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香姐逛歷史
-
2 # 魚曉夜談
貓耳洞——是一種特殊的輔助作戰工事。說起作戰工事,大家肯定會想起戰壕。在電視劇《亮劍》以及其他的戰爭片中,戰壕是一種常見的輔助作戰工事。但是戰壕也有它不利的方面,那就是修建戰壕需要一定的時間,而且戰壕面對炮擊比較吃虧。在解放戰爭時候,粟裕的軍隊遇到了國民軍,國軍大量使用美軍的榴彈炮,使我軍損失慘重,我軍費了好大的金所修建的戰壕,在榴彈炮的轟炸下很快就灰飛煙滅。針對這種情況,元帥讓戰士們挖小型的防空洞。小型防空洞修建的速度快,又能夠相對有效的防禦敵人的炮擊,等到敵人的炮擊結束後再出來和敵人拼命。
而越南又為何會使用貓耳洞呢?原來在二戰結束之後,越南已經開始準備獨立建國了,但是法國卻準備在這個地區實行新的統治,於是,越南就開始了9年的抗法戰爭。好不容易趕走了法國,沒想到美國卻不請自來了。1955年,美國撕毀了《日內瓦協議》,吳廷琰在美國的支援下建立了南越,越南再一次陷入了混亂的戰爭狀態。
越南軍隊從40年代中期就開始打仗,一直達到了70年代中期,先後和法國、美國軍隊作戰。這些國家的軍隊實力比越南軍隊強得多,擁有各種重武器,而越南是一個農業國,根本就沒有能力生產重武器。因此在戰爭中,越南軍隊儘可能與敵軍進行近距離作戰,讓對手的重武器沒有使用的價值。越南軍隊的步兵經驗豐富,對衝鋒槍、火箭筒、輕機槍等輕武器的使用非常熟練。在70年代末期,越南軍隊仍保留了喜歡近距離作戰的特點,發揮自己的火力優勢。
越南全國以山地、叢林和丘陵地區位置,越南軍隊作戰喜歡結合地理結構。例如在山區作戰,越南軍隊經常利用貓耳洞和堡壘襲擊對手。在叢林作戰中,越南軍隊喜歡佈置地雷,同時埋藏大量的竹籤子。越南軍隊喜歡使用榴彈發射器和迫擊炮,利用這些武器,在丘陵等地區作戰的時候,逐步壓制對方的火力。此外,越南軍隊在正面進攻的時候,經常派遣部隊側翼穿插,圍點打援、中間開花、聲東擊西等戰術經常使用。
越南戰爭中,美國支援南越,而蘇聯和中國支援北越,戰爭打的十分激烈。到後來美國準備從越南撤軍的時候,在離開越南時給南越留下了超過100億美元的武器裝備,想用這些東西給南越做武器繼續抵抗北越,但南越卻並沒有像美國希望的那樣堅守住,兩年之後越南就實現了南北統一。
終於,所有的戰爭都打完了。此時的越南軍隊,已經經過了30餘年的戰爭,打仗的能力保持在了一個高水平的狀態。加上蘇聯和中國所提供的武器以及繳獲的美軍裝備,越南的軍隊作戰水平可以說是響噹噹的厲害。並且,蘇聯為了自己的利益,開始支援越南。在此種種的“有利條件”下,越南開始狂妄地稱自己是“世界第三”。
-
3 # 小蔚觀世界
在以炮戰為主的戰鬥中,可以防炮的貓耳洞就特別的重要。
在中越邊境,中國大部分前沿陣地都是越軍犬牙交錯,不可能建立大規模的軍事作戰工事(雙方相距不過幾百米,製造大型工事需要時間很長,必然遭遇越軍 集中炮擊)。雙方的陣地都以中小的防炮洞為主。這種防炮洞是解放軍在六十年代研究的較新式野戰單兵防禦工事,也是中國研究的第一代野戰工事。
這些防炮洞比起北韓戰爭時期要先進一些!由當年的就地取材的簡單土木工事,變為以螺紋鋼、水泥、沙土包等物資建立的較為堅固的工事。它可以有效抵禦敵人的大規模炮擊,有效的保護士兵的安全。
貓耳洞裡面需要糧食、水、煤油和彈藥。糧食主要是壓縮餅乾和壓縮罐頭,體積小,不佔什麼地方,一次就可 以背不少上來。煤油一桶可以用很長時間,彈藥一箱幾百發也可以用很久。只有水體積很大,很大的一袋不過20升。人每天都要喝,一袋水也喝不了幾天。解放軍後勤部門,努力讓貓耳洞人均日供水量提升到一點五升(當然這不是飲用水,還包括做飯的用水),可惜始終沒有能夠達到,大部分貓耳洞裡面都嚴重缺水。
士 兵也是人,他們也有正常人的基本需求,不可能每個人都是超人。美國軍事條例規定,如果沒有正常補給,基層指揮官有權不向上級彙報就放棄陣地,不會受到軍事 處分。中中國人和美中國人同樣都是人,如果單單從身體條件來說,歐裔白人為主的美中國人可能還要好一些。我們不能要求我們的士兵為祖國獻身的情 況下,還要接受正常人無法忍受的痛苦。畢竟他們已經願意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我們還能要求更多的嗎?
