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我們也是龍的傳人,水滸作為四大名著,有他獨特的魅力,自然而然也會出現龍這個名號。水滸中的龍都有哪幾條?您心目中的真龍又是誰?
-
1 # 文化一家人
-
2 # 綠野萍蹤01
說到《水滸傳》中的龍,則首推九紋龍。這部以梁山故事為主線索,隱喻北宋、大明歷史的小說,以“九紋龍”囊括了北宋九代皇帝。又以“天微星”配合“天暗星”暗示梁山故事時期,“二龍”帝星微暗,北宋王朝將在《水滸傳》故事中走向滅亡。
九紋龍表徵了九條真龍,而《水滸傳》中所有的“龍”,都是真龍,都是真龍天子。這些龍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寓意,隱藏了北宋以及大明的真龍天子,或者,有真龍名份的龍。
在本專欄中,我昨天剛剛寫過一篇有關公孫勝的文章,其中就解讀了梁山上的五條龍,他們都是“真龍”。因涉及購買專欄讀者的閱讀權,在本回答中,綠野老道只講一條被所有讀者都忽視了的“龍”。
那麼,這條龍是誰呢?
花和尚為何聯手楊志雙奪寶珠寺看了這個小標題,列位看官一定猜到了,我所要講的這條“真龍”便是二龍山的開山之主——鄧龍。鄧龍也是一條“龍”嗎?鄧龍不僅是一條龍,而且是一條真龍,不是像真龍,他就是被施耐庵寫成了一條“真龍”。此話怎講?
這回書的回目是“花和尚單打二龍山,青面獸雙奪寶珠寺”,這就交代了鄧龍是“二龍山”的寨主了。“二龍”與九紋龍一樣,隱喻的是兩條龍,也就是北宋最後的兩代皇帝宋徽宗、宋欽宗。這個隱喻,在後來的九天玄女故事中,便做了更進一步的註解。
九天玄女廟中,施耐庵以“二龍相戲”、“二龍戲水”這兩個場景,分別隱喻了北宋王朝亡國前後的兩件大事。第一件大事“二龍相戲”,說的是太上皇趙佶禪位後,又與宋欽宗爭奪皇權,在鎮江復辟,是“敢笑黃巢不丈夫”的正主之一。
“二龍戲水”則是在北宋滅亡之後,宋徽宗、宋欽宗在五國城坐井觀天。這兩條龍悲慘的落到了井裡,最終都葬身在“異國”他鄉,死後還沒能進祖陵。北宋“二龍”沒進祖陵的隱喻,又在宋江“出籍”的情節中做了交代。
所以,二龍山指的是“二龍”的山寨,寨主鄧龍,便是一條“鄧鄧渾渾”的龍。
“鄧鄧渾渾”這個詞在《西遊記》中出現過,形容混沌不清的樣子:“紛紛絯絯遍天涯,鄧鄧渾渾大地遮”,大致可以理解為渾濁紛亂的意思。起先,我也質疑,《水滸傳》怎麼會出現《西遊記》中的詞?
後來,細讀容與堂本《水滸傳》,卻發現在“林沖水寨大火併,晁蓋梁山小奪泊”這回書中,就出現過這個詞。晁蓋等從石碣村上梁山,公孫勝做法阻擊追趕的何濤,書中以一首贊詩描述一清先生做法的狀況,其中,就有這麼一句:“黑漫漫堆起烏雲,昏鄧鄧催來急雨”。
雖然《水滸傳》中的贊詩不一定是施耐庵所為,但也能證明這個詞在當時已經出現了。所以,若以《水滸傳》來講,鄧龍,就是“昏鄧鄧”的龍。
那麼,這條“昏鄧鄧”的龍,又是那條“真龍”呢?這就涉及到魯智深為何聯手雙奪寶珠寺了。
寶珠寺是誰的寶珠寺卻說魯達打死了鄭屠,逃到了雁門縣,被趙員外藏到了七寶村。七寶村應當是施耐庵虛擬的一個地名,表示的佛教七寶。佛門七寶有很多種說法,其中,《般若經》說的是“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這七寶。
一個員外土豪,怎麼就藏著佛門七寶呢?關鍵在於,這個員外姓趙,是五臺山的檀越,也就是施主的意思。然而,《水滸傳》中卻一筆都沒有提到過趙員外施捨過五臺山文殊院。這廝自己也承認,是他祖上曾經在五臺山舍過錢。那麼,趙員外的祖上又是誰呢?
