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88
回覆列表
  • 1 # 歷史風物誌

    先秦時期的“王”是天子的稱號,就是後面的皇帝,所以那時候的王不是王爵,如商朝時期的紂王,王之下就是西伯侯姬昌這類侯爵。周朝後期諸侯國中楚國楚武王開始稱王,其他諸侯國紛紛效仿,這個時候的王和周朝時期及秦朝以後的王爵也不是一回事。秦、漢時期雖然把天子稱為了皇帝,但王爵依舊沒有出現在這兩朝使用的二十個等級爵位系統中,但漢朝後面恢復封國制度,出現諸侯王,而這時候的王爵名稱基本就以封國國名、地名為名號,如齊王、楚王、吳王、淮南王、燕王,如韓信便曾封為異姓齊王。

    漢朝開始後至明朝基本上都是以春秋時期的國名為爵位名號,而且因為春秋時期“秦、晉、齊、楚”四國比較強大,所以一般這四個國名為名號的王爺地位最為尊貴,隨後就是魯、趙、魏、樑、鄭、燕、代、陳、韓、宋、吳、越、蜀。除了這些歷史上出現的國名之外便是一些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地名,如肅州的肅王、相州的相王、長沙王、中山王、成都王等等。宋代一段時期內,皇帝用過的王爵名號一般是不再下封的,如宋太宗用過的趙王、晉王、宋真宗用過的韓王、襄王。而明朝我們知道的一些王爵名號實際上是他們死後在名號中加入了諡號組合而成的,如朱元璋的兒子朱樉生前受封秦王,死了之後的諡號是憨,所以也叫他秦憨王,其中原因是因為秦王的王爵是要傳下去,各個都是秦王,也需要區分一下的。

    參考資料:《玉海》

  • 2 # 看我的人都發財

     正一品:攝政王

      從一品:聖王爺

      側一品:尊王爺

      正二品:晉王爺

      從二品:御王爺

      側二品:王爺

      正三品:固倫尊親王

      從三品:和碩尊親王

      側三品:恭賢尊親王

      正四品:固倫親王

      從四品:和碩親王

      側四品:恭賢親王

      正五品:晉杴親王

      從五品:銘欽親王

      側五品:賢怡親王

      正六品:恭親王

      從六品:仁親王

      側六品:宣親王

      正七品:穆親王

      從七品:莊親王

      側七品:景親王

      正八品:孝親王

      從八品:睿親王

      側六品:賢親王

      正六品:怡親王

      從六品:親王

  • 3 # 伯虎42

    “王爺”——這個對於中華歷代王朝宗室最高等級男性成員(除皇帝外)的稱呼主要是盛行於清代,而且是相當口語化的稱謂。雖然在明代中晚期宮廷內中就有了“皇爺”(稱呼皇帝)、“小爺”(稱呼太子)這種尊稱,市井小說中也有了“某某爺”的稱謂,但是終明一代,朝廷及官員都是用“某王殿下”、或者“殿下”來稱呼被封授王爵的宗室高階成員,平民百姓中也沒有“某王爺”這種稱謂。朝廷及地方官府正式文書上則一律以“某王”註明,如果涉及先代諸王,則以王號加諡號稱呼,如“秦慜王”、“寧靖王”、“興獻王”等。

    由於各國諸侯在封地內享有絕對統治權,並擁有對封國土地和人口的排他性所有權,所以經過數百年不斷的兼併擴張作戰,一部分諸侯的實力越來越強大,以至於到了可以威脅周天王,自立為王的地步。

    周桓王十六年(前704年),楚國國君熊通自加王號,並追諡去世的兄長熊眴為“楚厲王”。熊通是春秋時期第一個公開稱王的諸侯國君,其死後被追諡為“楚武王”。(徐國徐偃王稱王早於楚武王,不過沒有延續下來,後世歷代徐國國君都自稱徐子。)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國依次消滅其餘六國,統一天下。秦王以“功蓋三皇、德兼五帝”自誇,於是改尊號為“皇帝”,廢棄王號。同時,改分封制為郡縣制,以流官治理地方,皇子不再實土就封,也不授予王號。秦代因此沒有封王的情況。

    至秦末天下大亂時,原山東六國舊貴族及新興的義軍首領們為顯示正統傳承及凝聚人心,紛紛稱王。漢高帝滅西楚代秦建漢後,為了穩定國家、封賞功臣,分封了大量同姓及異姓王,建封國於四方。這時候的王爵還沒有高低之分,一律為諸侯王,即國王。

