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跪射俑

    第一,經濟條件不支援。早在北宋時期,昏庸至極的宋徽宗就因花石綱事件將南方地區的百姓折騰得死去活來,結果還爆發了著名的“方臘起義”。後來起義雖然被鎮壓,但南方的經濟、民生均遭嚴重破壞。到了南宋建立時,江南地區基本已是民窮財盡。為了抵禦金國入侵,南宋朝廷不得不刮地三尺籌措軍費,百姓生活變得更加窮困潦倒。在愛國熱情的感召下,南方地區的百姓們短時間內還可以忍受難以為繼的生活,但隨著時間推移,人們的不滿情緒在不斷累積。所以從當時的經濟狀況來說,南宋無法支援長期戰爭帶來的錢糧消耗。這是趙構鐵了心要求和的第一個理由

    第二,北人與南人矛盾激化。北宋滅亡後,大批生活在中原地區的北方人逃往江南,由於他們中為數不少都是權貴階層,因此雖“虎落平陽”,但卻仍可以利用權勢和軍隊搶佔南方人的資源,畢竟刀把子握在他們手上。南方人經濟上受壓迫,生活空間又遭擠佔,因此在他們眼裡,這些中原地區逃難過來的北方人沒比金國女真人好多少。所以從朝廷到民間,北人與南人的矛盾都在不斷激化。解決的唯一辦法就是立即停止戰爭,大力發展民生經濟。這是趙構求和的第二個理由。

    第三,趙構不信任軍事統帥。南宋立國之初為了應對金軍南下入侵的危機,朝廷不得不將一些地方上的財權和軍權下放給前線戰區的將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岳飛、韓世忠、劉光世等統帥所掌握的自主權與唐朝後期那些藩鎮節度使沒多少區別。任何一個皇帝面對這種局面,都不可能會毫無顧慮。更讓趙構寢食難安的是,他在位的前十年就發生了兩次兵變。第一次“苗劉兵變”差點讓他從皇帝寶座上被趕下來;第二次“淮西軍變”則導致南宋五大主力之一的左護軍集體投敵。因此,趙構內心對岳飛、韓世忠等軍事統帥充滿了不信任。如果戰事延續,軍權就必然要掌握在這幾個能挑起大梁的統帥手中。只有宋金兩國和平共處,趙構才能收回軍權,讓自己的皇帝寶座更加安穩。這是趙構求和的第三個理由。

    因此,儘管南宋在戰場上逐漸佔據了主動權,但對宋高宗趙構來說,談是為了求和,戰也是為了求和。只要能保住江南的半壁江山,一切其他條件都可以妥協,哪怕是屈辱稱臣,哪怕是割地賠款,哪怕是殺掉岳飛都不在話下。

  • 2 # 浮生一歲月

    宋高宗本來可以用岳家軍來保家衛國,可為什麼一心想和金朝求和?

    首先來說,宋高宗是不可能用岳家軍來保家衛國的,為什麼這麼說了?

    第一,中國的宗族勢力是從宋朝開始出現雛形的,什麼楊家將、呼家將等就是發生在這個時期的故事,雖然多是評書演義,但是還是充分反映了宗族勢力在宋朝的發展是很迅速的,尤其是形成了宗族軍事勢力,對北宋政權的穩定是有很大威脅的,因為在宗族勢力中,首先認的是宗族勢力領袖,其次才是國法。當然宋高宗不可能放任這種威脅不管的,因此當岳飛對宋高宗的統治造成明顯威脅時,宋高宗是必然不敢起用岳飛的,相反,還要限制他,甚至殺掉岳飛,以保全自己的江山,這和前朝軍閥藩鎮割據,有的甚至取代自己的直系領導,不是很相似嗎?

    第二,這是由岳飛自己的性格造成的。岳飛性格倔強,桀驁不馴,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個直男癌,而且還是晚期的那種,自己看不順眼的事情,表現的特別明顯,他自恃有兵權,經常讓宋高宗臉上無光。比如說紹興十一年初的淮西戰役,岳飛表現的不好,其他兩個人韓世忠、王俊也不怎麼好,但只有趙構的親軍全軍覆滅(只剩楊沂中逃回),趙構明升暗降,下令整編三個人的軍隊為禁軍,岳飛不怎麼配合,趙構不僅恨他,估計心中也比較害怕,萬一哪天岳飛也來個黃袍加身,趙構不得嚇死?還有一點,一幫武將整天唸叨北伐,還要迎回徽欽二帝,趙構怎麼能容忍了?

