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白木大師

    你眼中的藝術是怎樣的?我很崇拜藝術,同時藝術反過來,又養潤了我的家。在九十年代,或者是再早些八十年代中後期,中國廣袤無垠的農村大地,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如春霖甘雨,溼潤著久旱的土壤。農村結束了集體化的生產模式,走向自由耕種的生產方式。農民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此時的我,每每明月高懸,夜風習習爽我心情,萬賴俱寂之桌案,便把早已裁好的廣東佛山牌大紅紙,鋪展開來,倒上一得閣墨汁,懸腕而書,上聯:‘’祖國山河千里綠,‘’書寫下聯時,思之而想,想再之思,左故右盼,上接下銜,字與字之間,開合得度,骨架所作之力,肥瘦搭配之美。整體通篇,韻氣有所存,濃淡間所需,寫好後敬而鞠之所躬,豎直鋪再地上,左看右看,上觀下瞻,仰前顧後。幾分心慰,幾分喜悅。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

    每年的臘月二十。自己寫了半個冬季迎春桃符,已有三千多副,過了臘月二十,春聯,擺放懸掛再街頭集市之上,紅色之喜氣,帶來了新‘’春‘’新年之氣息永珍,孕育著來年的豐收願景。太陽升的高過了樓頂,街頭集市上,南來北往的鄉鄰,鄭州的,密縣的趕集的,閒逛的,絡繹不絕,我的生意開張了。一家一買就是十五六副,再買一副大門聯,要兩米多高的,四十釐米寬的,內容是平安發財的。讓我閒不下手來,真是有點手忙腳亂的,應接不暇。整整書寫春聯快要賣四十年了。素日裡,東家飯店開業,西家商店書寫召牌。真的是與書法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我眼中的藝術,就是要對得起老百姓,大眾化,錢是身外之物,寫老百姓所想,喜老百姓所喜的對聯,為我之書法藝術的根本所在,故而鄉親們都喜歡買我的春聯,買不到我自己書寫的對字,都有點後悔有加。

  • 2 # 文藻巧翁

    在各類文學藝術樣式中,電影是最富群眾性,具有最大思想影響力量的現代藝術。上世紀八十年代,我曾做過調查:中國每天平均的電影觀眾估計有八千萬人次,其中大多數是青年朋友。世界上,不愛看電影的青年朋友,可以說極少極少。有的,對它l的愛慕之情,甚至達到了“迷戀”的地步,被人們稱之為“影迷”的就是。電影,徐徐地、潛移默化地給人以思想、以知識、以啟示……那麼,電影藝術是怎麼會產生如此巨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呢?青年朋友你對電影的個性與特點真正熟悉瞭解了麼?

    為了探索電影的奧祕,更好地欣賞電影,我們一起沿著電影藝術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軌跡,作一次粗略的探究和了解。

    1895年盧米埃兄弟在法國製成世界上第一架攝影機以後,這種奇異的科學技術很快就闖入神聖的戲劇藝術領域,並逐漸形成人類歷史上另一門嶄新的獨立藝術——電影藝術。人們通常稱它為“第七藝術”,即位於文學、繪畫、音樂、舞蹈、建築藝術之後誕生的具有自己獨特規律的藝術。

    電影,是一門藝術,又是一種文化。在文字,特別是印刷術尚未被人類認識之前,我們的祖先交流思想,主要靠語言、靠動作、靠手勢與表情。那時文化藝術的發展,不能不受到這種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印刷術的發明,使文字成為人類傳播思想的越來越重要的工具。印刷在紙上的文學——小說、散文、詩歌,逐漸變成文化藝術的主體,對人類的精神生活,產生了並至今仍在產生巨大的影響。電影的發明,為人類開闢了無比寬廣的嶄新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文化藝術領域。它傳播與普及文化藝術,用不著通過文字與課堂。人們完全憑藉自己的視覺,當然也包括聽覺,接受文化藝術,享受藝術美的薰陶,體驗事件與故事,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感情及其命運。“概念的文化”,就這樣藉助電影,變成了“視覺文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這種藝術樣式突飛猛進地發展著: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窄銀幕到寬銀幕;從立體電影到全景電影……表現手段越來越豐富,風格流派越多樣。由於它與小說文學樣式不同,有著活動的視覺形象,有著瑰麗變幻的色彩,還有一定的娛樂性,由於它能大量洗印複製並廉價發行,加上電視及錄象技術的普及,它正在飛越高山峻嶺,無孔不入地滲透到每個人的家庭中去……電影所擁有的群眾基礎,是其他任何藝術樣式都望塵莫及的。

