信、國戚等人員組建成的提供重大事情決策的機構。如此一來相權就被分割出去一部分,極大地加強了皇權。(弊端則是外戚干政)

    隋唐的方法是“三省六部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各行使決策、審議、執行的權利,且最高官員都是宰相之職。三省相互制約,門下省有駁回中書省決策方案的權利,尚書省執行必須由中書門下兩省統一。(缺點是臃腫低效)

    宋代採取“二府三司制”,以行政、軍政、財政進行統管。“兩府”指中書門下和樞密院,中書門下的長官為丞相,只掌管行政權力,且設立副相分管權力;軍政和財政分別由樞密院和三司負責。(缺點是各部協調能力差,相互掣肘)

    縱觀明朝之前的各朝代,君王加強皇權的方式基本採用分割相權的方法,但因分割相權而產生的問題也是無法避免的。

    總結

    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可以說是中國曆代封建王朝中君主專制下的一次重大突破,對削弱相權有釜底抽薪之效!但迴歸到具體的行政決策當中,其難免會對皇帝產生工作繁重之態,加之明朝中後期皇帝越來越厭煩參與政務,因此給了內閣逐漸奪權的機會。而皇帝為了制衡內閣權利,且又懶於重歸朝堂,因此又給了內臣宦官代理皇權。

  • 2 # 歷史縱橫帝

    在封建王朝皇權至高無上,為了皇權甚至父子反目、手足相殘。所以對於皇權來說所別說丞相了,就是天王老子也不行。皇帝設定丞相的職位是替自己分擔政務上的壓力,但是絕對不想有人分攤自己的權利。歷史上的野心家諸如曹操、劉裕等,都是通過宰相或者相國來實現挾自己的政治目的。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加強皇權並沒有什麼不對,只不過後世子孫為了偷懶弄出一個失去制衡的文官內閣尾大不掉了。

    宰相通過皇帝任命、協調百官,宰相也帝王如同職業經理人CEO和投資人之間的關係

    封建王朝都是一家一姓的家天下,所以才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說法。比如說漢朝四百年江山雖然出過多少文臣武將,但是整體說來天下還是老劉家的。嚴格意義上說雖然帝王恨不得把所有權力掌控到自己手上,但是又不得不把權力分配到團隊成員中。原因很簡單:一是帝王沒有那麼大精力處理所有的事務;二是打天下的功臣宿將需要安置。所以通常一個王朝的官僚體系是由帝王為金字塔頂端,宰相統領百官為中樞、縣鄉為底端的體系。如果把一個王朝比作一家公司的話,那麼老闆就是皇帝而宰相就是老闆聘請的CEO。CEO這個職業經理人對投資人(帝王)負責,在老闆的監督下管理整個企業的。但是個別宰相也存在客大欺店誕生侵吞公司資產自己當老闆的想法,比如曹操。所以窮人出身的朱元璋掃平諸侯一統天下後向大大加強皇權,所以在除掉“叛亂分子”丞相胡惟庸後取消了宰相一職。

    朱元璋廢除相權加強皇權和內閣出現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如果不是後世子孫偷懶即使出現內閣皇權也不會受到影響;更不會出現黨爭,清朝的軍機處位高權重也沒見能提清朝帝王當家

    明清兩代都沒有宰相職位:明朝替代宰相的機構是內閣,權力凌駕於六部之上;清朝替代宰相的機構是軍機處,雖然在影視劇中我們也看到稱呼索額圖、明珠為索相、明相其實沒有丞相一職。如果說明朝中後期君王是內閣掣肘是明太祖取消丞相的話,那清朝怎麼不存在這個問題?所以這和所謂明朝政治走上歧途沒有因果關係,也賴不到朱元璋身上。在明成祖朱棣時期出現了為君王提供諮詢的臨時機構文官內閣,在明宣宗朱瞻基時期內閣有了初步的權利;在土木堡之變武勳集團勢力大幅降低後內閣勢力進一步膨脹,說來說去都是一代又一代明代帝王偷懶放權後的必然結局。

