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趙構也許是因為殺岳飛,但至少守住了祖宗基業。而崇禎也殺不了不少忠臣良將為什麼卻被同情,只因為他最後自殺了嗎?

8
回覆列表
  • 1 # 大白白野

    這個題目很有研究。一般來說,封建社會是家天下,開國君主能力都非常強,絕大多數是政治家、軍事家。通常在位不丟失政權的君王也是可以的。既使丟失政權的君王也要綜合看各種情況,是君王本身原因還是客觀情況的原因。

    趙構在民間口碑極其不好,主要是一些民間文學影視作品影響,趙構和秦檜冤殺岳飛這件事影響非常廣,也使趙構背上罵名。再者實際上南宋初期在岳飛、韓世忠等中興四將以及吳玠和吳璘兄弟、劉琦等眾將領努力下扭轉南宋被動挨打戰局,南宋軍隊已經有戰勝金軍的趨勢,岳飛等主戰派愛國將領恢復失地的決心大、熱情高。趙構和主和派、投降派卻阻止主戰派行動,打壓主戰派,不想收復失地,卻按照金國要求殺害岳飛,和金國議和。這都是趙構被罵重要原因。

    從當時情況看,趙構很有能力,在北宋國都被金人佔領,徽欽二聖被擄,國破家亡,一片混亂情況下,趙構登基並且組織眾多將和金軍作戰,派兵鎮壓了鐘相、楊麼起義,奠定了南宋政權。南宋政權國土面積不大但是國內國民生產總值高,國家富裕,經濟科技文化領域排在當時世界前列。

    崇禎丟了江山被同情是崇禎努力了,勤故廢寢忘食工作,不追求生產享樂,一心想挽救大明江山,併為江山社稷而死,自殺前還留下絕命書,告誡勿傷百姓。這些使崇禎受到了人們的敬重。

  • 2 # 青松傲雪350

    崇禎中了離間計!否則不會敗得如此慘!一位決策領導,如果不具備明辯是非的能力,偏信小人一言,須溜拍馬之語,忠臣死絕,忠言絕耳,必敗無疑!就連事後的皇太極都反思自身的離間計太過,害死崇禎一家!太慘了!假如崇禎明察秋毫,洞如觀火,皇太極多爾滾之流想勝,那是幻想!

  • 3 # 今古大觀

    崇禎雖然也有很多缺點,比如:生性多疑,剛愎自用!也做了很多錯事,但是最後死得其所,君王死社稷。死者為大,自殺殉國也搏得人們的同情。

    金人搜山檢海追趙構,趙構被嚇得如喪家之犬,最後驚嚇過度,失去生育能力!他寧願做金人的兒子,也不可能有膽量為南宋連命不要,他不捱罵才怪!

  • 4 # yvshou

    暫且不說趙構守江山。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這個官能沒有罵聲嗎?秦檜有三個好朋友.具體是誰不必細究,秦檜所代表的是一些人的利益,這些人能不叫好嗎?

    拋棄個人利益,為人民鼔與呼,為民眾利益為目的,同樣有人反對,因為你是人民,他也是人民,只有編歷史的角度去認定。

  • 5 # 愛看愛思考

    整個江山就剩下了一半而已,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國土都淪喪了,偏安一隅苟且偷生卑躬屈膝的向金納貢稱臣還殺殘酷的害了主站的岳飛。南宋有那一條能夠拿出來炫耀的?皇帝的老爸和大哥都被擄走了,在大金國坐井觀天。這樣的南宋還有值得人們敬畏的地方嗎?

  • 6 # 大海的眼睛3723187353

    岳飛的孫子岳珂,寫了二本家譜《鄂王行實編年》丶《金陀粹編》,清朝的錢彩寫了一本神話小說《說岳全傳》,民間講評書的人為了搏取喝彩和茶錢,這些年的電影電視為了票房,使力傳吹岳飛,把岳飛的能力誇大,把趙構說成昏君。大家都認為,寧可死,堅決不議和。崇禎沒有議和,趙構議和。