    在文化藝術的一般規律上,電影同其他姐妹文藝形式,有許多共性之處,但是,在展示這些共性的時候,電影卻有著區別於其他文化藝術樣式的特殊表現手段。電影界有句術語,叫“電影語言”。這句話就是說,作為一種特定的文化藝術形式,電影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思想、感情時,要運用自己特定的“語言”,即電影的句法、語法、文法和結構形式。電影對其他許多文化藝術樣式的特長兼收幷蓄,並在這基礎上逐漸發展形成了自己的藝術規律。所以說,電影是一種綜合藝術。它包含著文學、表演、攝影、美術、錄音、建築、音樂、詩歌、舞蹈、雕塑等各類藝術因素及其精華。一部精彩的影片,往往是多種藝術發揮其綜合作用的結果。因而,它可以從多方面給人以藝術的享受,提高人們的藝木興趣與藝術修養。

    電影的表現手段極其豐富而奇特。它藉助攝影技巧,但通過電影攝影機方位的運動與變化,通過變換不同的焦距與距離,通過不同的角度與方法,譬如遠景、中景、全景、近景、特寫、推拉、搖跟、仰俯、高空、水底、切入、化入以及特技,特別是加上通過不同節奏的鏡頭剪接與處理,連貫起來放映到銀幕上靣,就能產生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它可以把你引向中世紀,還原歷史上某個階段的景況,又能把你帶入幻想與夢境;可以上天入海,展示客觀世界的壯麗景色,又可把連肉眼都難以觀察到的事物,甚至人臉面部肌肉的細微活動包括眼神,都真實地推到你的眼前,並且透過這些,使你覺察到人物的內心思想波瀾。這就徹底衝破舞臺的侷限,完全擺脫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這些,都是其他藝術樣式,如話劇、戲劇,都無法做到的。也正是由於這樣,電影才能不知不覺地把人們引到畫面中去,產生觀眾與劇中人合一的奇妙效果。攝影機的鏡頭替代著觀眾的眼睛。雖然它帶有很大的強制性,導演拍什麼,怎麼剪接,觀眾就得跟著看什麼,看上去似乎是被動的;但另一方面,攝影機的鏡頭,卻在奇妙地指揮著人們的視線,使觀眾的眼睛不知不覺地同劇中人物的眼睛合二為一,總是隨著劇中人的眼睛去觀察周圍的一切,從而調動了觀眾思維的積極性,讓觀眾自已去體驗,去感受,去補充,在這方面,觀眾又有著充分的主觀能動性。在銀幕面前,人們常常情不自禁地忘記自己是在看戲,而是隨著畫面,也就隨著劇中人物的活動而一起活動,一起衝鋒陷陣,一起爬山涉水,一起歡樂,一起悲痛。因此,在促進觀眾與作品之間思想感情的交流與融合方面,在排程觀眾思維的主動性方面,由於電影的特殊表現手段,使電影藝術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

    我想,如果每一個摯愛電影的朋友,對電影的這些特性有所瞭解,那麼,我們在具體欣賞一部影片的時候,也許就會更感興趣和收益。

    在我們每個人觀看電影的經歷中,大概都發生過以下情況:有時感動,感動得熱淚盈眶;有時激動,激動得熱血沸騰;有時會到莫名的滿足;有時會陷入久久的深思;有時會發覺好象一下領悟了某種自己早想理解卻始終末能理解的哲理……總之一句話,心絃,不由自主地被電影巧妙地撥動了。那麼,這種情況是怎麼會發生的呢?心絃,是怎麼給撥動了的?有無共同的規律可供探索?換句話說,我們在欣賞一部影片的時候,根據什麼去判斷鑑別其好差優劣呢?