    如同一個投資人因為偷懶長期授權CEO掌權,日子長了即便員工知道老闆是誰恐怕也會發生問題;尤其當投資人(帝王)和內閣(職業經理人)發生矛盾時,老闆再想象以前一樣完全的掌控公司基本不可能。失去權力制約的內閣成員也逐漸腐敗,在明朝末年出現了黨爭。而清朝同樣沒有宰相,即便是後來位高權重掌控軍政大權的軍機處也沒能當清朝帝王的家。

    明朝內閣權力過大確實對明朝造成巨大的影響,這既與部分文官的貪婪有關係也因為武勳集團沒落有關;皇權旁落的現實,讓帝王開始扶植宦官制衡內閣

    明朝和宋朝是唯二以文馭武的王朝:如果說宋朝是帝王因為唐朝乃至五代藩鎮不斷主導政權更迭,通過杯酒釋兵權等有意識主導“士大夫與帝王公治天下”從而實行“以文馭武”的話;那麼明朝以文馭武的出現,則更多的是明朝文官集團自己努力爭取的結果。無論明太祖朱元璋還是明成祖朱棣都是馬上得天下的帝王,自然治國格局不差。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必須要文武並重:要有強大的軍隊來保障國防和平發展,要依靠各級官員俯首農桑發展經濟、教化百姓。而帝王居中讓文武相互制衡,但是從仁宣開始在文官的不斷努力下明朝的國防政策趨於保守。武勳集團缺少立功的機會勢力逐漸弱化,尤其是在土木堡之變後武勳勢力迅速萎縮。加上帝王對內閣的倚重,內各勢力逐漸膨脹終於不可收拾。皇權受到內閣的制約,明朝帝王在武勳退出歷史後不得已退出錦衣衛和宦官掌控的廠衛來遏制內閣。

  • 3 # 青蛇書生

    朱元璋是認識到君權與相權互相爭奪,為了鞏固君權,從而廢除宰相。當然,時任宰相胡惟庸的大案給了他一個很好的機會。但是歸根結底,這只是一把手和二把手之間的權力鬥爭,區別只在於這個一把手有制定制度決定要不要二把手的權力。但是說明朝政治因此走上歧途,似乎談不上。

    就客觀事實而言,明朝後來出現的大學士和內閣制完全代替了宰相,實際繼續行使相權,無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實,只不過最終決定權還在皇帝手裡。這種模式其實是一種君權相權的彈性制衡,主動權在皇帝。遇上勤勞肯幹的皇帝,大學士們就只是祕書,幫忙草擬公文。遇上懶得幹活的皇帝(明朝後來的皇帝大多數是這樣),大學士們就充當主要的治理者,維持國家繼續執行。

    至於後來的宦官專權和大臣黨爭問題,這只是制度的副產品。沒有哪個制度是完美無瑕的,畢竟執行制度靠的還是人,人本身就不可能完美無瑕。但如果說這就是明朝政治走上了歧途,那麼看看現在的英國美國法國義大利,哪個不是在走歧途呢。

  • 4 # 光能收集者

    這可不是什麼一個人的意志就決定的事情。是一種國家治理制度,而且還是根本制度。一項制度的產生有他的前世今生,不是一兩句可以說清楚的。

    我也沒空,大體給你理一下。

    春秋戰國時期:國君-大夫-士。國君以下有若干大夫,大夫下面有士。每個大夫有自己的封地,封地內的人僅僅對大夫負責。大夫坐大了會廢了國君,如齊國田氏代姜,晉國三家分晉。

    秦時間太短,不說了,看看趙高專權就夠了。

    漢大體上繼承秦制,設三公九卿。看看王莽等外戚就好了。

    唐時正式有三省六部,三省六部的老大可以入相。相一般五到七人。

    總體來看春秋到唐,皇帝不好乾,因為臣子權利比較大。完全可以對抗皇帝。

    兩宋時期皇帝和臣子權利比較均衡。兩宋時期大臣第一是“中書門下平章事”,稱宰相,總領百官。另有一個副相,稱參知政事。不過這個參知政事可不是宰相的副手,而是直接對皇帝負責的,作用就是牽制宰相。後面還有太尉,還有樞密使,還有大理寺,相互制衡。

