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育鄰人

    引導孩子融入社會大環境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解鈴還須繫鈴人”,家長是解開孩子學習成長曆程中一切問題的根本力量。人們常用:“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肉貼肉”來形容人際關係,個人的膽量同樣遵循“熟能生巧”的基本原則。任何人初次身處陌生環境都會感覺到因不熟悉環境而恐慌,每個人之所以信賴家庭生活環境根本原因就是這個地方每天都陪伴自己、周圍的人或物您都非常熟悉。

    家庭是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第一站,作為家長有責任與義務陪伴、輔助孩子實現身心全面健康成長。那麼,如何陪伴、輔助具有社會屬性的孩子實現身心全面健康成長呢?

    建設好家庭這個成長驛站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是每個人工作和生活的出發地和落腳點,也是唯一陪伴個人終身的地方。一個人可以不加入任何組織,但絕不能沒有家庭,家庭為個人學習成長補給營養、教會人們適應社會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習慣、教導人們如何辨識社會生活中的真善美醜......家庭是每個人學習成長旅程中獲得休息和營養補給的地方,是每個人融入社會大家庭的成長驛站。家庭是生活中最小的社會組織,是一切社會關係的核心基礎,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一切社會問題的根源在家庭。”

    家庭和諧、和睦是培養出優秀孩子的基礎,孩子生活在溫馨和睦的家庭之中自然更容易對社會產生更加客觀公正的認知,特別是尊老愛幼、社會生活價值觀、男女與親情關係等等。因此,家庭需要做到父慈子孝、夫妻和睦,家庭生活中需要互敬互愛。

    引導孩子積極融入社會

    人生學習成長的核心就是完成從我到我們的轉變,也就是從一切需求以我為中心過度到綜合考慮其他同伴的成長需求。嬰兒剛出生之時,一切需求都只有我,周圍社會都得為我的成長需求服務。隨著孩子逐年成長,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只是家庭和社會生活中的一部分,自己的成長需求需要獲得同伴【特別是家長】幫助才能實現,而自己也只有能夠在幫助到同伴的情況下才能更便捷的獲得成長資源。

    孩子是具有社會屬性的人,每個孩子都只有融入社會才能實現健康、快樂成長。黎巴嫩作家、詩人、畫家紀·哈·紀伯倫曾作《自由之詩——父母與子女的關係》

    自由之詩——父母與子女的關係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

    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和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

    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

    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孩子不是父母或者家庭的“私有財產”而是社會公共人力資源,個人存在的價值就是為了更好的參與社會生產大分工、大協作。家庭是每個人參與社會分工協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家庭為每個孩子提供最基本的物質和成長安全保障。但是,單個家庭已經很難獨自養育好一個孩子。因為,孩子的學習成長曆程中從食物、玩具等物質保障接受教育、娛樂等智力養料都需要從社會大家庭中獲得。

    “一個巴掌拍不響,萬人鼓掌聲震天。”很久以前,達爾文就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弱小的動物絕對不能單獨存活。就人類身體而言,不具備單獨生活的強大能力,人類的軀體相對於其他大型食肉動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況下,人類只能對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無力的反抗。因此,人們需要做出各種努力,尋求各方幫助,才得以獲得在地球上的存活優勢。想象一下,一個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沒有任何工具。那麼,你面臨的危險處境比其他任何動物都艱難。學習成長同樣遵循“人多飯菜自然香”,越多孩子在一起相互攀比、求勝的心理能夠更好啟用孩子內心的學習成長潛能量,這一點從孩子在學校認真學習、回家就再難打起精神學習就能說明問題。

    鼓勵孩子主動結交新朋友

    “三分熟的牛排和五分熟的牛排相遇,它們為什麼沒有打招呼?”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生活和工作的真實寫照。優生優育讓孩子缺少了自家兄弟姐妹,城鎮化讓孩子們失去了自由組織遊戲活動安全場地,“不要和陌生人講話”、被“精養”的孩子們越來越缺少主動交友的成長意願與需求。

    “****危險,不要動”、“注意不要****”已然成為阻礙孩子們正常社交的精神“枷鎖”,看過太多孩子被傷害事件之後的家長成為了驚弓之鳥。出於安全考量,部分家長主動關上了孩子與外界進行溝通交流的大門,孩子的一切行動被要求聽指揮,曾經上一秒分給小夥伴零食下一秒要回、上一秒嬉戲打鬧下一秒拳腳相加的童年不見了,孩子的行為缺少了自主試探性......