    一部精彩的影片,一般都有自己特有的“思想光芒”。英國的雷納遜在《電影導演工作》中說過一句話:“影片就是思想”。我認為這是一句凝結著真知灼見的至理名言。同創作其他文學藝術形式一樣,導演創作一部影片,無非是企圖把自己強烈感受到的哲理、思想、感情、意念和情緒,包括對美的認識與發現,傳遞給觀眾。這是電影藝術所以能感染觀眾的最基本的內在要素。感染,就是認識上、感情上產生共鳴的一種反映。因此,根據我的體會,在欣賞一部影片的時候,最要緊的,或者說最基本的,就是要全神貫注地致力於“捕捉”那“思想的光茫”,也就是說,要緊緊抓住思想感情上一瞬間出現的微妙的“共鳴點”,去發現、提煉蘊藏在影片之中的“思想內涵”或“思維價值”。電影靠形象思維。但它提供人們的形象,理所當然地應該是能夠給人們以程度不同啟迪的具有“思維的形象”。正是在這個基點上,即影片感染觀眾的深度上,區別著一部影片藝術質量的高低、優劣、雅俗、粗細,檢驗著創作者的各方面的功力,同時也訓練著觀眾的欣賞能力與藝術趣味。

    怎樣看電影?這是個很大的題目。就說影片的影種,就有正劇、喜劇、悲劇、鬧劇,有抒情片、驚險片、推理片、科幻片、倫理片,題材則有現代、歷史之分;就創作部門而言,有編劇、導演、演員、攝影、錄音、美工、化裝、服裝、道具、剪接、特技、洗印……;就具體每部影片析,有片頭、結尾,鋪墊、展開、高潮、懸念、渲染,每部片子的特定風格;演員的表演,有主有次,有“正”,有“反”,有“小生”,有“老旦”,當然也有“青衣”。因為是綜合藝術,從文學結構到音樂語言、美術造型,直到音響效果,每一門都是一類學科。如果放眼國際影壇,當今世界有數不清的電影獎,有不勝列舉名片佳作,有名噪世紀的大導演、名演員、還有篷勃興起的各種電影潮流及流派。推而廣之,還有電影理論、電影美學、電影評論、電影觀眾心理學等各種領域,掌握更多的電影藝術知識,必然可以提高你的欣賞電影藝術的水平。

    電影藝術的基礎——蒙太奇

    文學是語言藝術,電影則是鏡頭的藝術。末經組合的鏡頭僅是一堆素材,不能稱之為電影作品。但是每一個鏡頭在拍攝時又有一定的計劃和法則:如距離的遠近,角度方位,尺數長短和排列前後等。在組合之後就會產生藝術效果。這種對鏡頭的組合和分切的技巧就叫蒙太奇(原系法語中的建築名詞的譯音,指將各個單獨的材料安裝起來。後被借用成為電影術語),又被稱為電影文法。

    1907年前的早期電影中是沒有蒙太奇的。所謂電影就是連續活動的快照。拍攝時將攝影機放在固定不變的位置上把鏡頭一次搖完。1908年,格里菲斯登上影壇,突破了這種平庸呆板的拍攝方法。這個富有鑽研精神的美中國人,在拍攝一部影片時,為苦心解決一個角色表情問題,第一次移動了攝影機的位置,給這個演員拍了一箇中近景。接著又在第二部影片裡首創了“特寫鏡頭”。開了將場景分解拍攝的先例。他終於看出改變攝影機的位置、角度、距離和拍攝速度能使影片獲得細緻、逼真和生動的效果。此後在不斷的實踐中他還發明瞭“閃回”、“切回”、“平行”、“交替”等場面段落和鏡頭的轉換技巧。這些就是蒙太奇的基本方法。