    蒙元皇帝漢化程度普遍很低,除了忽必烈,其餘皇帝就沒有一個會說漢語的。更不能理解宋的制度。簡單設定一個宰相,總領百官。回到了秦漢的老路。這也是蒙元短命的一個原因。

    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得了天下,基本上繼承了元的制度。朱元璋當了一段時間皇帝就立馬發展了官制的問題,但是又不能回到宋朝制度。以朱元璋的文化水平估計也玩不轉宋朝的制度。廢除丞相,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結果皇帝的工作太多,皇帝幹不完,又設立內閣。這套制度沿襲至今,雖然各代有所變動,但是基本骨架沒有變化。現在各國,包括我們共和國都是這一套。這說明朱元璋的制度創造能力不是一般的強啊!

    共和國的制度是主席總理下面是各部,又另設中央政治局。這中央政治局就相當於明代的內閣了。

  • 5 # 塞上孤煙直

    這個問題提的就有錯誤,憑什麼認為廢除丞相就使明朝政治走上歧途。準確的說,明太祖廢除丞相是中國專制統治發展的必然結果。

    自商鞅變法到漢武帝掌權之前,可以說是丞相地位最高的時期。丞相此時是名副其實的政府首腦,可以不經皇帝批准就能斬殺二千石以下的官員,對國家政策有極大的發言權。皇帝對丞相實行問責制,是完全把政務委託給丞相的。陳平就曾經對丞相有過準確的表述:“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

    隋文帝楊堅沿著這些前輩的路當上皇帝后,他當然不希望後人學習他。但是國家終歸得依靠賢才治理,廢除丞相以當時的政權建設理論水平是行不通的。聰明的隋文帝通過建立三省六部制,把獨相制變成多相制,分割丞相權力以達到壓制的目的。唐承隋制,唐太宗在隋文帝的基礎上把丞相權力進一步稀釋,他以加授重臣“同平章事”、“參知政事”的名號從而增加了丞相人數,多的時候竟然有十幾個丞相,這麼多人再沒那個可能挑戰君權了。

  • 6 # 花開水不流

    丞相制度延續千年,是臣子的代表。君權和相權的角力其實就像是拔河比賽:君權大了,相權就弱;相權大了,君權就削弱。作為皇帝,誰也不想自己的權利被削弱,朱元璋也不例外。開國之初,他沒有找到合適的藉口廢除丞相,所以就故意縱容胡惟庸,讓他肆無忌憚的作亂,在最後朱元璋將他一舉拿下,同時也將丞相制度廢除,並明確規定後世子孫不得設立丞相。

    在這場拔河比賽中,老朱一人將以丞相為首的一杆臣子拉的七零八落。但是,廢除丞相卻害苦了他的子孫後代。因為並不是每個皇帝都和他一樣能幹,不管是政治、軍事、人事、民治等等一切事務皇帝都一人包辦,看不完的奏章。

    沒了丞相,皇帝一個人有幹不過來,老朱還不讓恢復丞相制度,這可咋辦?老朱聰明的子孫們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不讓設立丞相,那我設立一個內閣,讓有能力的人進內閣幫我辦事,我只簽字批准不就行了。就這樣,內閣誕生了。在電視劇中我們經常聽到的內閣首輔就是內閣大臣的首領。

    後來皇帝覺得簽字太多,還有蓋章,太累了。於是就讓自己身邊的太監代筆簽字、蓋章,這樣司禮監的太監就走上了歷史舞臺。皇帝也是通過他們來制衡內閣,免得內閣的權利過大,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經過長期的博弈,最終明朝的政治生態形成了內閣與東廠相互制衡、鬥爭的局面,這種鬥爭、內耗最終導致了明朝的滅亡。這都是老朱廢除丞相制度所帶來的後果。

