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英子育兒分享

    講道理適當也需要講,當然講多了孩子會煩。

    以前我家大寶小時候玩玩具總是亂扔,剛開始我也總是講道理,她依舊我行我素。

    “孩子,你知道嗎?媽媽小時候可沒有那麼多玩具玩呢,有一個娃娃可以開心好幾天,而且外婆幫媽媽洗過,現在二十年過去了,仍舊非常新呢,你在外婆家玩的那個娃娃就是媽媽小時候玩的。媽媽喜歡把自己的玩具放好,放到乾淨的箱子裡面,你也要這樣學起來好嗎?”

    自己的玩具,自己整理好。

    她會問:“媽媽,你小時候有沒有小熊玩啊?”

    我說:“沒有呢,媽媽小時候玩具很少的,但是媽媽會整理好,不捨得弄壞的。每一個玩具媽媽都會很珍惜的。”

    她就是懂非懂的,對我笑了笑。

    現在慢慢的改善了很多,她會把自己喜歡的玩具拿出來玩,玩累了就會整理好,放回原位。

    教孩子急也急不來,家長脾氣急,孩子也會氣急敗壞的,家長溫和,孩子也會不驕不躁。

    現在孩子還喜歡問我:媽媽,你小時候有沒有學過跳舞啊?你小時候也是這樣做作業的嗎?

    對孩子而言,更喜歡瞭解爸爸媽媽小時候的表現,這樣她也會思考,會對我們的童年感興趣。

    所以,教孩子也要講究方法,講道理,講故事,軟硬兼施,用吃的談條件等等。

    如果是你,你會和孩子講故事嗎?

  • 2 # 春風化雨育兒記

    一、孩子天生愛聽故事

    孩子的大腦飛速發展,他們要學習和辨別從外界傳來的各種訊息。故事中富含各種聲調,而且可以幫助他們分辨各種情緒,精彩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代入感和畫面感強,又蘊含哲理,他們能從中辨別是非對錯,去偽存真。

    01.隱藏教育目的

    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講故事時,無論家長還是孩子,都身心輕鬆,置身事外,以吃瓜群眾的心理,樂此不彼地做著他人的裁判師

    02.溫和而堅定的教育

    這期間,孩子會以主人公的身份自居,感同身受他的喜怒哀樂;講故事的父母則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自我"演繹"的投入,不斷揣測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感受他們的悲歡與喜樂,繼而淡化自己的情緒,達到隱藏教育目的,溫和而堅定地和孩子一起面對問題並解決之的效果。

    二、循循善誘提問,引航成長

    為什麼要加上提問呢?因為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引航成長。

    孩子年幼,懵懂無知,故事聽完記住的只是流於表面的是非對錯、喜怒哀樂,年齡大點的孩子也可能會感知到是非對錯的模糊分辨,甚至意識到父母含沙射影的用意而推己及人小小的反思一下,但無法改變自己的做法。因為大多數情況下,一個人做某件事,都是按照自認為比較正確的做法而做的.

    父母恰到好處的提問不僅能捕捉到孩子的心理變化,聽到孩子的心聲,更能給予正確的導向,做出更好的選擇,用絕佳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教會孩子如何處理問題,引領其健康快樂成長!

    三、教在腦裡,愛在心裡

    沒有人喜歡被教育,從小到大孩子聽得最多的就是道理。因此,從父母開口講道理的那一刻起,孩子就有了敵意。不僅如此,父母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往往越講越情緒化,越講越把問題的負面作用誇大化,越誇大越焦慮,越焦慮越憤怒,越憤怒越失去理智……,到最後,父母的情緒發洩完了,問題還是那個問題,孩子由原來學習層面的犯錯變成了品質層面的犯錯,他們恐懼的不再是錯誤本身,而是怎樣應對錯誤帶來的責備:作弊?撒謊?反抗……

    愛只有變成一種互動,教才能帶來動力。智慧的父母會走進孩子的內心,找到問題的根源,和孩子一起打倒問題,而不是與問題為伍,把孩子打倒。教在腦裡,愛在心裡,這樣孩子感受到的才是來自父母的愛與信任,感覺到自己是被接納、被認可、被尊重的,同時也學會了接納父母給的建議,遵從父母的指引,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