    蘇聯優秀的導演和電影理論家普多夫金、愛森斯坦、庫裡肖夫等人繼承了格里菲斯的蒙太奇技巧並在實踐中發展豐富了它。在理論上作了更深刻的論述。格里菲斯主要是集中於場面處理和兩個戲劇場面之間的關係,而普多夫金卻更想到單個鏡頭和片斷之間的關係,他發現連續的鏡頭之間產生許多複雜的關係,如思想上的關係,鏡頭長度上的關係,有形運動上的關係和形式上的關係等。如果給予這些關係以巧妙的處理,則可以更藝術地表達含蓄、批評、觀念和言外之意,更好地感動觀眾。這一發現抓住了電影藝術的基本特徵——鏡頭的運動,為鏡頭的結合帶來更大的自由,創造了更豐富的表現力。這對蒙太奇是一大推進。

    作為藝術技巧,蒙太奇是電影藝術家創造力的一種表現。它的變化是無窮盡的。一般常見的有敘述、平行、交替、對列、聯想、幻夢、節奏、聲畫、音響等。敘述蒙太奇,指交待人物或情節的場面分成許多片斷,交替地在銀幕上出現,藉以把劇情引向高潮,造成懸念,使觀眾產生緊張的心理。對列蒙太奇則是將兩個內容完全對立的場面作先後轉換,鮮明的對比,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總之,蒙太奇是電影藝術的基礎。

  • 3 # 愛誰就是誰2015

    藝術是附著於物質上的人類的精神產物,核心在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有關藝的部分,我的理解就是關於美的;一方面是關於術的,我的理解是各種技巧和方法之和。

    稱為藝術則一定能觸發人對於美的某種觀感或者體驗,而所謂的美不僅限於感官的愉悅和快感,也可能是對心智的某種觸動和刺激,而這種反映美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構成上可多可少、可大可小、可繁可簡;形態上可齊整可繁亂、可清晰可模糊、可生動可稚拙、可有型可無形;但無論如何其都發乎於人的意志並作用於人的意識,在創作者和欣賞者之間產生某種共振或者共鳴,當然也可以沒有共的存在,而只是各自單方面的獨特感受。

    再高階的藝術最終總需要用某種形式來表現出來,藝術創作離不開具體的形式的表達,而形式的表達則需要掌握和運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方法和技巧是藝術由頭腦中的構想轉變為具體的藝術作品不可或缺的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離開了相應的技法藝術是無法呈現的。

    藝術是創和作的完美結合,缺一而不可,有創無作則無異於夢囈,如海市蜃樓報虛妄,僅供孤芳自賞而不能眾樂樂;有作而無創則如機械,雖精巧卻無靈性,可引人驚歎其技法超群卻無法讓人靜心沉思。

  • 4 # 藝術燈光工程師李澤念

    藝術離我們並不遙遠,它就在你我身邊。它可以是一首歌,一幅畫,也可以是一件不起眼的小工藝品。

    我的書桌上擺著一個水晶球,它為我們展現了一幅美麗的海底景觀。

    這個水晶球大約有一個拳頭那麼大,裡面有許多大小不一的氣泡,它們像剛從海底躥出來,在這片小天地中游蕩,不停地發出“嘟嚕嚕”的聲音。

    在水晶球的正上方,有一大一小兩隻海豚,它們有著晶藍色的身體,海藍色的鰭和尾巴,還有墨綠色的,細長的眼睛。他們高高躍起,試圖衝出水晶球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也好像在告訴我:要勇往直前,衝破成功路上的一切阻礙,衝向終點線。有了這兩條海豚,這小小的水晶球也充滿深意與生機。

    在水晶球底部,生長著許多千姿百態的珊瑚,礁石,他們有的長成了螺旋狀,有的長成了大山的樣子,還有的婷婷玉立,相對相依,宛如久別重逢的老朋友。在這些珊瑚,礁石身上,嵌著亮麗的色彩,有血一般的紅色,玉一樣的綠色,如雪的白色。這些顏色組成了不同的畫面,有“北國飛雪”圖,有“雪上紅梅”圖,有“初春新綠”圖……它們給這個水晶球畫上了點睛之筆。

    美妙的音樂,令人回味無窮;傑出的畫作,讓人百看不厭;一件小小的藝術品經你細緻的觀察,也會有撼動人心的力量。讓我們在生活中發現美,體驗美,享受美,讓我們在藝術的百花園中感受藝術的魅力,受到美的薰陶!

