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行者

    開國諸王”,亦稱“軍功勳舊諸王”,是指清初統軍征戰、建國創業的“宗室王爺”,計有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碩塞初封和碩承澤親王,其子 博果鐸襲爵 時,改號莊親王)、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饒餘郡王阿巴泰、謙郡王瓦克達、端重親王博洛、敬謹親王尼堪、英親王阿濟格等,其中禮、鄭、睿、豫、肅、莊等六個親王及克勤、順承二個郡王,世襲罔替,一般稱為“鐵帽王”。鐵帽子王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顯然他們的權力遠比清初時期的鐵帽子王小的多。

    一、清初鐵帽子王的權力

    順治年間,“開國諸王”掌握了兵權,攻打大順、大西農民軍,消滅南明政權,鎮壓各地抗清武裝,主要是由他們掛帥出征的。順治元年四月,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率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以及豪格、羅洛渾(嶽託之子)、尼堪、博洛、滿達海(代善之子)等宗室貴族,統領八旗土兵,于山海關戰敗了李自成大順農民軍,奠定了入主中原的基礎。

    進入北京以後,多爾袞即派英親王阿濟格為靖遠大將軍、豫親王多鐸為定國大將軍,率軍追擊李自成,並下江南,滅了福王、唐王、魯王等南明政權。又派順承郡王勒克德渾為平南大將軍,鎮守江南,下湖廣,取廣西。肅親王豪格初奉命往定山東、河南,後又進攻張獻忠大西農民軍,取四川、陝西。

    此後,陸續派豫親王多鐸為揚威大將軍,鄭親王濟爾哈朗為定遠大將軍,端重親王博洛為徵南大將軍及定西大將軍,又派敬謹親王尼堪為定遠大將軍,禮親王滿達海為徵西大將軍,謙郡王瓦克達為徵西大將軍(代滿達海),分率八旗軍隊,四出征戰,鎮壓了農民軍、南明政權及全國各地抗清武裝,統治了全國。

    “開國諸王”擁有裁處國政之權。睿親王多爾袞於崇德八年(1643)九月當上了“攝政王”,順治元年(1644)十月晉“叔父攝政王”,二年五月又晉“皇叔父攝政王”,五年再尊為“皇父攝政王”,握有主宰清國軍政大事 的最高權力。鄭親王濟爾哈朗在崇德八年九月與睿親 王多爾袞一同 輔政,順治元年封“信義輔政叔王”,九年晉“叔和碩鄭親王”。

    豫親王多鐸於順治四年(1647)晉封“輔政叔德豫親王”協助理”的。在一段時間裡,“開國諸王”曾具體處理六部事務。順治七年(1650)二月,“皇父攝政王多爾袞”下渝:“各部事務,有不須奏者,付和碩巽親王、端重親王、敬謹親王辦理”, 滿達海、博洛、尼堪三王,從此被稱為“理事王”,或“理事三王”分理六部事務。

    八年三月,清帝以“天下所以治安者,關乎各部院”,委用諸王管理部務,巽親王滿達海管吏部,承澤親王碩塞管兵部,端重親王博洛管戶部,敬謹親王尼堪管禮部(博洛、尼堪於順治八年三月降為郡王,五月復封親王),順承郡王勒克德渾管刑部,謙郡王瓦克達管工部,貝勒喀爾楚渾管理藩院,貝子務達海管都察院。

    “開國諸王”和入關以前一樣,享有“議政”之權。順治年間,清政府的軍政財刑大事,是由“議政王大臣會議”處理的。禮親王代善及其子滿達海,英親王阿濟格,肅親王豪格及其子富綬,承澤親王碩塞,敬謹親王尼堪,端重親王博洛,信親王多尼(多鐸之子),簡親王濟度(濟爾哈朗之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平郡王羅可鐸(嶽託之孫),謙郡王瓦克達,敏郡王勒度,安郡王嶽樂(阿巴泰之子),都是參與“議政王大臣會議”的“議政王”。軍國大事皆由議政王召集參與議政的貝勒、貝子、公及議政大臣商議決定,報攝政王、順治帝審批,一般是依議而行。

    “開國諸王”之中還有五個王是一旗之主。禮親王、睿親王、豫親王、鄭親王、衍禧郡王羅洛渾(嶽託之子)都是旗主,分主正紅、正白、鑲白、鑲藍、鑲紅五旗。肅親王豪格、英親王阿濟格、安郡王嶽樂等親王、郡王、貝勒,也有不少佐領,是編隸這些佐領之下的旗人之“主子”。旗主之權是鞏固王權的重要物質基礎。

    二、鐵帽子王權力削弱的原因

    “開國諸王”既然有用兵、議政權和旗主權,又能左右清初的政局,從形式上看,當然可以延綿不斷永遠左右朝政了。但是,歷史的程序卻非如此,從順治末到康熙中期,開國諸王的權勢逐漸削弱了。出現這種結局的主要原因有三:

    1、諸王之間互相傾軋。

    八旗旗主,過去就 是互不相讓,明爭暗鬥,入主中原以後,形勢變了,權利之 爭 更 尖 銳了,既有昔日恩仇,又結下了新的怨恨,鬥爭更為激烈。這集中表現在睿、豫、英三王和鄭、肅二王擁立新帝的鬥爭問 題上。崇德八年(1642)八月,清太宗皇太極去世後,肅親王豪格欲圖繼位為帝,鄭親王濟爾哈朗及皇太極的鑲黃、正黃二旗的圖賴、圖爾格、伊爾登等大臣,擁護肅王。

    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以及郡王阿達禮、貝子碩託,卻擁戴睿親王多爾袞,多爾袞亦有稱帝之念。爭論非常激烈,最後是多爾袞提出了折衷方案,立年方六歲的皇太極的幼子福臨為帝,由睿、鄭二王輔政,雖然暫時平息了爭端,但問題並未徹底解決。定都北京以後,多爾袞逐漸掌握了軍政大權,遂於順治 五年(1648)三月,以豪格“徇隱”護軍參領希爾根冒功之事,削爵幽禁,盡奪所屬人員。

    又以鄭親王濟爾哈朗不舉發兩黃旗大臣謀立肅王等事,降為郡王,罰銀五千兩,(後復親王爵),其後,並將豪格害死於獄中,奪其福晉為已有。七年十二月,多爾袞病死,濟爾哈朗乘機報復,約同巽親王滿達海等,先將多爾袞之兄英親王阿濟格拘禁,加以“謀亂”之罪,削爵幽禁黯宗室,盡奪其所屬二十佐領,後又論以死罪,勒令自盡。

    八年二月,濟爾哈朗會集諸王奏準,追論皇父攝 政 王 多 爾袞“逆謀”大罪,削爵,黜宗室,籍沒所屬家產人口入官,將其正白旗撥隸順治帝福臨(連同正黃、鑲黃,合稱“上三旗”,,並懲治其黨羽。九年三月,濟爾哈朗等王又奏準,豫親王多鐸是多爾袞同母之弟,追降郡王。這樣一來,十年之中,大案屢起,互相殘殺,開國諸王的勢力大大削弱了。

    2、王子王孫庸懦無能。

    入主中原以後的“軍功勳舊諸王”,身為高貴“王爺”,權勢赫赫,威風凜凜,僕婢成群,金銀滿庫,享不盡的榮華富貴。生活在那種條件下的王子王孫,很少有志苦練騎射,勤讀詩書,也很難不耽於安樂,不貪戀富貴,哪能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治國統軍? 大多是隨著條件的變化,自然而然地成為因循保守、庸懦無能的笨拙之人。

    這些繼承王位的“新王爺”,在勾心鬥角的政治鬥爭和萬軍廝殺的狂風巨浪衝擊之下,大多是暈頭轉向,手足無措,貪生怕死,最後被定上“禍國殃民”大罪,革職削爵。這在平定三藩的過程中,暴露得特別明顯。

    降清的明將吳三桂、耿仲明和尚可喜,入關從徵有功,分封王爵,成守地方。吳三桂封平西王,鎮守雲南;耿仲明之孫耿精忠襲靖南王爵,鎮福建;尚可喜封平南王,鎮廣東。三藩之中,吳三桂勢力最大,兵力最強。他降清以後,攻打農民軍,取四川、陝西和雲南,俘永曆帝於緬甸,長年征戰,兵勇將,多歸其部下”,“日練士馬,利器械”,勢力最大,兵最強。

    吳三桂看到代善、多爾袞、多鐸、阿濟格、豪格、濟爾哈朗、阿巴泰等開國諸王大多去世,圖賴、圖爾格、譚泰等定鼎中原的大將亦相繼死亡,連博洛、勒瓦克達、多尼、滿達海等第二代、三代,比較能征慣戰的王公也已經不在人間,朝中無帥才,沒有人是他的對手,“諒中朝諸將無足當己者”,遂在康熙帝批准尚可喜歸老海城時,假意申請撤藩回籍,探聽清廷意旨。耿精忠亦上奏請撤。

    此時,康熙帝諭令“議政王大臣會議”議決此事,參與會議 的宗 室王公,因怕吳三桂造反,不能抵擋,所以不敢贊同撤藩,皆主張讓吳三桂繼續留鎮雲南。康熙帝認為“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之利”,又因吳三桂之子,耿精忠之弟,皆在京宿衛,“諒其不敢生變”,決定允其所奏,並令吳三桂“徙藩山海關外”。假借撤藩以試探清廷態度的吳三桂,聽此訊息,勃然大怒,遂於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二十一日,發兵反接著福建的耿精忠、廣西將軍孫延齡、四川巡撫羅森、貴州巡撫曹申吉、襄陽總兵楊嘉來等先後響應,不到數月,雲南、貴州、福建、四川、湖北、廣西六省皆反。隨後,陝西提督王輔臣殺大學士、經略莫洛降附於吳,廣東尚之信於康 熙 十 四 年反。