    圖:網路(侵刪)

  • 3 # 奇碼星球

    首先,說教道理的教育,孩子們是普遍厭煩的,因為這樣的的對話,老師都是高高在上的,沒有平等的交流機會,現在倡導個性自由,特別是95後和00後,已經完全自我,在說道理,絕對聽不進去。

    其次,故事性,娛樂性,趣味性,都是吸引孩子的重要手段。假如你對一個孩子講一個人生道理,說了半天可能沒聽懂,但是你說一個烏鴉喝水的故事,他就可能知道了自食其力,也算是說話藝術的一種範疇。

    再次,故事加提問,有益於孩子發散思維,並且產生親近感,因為是提問,讓他回答,有了主動性,所以就非常喜歡和你交流,一定程度上是重視他人。有研究表明,如果上課時,老師提問學生次數多,會大大增強他的自信心,進而私下努力學習,以便下次學的更好。

    最後,現在的網際網路非常發達,很多人都已經熟悉了各種資源和資訊,獲取的途徑太多了,老師說的東西,有可能孩子早就知道了,稍微問一句,就有可能減少無用功,多點交流,何樂而不為呢?

  • 4 # 電影育兒

    人的改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非他從內心裡想要改變。

    講道理是把觀念灌輸給孩子,告訴他要怎麼做,孩子此時處於一個被動的狀態;

    講故事則是把別人的經歷告訴孩子,再通過提問激發思考和感悟,可讓他主動參與其中。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教導。

    可是親子教育中,最常見的情景卻是,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孩子嫌棄父母太嘮叨。

    問題的癥結還是出在教育方式上。

    如果父母只是一味說教,往往效果不佳,甚至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叛逆。

    愛聽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所以,父母不妨投其所好,平時多瞭解一些孩子關注的人物和故事,在適當的時候跟孩子講故事,把所要說的道理融入其中。

    對於年幼的孩子,還可以根據情境需要“編造”故事,在趣味的故事中啟發孩子。

    問題是思考的起點。父母要想孩子主動反思自己,得從提問入手,激發孩子的興趣。如此,他會為了找到問題的答案而不斷思考,也可從中學會“辨是非、明事理”。

    孩子在想問題時,父母要有耐心,留給孩子足夠的思考時間。即使孩子答錯了,父母想要用自己的思想去糾正孩子的思想,也應與孩子一起把這兩種思想作個比較,啟發孩子自己去發現和糾正錯誤,而不是強硬地要求孩子必須聽自己的。這樣孩子更容易配合你的管教。

    所以說,無技巧的說教讓孩子厭倦,講故事和提問才是更高效的方法。

  • 5 # 蘇凡靜心

    說這個的人很厲害哦!人類歷史的傳承、進步和發展,某種程度上,會提問和講故事功不可沒。

    故事有情節、有畫面,對孩子來說容易記住,更重要的是有榜樣的力量和感觀的體驗。

    影響人類文明最廣的宗教最會講故事,《聖經》是在講故事、佛教也是在講故事;

    中國古代聖賢、帝王治國“以史明鑑”,歷史故事中治國、治民;

    中中國人的精神核心,也是在儒釋道的故事中得以傳承,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愚公移山》的不屈,《后羿射日》的不撓,大家熟知的成語,每個背後都有一段歷史故事,或許情節記不清楚了,但內涵的精神核心卻植根在每一個人的血液裡了。

    教育孩子的故事,除了以上所述,別忘了家族故事,先祖的故事,是最能給予孩子內在的力量。名門望族,哪一個背後沒有一段段家國情懷的佳話和故事。

    最後,就是會提問了,引導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立世之本啊!