  • 7 # 雄鐵

    這都是明清劣等小說家造成的,他們往往靠貶低他人來拉抬自己所需要塑造的英雄。比如,楊家將,極力貶低潘仁美(潘美)來拉抬對大宋功勞並不怎麼大的楊家將,為了拉抬岳飛,極力貶低劉光世、張俊等人的功績,對韓世忠也是儘量避免,像吳玠、劉錡等,儘量不提。還杜撰了岳飛槍挑小樑王的故事,有人還把南京江寧天印山東北面的樑朝太子的墓說成是小樑王的墓,說岳飛就是在建康把小樑王挑死的,等等。甚至把南宋的中興之君趙構也放在了反面。

  • 8 # 遊者走天下

    兩個人有本質上的區別,這個區別不是誰守住江山,誰沒守住江山的區別。

    他們的區別是所作所為是不是讓人尊敬。

    先說趙構。

    北宋末南宋初這段時間本來宋朝完全有能力將金中國人趕跑,就算不能收復幽雲十六州,保住基本的疆土是沒問題的,因為金中國人在南下的時候一開始根本就沒打算把北宋給滅掉,當時滅掉遼國已經是小蛇吞大象了,誰曾想宋朝這個大象也主動讓他去吞呢。

    金國在掠奪了東京汴梁城以及周邊的財富之後,押解徽欽二帝都已經返回了,可是整個宋朝北方還是一個片亂糟糟,雖然亂是因為宋朝的統治機構亂,當地的老百姓還是心向宋朝的,他們組織的起義軍是為了和在這裡遊蕩的金國騎兵作戰,目的是保衛宋朝,只要政府加以引導,很容易就把局面給控制住,從那以後金國頂多是打打秋風。

    等過個幾十年,金國貴族墮落了,那麼宋和金之間的對峙就變成和過去100多年一樣的宋遼對峙一樣了。

    即使最初的這個機會丟掉了也沒關係,因為隨後雖然金軍南下甚至打到了江南,但是很快中興四將的崛起讓宋軍在對抗金軍的時候已經逐漸扭轉頹勢,屢戰屢勝了。

    岳飛北伐,10萬岳家軍已經打到了東京汴梁城的郊外,當時金國決定從這裡撤到黃河以北,所以如果趙構能夠大力支援岳飛這一次也能恢復北宋的疆土,努把力收復幽雲十六州把金中國人趕到長城以北也是可能的。

    當然了,直搗黃龍拿下五國城可能性還不是很大,這一點作為優秀將領的岳飛應該也是很清楚的,他之所以喊這個口號,因為要通過這一口號來凝聚人心,能不能接著打,能打到什麼程度,他比誰都清楚。

    可沒成想就在北伐軍接連取勝的時候,趙構這位皇帝竟然把岳飛調了回來,還把他殺掉了。

    殺掉岳飛,造成的影響是災難性的,當時整個北方上百萬起義軍響應已經讓金人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再加上岳飛10萬大軍北上,如此大好局面讓趙構親自給毀掉。

    不僅毀掉了優秀的將領,還毀掉了北方老百姓的人心,從此以後宋朝在北伐已經沒有多少人響應他們了。

    也就是說,本來他能考60分,努把力能考個80分,結果因為自己的騷操作,最後考了個20分,怎麼能不被罵呢?

    而且,這個20分也不是靠自己的能力,正如我上面所說,金國當時連拿下北方都困難,讓金國把江南也給滅掉這是根本就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們最多也是南方搶一下罷了。

    所以,從趙構的表現來看,公平的來講,他憑自己的能力他連20分都考不上。

    再說崇禎。

    崇禎繼位的時候,明朝已經是無可救藥,除非有一位千古一帝式的人物,才能夠挽狂瀾於既倒,顯然崇禎不是這樣的人能力。

    他也就是自古以來皇帝的平均水平吧。

    但是,人很努力,甚至可以說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當了17年皇上基本上就沒睡過幾天好覺,所以有一次見太后的時候竟然睡著了,讓太后非常心疼。