    “三藩之變”嚴重地威脅了清朝的統治。康熙帝委命諸王、貝勒為大將軍,統兵征討“三藩”。順承郡王勒爾錦(勒克德渾之子)為寧南靖寇大將軍,貝勒察尼(多鐸之子)參贊軍務,統兵至荊州。貝勒尚善(濟爾哈朗之侄)為安遠靖寇大將軍,助勒爾錦攻嶽州(後尚善卒于軍中,由察尼代為安遠靖寇大將)。安親王嶽樂(阿巴泰之子)為定遠大將軍,出江西、赴長沙。簡親王喇布(濟爾哈朗之子)為揚威大將軍,鎮江南,後移軍江西。

    貝勒洞鄂(多鐸第三子)為定西大將軍,由陝西攻四川。康親王傑書(代善之孫)為奉命大將軍,貝子傅喇塔(濟爾哈朗之侄)為寧海將軍,由浙江攻福建。信郡王鄂札(多鐸之孫)為撫遠大將軍,大學士圖海為副將軍,攻察哈爾布林尼(乘吳三桂之亂而反清)。

    從各方面對比,清軍是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應該是很有可能迅速取勝的。但是,統兵諸王,習於安樂,膽怯如鼠,畏懼吳三“遷延不進”,不敢“攖其鋒”。比如吳三桂的部將高大節,領兵僅四千人,卻敢“以少擊眾”,清軍“輒挫”。

    他曾經率百騎擊潰清軍於大覺寺, “斬將搴旗”,又以少兵,“奔大軍於螺子山”,揚威大將軍簡親王喇布“倉卒棄營走,賊入壘,縱飲飽掠而歸。”喇布統領大軍圍江西之吉安時,遣兵二萬追擊吳三桂部將馬寶的九千援軍,卻 是 眾 不 敵寡,“為賊連敗”。寧南靖寇大將軍順承郡王勒爾錦,率領大軍守荊州,突聞吳三桂大軍將至,“踉蹌而歸”,遺棄大炮數十位。

    如果不是吳三桂苟安保守,不敢渡江北上,並且於康熙十七年病死,那末,戰爭還不知延續多久,對清廷來說,結果是不堪設想的。

    康熙十九年(1680),大局已定,即將進取雲貴時,寧南靖寇大將軍順承郡王勒爾錦奉命攻重慶,卻不敢進兵,中道折返。康熙帝諭令勒爾錦回京師,下詔斥責統兵諸王腐敗無能,貽誤軍機的罪過。

    議政王大臣遵旨議定奏準,寧南靖寇大將軍順承郡王勒爾錦、揚威大將軍簡親王喇布、定西大將軍貝勒洞鄂、安遠靖寇大將軍貝勒察尼及貝勒尚善,皆削爵,奉命大將軍 康親 王傑書,罰俸一年。八個大將軍中,只有安親王嶽樂和信郡王鄂札立功受獎(信郡王軍隊之取勝,主要得力於副將軍、大學士圖海之力)。五個王、貝勒削爵,一個王罰俸,可見“軍功勳舊諸王”的子孫,是何等的無能! 這對“開國諸王”的勢力也給予了重大的打擊。

    3、壓抑王權,皇權日增。

    清太宗皇太極執政時期,就曾力求提高皇權,多次懲治、斥責宗室王公,削弱其他旗主的勢力。順治帝福臨深深感到“開國諸王”勢力過大危及君權、帝位,身命亦不安全,所以親政以後,不斷地設法抑制“開國諸王”的勢力,擢用心腹臣僚。順治九年(1652)三月,取消了王、貝勒管理部務的制度,懲治睿王黨羽,削貝勒拜伊圖、貝子鞏阿岱、公錫翰爵。

    十六年十月,又以巽親王滿達海、端重親王博洛、敬謹親王尼堪“諂媚睿王”,降滿達海、博洛之子為貝勒,(尼堪也要降爵,念其陣亡而免)。順治帝重用親信漢軍官員,對大學士范文程(漢軍鑲黃旗)、寧完我(漢軍正紅旗)十分信賴,破除舊例,特任范文程、寧完我二人為議政大臣,參與機密,有所奏請,大都應允(清代非滿洲八旗而任議政大臣的,僅此二人)。

    順治帝為對付南明永曆政權,委任弘文院大學士洪承疇(鑲黃旗漢軍)為“太保兼太子大師、內翰林國史院大學士、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地方,總督軍務兼理糧餉”,賜“經略大學士”印,並敕諭“撫鎮以下鹹聽節制,攻守便宜行事”,授與洪承疇總管南方諸省軍政事務的大權。

    順治帝大力提拔反對睿王效忠於己的兩黃旗心腹大臣,委任要職,領軍出征,以分散王權。十八年確定的“輔政大臣”制,就是皇權空前提高,“開國諸王”勢力下降 的 重 要標誌。

    當然,這並不是說清初“軍功勳舊諸王”的子孫完全失勢了,這些“鐵帽王”的後代,世襲親王、郡王爵位,遇逢軍國大事,一般是要參與商議的,有些王公還擔任官 職,領 兵 出征。

    直到咸豐年間,濟爾哈朗的八世孫鄭親王端華,任御前大臣,其弟肅順歷任左都御史、理藩院尚書、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協辦大學士,兄弟兩人,深受文宗的寵信,專權橫行。