    家庭的目標是培養孩子自家孩子、教育機構的目標是讓孩子成為學霸、社會看某人學歷有多高......除了軍隊訓練講團隊之外貌似沒有其他地方重視學習成長中的團隊協作了。因此,社會之中越來越多人成為了“單身貴族”,據民政部資料顯示:2018年中國的單身成年人口高達2.4億人,其中有超過7700萬成年人是獨居狀態,預計到2021年,這一數字會上升到9200萬人。

    一個人、一個家庭不叫社會,孩子從小如果長期只跟隨家中幾個家長一起成長,他們的成長活動就會被迫與社會隔離開來,從而致使越來越多孩子成為“在家中如小老虎、外出如小老鼠”的膽怯心理,更有甚者會出現自閉、抑鬱等精神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目前抑鬱症已成為僅次於心血管病威脅人類身心健康的第二大基礎疾病。因此,從家庭到社會都應該鼓勵孩子主動結識新朋友,為孩子們主動社交營造適宜的學習成長環境。

    社會必須從城鄉建設規劃方面為祖孫相伴的長久生活狀態提供更好的場地與成長輔助服務,比如建設更多小區型輔助孩子學習成長的場所,這些場所兼具:

    1、易達性。未成年人因其自主行動能力較弱,因此他們的活動場所不能離家太遠,需要便於到達,服務人群最好在兩公里半徑之內;

    2、益智性。未成年人處於智力發育的“黃金”時期,自由散漫或太偏執於某些特定領域的娛樂活動對未成年人智力的全面發育都是不利的。因此,新規劃的場地需要能夠最大限度的啟用未成年人自身智力潛能,讓他們能夠便捷的接觸並運用到社會中最新的智力開發成果;

    3、群智性。人是社會群居性的生命體,每個人都需要與他人進行分工協作才能獲得更佳的成長機會,而未成年人社交、協作等社會技能形成的關鍵時期。當前,成年人中出現的大齡單身、大剩現象其根源就在他們錯失了練習社交、協作技能的最佳年齡——未成年人階段。所以,新場地需要為未成年人社交、協作創造條件,也就是要盡最大可能的吸納到附近所有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積極參與;

    4、系統性。人的學習成長是最複雜的系統工程,大方向上分為智力成長和體力成長兩大部分,未成年人正處於智力和體力快速成長的最佳時期。因此,新場所需要從智力和體力等綜合方面輔助未成年人的學習成長。

    5、社會性。每個孩子學習成長最核心的目的是融入更大的社會群體空間,孩子一切遊戲活動的目的就是增進彼此之間的深度連結。因此,童年活動場所需要社會大眾參與,真正踐行“三人行必有吾師”和“幼吾幼及人之幼”,引導孩子們能在鄰里互助的情況下克服人生成長曆程中可能存在的膽怯和自卑心理。

    眾人划槳開大船,社會合力才能養育好孩子,孩子的成長問題是家庭的問題、更是社會發展建設的問題。個人的能力和膽量都不會憑空增加,它需要人們融入群體、從集體中汲取營養才能使每個人的能力和膽量之樹茁壯成長,引導孩子融入社會大環境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 2 # 萌萌姐麻麻談育兒

    孩子才三週歲,膽小的問題可以慢慢改過來的。

    家庭的氛圍好:

    在家的時候可以相互問候。比如:早上的的時候,父母與孩子互道,早安!晚上睡覺的時候,互道,晚安!

    父母平時多帶孩子進行戶外運動,遊玩。經常外出玩耍的孩子性格會更開朗!