《宋史·太祖本紀》中有這樣一條記載:
漢初,漫遊無所遇,舍襄陽僧寺,有老僧善術數,顧曰:“吾厚贐汝,北徃則有遇矣”。會周祖以樞密使徵李守真,應募居帳下。
後漢初年,趙匡胤四處求職沒有得到機遇,就住在了襄陽的寺廟裡。寺中有個老和尚深通先天神數,看了趙匡胤的面相,就說,我給你一筆厚重的盤纏,你往北邊去便有好運氣。果然,趙匡胤在北邊遇到了後漢樞密使郭威(即後周太祖)率兵攻打叛將李守真(李守貞)。後來的事就不用說了,趙匡胤就此發跡。
這段記載,被施耐庵寫進了《水滸傳》,智真長老不僅深通先天神數,還能神遊宇內,檢視魯達的前世今生,做出了非常準確的“預言”。而智真長老與趙員外的關係,也隱約能夠讀出趙匡胤發跡時的描述。
歷史記載中,是和尚饋贈了趙匡胤,而不是趙匡胤施捨了襄陽僧寺。但是,趙匡胤得國後,一反柴世宗滅佛(“三武一宗”)的做法,推行“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宗教政策,這不就是最大的施捨嗎?
然而,這個“趙員外”卻沒收了佛教七寶,還於宣和元年(1119年)下革佛詔革佛,與祖上的做法完全相反。魯智深大鬧五臺山,其實就是反映的這段歷史。有關魯智深大鬧五臺山的事,綠野老道寫了很多文章,專門解讀了這段故事就是發生在宣和元年的二月——施耐庵真實的反映了歷史。
後來,魯智深反叛,這才發生了打死鄧龍,奪佔了寶珠寺,討回了佛教七寶的故事。
魯智深為什麼只打死了一條龍毫無疑問,鄧龍隱喻的就是趙員外,趙員外隱喻的當然是宋徽宗,趙家官兒嘛。宋徽宗這條龍,豈不就是“昏鄧鄧”的龍嗎?那麼,二龍山明明寫的是兩條龍,為何魯智深只打死了一條龍呢?
卻說魯智深、楊志以曹正的計策,打死了鄧龍,魯智深便吩咐小嘍囉把鄧龍的屍體抬到山後燒化了。這就暗示了鄧龍原來也是個和尚,魯智深給予了鄧龍應有的尊嚴,保持了佛家弟子的身份。
施耐庵為何要把這一條“真龍”寫作和尚呢?還是因為宋徽宗下革佛詔革佛這件事。
宋徽宗以道教歸化、異化佛教,自己則稱上帝(玉帝)的長子,冊己為“道君皇帝”。說白了,宋徽宗自己把自己當成了出家人。和尚道士不分,這條“昏鄧鄧”的龍便做和尚燒化了罷。燒化了不僧不道的鄧龍,意味著宋徽宗革佛運動的終極,並不是說魯智深打死了宋徽宗。
以智真和尚對魯智深的預言,花和尚將做到皇家大寺院的住持方丈,得到與智真、智清相同的“正果”,五臺山自智真以下的僧人都沒有魯智深的正果——“汝等皆不及他”。其實,寶珠寺就隱喻了皇家寺院,這座寺院原本就是“二龍”的。
那麼,魯智深將成為哪家皇家寺院的住持方丈呢?毫無疑問,就是東京大相國寺。但是,魯智深的“正果”絕不是宋徽宗給的,做大相國寺的住持方丈,應當是宋欽宗所為。書中也是這麼寫的,花和尚第一次去大相國寺,只是做了看菜園子的,連個職事僧人都沒做到。最後,還因為救林沖而被宋徽宗的寵臣趕走了。
說魯智深得宋欽宗所封,做了大相國寺的住持方丈。所以,魯智深的正果,其實還涉及《水滸傳》中的“白龍”。
話說梁山好漢劫法場,晁蓋招呼山寨頭領跟在黑大漢李逵後面往城外殺,李逵卻把大家帶進了白龍廟。白龍,就是指的宋欽宗。趙桓生於1100年,這一年農曆干支庚辰,就是一條白龍。“白龍廟”,說的是宋欽宗做皇帝的廟堂。“居廟堂之高”,廟堂說的就是朝廷。
江州劫法場,是後來宋徽宗鎮江謀反的預寫,從此之後,梁山好漢以宋欽宗為“聖主(宋江所言),一百單八將”“替天行道,保境安民”,抗金保國,為國盡忠。宋欽宗短暫的執政時期,全部是抗擊金兵的歷史時期,梁山好漢改弦更張,“保境安民”,就是“替天行道”的大英雄。
於是,魯智深有可能以戰功而得正果,期間,便會做到大相國寺的住持方丈。
所以,“二龍”並不都是“昏鄧鄧”的龍,“打死”一龍,卻追隨另外一條龍。這也是宋江一邊與宋徽宗作對,不斷攻打宋徽宗的官府,打死宋徽宗的國舅,一邊又期待“聖主”降恩的矛盾之處。