不要看貓耳洞不起眼,這是一個技術活。必須挑選硬度可靠的地方挖掘,如果土質太軟,被炮火一轟,裡面的官兵可能會活埋。而且洞口不能太大,否則就是活靶子。越南軍隊非常善於學習,在50年代的抗法戰爭中,由於法國軍隊的火力很猛,越南軍隊也逐漸學會了貓耳洞。越南這個國家多山地和丘陵,而且喀斯特地貌很常見。這樣的環境下,非常適合挖掘貓耳洞。大的貓耳洞可以住下10多人,小的只能住兩三人。
-
4 # 路之意
貓耳洞是越南人找咱們學的,在當年的老山陣地,咱們智慧的解放軍大量使用“貓耳洞”作為防禦工事。越南軍隊有樣學樣,也開始搞“貓耳洞”最早的貓耳洞其實是“地下排水設施”,抗日戰爭時期,一向以戰術運用靈活著稱的桂軍、湘軍利用貓耳洞堅固、隱蔽的特點,改裝成了小型防炮洞,將貓耳洞這一民用建築,擺上了戰爭的舞臺。
越南的近代史越南的近代史,可以說是十分艱難的。19世紀中期以後,法國開始不斷的侵蝕越南,想要把越南作為自己的殖民地,作為宗主國的清朝也無法對越南進行幫助。就這樣,越南逐步的變成了法國的殖民地。 二戰的時候,法國被德軍用閃電戰的方式給消滅掉,但越南沒有結束自己的殖民生涯,又變成日本的殖民地了。
1975年,越南完成了南北統一。截止1978年,越南軍隊的總兵力已經超過了100萬,擁有50多個步兵師。即便是這樣,在戰爭期間,越南軍隊也會使用貓耳洞進行阻擊。不清理這些貓耳洞,就無法繼續推進。當時,越南北部的貓耳洞很多。住在貓耳洞裡並不舒服,由於氣候悶熱潮溼,很多官兵都換上了面板病。當時,很多官兵都是戴著鋼盔、穿著短褲,其他衣服根本不需要。由於空間狹小,貓耳洞裡的空氣質量很差。
貓耳洞的歷史說起貓耳洞,解放軍是發明貓耳洞的鼻祖。早在解放戰爭的初期,面對國民黨的優勢兵力,解放軍就通過挖貓耳洞作戰消滅的大量的國軍。戰士們挖小型的防空洞,小型防空洞修建的速度快,又能夠相對有效的防禦敵人的炮擊,等到敵人的炮擊結束後再出來和敵人拼命。
貓耳洞中的生活是極其艱苦的,但是就是這種悶熱潮溼的貓耳洞,極大的減少了人員的傷亡。從八十年代末期開始,解放軍逐步用新式的半永久野戰工事取代傳統的貓耳洞,這些新興工事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貓耳洞的惡劣條件。
不要看貓耳洞不起眼,這是一個技術活。必須挑選硬度可靠的地方挖掘,如果土質太軟,被炮火一轟,裡面的官兵可能會活埋。
1978年越南為何普遍使用貓耳洞?1978年時的越軍處於戰鬥力的鼎盛時期,一方面獲得了大量的中國蘇聯的軍事援助,同時繳獲了南越國軍的大量武器裝備,當時號稱世界第三軍事強國。而且越軍的各級指揮人員都受過中國軍校的正規訓練,在構築防禦工事時,非常注意選擇射界開闊,便於隱蔽的地點,在這些地方構築非常隱蔽的火力點。
作為一支正規軍,在構築防禦工事的時候都是會構築各種隱蔽部,對於越軍也不例外!