    第三,北宋從開始的政治風氣就是以文抑武,推行儒家治國思想,對於帶兵打仗將領變得猜忌極大,他們往往從心理上便將將領放在未來會犯上作亂、謀反篡位的位置上。所以,宋高宗對岳飛的猜忌之心、文人集團對岳飛的提防之心是很重的,一旦出現大的反叛苗頭,終會扼殺在搖籃中。

    其次,退一萬步來講,即使宋高宗願意用岳飛,能用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依照岳飛的性格,趙構敢用岳飛,岳飛就會想著北伐,姑且不談北伐的後果,就說北伐有可能成功嗎?北伐成功的機率是很小很小的。當時軍隊的補給、供應都是受文人制約的,以當時文人秦檜之流的性子會好好配合岳飛嗎?金國以騎兵為主,來去自如,補給糧草可以邊戰邊劫掠,岳飛有制約的方法嗎?宋朝幾乎無騎兵,糧道怎麼保護?還有一點,即使岳飛很能打,但他只是當時幾個軍隊之一的將領,其他的將領配合不了,或者說打不過金軍,僅憑岳飛一軍能北伐成功嗎?別的不說,就說岳飛打到朱仙鎮後,其他軍隊已經因為失利而退卻了。僅憑他一軍孤軍深入成功的可能性有多高了?

    最後,宋高宗為什麼一心想求和呢?除了以上的因素之外,還可能有以下的原因:

    第一,宋朝長久以來的重文輕武,以儒家思想治國的風氣深入人心,造成了對外戰爭戰果不豐,長久以來的求和局面對宋朝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因此宋朝文官集團求和的比較多,這是宋朝朝堂最重要的一股勢力。

    第二,宋高宗在長期的逃亡之中,多次險些遇害,已經被金人嚇破了膽,只想著早日求和,早已失去了進取之心,他的心思就放在了怎麼保持自己的統治之上,而且他受文官集團的約束太大,要平衡各種政治集團的利益,不是自己說句要北伐就所有人都聽的,再說,他也沒有這種心思。

    總的來說,宋高宗是不可能用岳飛來保家衛國的,他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必然是要議和的。

  • 3 # 飛哥說史

    因為趙構的性格缺陷。

    岳飛剛直、正直、文武雙全。岳飛是南宋時期敵人聞風喪膽的抗金名將。由於出生貧困,從小勤奮好學,從小學習孫子兵法還有一些文書;19歲的時候就開始當兵,並且上戰場殺敵累經驗,然後取得勝利成為敵人聞風喪膽的名將,在百姓心目中的影響力非常大。

    雖然岳飛剛直,但是情商和政治水平非常高。由於常年上戰場的原因,他有不可小覷的戰功和軍事突出的才能,但是此人並沒有居功自傲,反而為人好相處、溫和、謙虛,並且政治感也不低,有遠大見相。

    趙構是一個道德觀念相對差一點的人。岳飛在戰場上的功績越來越大,百姓越來越喜愛他;趙構害怕岳飛影響到自己的地位,害怕北伐成功後百姓會擁戴他,此後自己的權力如同一個王爺,因此岳飛必除。還有儒家一些方面,在宋朝保持文人領兵,武將領兵的話就會受到儒家的反感,文人就會爭議不停,雖然岳飛很成功,還是避免不了朝廷文官的輿論。文人酸腐,昏庸帝王的賬,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被這些人的"繼承人”混淆視聽。

    趙構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人,劉光世自請解兵符,於是趙構讓劉光世麾下王德聽岳飛節制,後來趙構又反悔,說這支部隊要用來保護都城;岳飛就自請解軍職,回家守喪,趙構就非常不滿意岳飛的行為。

    由於趙構登基以來自稱國主視金國皇帝為君父。還有一方面是趙構的御前君損失殆盡,另一方面是財政拮据。趙構時期的時候,物價上天,軍事的支出非常大;加上趙構不想再折騰了,目前如果議和後就可以守著江山享樂了。宋史明文記載,趙構渡江,王淵徵用民船幾百艘,最後人都裝不下了,把禁軍將士留在了江北,數萬人遭受金人屠戮。