當然,魯智深的“正果”遠非止此,另一條屬龍的“真龍”還將成就花和尚更大的“正果”,收穫更大的功名。這件事超出了本回答的範圍,擱下不講。
總而言之,《水滸傳》中所有的“龍”都是隱喻的“真龍”。不看不像,越看越像。
-
3 # 禁街虎1
大大小小六條龍。
入雲龍公孫勝,九紋龍史進,混江龍李俊,出林龍鄒淵,獨角龍鄒潤,還有出洞蛟童威。
先說說鄒家叔侄,鄒淵鄒潤佔據登雲山,雖然沒有前途,可也衣食無憂。小打小鬧,湊合著過日子,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挺好。
九紋龍史進,做少爺不成,做土匪不行,跟著宋江上梁山卻落得身死。
混江龍李俊,暹羅國王,自主經營,人間真龍,出洞蛟童威就跟著李俊混,也算是飛黃騰達。
最後說說公孫勝。龍者,能顯能隱,能大能小,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最主要的是能呼風喚雨,而公孫一清就能做到這些。所以六龍之中,公孫勝最符合龍的形象。
-
4 # 使用者白剛
九紋龍史進、入雲龍公孫勝、混江龍李俊、出洞蛟童威、翻江蜃童猛。真實的歷史是宋江等三十六人梁山聚義,史斌做了皇帝,後來被鎮壓。史斌就是九紋龍史進的原型人物。《水滸後傳》裡的混江龍李俊做了暹羅國皇帝。
-
5 # 覺醒207580216
入雲龍公孫勝、九紋龍史進、混江龍李俊;還有“兩條龍”不值一提。然而真正像龍的非公孫勝莫屬了,呼風喚雨法術高強。
-
6 # 攀登的岩羊
真龍誰也沒見過,在水滸傳中,被稱真龍只有一個,就是宋徽宗,被譽為真龍,其餘都是外號,最像的是混江龍李俊,也稱了王,成為一條龍,其次是神龍見頭不見尾的入雲龍,有道行,神出鬼沒,附合些龍的特徵。
-
7 # 老夫常談
水滸傳中有5條龍,分別是:入雲龍公孫勝、九紋龍史進、混江龍李俊、出林龍鄒淵、獨角龍鄒潤。公孫勝道法高強,能呼風喚雨,到象是天上的龍,複合入雲龍的混名。混江龍李俊在水裡的功夫了得,武藝也高強,象是水裡的龍,稱為混江龍也不虛。
題主所問的可能是水泊梁山108人中幾人有龍的綽號。回答是一共有五條龍,詳情如下:
這是個道人。作為出家人,本應六根清靜遠離紅塵,可他卻莫名其妙地弄了件事——聽說生辰綱的訊息後,千里迢迢從河北薊州趕到山東晁蓋的家裡,攛掇晁蓋劫取這筆不義之財。
上梁山後,由於他會法術,坐上了第三把交椅,進入了名副其實的領導層。別人上山都把母親接來享清福,可他偏不,三天兩頭以探母為藉口,下山一去就不回還。等到需要他的時候,還得下山去找,他又以照顧母親或師傅不允為藉口,扭扭捏捏不願回來。
在梁山,他只是施行了幾次法術,其它毛事不管。南征方臘之前,他終於徹底脫離隊伍,飄遊而去了。
這是個剛烈的小夥子,脾氣秉性和魯智深武松都處得來。身上剌著九條飛龍,故有九紋龍之名。在《水滸傳》中他第一個出場,大鬧史家村之後就踏入了江湖,後在少華山落草,當上了大頭領。最終還是接受魯智深和武松的邀請,歸順了梁山,名列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之列。
這傢伙是潯陽江水上一霸,前階段死心塌地跟隨了宋江,上梁山後成為水軍大頭領,竟然領導了山寨元老阮氏三雄。不過,他最後還是背叛了宋江。南征方臘之後,在回京封功授祿之前,他詐稱有病,領著童威童猛兄弟倆跑國外去了。據說混得還不錯,當上了一國之君,童氏兄弟也跟著借了光。
以上就是水泊梁山的五條龍。顯而易見,所謂的龍,不過是綽號起的響亮,離魯智深武松等雖然沒有龍的名號,卻龍騰虎躍不可一世的人物,還差得很遠。
如果問這五條龍當中誰最像真龍,就只有九紋龍史進莫屬了。因為史進不僅全身剌滿青龍,性體也是暴烈似火,為人行事果斷豪爽,帶有天不怕地不怕的龍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