總結:很多士兵因為在貓耳洞當中所得的面板病,使得自己長年以來深受折磨,由此看來,這種惡劣條件當中,依舊能夠堅持下來的士兵,的確很不錯。但是即使它有這些劣勢也只是一方面,我們更多的應該考慮到,這個貓耳洞在中越戰爭之時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
5 # 山外山FJH
貓耳洞這種防空洞,它的形狀和貓的耳朵很像,所以就有了貓耳洞的這樣一個比較萌的稱呼。
而在中越對峙的過程之中,兩軍由於需要進行的是近距離戰鬥,所以貓耳洞就成了最好的戰鬥工具。最重要的是貓耳洞建立並不需要大量的時間和人工,只需要短短的一些簡單的磚頭就能夠打造出來,可謂是專門為炮擊戰所準備的。
當然這個貓耳洞,之所以能夠給我們帶來如此深刻的印象,就是因為在中越的邊境之上,由於地形的限制,所以使得這些天然溶洞成為了最佳的貓耳洞,只需要稍作修改就能夠拿來使用。
由此看來,在這個軍事防禦戰當中,利用這些貓耳洞,可以使得自己在其戰鬥當中,獲取一定的先機。
它不僅能夠儲存戰鬥實力,還可以儲存一些乾糧,所以在這方面,可謂是與戰士共同進退的好夥伴。
但是在這個貓耳洞當中,也依舊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說裡面的條件有時候會相對較為簡陋。
由於貓耳洞的製作相對較為簡陋,所以就容易出現空間相對較為狹小,使得人身手施展不開,以及洞內的氣味難聞,臭氣熏天。
最重要的是,貓耳洞的士兵數量,相對較多的時候,還有可能因為潮溼的原因,而容易得一些面板病。
很多士兵因為在貓耳洞當中所得的面板病,使得自己長年以來深受折磨,由此看來,這種惡劣條件當中,依舊能夠堅持下來的士兵,的確很不錯。
但是即使它有這些劣勢也只是一方面,我們更多的應該考慮到,這個貓耳洞在中越戰爭之時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
6 # 南疆1979
貓耳洞是一種很淺的洞,在崖壁上挖掘,供人員藏身和物資放置。這是野戰陣地防禦工事的一種。越南軍隊的野戰工事除了貓耳洞之外,還包括輕武器射擊掩體和輕型隨伴火炮發射陣地,各級觀察哨、觀察所,以及人員掩蔽部。
比如一個步兵連就需要構築衝鋒槍射擊掩體36至72個,火箭筒射擊掩體9到18個,各種機槍射擊掩體12到15個。
-
7 # 歷史探祕君
首先,我們來說說貓耳洞是幹什麼的,貓耳洞是專門來躲避敵軍炮擊的,很顯然,這在戰場上其很好的保護作用。
為什麼百萬軍隊還要使用貓耳洞?這個問題確實是個偽命題,難道人數多就不用躲避敵軍的炮擊了嗎?要知道,戰場上,我們要做的就是減少軍隊傷亡,而躲進貓耳洞就是減少傷亡的方法。
為了直接的闡述我的觀點,我直接闡明在戰場上使用貓耳洞的優勢。
當然這個貓耳洞,之所以能夠給我們帶來如此深刻的印象,就是因為在中越的邊境之上,由於地形的限制,所以使得這些天然溶洞成為了最佳的貓耳洞,只需要稍作修改就能夠拿來使用。
它不僅能夠儲存戰鬥實力,還可以儲存一些乾糧,所以在這方面,可謂是在戰場上最有優勢的地方。
而歷史上不止越南會使用貓耳洞。在中國抗戰時期,我軍戰士大多使用貓耳洞躲避炮擊,與敵軍進行交戰。綜上分析,貓耳洞並非人數多而不用,他用在戰場上,有發揮它重要的作用。
-
8 # 明清筆記
我覺得題主可能對越南軍隊有一些誤解,在1978年的時候,越南軍隊即使擁有百萬人馬,也要使用貓耳洞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我們要看一看這百萬人馬是個什麼性質?1978年的越南百廢待興,工業不振,這個時候卻還要打仗!這1978年的百萬人馬真正能用的可能也就幾十萬,說百萬人麻,那個真的純粹是用數量來湊質量,真的打起來不夠用。需要注意的是,1978年的越南人扣也就5千多萬其中都是貧民。
貓耳洞是什麼?其次,我們來看一看貓耳洞,貓耳洞是一種防禦軍事的工具,其實就是在山裡挖山洞,只是形狀像貓耳,所以又名貓耳洞。
兩軍對峙工業落後,註定的防禦工事修建不可能太快,很簡單,你連挖掘機都沒有,你怎麼修建防禦工事對吧?再加上中越兩軍,邊境是在太近了,也決定了你不可能大規模修建軍事防禦!