    父母帶孩子出門遇到熟人或者周圍的鄰居的時候,可以熱情地跟他人打招呼。父母每次在孩子面前的表現,都是對孩子性格會有影響。幾次之後,父母也可以教孩子跟有見面的進行禮貌問候。

    或者帶孩子去周邊的鄰居、親朋好友家找小夥伴玩耍。對於性格內向、膽子的孩子來說,玩耍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可以讓孩子慢慢適應周圍的環境,鍛鍊膽量。

    小朋友在外有需要的東西,比如:吃飯需要寶寶椅,需要用紙巾擦臉等等…可以讓孩子主動跟被幫助的人提出。

    有時候,孩子膽小並不是真的膽小。因為父母的寵愛過度。孩子所有的一切,都被父母包辦了。孩子漸漸養成,所有事情依賴父母出面解決。

  • 3 # 沉魚羅妍

    你好,小孩快三週歲了,特別膽小怎麼辦?

    這麼說吧,答案就在你身上,

    孩子性格行為舉止習慣是受固定照顧者的直接影響的,可以說孩子的表現是你的鏡子,側面反映了你的問題!(孩子往往是大人的模仿者。)

    如果你認真觀察會發現,你或固定照顧寶寶的人,肯定是一個特別敏感細緻的人,覺得處處是危險,整天大呼小叫,認為不該碰這個不該拿那個,太敏感太草木皆兵了。(而你臉上的表情語氣,孩子來說,就是認識世界的視窗。)

    還有,生活太封閉了,

    見的人少了,接觸的陌生環境少了,

    見的小朋友少了,除了父母家人很少見外人,自然對外界產生天然的畏懼,膽小也是必然的。因為陌生所以畏懼!

    孩子們總要成為將來的主人!

    孩子會對很多陌生的事物產生畏懼,透過你臉上的表情去認識世界,或緊張一或牴觸,讓他了解知道這個東西是好的,壞的,還是該遠離的,還是該拒絕的。

    如果你每天都是,這個不可以,那個也不可以,那麼孩子怎麼會開朗自信,應該鼓勵他去探索發現,也告訴他怎樣避開危險。不是嗎?(難道外面可能有壞人,我們就不出門了嗎?)

    送給朋友們一句話:將來的世界是屬於他們的!

  • 4 # 育兒甜橙樹

    我覺得膽小是很寬泛的說法,與其說寶寶膽小,我們不如換個看法和說法:孩子一定是害怕某種事物。比如我女兒怕黑、怕打雷的聲音、怕抽油煙機的聲音、怕和陌生人說話.......當我們仔細去觀察孩子害怕什麼,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比如我女兒害怕抽油煙機的聲音:我抱著她認識抽油煙機,告訴她這個聲音是幫助我們吸走炒菜的濃煙,避免我們被嗆到。害怕打雷的聲音:我告訴她打雷是在告訴我們要下雨了等等,這樣她就不會再害怕。

    至於怕黑、怕和陌生人說話,我覺得這個不是壞事兒,因為害怕這些,她也會相應的提高自己的警惕性。如果家長想讓她不害怕,可以多帶她和陌生人打招呼、經常主動和別人交流,慢慢的孩子就不會再害怕。

    除了以上,家長一定要避免在孩子面前說她膽小,因為這樣她也會給自己貼標籤,覺得自己就是膽小,可能即使她並不膽小,也會慢慢形成膽小的個性。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耐心觀察,當孩子表現的勇敢的時候多去鼓勵和讚美,慢慢的她會更加勇敢。

  • 5 # 山村奶爸阿才

    多陪伴,我家寶寶三歲左右特別怕鞭炮,兩歲左右出門玩也是不敢自己去。

    我都是在身邊陪伴保護鼓勵,現在,已經不怎麼需要我了,常常把我趕走不要打擾她們玩,還有點小失落。。。

  • 6 # 孤獨劍客流星歲月

    都說爸爸不在身邊的孩子容易膽小,膽小其實是自我保護的一種表現,不是什麼壞事,要多多陪伴多多鼓勵,慢慢就勇敢了

  • 7 # 魚小睿

    因為家裡面的老人對孩子保護比較多,所以我的女兒在2周以前很少出門和同齡的孩子一起玩。有一天我帶女兒去玩的時候,有一個和她同齡的女孩來邀請她一起玩耍,我女兒竟然躲到了我身後。除了和家裡人待在一起,那時候的她只要遇到其他人,都會躲到我們身後。所以我們漸漸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從那一次開始,我和她爸爸只要有空都會帶著她到孩子多的地方玩耍,鼓勵她多和小朋友一起玩。開始的時候她還是不敢去,我們會拉著她的手陪同她一起參加遊戲。這樣多玩耍了幾次之後,她也會慢慢大膽起來,主動參加到孩子們的陣營中去。