    因此,學會講故事,學會提問,少講道理,“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6 # 雙雙的空間2018

    家長可以先仔細感受一下兒童的心理需求是什麼?平時對孩子的陪伴是否足夠?事實上,講故事、讀繪本和提問、回答的過程受到兒童們歡迎,主要的原因是這個過程滿足了他們的心理需求——就是在提問的過程中尋求和爸爸媽媽的連線。爸爸媽媽們可以回想一下陪伴孩子閱讀的時候,孩子是否想要通過讀繪本、講故事的這個過程,體驗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感覺,和爸爸媽媽有愛的連線?另外,家長每天陪伴孩子講故事、讀繪本是件非常好的事情,不僅可以和孩子進行情感的互動,還可以促進孩子語言的發展,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等。在幼兒園,教師也會每天陪伴孩子講故事、讀繪本。在家庭中,家長可以和孩子商量是否需要每天有固定的時間來閱讀?閱讀材料的選擇要由孩子來進行,孩子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故事書。家長還可以和孩子商量每天講故事的數量。閱讀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很好的親子互動和情感連線的過程。家長在講故事的時候不要只是為了講而講,專注在自己的世界裡。我們要時刻覺察孩子是否和故事中的某個詞、某句話或者某個角色產生了連線或者共鳴,孩子的每個提問也可以幫助家長來發現孩子通過故事收穫了什麼,也許是邏輯,也許是新的詞彙,也許是美的感受或者愛的連線……家長可以放下期待,每次講故事時更多地去感受與孩子之間的愛的連線就好。至於孩子能收穫什麼,需要由他自己來體驗。這樣才能夠事半功倍。單調的說教講道理經常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得不償失!

  • 7 # ganganma

    不知道題主有沒有給孩子讀過繪本?

    給孩子讀繪本其實就相當於“故事加提問”。我很喜歡給我女兒買各種繪本,一邊講一邊提問,最後如果她願意還會讓她自己講一遍。

    這是過年的時候給她講的繪本。我女兒從一歲開始就喜歡搶東西,之前我每次都是阻止她跟她說不可以,再講一點簡單的道理。我教她的前兩句整詞句就是“可不可以借給我玩?”“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後來就給她買各種繪本,講繪本的效果很好,她喜歡聽並且記得住。講了不能搶東西的繪本之後她基本上沒有搶過別人的東西,如果她想玩別人的玩具也會先主動問別人。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認為講故事“過腦”,意思就是深刻印在腦袋裡。故事生動形象,能讓孩子產生共情,一邊講故事一邊提問的形式也讓孩子有參與感,這種方式首先就成功了一半。而講道理只是在聽大人在講,沒有參與感,從而產生不了共鳴,更像是一種懲罰形式。

    其實人都是這樣的,沒有參與感就沒有興趣,大腦沒有興奮感也就激發不了記憶機能,那自然就“不長記性”了。要讓孩子有興趣去聽並能聽懂,就要用吸引他們的方式,講故事,玩遊戲都是很好的方式。

  • 8 # 木橋故事

    不光是孩子,大人也不喜歡聽說教啊。

    沒看現在的新媒體文,都是以講故事然後加一點分析的方式來寫嘛。

    給孩子講一件事,關鍵不在於講了什麼,而在於孩子聽到了什麼。如果只是說教幹講道理,可能大人說了半天孩子也沒聽進去隻言片語,沒什麼用。

    而故事就不一樣了,情節內容都更加吸引孩子。聽完後如果再加上提問,就能促進孩子的主動思考,這才是閱讀的目的。

    有時候,道理怎麼也講不通,那就不如換個方法,講個故事,或者一起玩個情景重現的遊戲,可能效果會更好。

  • 9 # 齊鳳蓮

    中國的孩子最敏感的就是說教,最討厭的也是說教,說教過多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用故事加提問的方式如引導孩子,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會講故事,就別說教,試試看。

  • 10 # 星辰大海

    在與孩子進行溝通時,一味的通過說教進行大道理的灌輸,只會讓孩子覺得枯燥乏味,甚至是產生逆反心理,而通過說故事的方法,讓孩子在聽故事中自己思考、領悟,是孩子接受度更高的一種方式,也能使孩子的印象更加的深刻。

    教育的意義在於教育本身 ,而不在於其形式。這跟學習也是一樣的,重要的是學到了什麼,而不是怎麼學。就像有的父母送孩子上線下培訓班,我給我家孩子報的畫啦啦線上課程一樣。都能學到知識,重點在於哪種方式是孩子更能夠接受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動脈夾層是什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