    咸豐十一年(1861),文宗臨死前,下達遺詔,命端華、肅順等八人“贊襄政務”,一度執掌清朝的軍政大權,後因爭權奪利,被那拉氏(慈禧太后)誅殺。可見,“開國諸王”的子孫,仍然擁有很大的權力,但遠遠不如清初 那樣能夠左右政局了。

  • 2 # 小島知風

    都知道清朝有鐵帽子王,但是真要說一說鐵帽子王有多鐵和其他親王有何區別,恐怕沒多少人能說得清楚,下面就來說一說清朝的歷史上有多少鐵帽子王,還有鐵帽子王有多鐵。

    清朝的皇室爵位傳承製度註定了鐵帽子王數量不會多

    清朝的爵位分為皇室爵位、功臣爵位、蒙古王室爵位,皇室爵位共分十二等級,按照等級從高到低來說分別是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和不入八分鎮國公、奉恩輔國公和不入八分輔國公、一二三等鎮國將軍、一二三等輔國將軍、一二三等奉國將軍以及奉恩將軍。

    通常情況下只有皇帝的兄弟和子侄才會被封為親王,但是清朝的皇室封爵與其他朝代表不同,其他朝代只要是皇帝的兄弟和子侄全都能封王,而且只要封了親王,那他的子子孫孫世世代代就都是王爺了,清朝皇室爵位卻是採用的世襲遞降承襲爵位制度。

    所謂世襲遞降就是指清朝的皇室爵位每繼承一代人就要降一級爵位,比如親王死後他的兒子想繼承爵位,就只能降一級承襲郡王爵位,這也叫作世襲遞降。

    鐵帽子王區別於普通親王就在於它不受世襲遞降制度的約束,也就是說鐵帽子王的鐵就在於不管傳多少代人都不需要世襲遞降的承襲爵位,祖祖輩輩永遠都是王爵,所以這也叫作世襲罔替。

    功臣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級每級三等共十五個等級爵位,蒙古王室的爵位和皇室的爵位差不多,不過蒙古王室爵位直到輔國公這一級,而且蒙古王室還有一個比親王爵位還高的汗爵。

    功臣爵位和蒙古王室爵位基本都是世襲罔替的,只不過同級別的功臣爵位和蒙古王室爵位的待遇要比皇室爵位低很多。

    其實清朝的皇室成員想獲得爵位並不像明朝那麼容易,明朝的皇室子孫後代基本十歲以後就能享受到爵位待遇,但是明朝後來皇室成員越來越多,這些皇室成員不需要做任何貢獻,每年就可以從國家財政領取一大筆俸祿,這也意味著明朝的國家財政要負擔養活著很多寄生蟲,所以最終壓垮了明朝,而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訓,因此給皇室成員獲得封爵設定了門檻,清朝皇室想獲取封爵只有四條路可走,既襲封、考封、恩封、功封。

    襲封很好理解,就是父死子繼,父親去世後,兒子繼承爵位,但是襲封只有一個兒子能繼承爵位,通常都是由嫡長子或者嫡子承襲爵位,其他的兒子想獲得爵位就得走考封之路。

    考封就是專門為大多數皇室成員獲取封爵的路徑,考封也可以說是清朝皇室成員的科舉考試,也是清朝獨有的封爵制度。考封的考試主要分為三項,分別是滿漢文字翻譯、騎馬射箭和步行射箭,皇室成員只有透過考核後才能根據父親的封爵授予相對應的封爵。

    如上圖所示,考封的前提是得有一個好老爹,如果老爹的爵位越高,兒子去參加考封獲得的爵位也就越高。

    假設老爹是親王,那麼嫡妻所生的其他嫡子可以承襲不入八分輔國公,但是想承襲這個爵位那就得去參加考試,而考試分數分為優平劣三級,三項考試需要全部考到優才能承襲不入八分輔國公爵位,如果考的是兩個優一個平那就得降一級承襲爵位,如果考的是一優二平或二優一劣那就得降兩級承襲爵位,如果考的是一優一平一劣那就得降三級承襲爵位,如果考的是一優兩劣、兩平一劣、一平兩劣及全劣那就不用想襲爵了,繼續當閒散宗室吧。考封制度也激勵了皇室成員不能當國家的寄生蟲,需要努力才能獲得爵位。

    恩封就是指皇帝喜歡你,不需要任何理由,就可以給你封爵。通常恩封的受封者都是皇帝的兄弟和子侄。

    比如雍正的十三弟怡親王胤祥,由於胤祥在老爹康熙時期捲入一廢太子的事件中,胤祥在一廢太子後失去了老爹康熙的喜愛,因此終康熙一朝他都沒有獲得封爵。但是到了雍正繼位後,雍正十分喜愛和器重胤祥,直接冊封他為怡親王,並且在胤祥去世後他的怡親王爵位還獲得世襲罔替的待遇,也就是成了鐵帽子王,胤祥就屬於典型的恩封親王。