  • 5 # 愛味道426

    藝術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和特殊的精神生產形態,它通過生產實踐活動,反映從物質世界到精神世界,從生產關係到思想關係的人類的全面的社會生活,創造美的精神產品,滿足人們精神上的審美需要。

    藝術屬於人類社會進步的一產物,相對於物質關係的社會意識形態,說白了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而產生的高階認知吧。從根本上說是經濟基礎所產生的高階建築,它反映經濟基礎,也反作用於經濟基礎。也就是所謂的“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

    藝術通過“中間環節”聯絡於經濟,它同“中間環節”的關係作為更高的、更遠離經濟基礎的特殊意識形態的藝術,不會直接轉化為經濟效益,而要通過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間環節”,實現它的價值體現。好比拍賣一件藝術家的藏品,需要有合法的程式去執行,社會認可的機構去監督該行為。

    藝術也作為一種生產形態,也有著生產的屬性;藝術創作也可算是一種生產勞動,也有著一般生產勞動所具有的實踐性、目的性、知覺性、等等。生產的產品叫做藝術品,也與一般物質產品相似,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商品的二重性。但藝術生產的本質是精神文明的產物,是一種更高的精神文明建設。

  • 6 # 藝術球Artball

    一,藝術是一種表達,但你知道她表達什麼嗎?

    藝術需要通過藝術手法表現,藝術手法多種多樣,每一位藝術家都有自己的偏好。但藝術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表達?表達什麼呢?

    我們現在都普遍有這種感受,畫家的隊伍越來越大,展覽會越來越多,各種畫集越出越豪華,繁榮的場面越來越壯觀。但是,我們體現時代精神的力作少了,打動人心的作品少了,能夠體現真正的真善美統一、審美理想而又具有一定藝術表現力的作品少了。真正的藝術大家也幾乎沒有,為什麼呢?就是不知道藝術到底要表達什麼:

    藝術表現真善美:客觀真實、情感真實、內在善良、人性的光輝、外在美、內在美、哲思美、精神美等。

    只有這樣,作品才會真正的打動人心。儘管人心不同如其面,但人性是相同的。沒有人不願看故事,沒有人不願看真的人、善的物、美的景;如果把一個能潮溼人的眼睛、震撼人心靈的故事述說好,把一個個現實中、心靈中的美剪裁到紙上,把一段和諧美妙的聲音譜成歌曲,必能最大限度地感染人。而任何美,說到底,都既是真的,又是善的美的。所以,藝術是一種表達,表達了真善美,也只有表現真善美的藝術作品才最能打動人心。

    二,感受生活的美意就是藝術

    藝術源於生活,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是藝術的應有之義

    生活藝術化是指: 把一些生活方面的東西用藝術化的手段來表達,讓生活更美好, 比如: 窗簾要做得藝術化一點,才好看,看起來才舒服。比如在家裡注重裝點,擺放些盆栽,房間裝扮得富有詩意的美感等都是藝術化的表現。這也是生活藝術化的表現之一。藝術生活化是指: 指搞藝術的人要把所創造的藝術品結合到生活中去.比如:奧體中心的"水立方"就是藝術生活化,它即是藝術品,又是實用品。好的藝術作品首先要讓人接觸到,並且讓大部分人感到舒服,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感。

    在中國文化傳統中,關於藝術與生活問題的處理似乎要高明的多。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的書畫藝術自宋代文人畫興起以來,一直是文人墨客們雅好的一部分,乃是案頭墨戲和修生養性之物,即藝術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文人士大夫們又往往以藝術的方式進行生活,二者不分彼此地融合到了一起,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藝術的生活化與生活的藝術化恰恰是文人墨客們所要追求的藝術境界,這是一種非常高的生活理想與目標。

    所以真正的藝術與生活的融合是這樣的狀態:藝術即是生活,生活亦是藝術。

    三,就你那德行還想當藝術家?演員都要學自我修養的好嗎!