    金人對岳飛深惡痛絕,和解的要求是殺掉岳飛。在戰爭中,岳飛屢次取得成功卻殺掉好多金人,每每打仗,金人都損失慘重,長年累月對岳飛的怨恨非常大,於是在和解的時候提出必須要殺掉岳飛。

  • 4 # TonyDeng

    存在即是合理。歷史上的事,發生了必然有其邏輯合理性,岳飛如果真的能打,而且戰功卓著,宋朝君臣都會力爭恢復,事實是不可能,岳飛的那些戰功是誇大了的。

    南宋建立,一直被金國追著攆,疲於奔命,時機湊巧,秦檜回宋,兩國均有意向議和(金國完顏昌與秦檜私交甚好),金送回宋丟失的河南地,如此不用戰爭即可得回若干土地,這是紹興第一次和議的主題。但是金國方面此時出了變故,金帝更換,完顏昌被視為賣國金奸(因送回土地予宋),兀朮殺之,反悔,重開戰事南侵,此次宋方反擊取得若干勝利,岳飛的一些小勝(沒有《岳飛傳》寫的那麼多)就是此時取得,這樣宋朝有了一點談判資本,本有意進取,但各路兵無力北伐,兀朮又急於回兵抵禦蒙古(完顏昌勾結成吉思汗祖父騷擾金之北方),宋朝也需要穩定內政,故雙方重啟和議,終於達成。

    宋高宗殺岳飛,是因為需要收兵權,由於立國戰爭各路兵馬有形成軍閥趨勢,“岳家軍”之類說法就是大忌,趁著和議,收兵權是第一要務,恰好岳飛撞在槍口,成出頭鳥,故殺雞儆猴。殺嶽本意,高宗以與某將面談時提醒對方的方式透露,是為其必然性。

    總的說來,北、南宋,收兵權是一以貫之的宗旨,手段也基本相似。北宋所謂“杯酒釋兵權”,建立在攻殺二李的基礎上,並非純粹酒席可致。南宋也同樣有血的代價,那就是岳飛。

  • 5 # 葉飄刀

    因為宋高宗對於形式把握得比你準啊

    原因很簡單,岳飛死了,金國把南宋怎麼樣了嗎?

    飛鳥死良弓藏,宋高宗正是看出了金國沒能力打了,才敢弄死岳飛。

  • 6 # 我仰望30度的星空

    這與宋高宗的思想觀念有問題,同時,秦檜收受了金國的賄賂,就不但的說著岳飛的壞話,說什麼岳飛的目的是為了迎回徽欽二宗。一國不能有二主等等謠言,其實這時候秦檜早就知道徽宗已死,欽宗也不可能再回來了。金國這時候也要分一部分力量對付日益崛起的蒙古部落。也沒有多大的力量南侵了。所以他們就聯合秦檜離間了宋高宗,從而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殺掉。而宋高宗也在臨安當了幾十年的皇帝,也沒有心思去收復北方大地,真是愧對了他的祖宗趙匡胤了

  • 7 # 小魚讀史

    小魚有觀點,這個問題我來答。公元1127年春,北宋都城汴京的歌舞昇平,被北方大地一個馬背上民族(女真族)的馬蹄踏碎。金主完顏亮率軍攻陷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擄走宋徽宗(當時的太上皇)、宋欽宗兩位皇帝,還有王朝的眾多文武大臣以及後宮皇族、宮女三千餘人,其中就有康王趙構的正妃和二位嬪妾,趙構的生母韋賢妃。

    當時康王趙構正在河東路行營元帥督戰金兵,逃過一劫。同年五月,康王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即帝位,是為宋高宗,年號建炎,史稱南宋。 以抗金名將宗澤為東京留守,積極聯絡河東、河北、陝西等地義軍,實行統一指揮,保衛東京。而此時的岳飛還是宗澤隊伍裡的一名初級軍官。

    高宗擔心京城難守,君臣一路南逃,奔亡來在“蘇湖熟,天下足”的南方,再也不逃了。1132年在臨安(今浙江杭州)建都。

    宋朝自開國以來,就重文輕武,兩府三司制度使兵將分離,互不瞭解;政府機構臃腫,允許軍隊經商,又導致吏治腐敗,軍隊戰鬥力渙散,一打仗正規軍就一盤散沙,當時在各地的抗金隊伍中形成了幾股戰鬥力很強的隊伍,其中以岳飛的“岳家軍”,韓世忠的“韓家軍”最為有名,1130年,岳家軍收復建康,把金兵全部逐出江南,宋高宗親書“精忠岳飛”,並命人繡成一面旗子以示旌表。時人感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岳飛抗金