    功封就是指皇室宗親靠軍功獲封爵位,清朝皇室的功封爵位基本都是清初時期獲得,畢竟清初時期戰事比較多,戰場上好立功,這樣才能獲得功封爵位。

    清朝對爵位的嚴格控制,也使得國家財政節省出很大一筆錢,一直到清朝滅亡時,將近一萬五千多人的皇室成員中僅有6.3%的人享有爵位待遇,而且這6.3%享有爵位待遇的皇室成員中又有75%的人只是享受低等級的爵位待遇,在控制皇室封爵這一點上清朝要比明朝好得多。

    所以清朝制定的爵位傳承製度也註定了鐵帽子王不會多,在整個清朝歷史上也不過只有三十六位親王,其中包括了二十六位普通親王,十位鐵帽子親王,再加上清朝歷史上還有兩位鐵帽子郡王,因此清朝共計有十二位鐵帽子王。

    清朝的十二家鐵帽子王都是誰?

    清朝的十二位鐵帽子王分為兩類,一類是清初時期靠軍功封的八位鐵帽子王,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第十五子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的侄子鄭親王濟爾哈朗、清太宗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皇太極第五子莊親王碩塞、代善的長子克勤郡王嶽託、代善的孫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另一類則是清朝中後期靠恩封的四位鐵帽子王,分別是清聖祖康熙皇帝第十三子怡親王胤祥、清宣宗道光皇帝第六子恭親王奕訢、道光皇帝第七子醇親王奕譞、道光皇帝堂侄慶親王奕劻。

    代善是努爾哈赤的嫡次子,他一度曾被努爾哈赤立為繼承人,如果不是傳出與庶母也就是多爾袞和多鐸的生母大妃阿巴亥有曖昧關係,努爾哈赤後來找藉口褫奪了代善的皇位繼承人身份,也許清朝的皇位就傳到代善這了。

    後來在努爾哈赤去世後,代善又聽從長子嶽託和三子薩哈璘(即勒克德渾之父)建議擁護皇太極繼位,後來皇太極去世後,又是代善鎮住多爾袞,使得多爾袞在無奈之下選擇擁護皇太極年幼的兒子福臨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繼位,因此代善對皇太極和順治父子兩代人繼位都有擁立之功。

    代善和其兒子們執掌兩紅旗,實力深厚,如果他們的家族想爭奪皇位其實是有很大成功機率,但是代善和他的兒子們放棄了爭位,改為擁立皇太極一脈,再加上代善本人和長子嶽託還有孫子勒克德渾都對清朝開國和統一天下立下赫赫戰功,因此代善祖孫三代能獲得三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爵位。

    多爾袞和多鐸是努爾哈赤最小的兩個兒子,加上生母阿巴亥比較受努爾哈赤的喜愛,因此他們兄弟倆也深得努爾哈赤的寵愛,兄弟二人掌控了兩白旗。

    在皇太極時期多爾袞更是受到皇太極的器重,一度成為皇太極的左膀右臂,因此皇太極猝死後,多爾袞才會有實力去和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爭位。

    後來多爾袞為了平衡內部各方勢力,最終選擇放棄了自己繼位的想法,改為擁立年幼的順治繼位,然後由他攝政把持權力,多爾袞此招也導致豪格沒能繼位。

    多爾袞攝政之後就帶領清朝入關,並且和弟弟多鐸聯手在入關之後開啟了統一中國之路,因此多爾袞和多鐸兄弟對清朝統一天下有極大的功勞。

    不過由於多爾袞攝政專權也導致了年幼的順治一度淪為傀儡皇帝,因此順治對多爾袞十分不滿,在多爾袞死後對他進行了清算,褫奪了他的睿親王爵位,並毀了他的墳墓。

    直到乾隆時期,乾隆為多爾袞平反,重新追諡他為睿親王,修復了他的墳墓,並允許睿親王爵位世襲罔替成為鐵帽子王。但是多爾袞生前沒有兒子,因此乾隆就過繼多鐸的後人給多爾袞為嗣,並讓多鐸的後人世代承襲了睿親王爵位。

    順治清算多爾袞的時候已經去世的多鐸也受到牽連,死後的封號都被順治從豫親王降級為豫郡王,還是到了乾隆時期為多爾袞平反,乾隆也恢復了多鐸家族的豫親王爵位,並允許多鐸的嫡系後人世襲罔替豫親王爵位。

    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之子,雖然舒爾哈齊曾一度想背叛哥哥努爾哈赤,因此被囚禁至死,但是他的兒子阿敏和濟爾哈朗都得到了努爾哈赤的撫育,阿敏更是在努爾哈赤時期執掌鑲藍旗。

    但是隨著皇太極繼位,阿敏受到皇太極的打壓,很快被褫奪了鑲藍旗旗主,由於濟爾哈朗自幼與皇太極一同長大,兩人關係十分親密要好,因此皇太極就讓濟爾哈朗接替了哥哥阿敏執掌鑲藍旗。

    在皇太極猝死後,也是濟爾哈朗和代善的存在威懾住了多爾袞,最終迫使多爾袞改為擁立順治繼位,並和濟爾哈朗同為皇叔攝政王,本來濟爾哈朗攝政是用來制衡多爾袞的,但是很快在清朝入關後,多爾袞就把濟爾哈朗排擠到了邊緣地位。