因為貓耳洞簡單便捷,而且可以就中越兩邊的地形就地取材,直接挖就可以用了。所以貓耳洞作為非常普遍的一種防禦軍事的工具,出現在了中越邊境上。
因為需要特別註明的一個軍隊百萬人馬跟使用貓耳洞,其實沒有直接的聯絡。你兵強馬壯,你也要防禦對吧?打仗不可能是你百萬人馬進攻就完了,你還要防禦,而防禦當時普遍使用的工具就是貓耳洞。所以越南有百萬人馬跟他要不要防禦兩回事,所以哪怕越南即使有百萬人馬,他一樣要使用貓耳洞!
-
9 # 漩渦鳴人yy
一般來講,防禦工事修的越大越好,越齊全越好,一旦遭遇到敵方的暴擊或者攻擊的時候,利用防禦工事可以與敵人進行周旋拖延,這一點在當時的抗美援朝戰役期間就已經得到證明,上甘嶺戰役之中,我志願軍士兵就是憑藉著龐大複雜的土工作業,把當時擁有先進武器。彈藥可以用富裕來形容的美軍部隊拖死在了上甘嶺。
但是呢,凡事都有例外,如果說大型的永背公式一旦出現在前方的炮軍火力範圍之內,那那就很有可能會有麻煩,因為你的大型泳背公式不可能做到完全隱祕行蹤,在這種情況之下你需要一種小型的公式來代替大行宮是防止士兵遭到炮擊,但與此同時又需要將這些前沿觀察哨的士兵給藏匿起來,因此在極端的條件之下誕生了這種貓耳洞。
其實說起這個貓耳洞,它與其說是一個洞倒還不如說是一個隧道,只不過這個隧道特別的窄,他只負責一個或者是幾個人進出,否則多餘的人手無法在洞裡面展開。
土工作業一向都是我解放軍士兵的優勢所在,抗美援朝期間土工作業就是我志願軍士兵手中的一張王牌,在這情況之下越南發生了內戰,而中國和前蘇聯支援的是北月,所以本月自然向我們國家學習和取經,在這種情況之下,中國將一定的游擊戰的戰術,包括各種土工作業的方式都告訴了越南人越南在。實戰的基礎之上開始了自己的土工作業的研究,雖然無法明確這個越南軍隊究竟是什麼時候學會的這個貓耳洞,但是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對越反擊自衛戰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面,越南軍隊和我解放軍士兵在當時的邊境地帶就大量的修築這種貓耳洞,進行互相之間的滲透觀察。
首先第一點,這種小型的工事很容易被破壞掉,有人就會說了,這種小型的公式不就是為了防止被別人破壞,所以才見到出來的嗎?防止被別人破壞和容易被破壞,這是兩個概念,這種小型的工事之所以不容易被別人破壞,是因為它的隱蔽性,可一旦被別人找到中炮的威力砸在這種工事的頭上,那誰都扛不住。
這種貓耳洞它的修建是依靠著一些簡易的磚頭或者沙袋堆砌起來,並且派遣工兵把這個洞給挖通的,這就導致了一旦發生爆炸或者是類似於敵方炮擊的事件,那這種貓耳洞破壞就很容易了。
很多士兵藏身於貓耳洞的時候遭到敵人炮擊,結果被埋葬在貓耳洞之中,白白葬送了生命。
當然這不是最危險的,最要命的是貓耳洞裡面那種惡劣的生存環境,比如說溼氣,又比如說這個生物問題。
祖國的邊境地帶,尤其是南方的邊境地帶,一向都是以溼氣重,而且各種各樣有害生物較多著稱,比如說蚊蟲,螞蟥,甚至於躲在地裡面的老鼠,這些東西都會對藏身於貓耳洞動手腳施展不開的士兵造成損傷。
而且這種洞穴裡面溼氣太重。士兵藏身於其中最容易受到這種溼氣的影響得面板病,一般來講對於普通的士兵他很難在裡面堅持太長的時間,而如果真的有硬性的作戰指標要求士兵在這裡面長時間的進行觀測和監事的話,則要求該市並不允許發出任何聲音,不允許有太大的動作造成響動引起敵人的注意,而這樣的事並長時間的在這種洞穴裡面待著,最終造成結果就是士兵普遍患有面板病。
