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上將噯福斯

    第一,用來誘敵的部隊,其實傷亡率一點都不高。

    要誘敵深入,就要假裝失敗。也就是所謂的:詐敗誘敵。

    既然是要詐敗。那麼就象徵性的抵抗一陣,然後狼狽逃跑,越狼狽越好。不需要與敵人死打硬拼。傷亡當然就小的多。

    誘敵深入是通過自己的逃跑把敵人引到我方的預設戰場,核心是逃跑而不是戰死。

    第二,誘敵的誘餌必須足夠大,敵人才會上當。

    誘敵,不能只有幾個小兵。那樣沒有價值。敵人不是傻子,不會輕易上當。

    三國演義中,火燒博望坡,劉備親自上陣當誘餌。白馬之戰,曹軍器械物資丟棄的漫山遍野都是。

    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之後,為了誘敵深入。彭總命令各部隊向後撤退,不要捨不得丟掉一些罈罈罐罐。

    第三,誘敵的部隊很好安排。

    詐敗誘敵,技術含量很高。要會演戲,假敗要演的跟真的一樣。逃跑也需要水平。要提前規劃線路,這樣才能跑得了。還要跑的不緊不慢,跑的太快,敵人追不上不行。跑的太慢了,被敵人追上了消滅更不行。

    所以,擔任誘敵的部隊,一定是主帥的親信和精銳。

    親信精銳當然聽話了。讓幹啥幹啥。

    第四,古代戰前鼓舞士氣,其實很簡單。就是喝酒吃肉。特別是吃牛肉。

    張遼在合肥與孫權大戰。戰前招募了八百名敢死之士。張遼殺了牛,分給這些敢死隊吃,鼓舞士氣。

    辛棄疾有詞,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就是牛。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殺了牛分給手下的將士。

    吃個肉就願意賣命?是的。古代生產力落後,普通人一輩子都吃不上肉的。所以用肉食者指代統治階級。

    孟子心中的理想社會,就是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到了七十歲能吃上肉就是理想社會了。

    可見吃肉的誘惑對普通人還是很大。

    你的老婆孩子我替你養活,不要有後顧之憂。

  • 2 # 巴山夜雨涮鍋

    古代戰爭中派出去送死的部隊,通常有兩種方式溝通(1)是嚴格的軍令(2)是保密。

    其實不光是古代戰爭,近現代戰爭中也有不少“少數部隊送死”的例子,也不光限於誘敵深入。比如近代火槍部隊的“排隊槍斃”,還有一戰中面對地方塹壕和機槍的大規模衝鋒等,都是九死一生甚至十死無生的。少數人的犧牲是為了全域性的勝利,為了多數人的生存。但是,如何與這些送死部隊溝通呢?

    這裡面,一方面依靠小兵或者基層部隊指揮官的覺悟,另一方面則依靠嚴肅的軍令軍法。只要上級指揮官下達了戰鬥的指令,下級就必須一絲不苟地執行,即使有危險,有懷疑,也不能違抗。

    以古希臘、古羅馬時代為例。當時的軍隊,主要是“市民兵”,即城邦公民出於責任和榮譽感,自帶乾糧和裝備當兵保家衛國。另一種是僱傭兵,就是給錢上陣。無論是市民兵還是僱傭兵,他們在戰鬥中都要求不畏死亡,戰鬥到底。雖然實際戰鬥中未必能做到。

    古代的生存條件遠比今天惡劣。可以說,一個人生下來,在很多情況下都可能死亡。作為士兵上了戰場,死亡更是家常便飯,也可能突出起來。這樣,古人對死亡的畏懼並不和今人一樣。很多人是可以在戰場上慷慨赴死的。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所以,即使主帥要求小部隊去執行必死的任務,多數人也會慨然前往,只要他們確實對這主帥和國家有認同感。只有當主帥不得人心的時候,命令才會被拒絕。

    除此之外,嚴酷的軍法也約束著士兵們的行動。凡是違抗命令的,都會被處死。羅馬時代有戰敗後抽籤處死一人的所謂“什一法”,更是懸在每個士兵頭上的利劍。相反,如果英勇殺敵,為國犧牲,那麼死後有榮譽,親人也能得到撫卹,對士兵來說並非是最糟糕的結局。