    兩漢、魏晉沿襲相傳,宗室封爵制度也一併傳承。至晉武帝於泰始元年(265年)代魏稱帝、建立晉朝後,大封宗室,其中叔父司馬伷被封為東莞郡王,這是“郡王”的稱呼第一次出現在中華歷史上。至此,王爵細分為王(國王)、郡王兩等,但是彼此的差別和儀制俸祿車馬服飾待遇尚不明顯。南北朝時期,各國基本都遵循這一制度。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隋代周而立,隋文帝更定了宗室制度,宗室爵位九等,為國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侯、伯、子、男。其中王爵為國王、郡王兩等。隋煬帝時只保留了王、公、侯三等,其餘六等爵位廢除,並規定了皇帝之叔伯、兄弟、皇子封授國王(親王)的制度。

    唐武德元年(618年)李淵建唐,宗室制度在唐代得到進一步加強。唐制:皇帝兄弟、皇子封親王,親王承繼子封嗣王,親王餘子中有功勞者或者皇帝特別加恩者封郡王,其餘封國公。皇太子所生諸子則一律封郡王(皇太孫除外)。

    有唐一代,異姓封王者非常多(集中在中後期),這是由於唐代政治鬥爭複雜嚴重,中後期又長期處於藩鎮割據局面,所以朝廷多對建立功業的功臣加以晉封王爵的獎勵,以激勵他們為朝廷效力(當然,安祿山、朱溫等反賊也有授王爵,這裡就不多解釋了)。不過除了唐初的吳王杜伏威以外,其他的異姓王都是郡王級別,例如汾陽王郭子儀。

    經歷五代亂世後,宋太祖於建隆元年(960年)建立宋朝,宗室封爵制度一依唐制,不過也有修改,王爵分王(親王)、嗣王、郡王三等。宋代宗室爵位沒有太多實際意義、也沒有過多的物質利益,和官員封爵幾乎混同一體(除了最高級別的親王以外)。而嗣王一級更是幾乎虛置,兩宋三百年間,一共才封授了四位嗣王,算是極為特殊的王爵了。與唐朝一樣,宋代異姓功臣獲得郡王封號的概率也非常之高。

    遼、金、西夏、元等少數民族政權,在封爵制度上照搬中原制度,但是對於王爵的封授不是很嚴謹和很規整,大量的異姓被授予國王(親王)爵位,由此而帶來的政治動盪也十分常見。

    之後帝系傳承、宗人繁衍,而大而美的封國名稱已經用完,所以中後期明代親王封號則以美號為主,如:榮王、興王、景王、福王等。

    清崇德六年(1636年),清太宗更改國號為“清”,釐定了宗室封爵制度,分為九等:一和碩親王;二多羅郡王;三多羅貝勒;四固山貝 子;五鎮國公;六輔國公;七鎮國將軍;八輔國將軍;九奉國將軍。開國時期諸事草創,所以爵位制度沒有過多細分,名號時常更改。而且王爵只加美號,不加前代國名、府邑名,同時以等級直呼“某親王、某郡王”。

    順治六年(1650年),增加宗室爵位增加第十等“奉恩將軍”。乾隆十三年(1748年),清高宗頒佈“欽定爵表”,徹底完善了清代封爵制度。

    “王爺”這種口語化的稱呼,也是從清初開始流行,旗人好稱呼他人(或者自稱)為“爺”,久而久之,諸親王、郡王的稱呼也被引申為“某王爺”,長期潛移默化之下,即使到了現代,在影視文化作品中對於各朝王爵的稱呼絕大多數都是使用清朝的俗稱,稱其為“王爺”。

