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邊出太陽啦

    因為封建社會最適合舊中國的農耕文化!中國的幾千年封建社會史就是中國幾千年的農耕文化發展史。都知道印度是一個種姓社會,其實封建中國也把人分為四類:仕、農、工、商,一等人,做官為仕。二等人,讀書耕田。三等人,做工為生。四等人,經商養家。古代朝廷裡的文官,年邁體弱無法繼續為皇家效力,請求“退歸林下”。武將也同樣因年高力衰,不能為國統兵戍邊了,上奏朝廷,請求“解甲歸田”。也就是說:那些曾經為國立功的大臣們,頤養天年的最佳方式就是回家務農。可見,農田、農業、農戶,在封建時代的社會地位。那些曾經在朝堂上出將入相的高官們,回到農村每天辛勤下地,耕種鋤刨嗎?當然不是!他們回到家鄉的四合院裡,做財主、當老太爺!他們為什麼有鄉下的莊園可以回去養老呢?因為他們做官時為皇上家所喜,為萬歲爺所愛,多次封賞積攢而成的。

    回到鄉下的舊官僚,雖然無官無品了,那他也是員外郎!正堂高坐、妻妾環繞、家奴院公簇擁、丫嬛婆子待奉,他儼然一個“土皇帝”!

    大大小小的鄉坤財主,都是這般模樣。皇家、朝廷,實際上就是一個放大版的“地主大宅門”。北京的“天壇”、“地壇”、“日壇”就是皇家在特地的節氣裡,祭祀農神,乞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禮拜場所。

    皇帝要求文臣武將對自己絕對效忠,幹好了有賞!賞錢、賞地、賞“萬戶侯”。幹壞了有罰!罰俸、貶職、殺無赦。

    地主也要求管家、護院的對自己毫無私心,幹好有賞幹錯有罰,朝廷立的法規,是為廣大上層社會真心擁護的。而最底層勞動人民屬於富人的私有財產,他們連自身的諸多權力都無法擁有,只能讓主人代表自己的意願。

    所以,封建時代的社會結構是有民意基礎的,是被絕大多數人所接受的,儘管幾千年經歷了無數次的政權更疊、經歷了許多回的改朝換代,但這只是換了一鍋新湯,煮的還是那付舊藥。

    為什麼沒有人想到改革?改革的火花不是憑空冒出來的!一個連汽車都沒見過的人,怎麼可能設計飛機發動機?

    資本主義是從歐洲興起的。因為歐洲沒有中國那麼多的農業人口,除了城邦國家的市民、有相當多漁業、畜牧業、林業、礦業人口。他們無法像中國農民一樣自給自足,必須依賴交易!於是貿易逐漸發達起來,商貿的發達必然帶動物流運輸的發展,運輸業的活躍又帶動了車輛製造、船舶製造業的發達,工商業的快速興起,產生了鉅額資本,資本的運作在帶來利潤的同時又促進了工業的發展。工業革命的成功,形成了資本主義的土壤。

    歐洲商人曾經為封建中國送來了發展工業化的機會,被乾隆皇帝拒絕了,他的後代因而飽嘗工業化國家的帶來的痛苦。

    舊中國農業人口的龐大,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農業國。在這個舊農業國的溫床上,誕生並養肥了封建社會的國家制度。在這個制度體制下的上層社會,都是該制度的即得利益集團,他們不僅不想改變現狀,而且會拚命反對改變現狀。

  • 2 # 點不點點

    改革,是在現有政治制度內對舊有的社會生產關係、上層建築做出區域性或者根本性的變革,成功與否,是會對一個國家一個政權的命運產生生死攸關的影響,成功則走向輝煌,失敗則內亂四起走向滅亡。

    改革是對現有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重大改變,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已出現嚴重問題時的調整,社會的變革是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二者同時作用的結果,縱觀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作為社會變革的基礎---社會生產力並沒有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還是一直圍繞著土地進行,直到十八世紀六十年代,隨著瓦特改良蒸汽機,生產方式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轉變,社會生產力隨著機器的大規模使用而成指數級增長,急速增長的社會生產力迫切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而大量廉價勞動力的來緣必須得打破以土地為中心的社會生產關係,故而引發強烈的社會變革,以使其社會關係適應新的機器時代。