  • 7 # 是興不是興興

    算不上歧途吧,開啟了明朝特有的時代,名臣時代,不受皇權制約的名臣時代,代表人物:張居正、高拱等等。

    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還是權力在作祟;朱元璋起身草莽,奪得天下以後,治理天下過程中,他發現還有一個巨大的影子在制約的他的權力,那就是文官集團,不管是朱元璋故意縱容還是胡惟庸咎由自取,朱元璋憑藉超強的政治手腕廢除了千年的丞相制度。廢除丞相制度到底是對是錯,不好說,歷史上不乏有魄力的帝王,難道他們就不怕分權?甘願受制約?因為丞相存在有他的必要性:一是丞相是皇權和大臣之間溝通的橋樑,二是分權,既然分權,那就有責任,丞相也相當承擔了一部分皇帝需要做的大量業務性的工作,畢竟歷史上像朱元璋這樣工作狂,也沒幾個。

    朱元璋廢除丞相後,他的後繼之君可沒有他這樣的覺悟,當皇帝又不是來受罪的,也得享受享受,又不能恢復丞相制度,畢竟是祖制不可更改,那就變通一下,成立一個叫內閣的組織,和丞相的職責是一樣甚至更大,一個在中國朝代史重要的組織誕生了,那就是內閣。

  • 8 # 招子哥

    也不能完全說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就是將明朝引向歧途,廢除丞相制度有優勢也有缺點,這也是早就明北韓明特點的原因之一。

    朱元璋這個人大家都瞭解,原名朱重八,家境貧寒,為了填飽肚子啥都幹過,進過寺廟當過和尚,入過教會,幹過參謀,要不是實在沒得去,最後也不會跟著造反。好不容易得人賞識,本人呢也爭氣,本想好好幹怎麼也能混個總經理什麼的,結果一不留神,用力過猛,成了董事長,建立了明帝國,實在是出人意料。所以,朱元璋對權利那是非常看重,而且跟曹操一樣疑心很重,這可能是開國帝王的通病吧,等朝局穩定之後,便開始將可能危及皇權的功臣良將一一剪除,以至於造就了明朝開國後最大的謀反安“胡藍案”,朱元璋也就順水推舟,藉此案廢除了宰相制度。

    接下來就是廢除宰相制度的缺點。雖然廢除宰相制度,臣子的權利被削弱,中央集權被加強,隨之而來的就是,整個國家的機器貌似在正常運轉,大家的生活看似按部就班,但卻暗藏著巨大的隱患:整個國家皇帝一個人說的算,當朝的皇上英明神武還好,像朱元璋、朱棣、朱瞻基之類,國家的發展有明確的方向,皇帝也有遠大的理想和治國思路,臣子們只要跟著皇帝走,指哪打哪,絕不會錯,這樣才有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但要是皇帝不上進,整天思緒混亂,天馬行空的,或者根本沒有興趣當皇帝只願做自己喜歡的事,甚至是僅僅是為了“賭氣”而不理朝政,不問政事,皇帝不務正業,臣子毫無方向,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只能按照經驗,按照祖制,循規蹈矩,不敢突破半步,這樣帝國的發展後勁匱乏,沒有朝氣,禁錮了思想,阻礙了社會的進步,慢慢的中國就失去了世界大國的地位。

  • 9 # 西風悍馬

    感謝你的邀請!明太祖廢除丞相制,主要有3點原因。1、鑑於元朝丞相專權,導致滅亡。 2、朱元璋早就對宰相心存戒心。 3、朱元璋認為宰相制度妨礙皇權集中,會導致社會動盪。 因此他在1380年誅殺胡惟庸後立即撤除中書省和丞相,並規定以後不準再立丞相。這樣秦始皇建立的宰相制度到明朝結束了。

  • 10 # 叢中笑6603

    這個不能說是歧途。

    封建社會歷朝歷代君臣之間,一直設一丞相之職,所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就是說的這種情形。既為皇帝處理政事,又擁有大權。

    朱元璋為了自已的江山不旁落,不甘心讓擔任丞相之職的人,擁有太多的權力,以制衡他這個當皇帝的。l380年,朱元璋以擅權枉法為由,殺了丞相胡惟庸,取消中書省,政務由6部分管,可以說,又是政權設定之變化,又是君臣矛盾的交叉顯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選擇一個靠譜的藝考培訓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