    作為一個反面例子,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公元前202年發生的扎馬會戰裡面,漢尼拔部署了三線軍隊,其中第三線是他自己的精銳老兵,第二線是迦太基公民兵,第一線是臨時徵召的僱傭兵。在戰爭過程中,第一線和第二線都曾因為被羅馬人壓迫而轉身潰逃。但是凡是逃到第三線陣前的,統統被第三線的精銳部隊給直接處死了。基本上,古代對於不執行命令的戰場逃兵就是如此殘酷。

  • 3 # 酒瓶蓋子0428

    戰爭總是要有人犧牲的,古代作戰時在執行誘敵深入的戰術時,一定要有幾個小兵冒著危險出去將敵人引進來,這幾個小兵最後的結局一大部分是會被犧牲。

    那麼這種明知道是送死的任務,指揮官們要怎麼跟小兵溝通呢? 實施誘敵深入戰術時,你絕對不知道的祕密 軍隊是一個需要命令跟服從的地方,不同的等級任務全都劃分好了,指揮官實施命令,下面的士兵們只需要服從就好了,不需要過多的質疑。很多人會問,要是士兵們有更好的想法怎麼辦?

    實施誘敵深入戰術時,你絕對不知道的祕密 可是如果每一個人都發表自己的意見,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那整個部隊軍心就已經散了,還怎麼打仗呢?那麼如果這個小兵不服從指令,知道自己比死之後想要逃跑怎麼辦呢? 實施誘敵深入戰術時,你絕對不知道的祕密 那麼他就會被當做逃兵給抓回來,如果去執行任務還有生的可能,但是當逃兵卻是必死無疑了。而且很多士兵並不會違抗指令,因為他們認為取得勝利就是要有人犧牲,他們覺得非常光榮。

  • 4 # 四十五度歷史

    勸之以理動之以情

    每個軍人在,行軍打仗之前都會被灌輸,服從命令保家衛國的忠軍愛國思想。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之下,上層領導讓士兵做什麼士兵就做什麼這是職責。身為士兵就是要聽上級的話,上了戰場就應該有馬革裹屍的覺悟。只有背水一戰才能打勝仗,況且在軍隊的那種氛圍中不自覺的就會產生豪情壯志,不怕死,只為勝利。

    特別是有些將軍和士兵打成一片,這些本來不同階層的人毫無障礙的溝通一視同仁,在那個封建社會中就難能可貴。為了兄弟上刀山下火海,兩肋插刀也在所不惜。就比如漢朝的李廣,她就對自己手下的士兵一視同,人性化的管理讓士兵對他心服口服,在這種情況下將軍建立了很高的威信。

    對將軍的話自然是有求必應,無條件信任將領當然有求必應。只要李廣與這些人談心,反正都是大老爺們兒行軍打仗的人,言語間的豪情壯志足以忽略生死。再加上,金錢利益的誘惑。本來有些人蔘軍就是為了光耀門楣,有些人是為了讓自己的家人過的好一些。根據不同的情況將軍都會開出不同的條件,妥當安排好後事。比如士兵的家屬會得到撫卹金,家屬也會免除各種雜役和徭役。沒有了牽掛之後作戰自然非常勇猛。

    直接下命令

    另外一種型別的將軍就是治軍嚴謹,在軍隊裡將領的話就是鐵的命令必須服從指揮。進退有序,否則就會受到軍法處置,甚至嚴重就只有死路一條。士兵得不到具體的訊息,他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這次行動是要註定作為棄子,一去不復返。

  • 5 # 新知傳習閣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句話:軍人的天職是服從命令。

    戰場上沒有不死人的,到底誰會死,誰也說不清。站在戰場上,每個人的半條命都不在自己手上。

    也就是說,軍官讓士兵去送死,士兵是沒有理由拒絕的,也沒有義務告訴你真相是什麼?