    古代封建社會的改革,以中國為例,在以土地為中心的基礎上的變革,只是改變了生產關係,調節緩和了分配關係,以王安石變法為例,也只是改變了生產關係以利於生產力的持續輸出,並沒有在本質上改變社會生產力的構成,造成社會生產力的質的變化。而只是這樣的改革,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許多新的政策並沒有完全執行下去,社會的改革,不論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都需要有相匹配的社會生產關係與社會生產力作為基礎,任何脫離基礎的變革都不會長久。

  • 3 # 一筆倩江南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獨特的發展階段,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提現的含義也不一樣。封建社會基本上是以中國為主,西歐的封建制度發展畸形,沒有過多闡述的意義。下面我分三個階段分別解讀。

    初級階段

    剛剛經過奴隸社會,步入地主階級的封建社會。各種新興制度符合當時社會的發展條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措施,鞏固了一個國家的統一和穩定的經濟發展。短命的秦朝被歲月悠久的漢朝取代,而漢朝的系列措施,進一步加深了國家大同這一含義的認同。使得後續王朝都為之奮鬥。

    中級階段

    隋唐王朝是封建制度發展的重要階段。此時政治制度相對民主(三省六部制),對皇帝有一定的限制性,也避免了頭腦發熱型的決策實施。穩定的社會促進了經濟大繁榮與文化大發展。經濟發展與文化交流,進一步鞏固了政治發展。作為當局統治者,十分樂意當下局勢。既能保證自己的統治安全,還能留下國泰民安、輝煌盛名的美名,何樂不為?

    後期階段

    明清兩代君主權力達到頂峰。加上封建制度經濟落後性,不能滿足大規模民眾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原始資本制度開始萌芽,卻處處受到限制,不能健康成長。負重的雜稅、脆弱的經濟、當局者的無情壓榨等綜合因素,為封建制度敲響了埋葬的喪鐘。

    隨著清朝後期國門大開,資本主義國家入侵,原本脆弱的地主階級更加承受不住衝擊。西方民主制度開始傳播進國內,國內對真命天子這個詞彙產生懷疑。經過百餘年的摸索與奮鬥,才正式進入社會制度。在社會制度前期,仍然有一定的封建制度思想。

  • 4 # 天天扣腦闊

    封建社會應該說是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不過那個時候還不算真正意義上的封建社會,畢竟從奴隸社會轉變過來需要文化制度上的與時俱進才能與當時的社會無縫連線,只能說秦始皇意識到了需要文化的變革,但是內憂外患的形勢讓他無力大刀闊斧的去改變,歷經兩朝的大秦帝國便走向了衰落,之後的大漢就是在秦帝國的基礎上陸續做出一系列針對當朝弊端的改革,特別武帝一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中國後來2000多年的發展做出了難以磨滅的貢獻,在當時的社會,武帝越發感覺前朝無為而治的思想繼續奉行下去,國民的精神世界必將崩潰,百姓的主管能動性也會慢慢腐化,而儒家思想更為適用,他的仁義禮智信的思想對封建統治極其有利,百姓可以積極進取獲得功名利祿,國家就會走向繁榮,由於漢武帝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徹底消滅匈奴隱患,因此,當時他不斷的加強中央集權,不斷更換朝廷丞相制度,甚至直接把所謂的三公九卿直接架空,達到皇家權力的最高峰,四方征戰,擴張領土,開啟絲綢之路,最早確立了中國的版圖,實現自己萬邦之主的地位,可以說,武帝一朝的封建社會已經成為一種現象,後續的楊廣、李世民、成吉思汗、朱元璋等都無不視漢武帝為“統領”。當然,嚴格意義說,改革就沒有停止過,因為按照馬克思的說法,生產力決定生產社會和上層建築,人口越來越多,原有的制度不可能一直沿用下去,只有根據當前社會形態做出合理的變革,社會才會繼續發展前進,很多王朝的最後幾十年不是沒有想過變革,只是當前的社會矛盾已經不允許統治者及時做出改變,只能讓新一代統治階級去變革了。