    後來岳飛又三次率師北伐,大破金軍,收復失地,最終對金軍形成夾擊之勢。有詩曰:

    秋風江上駐王師,暫向雲山躡翠微。

    忠義必期清塞水,功名直欲鎮邊圻。

    山林嘯聚何勞取,沙漠群凶定破機。

    行復三關迎三聖,金酋席捲盡擒歸

    從這首詩看岳飛是要迎請三聖還都的,這三聖一個是高宗父徽宗,二是高宗兄欽宗,三是其生母韋太后。單從詩中前二聖來說,如果父兄真的被接回來了,高宗皇帝之位難保,這是高宗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1139年,傳言金國欲立欽宗的兒子為太子,岳飛聽聞後上書高宗請奏早立太子,好斷了金人的念想。殊不知這正戳中高宗的痛處,原來除了早年高宗有個兒子三歲夭亡外,高宗就再沒有生出兒子來。岳飛這個奏議讓高宗很不爽,以為他在干涉自己的家事,是讓自己早早退位。

    一方面南宋抗金節節勝利,另一方面以宋高宗、丞相秦檜為首的投降派屢次向金人請降,朝廷連發12道金牌調岳飛班師,並對岳飛之功進行封賞以安其心。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高宗說“我要過太平日子”,岳飛對封賞堅辭不受說“我要直搗黃龍,迎請二帝回來”,本來宋朝一直是文官治理天下,武將沒有權力說不,只有堅決執行的份兒,這樣一來讓高宗更為惱火,覺得岳飛功高震主,尾大不掉,還咄咄逼人,不知進退,因此宋高宗勢必除之而後快。

    作為一代帝王宋高宗的心思,岳飛沒猜透。經過靖康之變後,金人把大宋的財力擄掠一空,幾年的抗金軍事行動,也耗費了過多的國力。南宋不得不向百姓加收遼餉、練餉,境內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如果這時金人趁機攻宋,南宋朝廷勢必不保,再次面臨亡國的境地。權衡利弊之下,宋高宗展現了他的政治兩面性,殺岳飛,以金錢換取金宋之間的和平,各自與民生息。

  • 8 # 鄜延路節度使李

    我是鄜延路節度使,我來回答

    關於宋高宗和岳飛的事情其實有些說不清楚,從常理上來說,跟韓世忠張俊以及劉光世這些原來北宋西軍系統的人不同。岳飛最初就跟著趙構的,岳飛其實是趙構一手提拔起來的。

    岳飛的政治敏感性其實很大,對於宋金關係之間的很多能很好把握。比如”迎還二聖“說,鄧先生早已考證,岳飛自獨立領兵以後再未說過這樣的話,在奏章中,岳飛從來只說“天眷”。

    關於岳飛要求立儲君這個問題,其實在當時那個環境中,不提出這個要求反而是不忠。因為劉豫的偽齊滅了之後,金中國人曾經打算將宋欽宗或者宋欽宗的兒子趙諶放在開封來挑戰南宋合法性,此時,岳飛因此改變了其“迎回二聖”的主張,代之以迎還宋徽宗夫婦靈柩和韋太后等皇室親族,此舉亦獲得宋高宗的讚賞和全力配合。

    岳飛說道:“異時迎還太上皇帝、寧德皇后梓宮,奉邀天眷歸國,使宗廟再安,萬姓同歡,陛下高枕無北顧憂,臣之志願畢矣。”。所以說岳飛這個時候上疏提議儲君是穩定局勢,安定人心的一種最好措施。而趙構也讓岳飛看自己的養子趙伯琮(暨後來宋孝宗),岳飛評價道:“中興基本,其在是乎!”這個孩子就是將來中興宋朝的希望。

    而殺岳飛,趙構也無利可圖,他將失去很多,也沒有非殺的理由;不殺岳飛,至少還留有對金國討價的籌碼,關鍵時候還要靠岳飛去保江山呢。可以說,殺嶽是最壞的選擇,有百害而無一利。