    當然,在戰場上不排除一些比較人性化的將領,比如李廣。

    如果李廣需要他的士兵去送死,誘敵深入,他就會跟這些人談心。相對應的是這些士兵也會慷慨赴死,戰爭結束後,他們的家屬也會得到撫卹金,家屬也會免除各種雜役和徭役。

    在西漢初期,和李廣齊名的另一位將領叫程不識,在電視局漢武大帝中出現過,他是與李廣不同型別的將領。

    如果程不識需要他的士兵去送死,誘敵深入,他不會和他們講太多,就告訴他們,你們明天的作戰任務是什麼,去多少人。到此結束,不要問為什麼,你們無權知道。

    作為棋子,就要認真當好棋子,作好過河的卒子,生死不由你決定。這也是大部分將領的指揮作戰方式。

    戰無常勢,兵無常型。同樣的打法,在不同的將領手上,就有不同的指揮方式,但結果都是一樣的,不同的只是手段。

  • 6 # 這才是戰爭王正興

    誘敵深入並不需要什麼小兵故意去送死的。

    誘敵深入的目的在於奪取戰場的主動權,製造出於我有利的戰場態勢,以此來打擊敵人,奪取勝利。

    戰鬥有兩種基本的樣式,進攻戰鬥和防禦戰鬥。指揮員需要根據戰場情勢來決定採取何種樣式對我有利。奪取主動權有兩種手段,先發制人和後發制人。通常(請注意只是通常),用進攻戰鬥來奪取主動權往往採取先發制人的手段;用防禦戰鬥來奪取主動權往往採取後發制人的手段。

    而誘敵深入是一種後發制人來奪取戰場主動權的戰術。

    那麼,這種戰術通過什麼戰術動作來達成目的呢?

    其實就是《孫子兵法》裡那句話: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

    舉幾個戰例:

    1、先看個外國的,拿破崙的奧斯特里茨戰役。

    當時拿破崙的兵力為大約73000人,俄羅斯和奧地利聯軍為大約86000人,兵力上拿破崙雖然居於劣勢,其實並不大,而且拿破崙剛取得烏爾姆大捷,部隊士氣正旺,法軍的訓練水平和他本人的軍事才能都強於俄奧聯軍。所以與俄奧聯軍開戰不存在對法軍不利的情況。而且最重要的是,如果拖時間,一旦普魯士軍隊加入戰鬥,俄奧聯軍得到增援後將對法軍形成絕對兵力優勢;因此拿破崙必須在普魯士投入戰鬥前尋機擊敗俄奧聯軍,達成各個擊破,對兵力劣勢的法軍,反而利於速戰。

    為了讓俄奧聯軍主動向其進攻,拿破崙故意提出停火談判以示弱。真正關鍵的一步在於,他命令法軍放棄了戰場的制高點——普拉岑高地。這才是最關鍵的,口頭談判的示弱並不足以讓老練的將軍放鬆警惕;可是放棄有利的地形,特別是戰場上關鍵的地形,這會讓敵人真正感受到獲得實際的利益。

    (見圖:普拉岑高地是戰場的制高點,法軍主動放棄,俄奧聯軍佔領後立馬得到了作戰的勇氣)

    在這種情況下,既有兵力優勢又有地形優勢的俄奧聯軍,貪圖小利,選擇了佔領普拉岑高地同拿破崙進行決戰。

    拿破崙其實就用了一個簡單的戰術動作,撤退,放棄普拉岑高地,就達成了想要進行決戰的戰役目。用兵之道,由繁入簡,就是這種體現。限於篇幅,戰役過程中的戰術運用就不詳細分析了。

    2、再看箇中國的,兵聖孫武本人的。

    孫武被稱為兵聖,其實因為年代久遠,他本人蔘與的戰事記載很少。幸虧有一個我們中國軍事史上著名的柏舉之戰,在這一戰裡,孫武的軍事思想和高超的指揮藝術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

    根據問主的問題,這裡只談一下,孫武在柏舉之戰中奪取戰場主動權的戰術動作。

    當時,吳軍通過孫武的“以迂為直”之法,從楚國的東北側大隧(今湖北大悟、河南羅山交界處)、冥厄(今湖北廣水、河南信陽交界處)、直轅(今湖北廣水、河南信陽交界處)三關要地,進行戰略大迂迴實施奇襲。

    這一招使得吳軍直接深入楚國境內,一直到漢水邊才遭遇倉促集結的楚軍主力。

    在當時的情況下,吳軍因為進行遠距離作戰,補給線拉得很綿長,這種補給線其實相當脆弱,因此對吳軍來說,也是利於速戰。那麼怎麼引誘楚軍出戰呢?