    藝術家要有思想、有學養、有責任、有信仰和社會擔當。在給牛犇同志的信中,習近平同志高度凝鍊地提出“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這一崇高目標和重要標準。

    “藝術教育需要被賦予人文擔當,藝術絕對不是一門技術,要把它當成一個智業,是一輩子為之獻身奮鬥的智業,唯此我們才能保留思想的甲冑和激情的本色,抒發詩性的風采,站在民族美術思維的前端,警覺工具理性的弊端,擺脫二元論的困境。”中國美院院長許江達了他對中國藝術教育的思考。

    古人云,“人品即畫品”。在美術界,還會聽到“作畫先做人”、“心靈美畫才美”、“用心作畫”、“功夫在詩外”等。

    為什麼人品這麼重要呢?因為一個藝術家的文化品位及其主張最終影響到一個人的行為和他的作品。

    有的人畫很一般,但能靠“官僚奸商”大紅大紫,被媒體熱捧,但終為大眾不齒。“浮躁”的社會,“做人”的標準也許隨之“浮動”。於是,我們不難見到這樣的現象:要想提高畫價,便開始自己炒作、商人炒作、圈子炒作,弄個主席、院長之類的頭銜,於是那些略知皮毛的官員利用職權謀取“學術”地位,也便似乎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了。比起長年累月拼命奮鬥才能獲得社會承認的人來說,這可是省事多了。這樣的“做人”,作品能好的了嗎?

    難道 “人品即畫品”便僅僅是一句空談?

    肯定不是這樣的,不看古今中外了,藝術家自己如果沒有思想、沒有思考、沒有信仰、沒有最基本的社會責任,那麼他就不是藝術家,而是社會的蛀蟲,因為藝術家要引領人們看到真實、感到美好、受到善意的,是讓人們的靈魂在物質的重壓下解脫出來的,如果藝術家沒有這些基本素養,千萬別說自己是搞藝術的!不是可笑,而是太可恥了。

    藝術家的創作不僅要考慮如何展示美,更重要的是如何通過作品把一些社會問題體現出來,引發觀眾的思考,這是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所在。藝術家應該把手中的畫筆或雕塑刀等工具作為武器,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藝術家是普通人的一部分,他們應該站在群眾的角度發聲,這樣才能體現藝術家的真正價值。也才會收到大眾的認可。

    四,這個畫好不好誰說了算?你你你你……們說的都對

    藝術欣賞不能標準化,應是多元化的,藝術是人類的天性。藝術帶有強烈的主觀人文色彩,因此藝術的評判具有不確定性,所謂一千個讀者的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把欣賞藝術具體到每一個人,即使你一點兒都沒學過畫畫,但你肯定有自己的喜好。對於一張畫好不好,有沒有價值,你覺得好,覺得喜好就好,別管什麼標準答案了,就像你是生活的主角一樣,在藝術欣賞這方面你也是主角哦,你說的都對,你高興就好。

  • 7 # 施楠看世界

    藝術是一種文化傳播載體,好的藝術作品能帶給人靈魂上的享受。

    藝術主要包括造型藝術、表演藝術、綜合藝術和語言藝術。造型藝術就是我們普遍認知中的藝術,包括繪畫、雕塑、建築、工藝美術、書法、攝影等;表演藝術主要是傳統的音樂、舞蹈、曲藝;綜合藝術主要指近現代延伸出來的影視、戲曲、戲劇;而語言藝術主要就是文學,有詩歌、散文等。