    能力不足是崇禎的一個經常被人詬病的黑點。

    但是,有一點一定要了解,皇帝這個位置不是崇禎爭來的啊。

    甚至,一開始跟他一點關係沒有,他哥哥年紀輕輕的落水,一病不起,這才有了他當皇上的機會。

    所以,從一開始崇禎他將來的軌跡正常情況來說應該是一位逍遙王爺,治理天下這種事跟他毛關係沒有,所以他所受到的皇家的教育也非常少。

    後來康熙在評價崇禎的時候就說,崇禎最大的問題長於深宮婦人之手。

    崇禎是被趕鴨子上架推上皇位的,不是他的本意,而且這算是一個突發事件。

    可是,當時大明朝沒有一個人比他更有資格當這個皇帝,如果他不當讓別人來當名不正言不順很可能導致整個朝廷亂成一鍋粥,所以他必須要當這個皇上。

    能力夠不夠不重要,重要的是首先他要穩定局勢,這方面來看他做的還是不錯的。

    有擔當,能力也達標,所以就算是黑崇禎的能力不足,都是有失公平,黑的不那麼理直氣壯,更不要說他那種勤奮、責任心,直到最後一刻還在為大明王朝維持最後的體面。

    君主死社稷,這是一個王朝末期最硬核的結果了。

    崇禎做到了。

    他做到了這一點,就值得讓人佩服。

    況且,當時崇禎的本意是想和起義軍拼命去了,可惜沒招夠人。

    為什麼沒有招夠人呢?

    因為在宮中有的害怕躲了起來,有的出去抵抗起義軍了。

    在李自成攻城的時候,當時有不少太監在城門口和起義軍作戰陣亡。

    當大事不可挽回的時候,崇禎一手拿著利刃,另一手拿著火槍,看這架勢就是要和起義軍去作戰。

    如果當時他能夠著急幾百人,很有可能會領這幫人去和起義軍拼命,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戰場陣亡,那就更硬核了。

    另外,崇禎皇帝心中老百姓的地位還是挺高的。

    自殺的時候說不要傷百姓一人。

    這話說的很有誠意,可不是為了給誰買好。

    起義軍之所以總是滅不掉,就是因為當時崇禎皇帝一直希望通過招安的方式。

    可是很多人投降了又造反,造反了又投降,來來回回的總是剿不滅。

    如果當時崇禎能夠下狠手,見到一個殺一個抓著一個剮一個,估計西北的叛亂早就給平定了。

    可是,也正是因為他還保有仁愛之心,雖然是亡國之君,在民間的聲譽還是不錯的。

  • 9 # 玄坤文史

    趙構作為君王能力還是挺不錯的,他評價不好主要是因為任用秦檜這奸臣,冤殺岳飛,對金國一味妥協,導致趙構常被人唾罵,而崇禎皇帝很多人為他感到惋惜,主要是因為他沒啥大錯,一心想要挽救大明江山,但是卻因為能力平庸,大明還是亡在了他手上,他最後也自殺殉國,所以不少人同情他。

    趙構一個熱血青年向投降派的轉變,不求有功,只求守住半寸河山

    如果北宋沒有面對金國的入侵,趙構和皇位是沒有多大關係的,在北宋晚期,面對金兵入侵,趙構多次扮演的角色都是人質,說好聽點是去求和的,說難聽點他就是顆棄子,但即便如此,趙構代表北宋到金兵大營時,也從不對金人委曲求全,跟他老爹和哥哥完全是兩個樣。

    不久後,當金兵再次兵臨城下時,趙構受命馳援京師,但是他開始意識到了大宋和金國之間的實力差距,宋徽宗為了迴避敵人,傳位給宋欽宗,北宋朝野中主和的聲音也遠高於主戰的,趙構開始發覺朝廷內部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

    徽欽二帝被俘後,趙構被金兵一路追殺,這個階段是讓他認清現實的階段,雖然他驅逐了自己身邊的一些奸臣,但是面對一路追擊的金兵,趙構毫無應對之策,只能又往杭州逃亡,期間還遭遇了兵變,最悲慘的時候,趙構還在海上漂泊了一段時間,據說趙構在這個過程中喪失了生育能力。

    趙構被金兵折騰得如此的狼狽,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趙構在建立南宋後,對金國態度的轉變如此之大,另外趙構好不容易才在南方站穩腳跟,這個時候民意是主戰的,作為統治者他不得不考慮民間百姓的聲音,他自己想不想北伐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在最初趙構支援韓世忠、劉光世,岳飛等人北伐,一個是為了迎合民意,另外一方面只有在軍事上取得了一定勝利後,才有了談判的資格。