  • 4 # 万俟鈞溪

    王爺,封建時代尊稱有王爵封號的人。不一定是王公貴族出身。包括對國家和民族有貢獻的平民被授予稱號。爺就是一個爵位,“王”在秦朝以前是對諸侯和周天子的稱呼,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王就成為了一個爵位。漢朝開始,封皇子、皇帝兄弟為王。魏晉開始,王爵分為親王、郡王兩等,親王專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為皇太子之子的封號,後多用於分封節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王”分成兩等:親王和郡王,親王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名。在中國封建制度中,為王爵的第一等。西晉武帝封宣帝孫永為東莞郡王,始見郡王之稱。後世開始沿襲設定。隋爵分九等,郡王是第二等,位次於王。唐皇太子、諸王與親王之子承恩澤者皆封郡王。唐代時郡王為從一品,也是第二等,以後各朝代郡王也多為二等。宋宗室近親承襲,有皇帝特旨者封郡王。金、元沿置。清代時封爵第二等為多羅郡王,也稱郡王。至於官職,王爺是代表身份的爵位,說大可以比皇帝大,說小可以不如一個縣令。關鍵是看皇帝的信任、手上的權力,在漢朝,“王”其實就是一個諸侯國的皇帝,在自己的封地裡面,他比皇帝大。有沒有權力要看是什麼情況,在身份上,王僅次於皇帝,在權力上,就看皇帝讓他管什麼事情了,王爺掌管兵權的話,皇帝還要看他臉色呢。

  • 5 # 漂漂拳打死鬼

    一、古代王爺的封號

      1、最普遍的做法是根據封地來定封號,最大的是以地區或州的名稱來命名,如:齊王、蜀王、魏王等;其次是以郡縣來命名,如:淮南王、潁川王、陳留王等,漢朝、唐朝、明朝大都使用此種方法來命名,並且主要用於宗室。

      2、宋朝王爺似乎都是一個字的封號,如端王、賢王、瑞王、康王等,都是一些吉祥詞

      3、以功績命名的封號,大都用於外姓封王

      比較有名的:孔子的文宣王,姜太公的武成王(朱元璋廢除了武廟之後停止了祭祀),吳三桂的平西王等。

      二、王爺,封建時代尊稱有王爵封號的人。不一定是王公貴族出身。包括對國家和民族有貢獻的平民被授予稱號。

      三、歷代封號

      漢朝開始,封皇子、皇帝兄弟為王。

      魏晉開始,王爵分為親王、郡王兩等,親王專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為皇太子之子的封號,後多用於分封節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隋煬帝定製,以皇帝伯、叔、兄弟及皇子為親王,唐以皇帝兄弟及皇子為親王。清朝的王公貴族們。

      鄭樵《通志·職官略》:“北齊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馬上,非親王則在三公下。”又曰:“至隋煬帝唯留王公侯三等,餘並廢之。皇伯叔昆弟皇子,是為親王。”至唐“定製皇兄弟皇子為王,皆封國之親王。”

      自親王、郡王分設,一般一字王號為親王,兩字王號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子儀封汾陽王。

  • 6 # 奇奇怪怪志怪者也

    最普遍的做法是根據封地來定封號,最大的是以地區或州的名稱來命名,如:齊王、蜀王、魏王等;其次是以郡縣來命名,如:淮南王、潁川王、陳留王等,漢朝、唐朝、明朝大都使用此種方法來命名,並且主要用於宗室。

    2、宋朝王爺似乎都是一個字的封號,如端王、賢王、瑞王、康王等,都是一些吉祥詞

    3、以功績命名的封號,大都用於外姓封王

    比較有名的:孔子的文宣王,姜太公的武成王(朱元璋廢除了武廟之後停止了祭祀),吳三桂的平西王等。

    二、王爺,封建時代尊稱有王爵封號的人。不一定是王公貴族出身。包括對國家和民族有貢獻的平民被授予稱號。

    三、歷代封號

    漢朝開始,封皇子、皇帝兄弟為王。

    魏晉開始,王爵分為親王、郡王兩等,親王專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為皇太子之子的封號,後多用於分封節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南朝梁、陳封爵有親王。

    隋煬帝定製,以皇帝伯、叔、兄弟及皇子為親王,唐以皇帝兄弟及皇子為親王。清朝的王公貴族們。

    鄭樵《通志·職官略》:“北齊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馬上,非親王則在三公下。”又曰:“至隋煬帝唯留王公侯三等,餘並廢之。皇伯叔昆弟皇子,是為親王。”至唐“定製皇兄弟皇子為王,皆封國之親王。”

    自親王、郡王分設,一般一字王號為親王,兩字王號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子儀封汾陽王。