    現在很多人提到藝術就想到國外雕塑、繪畫之類的,但就我個人而言,還是自己國家的藝術品更能找到情感上的共鳴。

    堇臨簋,歷經千年的厚重與精緻。

    展子虔《遊春圖》,圖中有青山疊翠,湖水融融,也有士人策馬山徑,還有美麗的仕女泛舟水上,水面微波粼粼,岸上桃杏綻開。展示了隋朝士人的生活風貌。

    還有我們熟悉的雍正大大的品味。

    雍正琺琅彩花鳥瓷碗

    雍正單色釉菊瓣盤

    雍正粉彩梅花盤,現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

    藝術作品需要結合藝術家的創作環境和創作理念去欣賞,在我看來,好的藝術作品有兩個必備條件:一,賞心悅目;二,引起情感共鳴。

    很多朋友說,我哪有條件去欣賞藝術作品,我連自己都忙不過來!其實最簡單有效的陶冶情操的方式就是,在休息間隙可以聽聽名曲,看幾頁世界名著,這是成本最低的方法。

  • 8 # 甜茶了了

    什麼是藝術? 藝術難嗎? 它有什麼作用呢? 它又用於哪些方面呢? 我帶著疑問問了度娘, 他, 告訴我說: 藝術就是指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 包括文學、 繪畫、 雕塑、 建築、 音樂、 舞蹈、 戲劇、 電影、 曲藝等。 那這又是什麼意思呢? 難道這些文學、 繪畫、 雕塑、 建築、 音樂、舞蹈、 戲劇、 電影、 曲藝全是藝術嗎? 那藝術好廣泛啊! 我從未去研究過藝術, 也沒有去深入瞭解過藝術, 但在我印象裡的藝術似乎太過於昂貴與奢侈了。 直到今年學了這本《設計概論》 的書, 我才明白了什麼是藝術, 這藝術似乎與印象中的截然不同。 教授這門課的是資訊傳媒學院的老師。 他與別的老師不同。 初見他時, 穿著牛仔衣, 帶了滿手的銀戒指 脖子裡還掛著 一條小銀蛇, 全身黑的跟碳一樣。 總之他給人感覺就是一個“土豪” 。 他上課方式也與別的老師不同。 他講授的知識脫離了課本 但是卻能很好的抓住重點 讓我們能更加清晰的去理解 其含義。 課堂上, 他會給我們看很多照片, 那些照片各式各樣的, 古代到現代, 全是身邊的一些東西, 但卻全是藝術。 他說: 藝術在我們身邊, 比比皆是, 從古代到現在, 都一直存在。如古老的文字: 甲骨文, 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等。 它們的形狀很有趣, 各式各樣的, 像個頑皮的孩子在那嬉戲, 彼此糾纏在一起, 分不開…正是因為古人的智慧創造了文字, 才讓我們現在廣泛運用…. . 而那些象形文字, 甲骨文就成為了歷史, 然而這種深奧的文字就是一個奇特的工藝品, 同時這個工藝品也見證了古人的智慧 。 除了文字以外, 還有陶瓷, 玉器, 青銅, 漆器, 紡織等。 那麼現在什麼是藝術呢? 我認為我知道, 清楚的知道。 掛在長廊裡的油畫, 那叫藝術; 放在拍賣裡行的作品, 那叫藝術; 在高階展廳裡展出的作品, 那叫藝術; 矗立在遊覽勝地的雕塑, 那叫藝術; 藝術家口中提及的作品,那叫藝術; 在街頭巷尾販售的, 那叫藝術。 音樂是藝術; 演唱是藝術; 攝影是藝術; 繪畫是藝術; 形體是藝術; 舞蹈是藝術; 雕塑是藝術; 木刻是藝術; 風雨是藝術; 山水是藝術; 和平是藝術; 戰爭也可以是藝術。 那麼, 什麼不是藝術? 於是。 我又不知道什麼是藝術了。 我試著找出藝術和非藝術之間的區別, 然而除了兩者之間多了一種人——藝術家之外, 他們很難再有區別。 普通的石頭, 在藝術家雕刻後, 成了大衛; 簡單的女人肖像畫, 在藝術家的描繪之後, 成了讓世人著迷的蒙娜麗莎的微笑。 我便以為我發現了什麼是藝術——藝術就是藝術家的作品。 但是面對著波瀾壯闊的大海, 層巒疊嶂的群山, 那是人力所能夠締造出的作品嗎? 於是, 我又不知道什麼是藝術了。 或許藝術什麼也不是, 或許藝術什麼都是。 藝術像是道, 師法自然, 萬物皆有道, 萬物也皆為藝術。 古人求道, 順天意, 法自然,只可意會, 不得言傳。 