    多爾袞去世後,由於濟爾哈朗一直沒有屈從於多爾袞,加上他對皇太極的忠誠以及對順治的擁立之功,因此順治對他非常器重和禮遇。再加上濟爾哈朗對清朝統一天下也立有大功,所以他的鄭親王爵位也得到了世襲罔替的待遇成為鐵帽子王,濟爾哈朗也是十二家鐵帽子王中唯一不是努爾哈赤一脈帝王直系後裔的鐵帽子王。

    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很早就追隨皇太極征戰沙場,皇太極繼位之後更是把正藍旗交給他執掌,在皇太極猝死後,當時不少忠於皇太極的大臣都擁護身為長子且有不少戰功的豪格繼位。

    但是多爾袞與豪格爭位,最終使得豪格沒能繼位,反而是年幼的順治繼位,不過豪格並沒有怨言,在清朝入關之後,他依舊是率兵到前線戰鬥,為清朝統一天下做出了巨大貢獻。

    不過清朝統一之後,多爾袞卻開始對豪格進行了清算,豪格被多爾袞陷害入獄,不久在監獄中被折磨致死,豪格死後妻子也被多爾袞所霸佔。

    順治清算多爾袞之後,就立刻為大哥豪格平反,並追諡他為肅親王,此後肅親王爵位就成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爵位。

    碩塞是皇太極第五子,是清朝開國諸王中最為文武雙全的人,他不僅能征善戰,跟隨多鐸攻滅農民起義軍和南明政權,還擅長畫山水畫,他的畫作曾被後世賦予很高的評價。碩塞是順治的哥哥,還對清朝統一天下立有大功,因此他去世後爵位就獲得了世襲罔替的待遇,成為鐵帽子王。

    不過碩塞的兒子博果鐸沒有子嗣,因此後來康熙皇帝就把自己第十六子胤祿過繼給了博果鐸,所以莊親王一系最後實際上是由康熙的後人繼承。

    胤祥是康熙的第十三子,胤祥由於在康熙晚年諸子爭位中支援雍正,加上雍正繼位後他在政治上對雍正助力很大,幫助雍正推行新政和改革朝政做出了巨大貢獻。

    因此雍正十分喜愛和信任胤祥,在他去世後特意下諭旨,告訴後世子孫,胤祥的怡親王爵位世襲罔替,任何人不得改變,所以胤祥也成了清朝的第九位鐵帽子王,也是清朝中後期第一位靠恩封獲得鐵帽子王的人。

    奕訢是道光皇帝第六子,他憑藉幫助嫂子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扳倒了咸豐皇帝留給同治皇帝的顧命八大臣,從而獲得慈禧信任,併成為議政王,後來還負責興辦洋務運動,是晚清洋務派的代表人物。因此後來奕訢的恭親王爵位獲得了慈禧的批准享受世襲罔替的待遇。

    奕譞是道光皇帝第七子,其實他倒沒有多大能力,不過他娶了慈禧太后的親妹妹當妻子,後來同治皇帝無子去世,奕譞的兒子載湉被慈禧選中繼位成了光緒皇帝,奕譞也就等於成了皇帝的親爹,加上他還會討好溜鬚慈禧,因此光緒繼位後他的醇親王爵位也就獲得了世襲罔替的待遇。

    奕劻是乾隆皇帝最小的兒子永璘的孫子,最初慶親王爵位是嘉慶冊封給弟弟永璘的爵位,並不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待遇,到奕劻這的時候他已經世襲遞降到了貝勒爵位。

    其實奕劻的能力十分平庸,像他這樣的人頂多守著爵位過完一輩子完事,不過誰讓他很會討好慈禧太后,依靠諂媚和討好慈禧太后,奕劻的爵位很快就恢復到了爺爺永璘的慶親王爵位。

    不僅恢復了慶親王爵位,奕劻還哄得慈禧給了他慶親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待遇,奕劻也成了清朝歷史上最後一位獲得世襲罔替待遇的鐵帽子王。

    慈禧對奕劻極為倚重,曾讓他執掌國家財政和人事任免大權,奕劻雖然很平庸,但是斂財的本事卻是十分一流,他眼看清朝無力迴天,於是利用手中的權力帶著兒子瘋狂的賣官,當時去慶王府花錢買官的人很多,因此京城老百姓稱慶王府為慶氏公司。

    奕劻為人也確實對得起民間給他家起的慶氏公司的外號,他很講商業信譽,拿了人家的錢就必須得把人家請託的事情辦好辦到位,如果辦不了,他事後會把錢原數奉還回去,不過以奕劻當時的權力地位,在清朝還真沒有啥他辦不了的事。

    袁世凱就經常給奕劻送錢,因此奕劻也成了袁世凱在朝廷中最大的庇護者。後來光緒和慈禧先後去世,慈禧臨終時選定了奕譞的孫子溥儀繼位,並由溥儀生父繼承奕譞醇親王爵位的載灃攝政,載灃十分反感袁世凱,溥儀繼位後載灃就將袁世凱罷職,而袁世凱立刻就給奕劻送去了二百萬兩銀子,請其幫忙在朝廷中說好話,於是不久奕劻力排眾議,重新啟用了袁世凱。