    但是宋徽宗和宋欽宗兩張牌還在金國手裡,所以即便趙構支援北伐,北伐也要有個度,也就註定了北伐不可能全面收復失地,不少人唾罵趙構,他重用了秦檜,事實上趙構從來就沒有完全信任秦檜,他隨身攜帶一把小刀,害怕遭遇不測,秦檜給他送去的食品,一概扔了,秦檜想從趙構這得到權力,趙構也需要人給他幹髒活。

    趙構在形勢還算有利的時候,解除了岳飛,韓世忠的兵權,處死了岳飛父子,向金國稱臣納貢,這是非常屈辱的過程,之前北宋和遼國澶淵之盟,好歹維持了國家近百年和平,但是紹興和議,賠款更多,卻連20年和平都沒能持續,這和趙構採取一味妥協的政策是有很大關係的。

    並且閹黨是依附皇權存在的,文官集團謀取利益的過程,是中飽私囊的過程,閹黨好歹能辦點事,文官集團大多不務實,靠一群不務實的人來治國,後果是很嚴重的,就如崇禎皇帝登基後,他發現國庫空虛,得想辦法搞錢,他手下的大臣就建議,讓尼姑和尚結婚,這樣就能找這群出家人收稅了,崇禎皇帝還非常欣賞這個建議。

    崇禎皇帝非常節儉,為了給朝廷省點錢,撤掉了很多驛站,也導致李自成失業了,最後李自成起來造了崇禎皇帝的反,這些方面看,大明在崇禎皇帝手上滅亡,有一部分原因是他自己作的,但是除了人為原因外,天災,外患的因素也不容忽視。

    就比如從崇禎元年開始,大明北方就遭遇了大旱,後來又遇到了蝗災,大災之後必有瘟疫,崇禎十四年,河北等地有爆發了瘟疫,短短一兩年時間北京城非正常死亡人數高達總人口的四成,很多地方十室九空,災民易子而食,這樣的亂象自然就會促使百姓起義,而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軍只是明末農民起義軍的一個代表。

    而在關外,後金的勢力是在不斷壯大,隨時威脅著中原王朝,公元1618年,努爾哈赤釋出討明檄文,開始和大明正面對抗,遭遇這種內憂外患,國家衰亡的局勢,誰來面對都頭痛,所以崇禎皇帝丟了江山有很多外力的因素,他做過努力,可惜沒有能力力挽狂瀾,最後自殺殉國,被同情也在情理之中。

  • 10 # 人間鳥語

    趙構作為開國之君,其開國得毫無光彩,屬於典型的“躲進小樓成一統”,將偌大的北宋基業,變成了區區的偏安一隅,談何開國呢?與其說他守住了江山,不如說是降了個飯碗;於國,失了國格;于軍,失了軍威;於民,失了民心。整個南宋,苟安之朝,無有大志。

    崇禎作為亡國之君,其亡國卻頗見壯烈,屬於挽大廈之將傾而功虧一匱的帝王。為積久腐敗的明王朝,作了無望而拚死的扶持續命,與其說他沒有守住江山,不如說他作了前朝歷任明帝王的背鍋俠。於國,不屈外朝;于軍,奮鬥危局;於民,關愛有加。整個崇禎治下,明朝曾有起死回生之象,怎奈鍋太深,背不動。

    先說趙構,這是個有命的皇帝。雖說國家危亡,卻有一幫死命力保的大臣,讓他的半壁江山得以保全。曾經,中興四將給金兵沉重打擊,有了北伐的良機。趙構聽信奸臣讒言,自毀長城,偏偏做了在打勝仗後卻主動求和的荒唐事。親者痛,仇者快,實足的民族罪人。

    其實,從戰略上說,金國打到長江一線,已經無力持續南進。畢竟北方新興的遊牧民族,其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口基數也不大,而且作為侵略一方也不得民心,維持長期作戰是力不能逮的,當戰線漫長,深入北宋腹地,其實已騎虎難下,不堪自處。此時節,趙構送上苟和的降書,實在是正中金人下懷,有人說,他避免了南方區域的戰事之苦,換來了和平的發展,但要認清,南方發展的成果,都化作了金銀財帛貢獻金國,而實際上,敵我力量的對比,完全不必有如此卑躬屈膝的議和,這是一個被金人嚇破了膽的皇帝。