這種矛盾是很多士兵的噩夢,但為了戰爭的勝利又必須得有士兵做出自己的犧牲,畢竟此時期中國的各項的軍工產業仍然還是用底子薄來形容,尤其是在一些特種作戰的領域,比如說偵查反偵查或者是情報蒐集等等方面,都明顯落後於當時的國際大局觀,所以需要這種原始簡便,但是效果卻明顯的這種土工作業來滿足我方的作戰需求,所以這些為國作戰的士兵才是真正最可愛的人。
-
10 # 貓眼觀史
說到現今的越南,很多人能夠想到的是,越南的發展速度相對較為緩慢。
其實這與越南解放的時間有著一定的關係。越南雖然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但是它的近代史,可謂走得最為困難,要不是有著諸多的人對它的幫扶,相信至今,它還是會向中東地區的某些國家一樣,處在戰亂當中。
在19世紀中後期,法國開始侵佔越南,想要將其作為自己的殖民地。
而當時的清王朝不能夠幫助自己的附屬國,使得越南最終成為了法國的後備資源。
等到越南好不容易從法國的手中逃離出來,卻又陷入了二戰當中的日本殖民地。
由此看來,越南的確是一個相對較為悽慘的角色,而在二戰結束後,法國又開始對此地有了新的想法。
所以打了9年的抗法戰爭,使得越南內耗相對較為嚴重,然而沒有想到的是,對外的戰鬥剛剛結束以後,內部戰爭又重新被挑起,南北之間的爭鬥從未停歇。
當時的國際形勢相對較為複雜,越南分為南和北兩方,而不同的力量支援,使得國內有了長達20年的內部戰爭。
其中中國與蘇聯方支援的是越北,而美國則是根據自己的利益需求,支援了南越,想要利用南越統一整個越南,使其成為自己的殖民地。
但最終的結果是美國無奈之下只能夠選擇撤兵,不過走之前卻也給越南軍隊,留下了精良的武器。
在一場戰鬥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武器資源,以及留存自己的實力,而戰鬥工事上最能夠被人們記起的,肯定是戰壕這類,在電視劇當中出現較多的工事。
其實在戰鬥場面最為激烈之時,戰壕給我們帶來的其實並不僅僅是優勢,反而是因為它的弊端會讓很多士兵喪命。
比如說戰壕它需要較長時間修建,而且在面對長槍短炮的攻擊之下,很有可能會將人埋葬於戰壕之間,使得戰壕成為自己的墳墓。
為了能夠解決這個戰壕上的劣勢,所以當時的元帥們想到了製造小型防空洞,使自己能夠更快速的防禦敵人對自己的炮擊。
1978年越南軍隊擁有百萬人馬,為何普遍使用貓耳洞?
這種防空洞我們在電視上見到的也相對較多,它的形狀和貓的耳朵很像,所以就有了貓耳洞的這樣一個比較萌的稱呼。
而在中越對峙的過程之中,兩軍由於需要進行的是近距離戰鬥,所以貓耳洞就成了最好的戰鬥工具。最重要的是貓耳洞建立並不需要大量的時間和人工,只需要短短的一些簡單的磚頭就能夠打造出來,可謂是專門為炮擊戰所準備的。
當然這個貓耳洞,之所以能夠給我們帶來如此深刻的印象,就是因為在中越的邊境之上,由於地形的限制,所以使得這些天然溶洞成為了最佳的貓耳洞,只需要稍作修改就能夠拿來使用。
由此看來,在這個軍事防禦戰當中,利用這些貓耳洞,可以使得自己在其戰鬥當中,獲取一定的先機。
它不僅能夠儲存戰鬥實力,還可以儲存一些乾糧,所以在這方面,可謂是與戰士共同進退的好夥伴。
但是在這個貓耳洞當中,也依舊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說裡面的條件有時候會相對較為簡陋。
由於貓耳洞的製作相對較為簡陋,所以就容易出現空間相對較為狹小,使得人身手施展不開,以及洞內的氣味難聞,臭氣熏天。
最重要的是,貓耳洞的士兵數量,相對較多的時候,還有可能因為潮溼的原因,而容易得一些面板病。