    再之後就發生了袁世凱利用北洋軍和革命軍逼溥儀退位的事,而拿了袁世凱錢的奕劻又站出來替袁世凱說話,勸隆裕太后代替年幼的溥儀簽訂退位詔書,他也成了當時極少數贊成溥儀退位的皇族成員之一。

    溥儀在長大後曾經回憶稱:奕劻受袁世凱的錢,勸太后讓國,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就斷送在奕劻手裡。因此清朝這位最後獲封鐵帽子王的奕劻也成了葬送大清的功臣。

    奕劻不僅善於斂財還非常有理財意識,他非常鐘意英國匯豐銀行給予儲戶的高額利息,因此奕劻將從清朝貪來的錢全部存到了匯豐銀行,在清朝滅亡後,據英國《泰晤士報》披露,奕劻在匯豐銀行的存款高達713萬英鎊。

    這個金錢數字是個什麼概念呢?以當時的購買力來比喻吧,當時在英國買一幢帶花園的別墅也不過2000英鎊,以奕劻當時在匯豐銀行的存款,買下英國國王的白金漢宮估計都還富裕。

    奕劻不僅能貪還很能活,他一直活到1917年以79歲高齡去世,奕劻去世後溥儀十分惱怒他,給他選出了“謬、醜、幽、厲”四個惡諡,後來在溥儀的生父載灃勸說下,溥儀才勉強給奕劻上了一個“密”字的平諡,其含義為追悔前過之意,可見溥儀對奕劻有多麼憎惡。

    寫在最後

    所以清朝共有十二家鐵帽子王,這十二家鐵帽子王中有八家都是為清朝開國和統一天下立下大功而獲得世襲罔替待遇成為鐵帽子王,另外四家則是靠恩封才獲得世襲罔替待遇成為鐵帽子王。

    不過最諷刺的就是清朝最後一位獲得世襲罔替待遇的鐵帽子王奕劻,別人是靠為清朝開國和統一天下成為鐵帽子王,他則是成為鐵帽子王之後收了袁世凱的錢反而親手葬送了大清,成了勸溥儀退位締造共和的功臣。

  • 3 # 文史不假

    1636年,皇太極在滿、漢、蒙三族的共同勸進下正式登基稱帝,大清帝國從此建立。1912年,溥儀在革命派和北洋系的雙重壓力下正式下詔退位,大清帝國從此滅亡。

    在前後長達276年的統治時期,大清帝國對於中國歷史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包括政治、軍事、經濟、疆域和文化等諸多方面。雖然說,統治者在末期做出了一系列的喪權辱國之舉,極大地傷害了國家利益和國民感情,但並不能完全抹殺這個封建王朝的歷史地位。

    雖然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但大清帝國的官階等級和爵位等級卻異常的嚴格,比起漢族政權來簡直有過之而無不及,充分反應出封建專制制度的發展趨勢。

    先看官階等級,大清帝國的官員共分為九品,每個品級中又分為正和從,統稱為“九品十八級”,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官”。不過,由於公務繁多,各級官府和衙門中還有很多工作人員不能被列入九品之中,統稱為“未入流”,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吏”。

    一、文官品級

    正一品包括太師、太傅、太保和大學士,從一品包括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和各部尚書。

    正二品包括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總督和各部侍郎等,從二品包括各省巡撫、內閣學士和各省布政使等。

    正三品包括大理寺卿、太常寺卿、督察御史、通政使、順天府尹和各省按察使等,從三品包括光祿寺卿、太僕寺卿和各省鹽運使等。

    正四品包括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通政司副使和詹事府少詹事等,從四品包括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和各地知府等。

    正五品包括左右庶子、光祿寺少卿、欽天監監正、各部院郎中和各府同知等,從五品包括各道監察御使、鴻臚寺少卿、翰林院侍讀和各地知州等。

    正六品包括內閣侍讀、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和各省通判等,從六品包括左右善贊、光祿寺署正和翰林院修撰等。

    正七品包括各部院筆貼士、翰林院編修、京縣縣丞和各地知縣等,從七品包括翰林院檢討、內閣中書、國子監博士和各地州判等。

    正八品包括太醫院御醫、外府經歷、外縣縣丞和教諭等,從八品包括翰林院典簿和各地訓導等。

    正九品包括各部院下級筆貼士和各縣主簿等,從九品包括翰林院侍詔、刑部司獄和各地吏目等。

    未入流則包括的人員更多,各地的典吏、驛丞和衙役等全都屬於此列。

    二、武官品級

    正一品包括領侍衛內大臣和掌鑾儀衛事大臣,從一品包括九門提督、內大臣、都統和提督等。

    正二品包括前鋒營統領、護軍統領、鑾儀使、副都統和各地總兵,從二品包括散秩大臣和副將等。

    正三品包括一等侍衛、健銳營翼長、火器營翼長、驍騎參領、前鋒參領、護軍參領、王府長史、各地參將和各地指揮使,從三品包括王府一等護衛、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協領、各地宣慰使和指揮同知等。