  • 5 # 高敬之——001

    “社稷為重,君為輕”,是在上古社會追求“大同”遠景福祉態基本上提出的。

    針對時弊,孔子以“克己復禮”應之。

    西漢未,王莽建立了“新朝”,欲在恢復“井田制”的基礎上,以制豪強兼併,而施“王田”。結果激怒了整個豪強階層,並以失敗身死告終。

    此一制度,旨在從根本上抑制豪強兼併,使百姓耕者有其田。惜乎王莽是個泥古不化的“志大才疏”者

    大清時,洪秀全提出“人人平等”,“有田同耕,有飯同食”的《天朝田畝制度》。

    行與實反,就是說洪秀全這種人了,

    理想與現實的實際施行背道而馳。

    “人人平等”卻封王納妃,建立了又一個崇在雲端的特權階層。終至敗滅。

    孫文孫中山的“天下為公”“平均地權”,是近代革命先驅,並廢除了帝制,建立“共和”。

    秦孝公用商鞅立法,以功取位,一改貴族專享爵位,而使士卒下民得分其”羹”。

    唐朝李世民的“均田制”,兵制改革從此兵農分開,人才制度改革,使下層士子得以習經藝考取功名。

    宋朝王安石的“青苗法”改革失敗。

    等等皆是“先天下之憂而憂者”。

    歷史從不缺改革者。

  • 6 # 筱讓

    這裡,主要說一下中國古代社會。

    自建立封建制度以來,儒家的思想成為相比於其它思想而言的正統思想,一直在治國理政上被奉為圭臬,長期以來難以撼動,就是要從這個制度的背後去看到它之所以存在如此長久,有什麼樣的思想文化上的基礎,思想觀念對一個國家的各個方面會產生“根深”的影響,一旦形成了,會在底層人之中變成固定的思維模式,他們不能再接受新的思想觀念,如果有親歷過,就會知道,比如他們一定會相通道德的力量要大過法律的力量、神仙會保佑得病之人康復……思想觀念的形成會使得封建社會長期存在。

    再者,農業社會裡,其它的行業地位低下,不被重視,如商業,經商的人其實頭腦要比務農的人靈活很多,希臘在早期的文明所處地理位置也決定了他們的海洋文明,相互的經貿來往就比較頻繁,交流密切,易於接受新事物,難以思想固化,而農業社會的人長期處在一個生活地域裡,交往的人有限,能接受到的新事物很少,只有少數人能走出去,整個的國家及其制度自然難以變更,不管是從思想層面還是其它,封建社會有支援它的制度之下的思想,存在如此之久,良由以也。

    在封建社會裡,儒家思想的力量實在強大,即便有想要改革的人,他們未曾真正說出來,大多是旁敲側擊,更不用談改革;其實在農業社會裡,農業也一定會有發展衰微的時候,農業易受到自然災害等方面的影響,在唐宋商業其實已經非常發達,務農未必是唯一的出路,可以到商業市鎮去找到事做的,西方所謂的資本生產關係其實已經具備,到清代更是發展到頂盛,可是,社會下的改革的條件即便非常成熟,而統治者為了要維護統治,政治家們也不“叛逆”,僅對專制修修補補、改良一下,農民底層的可能更是微乎其微,在清朝即將覆滅之時,那些專制統治的人還“執迷不悟”,從上到下地,無一能夠促使改革的真正發生,在西方文化進去中國以後,社會才真正有了改革。

  • 7 # 螞蟻傳統文化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持續了兩千多年的時間。這在世界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現象。於是,就有人想到了一個問題:在中國漫長的兩千多年時間裡。難道就沒人想換一種玩法,改變一下社會形態嗎?難道古人玩了兩千多年,還不感覺得膩煩嗎?

    當然了,要說古人從來沒想過要改變,這話也不對。事實上,在古代好幾個時期,古人都出現了想換一種玩法現象。只不過,這幾次換一種玩法,最終的結局都不是很美妙。這是怎麼回事呢?

    比如,王莽在當了皇帝以後,對當時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很不滿意,於是想換一種玩法。他把土地收歸國有,想效仿西周初年井田制的那種玩法,把勞動人民集中在土地上,進行集體生產。不過,最終他失敗了,引發了天下大亂。全中國人民都不支援他,農民造反,諸侯割據。最後,他剛剛建立起來的國家,就被他天馬行空的想法給折騰沒了。

    賈似道也試圖換一種玩法。為了有更多的稅收,以便能夠打敗蒙古,他讓大地主大貴族把土地捐獻出來,作為國家的公田。當然了,他遇到了很大的牴觸,並沒有人聽他的。同時,隨著蒙古的鐵蹄南下,賈似道也把自己的命給玩沒了。