    現在我的女兒看到什麼都躍躍欲試,小嘴巴每天都說個不停,開心、勇敢地做著自己想做的事。

  • 8 # 一二媽媽

    孩子膽小,陪孩子最久的人要慢慢的一點一點的去引導孩子,我大寶膽子就很小,小動物們基本都不敢動,上次我去我姨家,我姨的孫女有一個帶刺的氣球,我兒子見了就怕不敢靠近這個球。我那蹲下身子來給我兒子說,你看它是一個假的,是一個需要用我們小手來拍的小球,我便安慰孩子另一隻手會把小球一點一點的靠近而已,小球離他太近他就會被嚇哭不要這個,我就抱著兒子接著安慰慢慢的我兒子才接受這個小球,接受了以後就不在怕了,所以說孩子膽小不要著急,因為他們還沒有從心底的去接受一些東西,所以長陪伴孩子身邊的人是陪孩子成長最好的選擇,讓我們來慢慢地陪孩子認知他所怕的事物。家人們你們說孩子膽小應該怎麼做,歡迎留下你們寶貴意見。

  • 9 # 晴天的雷

    寶寶可能是性格比較內向吧,但是早教親子課也和幼兒園一樣。所以,我覺得可能是寶寶平時比較粘人,和家人時間呆的太久了。有機會就要讓寶寶離開自己的身邊。多去集體活動,會對寶寶有好處哦。孩子的懼怕心理多是後來養成的。如孩子的生活環境過於單一,缺乏生活經驗和社交機會,父母經常嚇唬孩子,或者母親特別膽小怕事,遇事大驚小怪等等,這些都會影響孩子,使孩子變得膽小怕事.成人首先要理解安慰受驚嚇的孩子,讓他知道許多成人和孩子都有過害怕的經歷,這樣可以使孩子丟掉自卑感,增強自信心;要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到商店買東西等,鍛鍊孩子的社交能力,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孩子怕小動物,可讓孩子多玩玩動物玩具,觀看別人和小動物玩耍,然後讓他接近一些溫順的小動物,和別人一起撫摸它,最後讓孩子單獨接觸,逐漸克服孩子的恐懼心理。

  • 10 # Outman奧特曼

    三歲要三週歲了,特別膽小怎麼辦

    很高興回答題主的問題,我自己有兩個小孩,兒子兩歲多,女兒四歲多,兒子天生不怕生,人來自來熟,見到老人叫爺爺奶奶,年輕人叫叔叔阿姨,但是女兒1-2歲時候去外面特別怕生,記得有一次過年回老家,一見到她爺爺奶奶還哭了,那時候別提有多尷尬,從那時候開始,我就覺得要調整她的性格,我是這樣做的:

    第一 下班後帶她去小區廣場散步,一般晚上人特別多,還有一群阿姨跳廣場舞,慢慢的就養成了每天都要出去玩的習慣,甚至還跟著音樂有模有樣的學起了舞蹈

    第二,以前我住的地方一層有六戶,三戶有小孩,開始的時候會讓鄰居家小孩來我們家看電視,玩玩具,有時候他們也會帶玩具過來,這樣慢慢的他們就成為了玩耍的小夥伴

    第三,快三歲的時候幫他報了幼兒園的小小班,開始融入集體生活,我老婆有意識的認識這些孩子的媽媽,週末時候讓他們同學之間一起玩,生日的時候邀請她同學的媽媽帶著他們的小孩一起幫她過生日

    這樣慢慢的在她的認知裡面就知道,除了爸爸媽媽,還有其他人也可以一起陪伴她,今年過年回老家都會主動去叫爺爺奶奶,還有我的哪些親戚。

    最後,曾經看過一篇育兒文章,提到如果家長成天對孩子,又打又罵,如果心理安撫工作沒有做到位,會給孩子留下童年陰影,變得膽小怕事,所以家長的管教方式也是影響因素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生出門應該化妝嗎?化妝的男生是什麼心理?化妝的男生給人一種什麼樣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