    試問,哪一朝的開國帝王,不是英明神武、馬上安天下?唯獨趙構例外,他所謂的南宋開國者,實際是一路逃跑,一路偷生,簽下降書,送上貢俸,完全放棄國家尊嚴的平庸之帝。讓這樣的皇帝在民間有好的評價?可能嗎?老百姓眼睛是雪亮的,史家的筆也是認真的,是萬萬不可能給他好評價的。

    崇禎則不然,他面對的內憂外患,比南宋時要複雜得多。北方清人威脅加劇,南方義軍風起雲湧,內部腐敗積深,而又遇上連年災荒,國家財力難以為繼,儘管四面楚歌,但他作出了一個英明君主該做的一切。內理朝政,兢兢業業,他堪稱明代最勤奮的帝王;治理宦亂,他果斷滅了魏忠賢,他堪稱明代最有朝氣的帝王;李自成義軍進京,他寧死以謝先王,還給義軍留下遺言,請善待百姓,他堪稱明代最有百姓情懷的帝王。

    崇禎其實按其能力,完全不像一個亡國之君,那些悲悲切切,只會寫一些“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的亡國之君,其氣質與崇禎,完全不是一個等量級的,但是,造化弄人,明朝傳到他這一代,他四處遇到的是亡國之象,獨木難支!

    而趙構呢,按其能力,完全不像一個開國之君,與宋朝的開國之主相比,完全失去了盪滌天下的雄心,但偏偏還有作帝皇的命,在亡國之象的背後,遇到的是一個長線進攻乏力、願意見好就收的金國,遇到了岳飛、韓世忠這樣的股肱之臣,硬生生撐起了一方江山。而且國庫還算有些厚脂肪,容許他籤降書,送上豐厚的貢俸。因此,這一投降者有了苟活的基礎。

    歷史很有趣,南宋苟活的年歲,比金國還要長。金國都滅亡了,南宋還在那兒苟著。那麼不是諷刺麼?你憑什麼認為金國有能力滅你南宋呢?不正好反襯了南宋王室的無能麼?

    當然歷史總是公平的,你不能總指望老天垂顧於你,你退一步換一時苟安,但你的後輩就少了退卻的空間。當崖山一戰,最後的一任南宋小皇帝落水而亡,我們看到了,其實他的結局,早在趙構這一代,就註定了,他跳水而亡,是替趙構而跳。這是南宋苟延殘喘的國策,必然走向的沒落下場。

  • 11 # 平楠說史

    引文

    趙構是南宋開國皇帝,他是在北宋滅亡之後,唯一能力挽狂瀾的一個皇室成員,崇禎皇帝則是明末的最後一任皇帝。按常理說,作為開國皇帝,趙構應該飽受讚譽,而作為滅國皇帝的崇禎則應該受盡辱罵才對,然而事實卻恰好相反。

    趙構對宋朝延續貢獻突出,雖然失掉半壁江山,但多是遺留問題。保住大宋,開創南宋繁華的功績不可磨滅。反觀崇禎繼位之後,雖然有心恢復明朝往昔繁華,但其所為卻沒有什麼可圈可點的地方,甚至最終的結果也是以明朝的滅亡結束。二者相比較之下,相形見絀,但有趣的是趙構本人卻被罵得狗血淋頭,反而是丟掉江山的崇禎皇帝被眾人同情。

    有實力卻無作為的趙構

    首先,說一下趙構的情況。作為在北宋末期的混亂情況下,能夠力挽狂瀾並建立南宋的開國皇帝。趙構抵擋住了當時金朝的進攻,保住了宋朝的一半江山,為趙家皇室留下了僅有的體面,這是他值得被稱頌的地方。但是他在擋住進攻的同時,卻沒有選擇去奪回原有的失地,這也是他被責罵千年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南宋逐漸穩定之後,趙構完全完全有機會,也有實力派遣軍隊去收復失地。並且,當時岳飛已經攻打到了朱仙鎮地區,金朝的軍隊在岳飛的攻擊之下節節敗退時,如果此時繼續進攻,把北宋末年所丟掉的地區重新收回來的可能性將變得極高。

    但可惜的是,當時的趙構出於一己私利選擇了求和。他與當時的金朝簽訂了《紹興和議》,獲得了短暫的、可以和平共處的時間。對於這件事情,趙構的解釋是不想再徒遭殺戮,想讓百姓安居樂業,但實際上呢?