    孫武的辦法是,讓吳軍沿漢水向小別、大別方向機動。這樣一來,吳軍的側翼就暴露了,而且偏離了自己的主補給線,並且吳軍機動的方向看起來是一個軍事上的死地。

    這樣的移動,對於楚軍來說,就是一個絕對的利好,他們從中看到了擊敗吳中國人的戰機。注:鑑於問題的讀者對戰術理論有多少了解,這裡簡單講一下,軍事鬥爭最忌諱的就是側翼暴露和後路被斷。現在吳軍的機動把這兩條都佔全了。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楚軍就敢於大膽出擊,因為有利可圖。

    可惜,和拿破崙的奧斯特里茨戰役一樣,這個利好是假象。

    只要楚軍出擊,孫武的戰役目的就達成了,吳軍不怕和楚軍決戰,怕的是持久。

    至於,吳軍怎麼從上述的看起來的死地跳出去,那是另一個話題了。鑑於問題的主題,這裡不做闡述,闡述起來實在太長了。可以參見今年我將在《世界軍事》發表的文章。

    我們簡單總結一下,第一個戰例,奧斯特里茨戰役,拿破崙通過主動撤退,放棄戰場有利地形來引誘敵人,通過這種利好來騙取敵人誤判戰場形勢對俄奧聯軍有利,從而讓敵人下決心作戰。

    第二個戰例,孫武通過暴露自己的側翼,露出自己後路的空門來引誘敵人,這個利好比拿破崙顯示的那個更有誘惑力,這樣整個戰場的態勢看起來就對楚軍極為有利,從而讓敵人下決心作戰。

    而實際上,對俄奧聯軍也好,對楚軍也好,真正有利的是持久作戰,進一步的集結優勢兵力來擊垮拿破崙和孫武,但在拿破崙和孫武故意賣的破綻面前,都只看到了當前的小利,衝昏了頭腦。只要他們出擊作戰,戰場主動權立馬易手。這個就是後發制人來奪取戰場主動權的道理。

    因此,誘敵深入的能否成功的根本,不是什麼讓小兵故意送死,而是通過自己的戰術動作,故意顯示對自己不利,對敵方有利的戰場態勢,來欺騙對方。

  • 7 # 山列千重靜

    小兵啥都不知道,只懂軍令。在沒有了解全域性戰場的佈局時是不知道自己是去送死的,除非指揮官吐露,但能讓指揮官透露的一般都會組織敢死隊。所以……

  • 8 # 以十子

    “小黃啊,這是我老婆從國外帶回來的超級防彈衣,你去把那碉堡口的機槍眼兒堵上一下下,爭取點時間,我們隨後就上!”

    “小董啊,我腿腳利索,你在橋底先撐著,我去找根長點的棍子來,一會兒就到!”

    “這次負責偵查埋伏的同志們你們放心,你們的防火服是目前最高科技產品”

  • 9 # 國557

    貪生怕死是人類的本能,除非有高尚的信仰,否則一般人不可能會勇敢的面對生死。在打仗的時候生死看淡,但是一旦真正的到生死關頭也會害怕,也會退縮,所以有的任務如果被提前知道了,那麼參戰可能就會害怕,有可能會退縮逃跑,就失去了一開始的目的。所以那些指揮家們並不會真正的把實情告訴他們,只是讓他們去執行任務,保證一定的隱私和祕密。

    所以戰爭不僅是要欺騙敵人,還要欺騙自己人。

  • 10 # 驍勇34

    忽悠!

    那幾個小兵被忽悠彪了以後,不是知死而進,而是認為自已活著並不難。

    別說古代。

    現代戰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巜集結號》就說明了很多問題,這部片子不單單戰鬥場面真實,反映的問題更真實,死不可怕,就怕死的不明不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野釣鯽魚中間補了窩為什麼突然沒有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