得道的人, 視萬物皆得其道,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不得者, 就算站在“道” 前也不認得, 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 我眼中的藝術也同樣如此, 藝術本身的界定是模糊的, 但是她的內在則是類似的, 是人內心情感的一種表達, 是大自然映射出的一種能與人類精神的共鳴的產物。 在字典的解釋中, 藝術是“用形象來反映現實, 但比客觀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 ” 從主觀的角度來看, 藝術更傾向於一種感受,也更貼近字典中的定義“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 她沒有固定的表現形式。 藝術是藝術家內心強烈的情感或意念具象化表現出來的作品, 是能夠引起人共鳴作品。 具象化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 由聽覺效果、 視覺效果、 甚至是觸覺、 嗅覺上的各種感官組成。 他們是人們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 也是藝術家知覺、 情感、理想、 意念綜合心理活動的具象產物。 我們常說藝術能夠跨越時空, 藝術不分國界, 而藝術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 正因為藝術的內在遠勝其外在形式。 人們的審美觀、 價值觀是隨著時代社會的改變而改變的, 但精神世界的情感共鳴是相通的。 譬如說, 一件藝術作品她表現的情感是一種“悲” , 無論因為什麼而悲傷的人, 在悲的情感上是互通的, 都能夠理解這件作品背後“悲” 的強烈情感, 都能夠感受到這件藝術作品的偉大。 這就是藝術神奇的地方, 是無聲的交流, 是靈魂與靈魂的互動, 跨越了一切的阻礙。 從客觀的角度來說, 有人把藝術定義為“人類以創造美為主要目的的技術及其產品” 。 但我眼中的藝術, 從客觀來說是一種大自然的抽象化的表現。 無論是何種藝術作品, 她都是依存於自然, 源自於 自然, 但是又超脫於自然。 自然是唯一的不新增任何修飾, 大家所公認的美, 也即美的源頭, 以自然為本, 在作品中捕捉、 模仿、 組織、 變化自然中的“美” , 從而形成的產物, 都應當是藝術的。 大自然是最偉大的藝術家, 因為他有著遠比我們所能擁有的更廣闊的“畫布” , 也因為他是一切美的源頭。 對稱的美, 對比的美, 線條的美; 光線、 聲音、 氣味。 大自然的藝術無拘無束, 美輪美奐。 我眼中的藝術, 是一種感受, 是一種共鳴。 只要包含著這樣的共鳴, 即便是一條簡簡單單的弧線, 一聲清脆嘹亮的鳥鳴, 一道溫和如沐的柔光, 都會成為我眼中的藝術。

  • 9 # 魏青苗

    藝術就是自由

    自由的表達,自由的抒發。

    不限於形式,油畫,水墨,雕塑,音樂,舞蹈,塗鴉……

  • 10 # sunny佳茜

    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藝術應該是屬於大眾的。藝術以服務大眾、娛樂大眾為目的,啟迪大眾對真善美的領悟和追求。

    藝術是具體的、是摸得著、看得見的實物,它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生活亦是藝術。

    藝術可以是一首清新淡雅的詩、一支婉轉動聽的曲、一幅美麗雋永的畫、一本經典傳世的書、一座高大巨集偉的建築。

    藝術帶給我們美的視覺享受,悅愉我們的心情,提升我們的審美觀和精神意識。沒有藝術的生活是無趣、乏味、壓抑和令人窒息的。

    藝術讓我們的生活充滿詩情畫意和朝氣。藝術是我們平淡生活裡的一束光,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人生四季是藝術。春天的鮮嫩、夏天的明媚、秋天的斑駁、冬天的純潔,人生百態,市井人情皆藏在藝術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車輛等紅燈時是用N檔還是D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