    正四品包括二等侍衛、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雲麾使、副驍騎參領、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佐領、各地都司、各地指揮僉事和宣慰使司同知等,從四品包括二等護衛、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四品典儀和各地宣撫使等。

    正五品包括三等侍衛、步軍副尉、步軍校尉、分管佐領、關口守禦、各地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和宣撫使司同知,從五品包括四等侍衛、委署護軍參領、委署前鋒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守禦所千總、安撫使和各地招討使等。

    正六品包括蘭親軍校、翎侍衛、整儀尉、前鋒校、護軍校、驍騎校、步軍校、營千總、安撫使司同知和副招討使等,從六品包括內務府翎長、衛千總和安撫使司副使等。

    正七品包括城門史、長官司副長官、太僕寺馬廠協領、把總和安撫使司僉事等,從七品包括下級典儀和盛京遊牧副尉等。

    正八品包括外委千總、盛京養息牧左右翼長和下級廕監生等,從八品包括委署親軍校、委署驍騎校、委署前鋒校和委署護軍校等。

    正九品包括各營蘭翎長和外委把總等,從九品包括太僕寺馬廠委署協領和額外外委等。

    以上,一同聊完了種類繁雜的文官品級和武官品級,接下來我們再聊一聊同樣繁雜的爵位等級。

    很多人都會把爵位和官位搞混淆了,其實二者之間的差別很大,簡單區分就是爵位可以繼承,但官位卻不能繼承。比如,李鴻章歷任江蘇巡撫、兩江總督、兩廣總督、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等官位,但爵位卻是一等肅毅侯。

    大清帝國的爵位通常分為三大部分,分別是異姓爵位、蒙古爵位和宗室爵位:

    一、異姓爵位

    清朝的異姓爵位制度起源於努爾哈赤時期,一直沿用到了順治帝入關以後。為了迅速穩定局面,他先後加封了多名異姓功臣為王,比如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義王孫可望和平西王吳三桂等。

    不過,康熙繼位以後對於異姓封王之事趨於謹慎,尤其是“三藩之亂”後索性徹底終止。經過雍正和乾隆兩代帝王的仔細斟酌,到乾隆十六年時最終形成並確立了“九級二十七等”的爵位制。

    爵位從高到低分別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和恩騎尉。其中,又具體分為二十七個等級,一等公、二等公、三等公、一等侯兼雲騎尉、一等侯、二等侯、三等侯、一等伯兼雲騎尉、一等伯、二等伯、三等伯、一等子兼雲騎尉、一等子、二等子、三等子、一等男兼雲騎尉、一等男、二等男、三等男、一等輕車都尉兼雲騎尉、一等輕車都尉、二等輕車都尉、三等輕車都尉、騎都尉兼雲騎尉、騎都尉、雲騎尉和恩騎尉。

    二、蒙古爵位

    大清帝國自從立國起便確立了“滿蒙聯盟”的國策,雙方透過世代聯姻和相互通婚保持了非常牢固的關係。這種聯盟關係,在爵位制度方面也表現得非常突出,專門設立了針對蒙古的爵位。

    大清帝國實現大一統後,基本上推行了“蒙人治蒙”的政策,給予蒙古各部很大的自治權。各部的領主被任命為札薩克(旗長),事實上自行管理著自己的區域,“旗”之上設“盟”作為監督。

    與嚴格限制和防範漢族功臣不同,大清帝國不僅在蒙古爵位中設定了王爵,而且還設定了親王。基本上,蒙古爵位大致可以分為十七個等級,分別是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札薩克臺吉、一等臺吉、二等臺吉、三等臺吉、四等臺吉、固倫額駙、和碩額駙、郡主額駙、縣主額駙、郡君額駙、和縣君額駙。

    三、宗室爵位

    宗室爵位是三種爵位中最高貴的,只授予皇室的族人。通常可以分為十四個等級,分別是和碩親王、世子(親王嫡子)、多羅郡王、長子(郡王嫡子)、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和奉恩將軍。

    其中,以親王的爵位最為尊貴,有清一代獲封者也寥寥無幾,即便將實封者和追封者都算上也只有30多人。在其中,又分為了普通親王和鐵帽子王,雖然二者在生前的地位和待遇相差無幾,但長遠看來卻是天差地別。

    由於爵位繼承嚴格遵循“降級承襲”的原則,子孫後世每傳一代便會降低一級。比如,父親是親王,兒子只能是郡王,以此類推代代相傳。但是,這也並非鐵律,如果出現了“世襲罔替”的字眼,那就不得了啦!

    所謂“世襲罔替”,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鐵帽子王,後世無論傳承多少代都不會降級。不過,由於這種爵位太過尊貴,有清一代只出現過十二個鐵帽子王,除後兩個以外,其餘個個都是江山社稷的功臣。

    在這十二個鐵帽子王中間,皇太極冊封了七個,順治帝冊封了一個,雍正帝冊封了一個,同治帝冊封了一個,光緒帝冊封了兩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面板黑穿火龍果色顯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