    失掉民心、軍心、愛中國人士寒心,民怨沸騰。大家心灰意冷,坐聽敗亡,將士流血犧牲,十年之功毀於一旦;失掉大節、割地稱臣於金被天下人所唾罵,以至於失信天下。自此再無人可用,一敗塗地。

    岳飛最後遇害的悲劇,首先一個很重要的背景就是主戰派/主守派在南宋朝廷的全面失勢,尤其是岳飛的老領導,甚至可以說是岳飛在朝中奧援的中興名相趙鼎倒臺了。

    對於趙構來說,殺岳飛一無動機,二無利益。其實從他羸弱性格和所處環境就能找到答案。他一生有兩怕:外懼完顏兀朮,內畏秦檜。當大權落入秦檜一人之手,並且一意要殺害岳飛的時候,他恐怕是有力無心,甚至是無力無心,想保都保不了。

    岳飛作為的民族英雄之一,死在本國的監獄中,這絕對不是一般的話題,不能繞開不談,殺害岳飛的凶手到底是誰?傳統觀點認為是秦檜為了談和殺害主戰派將領岳飛,有一種新觀點認為宋高宗作為皇帝,才是殺害岳飛的真凶,秦檜只不過是他的一個工具。

    而高宗殺害岳飛的主要動機是:求和;防範武將坐大;岳飛不該議立皇儲;怕岳飛救回欽宗,威脅到他的皇位。但很顯然這些統統都不是事實。第一,高宗作為皇帝,豈有不想收回故土的道理;第二,宋朝防範武將本身就是謠言,就算要防範,那應該防童貫、張浚,輪不到岳飛;第三,現代人看多了清宮戲,認為臣子不能議立皇儲,其實宋朝的皇帝本身就要由廷議決定,不來議立的重臣才是失職;第四最荒謬,金國一直把飲宗當做對付高宗的殺手鐗,隨時可以復立欽宗,宣佈高宗的南宋朝廷非法,所以高宗恰恰是最想救回欽宗的人。

    現代流傳高宗欲殺岳飛的動機都是謊言,目的是掩護真正的凶手秦檜。秦檜作為宰相與皇帝爭權,最忌諱的高宗系勢力便是其寵將岳飛,而利用金國對宋廷的壓力,把持議和大權則是他擅權的重要方式,這就是秦檜阻戰求和並殺害岳飛的原因。

    而無論如何,宋高宗也必須為他沒能保護岳飛負責,正如潘美要為楊業之死負責一樣,宋高宗這位中興之君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或許也並不冤枉。而岳飛,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沒有倒在浴血的疆場,卻死於本國的冤獄,著實令後人含淚。

  • 9 # 考古牌歷史挖掘機

    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不願讓他的父親和哥哥回來,他的父親和哥哥就是靖康二帝,即宋徽宗和宋欽宗。宋高宗本來不能當皇帝,他是在靖康之變中僥倖沒有被俘的宗室,所以北宋滅亡後,大臣們把他找出來,擁立成為皇帝。如果岳飛的北伐成功,宋徽宗和宋欽宗就會迎回,那時宋高宗的皇帝之位就可能坐不成,高宗很不願意放棄自己好不容易才得到的皇位,因此當然不願岳飛有更進一步的軍事行動。

  • 10 # 歷史呀呀呀

    宋高宗趙構本來可以用岳家軍保家衛國,為什麼一心求和呢?我認為有很多的原因:

    一.趙構個人能力問題,他不是雄才大略的人物

    趙構是有一定的個人能力的,他作為唯一逃脫的皇室成員,能夠登高一呼,建立南宋。也算有一定的能力。但他並不是雄才大略的英武之主,沒有那麼多志向,從北宋都城被圍,他作為勤王之師,卻不來救欽宗,他是沒有北伐的想法的,只想偏安一隅。

    六.岳家軍保家衛國的口號是趙構最不能接受的

    岳飛本人的政治課素養確實不高,提出了“迎回二帝”的口號,這直接動搖了趙構用岳家軍的想法,國家的皇帝只能有一人,迎回二帝,會威脅趙構的皇權。

    七.趙構不認為岳家軍有保家衛國的能力

    金人善戰,又養有戰馬,宋人在對外做戰中,一直用步兵對抗騎兵,輸多勝少。長期的作戰失敗,讓趙構沒有信心對金作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一生活一輩子,錢是最重要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