很多士兵因為在貓耳洞當中所得的面板病,使得自己長年以來深受折磨,由此看來,這種惡劣條件當中,依舊能夠堅持下來的士兵,的確很不錯。
但是即使它有這些劣勢也只是一方面,我們更多的應該考慮到,這個貓耳洞在中越戰爭之時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回覆列表
貓耳洞指在溝壕、土坡的側壁掏一個可以棲身的洞。洞口應開設在土質好的陽坡、背風處,儘量避開陰坡、風口。貓耳洞的防寒效果很好,通常洞內溫度可比洞外高12~20℃左右。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解放軍曾大量挖掘貓耳洞。
貓耳洞中的生活是極其艱苦的,但是就是這種悶熱潮溼的貓耳洞,極大的減少了人員的傷亡。從八十年代末期開始,解放軍逐步用新式的半永久野戰工事取代傳統的貓耳洞,這些新興工事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貓耳洞的惡劣條件。
在電視劇《亮劍》以及其他的戰爭片中,戰壕是一種常見的輔助作戰工事。但是戰壕也有它不利的方面,那就是修建戰壕需要一定的時間,而且戰壕面對炮擊比較吃虧。在解放戰爭時候,粟裕的軍隊遇到了國民軍,國軍大量使用美軍的榴彈炮,使我軍損失慘重,我軍費了好大的金所修建的戰壕,在榴彈炮的轟炸下很快就灰飛煙滅。針對這種情況,元帥讓戰士們挖小型的防空洞。小型防空洞修建的速度快,又能夠相對有效的防禦敵人的炮擊,等到敵人的炮擊結束後再出來和敵人拼命。
每一代貓耳洞沒有任何構工器材的,只是在山坡上水平挖進了個1米多深的洞,然後向左右兩側各挖一個耳洞,防止子彈或是彈片傷及。這樣的洞只有1米多高,左右不足1米深,人只能蹲在裡面,睡覺也只能坐著。一般2個人一個洞,戰鬥間隙一人休息一個警戒。戰勢緊張時,一連個把月不能出洞,你想像的出是種什麼滋味嗎?
第二代貓耳洞
第二代貓耳洞是在山坡上挖一個1米寬,1.5米深,近2米長的長方形坑,然後用波紋鋼搭建一個弓形掩體,再用土掩埋,頂部用化纖袋裝上土覆蓋3至5層。在這樣的貓耳洞雖然站不起來,但總可以躺平了休息,也更安全。如果下起大雨裡邊可就成洗澡堂了,有時只能墊上彈藥箱,蓋上塑料布睡覺。
在雲南前線,我們生活居住的地方因其形狀像貓耳,所以叫“貓耳洞”。我們剛接管陣地時,條件是很艱苦的。記得一次下大雨,山上的雨水從我的貓耳洞縫隙中流過。早晨醒來我的解放鞋和泡沫拖鞋全部隨雨而去。後來,看過風水,選好窩址,請領構工材料,大興鋼土,建造了我的兔洞。雖然只能放下多半個床板,但有書架、電話、應急燈、收錄機--絕對屬豪華的那一種。
在這裡我要宣告一下,貓耳洞裡是沒電的,我們用的是電臺的13.5V疊伏電池,1.5X9=13.5伏。我的應急燈為-12V,可以用一整塊;收錄機是6V,在中間插根釘子,用4疊就可以了。怎麼樣,夠奢侈吧。
越南全國以山地、叢林和丘陵地區位置,越南軍隊作戰喜歡結合地理結構。例如在山區作戰,越南軍隊經常利用貓耳洞和堡壘襲擊對手。在叢林作戰中,越南軍隊喜歡佈置地雷,同時埋藏大量的竹籤子。越南軍隊喜歡使用榴彈發射器和迫擊炮,利用這些武器,在丘陵等地區作戰的時候,逐步壓制對方的火力。此外,越南軍隊在正面進攻的時候,經常派遣部隊側翼穿插,圍點打援、中間開花、聲東擊西等戰術經常使用。
所以貓耳洞是十分適合越南軍民來打游擊戰鬥的,除了易躲藏,還有施工快,可以有效的避免敵軍火力群的襲擊,更可以隨時隨地發起突襲,軍民都可使用等優點,所以在當時大範圍使用貓耳洞作為戰鬥基礎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