    發展經濟是為了湊錢進貢?

    事實的真相其實是,這個皇帝貪膽小怕事,很怕自己這一點土地都無法保留。當然這種畏懼也存在另一種可能性,就是來源於皇位歸屬的擔憂。他對於金朝彷彿有一種天生的懼怕,寧願割地賠款也要換取暫時的和平。不過除去膽小怕事之外,趙構在位時,也確實發展了南宋的經濟,這一功績毋庸置疑。

    不過,經濟迅速發展所帶來的金錢,卻並沒有充盈南宋的國庫,反而都被送給了金朝。於是,後世有人分析,當時的趙構之所以選擇迅速發展經濟,並不是因為他認識到了經濟的重要性,而是為了能湊足進貢給金朝的錢,不得已才選擇發展經濟。

    皇帝的名氣還不如一個將軍

    任用奸佞之臣也是趙構承擔罵名的主因之一,他任用的奸臣中,就有歷史上鼎鼎有名的秦檜。趙構在位期間,做過的、被世人牢牢記住的一件事情,就是和姦臣秦檜勾結在一起坑害了忠臣岳飛。甚至可以毫不客氣地說,趙構的名氣有一半要得益於岳飛,甚至很多人只知岳飛不知趙構。

    岳飛的名氣越大,趙構這個害死岳飛的昏君就越令人唾棄,這是造成這位開國皇帝被罵了千年的根本原因。雖然趙構是南宋的開國皇帝,但如果真要細數他本人成就的話,其實並不多,反而是做的一些蠢事比較多。

    除了亡了明朝,崇禎還做過什麼?

    反觀崇禎皇帝,雖然斷送了整個大明的江山,明朝在他的手中走向了滅亡。但是,這個皇帝本身並沒有多大的錯處。首先,崇禎在接手整個大明江山的時候,明朝就已經走向了末路,當時的整個明朝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內憂外患,而且,當時還面臨著很多其他的、以一己之力難以解決的難題。

    儘管面臨著大廈將傾的局面,但是,剛剛登上皇位的崇禎皇帝,並沒有選擇放棄。在他即位之後,他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努力,勤政愛民是使他飽受讚譽的主要原因。崇禎帝在位期間,曾經不止一次地下過罪己詔。與此同時,他還頻頻地向自己的子民表達拯救危局的決心。他面對明末時期的多次起義,都選擇了進行詔安,而不是滅殺。

    對於明末時期的百姓生存難題,崇禎一直非常頭疼。但是,當時的局面已經不是短時間內,利用某個措施就可以輕易解決的了。百姓的困苦是朝廷內部長期積弊的結果,崇禎費盡心力也無法立刻改變這種現象。

    崇禎帝雖然在許多措施的實施與大臣的應用上犯了一些錯誤,但從他行為處事上來說,他確實不失為一個好皇帝。在位期間,他做出了許多為百姓著想的事情,雖然大多都沒有什麼效果,但他勤儉的生活品質和改善明朝環境的決心還是感動了一批愛國志士,這是他獲得良好名譽的關鍵。

    當然,崇禎皇帝重用東林黨人、錯殺袁崇煥的行為,也進一步地加速了明朝的滅亡。這也是他一生之中無法抹掉的汙點,但瑕不掩瑜,他的良苦用心還是遠勝趙構。

    因此,從這方面來說,兩者的行為和結局具有本質上的不同。就像是崇禎皇帝說的一句話一樣:“朕非亡國之君,為何天下盡是亡國之象。”。明朝的滅亡之勢使得崇禎無法力挽狂瀾。明朝滅亡並不只是他一人之錯,這是明朝多代皇帝共同犯下的錯誤,因此也不應該由他一人來承擔責任。

    最後,崇禎皇帝以死殉國的行為也是為他洗白的重要證據,陪同明朝一起滅亡的崇禎帝,利用這一行為獲取了大多數人的同情。當然,他在位期間的種種自救手段,也是為他塑造良好名聲的重要武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私家車啥時候更換汽車發電機皮帶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