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279463387830663

    一、對於教育者而言:

    1【有教無類】不論賢愚貴賤,都要一視同仁加以教育

    子曰:“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

    2【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志趣、能力、資材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

    3【循循善誘】要有步驟地引導教育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論語·子罕》

    4【誨人不倦】教育別人時要耐心不知倦怠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述而》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論語·述而》

    二、對於受教育者而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論語·衛靈公》

    【敏而好學】聰敏勤勉而好學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公冶長》

    【學而不厭】勤奮學習而不厭倦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述而》

    【不恥下問】虛心好學,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恥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公冶長》

    【發憤忘食】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記了

    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默而識之】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述而》

    【舉一反三】由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它許多事情,形容由此知彼,觸類旁通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聞一知十】聽到一點就能悟出許多,形容關於類推

    “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論語·公冶長》

    【欲速不達】太過急躁,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一以貫之】用一個根本性的事理貫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

    【溫故知新】溫習學過的知識會有新的體會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論語·子張》

  • 2 # 使用者892440269560856

    事蹟和成就: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主張”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德治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謂“禮治”,即遵守嚴格的等級制度,君臣、父子、貴賤、尊卑都有嚴格的區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歐陽春的師父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