    還有李自成。李自成在發動起義的時候,為了讓更多的人加入進來,壯大自己的力量,他提出了“均田免賦”的主張。“均田”其實也沒什麼創新的,還是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範圍內。不過,“免賦”則是絕對創新的,這有點兒相當於共產主義社會的樣子,或者說相當於原始社會的樣子。

    不過,李自成並沒有實現這個目標。他進北京當皇帝以後,確實沒有收稅。但是,為了籌集軍餉,他縱容手下士兵抓捕拷打那些地主貴族們,沒收他們的財產。李自成最終也為他自己的想當然,付出了代價。他在山海關被清軍和吳三桂的軍隊打敗,接著又被攆出北京城以後,由於缺少支援。他很快就失敗了。從某種意義來說,李自成的失敗。其實“免賦”的失敗,是想換一種玩法的失敗。

    從以上這幾個事例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王莽,還是賈似道,還是李自成,其實他們僅僅是對封建制度進行一些微小的調整,還算不得改變封建制度。但他們就已經遭受到了嚴厲的懲罰。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的封建制度,有多麼強大,有多麼不可撼動。

    那麼,為什麼中國經歷了數千年封建制度,還能夠一直延續下來呢?

    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中國有一塊非常適合皇權政治和農耕經濟的土壤。而皇權政治和農耕經濟,恰好是封建制度最重要的標誌。

    為什麼說中國適合皇權政治呢?

    中國這一塊土地很大,又相對封閉。這樣的地形特點。使得中國不容易被外來的民族給摧毀,因而能保持穩定。

    另外,中國內部複雜的地形條件,更加使得中國古代只能實行皇權政治,才能夠保持相對的平穩。如果皇權政治不強大,中國就會陷入四分五裂之中,征戰不斷。當然了,這樣的征戰也不會延續太長的時間。因為征戰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再一次統一,是為了建立更加強大的皇權政治。

    有了皇權政治的保證,中國古代因此能夠保持一種比較平穩的狀態。

    再說農耕經濟。中國絕大部分地域處在亞熱帶地區,氣候時宜,土地肥沃。這樣的地域,讓中國非常適合農耕經濟的發展。

    農耕經濟是一種自給自足的經濟,它可以不與外界交流。自己的生產,能滿足自己的需要。只要國家平穩,不發生戰爭;只要風調雨順,不遇到各種自然災害,老百姓就能夠在這塊土地上安居樂業。

    就算遇到了戰爭和自然災害,在通過內部的調整以後,農耕經濟又會恢復起來。總之,在這塊土地上,沒有外力的影響,絕對不會出現農耕經濟崩潰的情況。

    中國近代史上,如果不是遇到外國列強的入侵。那麼,中國的封建社會,還會繼續延續下去。這樣的情況,還不知道要再延續多少年。

    只不過,因為列強的入侵,再加上科學技術的進步,中國才被迫結束封建時代,走向了另一種新的社會形態。

    (參考資料:《中國通史》)

  • 8 # 骨頭無畏牛刀

    中國曆代的改革家層出不窮,可惜他們都失敗了,沒有留下什麼可以給後人借鑑的東西,他們的東西被統治者歪曲或者湮滅了,所以我們覺得中國歷史上沒有改革。

  • 9 # 竹音七哥

    看大家的答案就知道中國的教育很成功。唯一的建議就是,請大家要搞清楚封建社會的基本概念!然後想想中國專家為什麼要搞出個同詞不容意的詞?目的是什麼!順便說一句,古中國封建社會沒維持多久。誰說社會性質沒有變化,變化很大! 最後說一句, 一個國家確實不需要太多明白人。

  • 10 # 金玉滿堂744

    什麼叫改革?古時的‘鹹與維新’是否有改革的含義?當一個王朝建立後,她最核心最基本的社會制度是不能改革的,就像房子,修修補補可以,拆了重蓋,那就不叫"改革’,而叫"革命’了!戊戌變法為何失敗,只是想動動政體不動國體,以守舊派為代表的慈禧太后就不能容忍了,必除之而後快。一個社會改革難,革命更難。新的社會制度建立後是要維護支援擁護,而不是打"改革’的旗號,售其一已私貨,這樣只能搞亂人心,走向邪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為什總是在凌晨3點左右容易醒?且容易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