    清朝的王爺共有240多位,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將宗室封爵定為十二等級即和碩親王、多羅郡王、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恩將軍。和碩、多羅、固山都是滿語,和碩意為:一方,那麼和碩親王是王爺等級中最高的一等。清朝封爵方式有兩種:一是因軍功受封,為功封;一種因皇帝之後而受封,為恩封。按照制度,恩封的後代在承襲前人的爵位時要降一級,降至最後一個等級再襲。但清朝共有十二位王的後人,在繼承爵位時無需降級,作為皇帝對其功勞的賞賜,俗稱:鐵帽子王,即:世襲罔替,配享太廟。

  • 7 # 百科堂

    古代的王爺命名體制都是不一樣的 清代以前是以封地為稱號 清代以後取消了封地 ,就用果啊 忠孝節義這些詞代替。你要命名的王爺要設定在哪個朝代。

    古代王爺只是一個封號,代表一定尊貴的地位,並不是官職,光王爺這個封號並不能管轄事務,但卻有一定的朝廷奉祿。王爺的等級還有一定區別,如親王,郡王。親王一般只封皇帝的嫡親,郡王比親王低一級,只封皇帝的表親。但個別有大功的臣子也會封王,比如唐代的郭子儀,宋代的岳飛。封王制度在各個朝代有很大變動,拿唐代打個比方,一字王都是親王,如秦王,潞王,庸王,齊王等;二字王則是郡王,如淮安王,江夏王等。但漢代就不是這樣。清代皇族按地位從高到低稱乎一次是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

    但他的許多沒有特殊本事的兄弟,終老都只是最低限度的四品官。

    古代封王制度和官職制度很複雜,不同朝代的規矩不同。

  • 8 # 天晴愛睡覺

    古代的王爺一般是皇帝的兄弟,或者就是軍功貴族。

    名稱的話一般以封地名字來命名。

    比如說秦王,楚王,齊王,遼東王。臨川王等等;

    一字王比二字王權力大,因為管的地界更大。

  • 9 # 風再起時xx

    當看古裝劇時,你會發現,除了皇帝之外,還有很多皇帝的兄弟——各種各樣的王爺,但是每個朝代的王爺劃分等級都是不同的,一旦你聽到這個名字,你會覺得王爺就是皇室的人。但是起初,只要那些為王室和國家做出貢獻的人們有機會加冕為王爺,這個頭銜就不需要別的那麼多條件。例如,春秋戰國時期,有許多諸侯。但是到了西漢,劉邦太小心了,只允許那些姓劉的人當王爺,從那時起,形成了只有皇室的人才能成為王爺的規矩。

    顧名思義,一字並肩王,他的名字只有一個字,但它可以和皇帝並排,事實上,它只是一個王爺而已,但它被後人在影視作品中誇大了,為了表現人物的身份,只有通過這種方式去襯托。當然,皇帝不可能允許他們和自己並肩站立。面對這些有權力的王爺,皇帝最大的禁忌就是他們,畢竟就算是自己兄弟,還是有可能很早就被消滅掉。

    古代王爺的三種稱呼:一字並肩王,鐵帽王和攝政王,哪個地位高?

    事實上,這三個名稱的王爺都有著很高的權利和地位,但是他們想要達到多高取決於他們自己的能力。如果他們足夠強大,他們就會成為獨裁的國王,但如果他們沒有力量,他們就不會成為獨裁的國王,而是吃喝無憂無慮的王爺。

  • 10 # 盼妹說歷史

    古代的王爺都有哪些名稱?

    古代王爺只是一個封號,代表一定尊貴的地位,並不是官職,光王爺這個封號並不能管轄事務,但卻有一定的朝廷奉祿。下面我來介紹一下古代王爺的地位和名稱。

    王爺的等級還有一定區別,如親王,郡王。親王一般只封皇帝的嫡親,郡王比親王低一級,只封皇帝的表親。但個別有大功的臣子也會封王,比如唐代的郭子儀,宋代的岳飛。封王制度在各個朝代有很大變動,拿唐代打個比方,一字王都是親王,如秦王,潞王,庸王,齊王等;二字王則是郡王,如淮安王,江夏王等。但漢代就不是這樣。清代皇族按地位從高到低稱乎一次是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在未登基前為秦王(親王),唐高祖李淵的二兒子,最多時曾兼任七個官職,從一品到四品,文武都有。但許多沒有特殊本事的兄弟,終老都只是最低限度的四品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滸傳》中,宋江接受招安是不是巨大失誤?你認為梁山好漢們有更好的出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