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264612030127931

      是解析度更重要。  顯微鏡的光學技術引數包括:數值孔徑、解析度、放大率、焦深、視場寬度、工作距離、覆蓋差等。這些引數並不都是越高越好,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絡又相互制約的,在使用時,應根據鏡檢的目的和實際情況來協調引數間的關係,但應以保證解析度為準。  1、數值孔徑:數值孔徑是判斷物鏡效能(解析度,焦深和亮度)的關鍵要素,孔徑角越大,進入物鏡的光通亮就越大,它與物鏡的有效直徑成正比,與焦點的距離成反比。  2.、解析度:解析度又稱“鑑別率”,“解像力”。是衡量顯微鏡效能的一個重要技術引數。顯微鏡的解析度用公式表示為:d=l/NA式中d為最小分辨距離;l為光線的波長;NA為物鏡的數值孔徑。可見物鏡的解析度是由物鏡的NA值與照明光源的波長兩個因素決定。NA值越大,照明光線波長越短,則d值越小,解析度就越高。要提高解析度,即減小d值,可採取以下措施:(1)降低波長l值,使用短波長光源。(2)曾大介質n值和提高NA值(NA=n×Sin(u/2))。(3)增大孔徑角。(4)增加明暗反差。  3.放大率:放大率就是放大倍數,是指被檢驗物體經物鏡放大再經目鏡放大後,人眼所看到的最終圖象的大小對原物體大小的比值,是物鏡和目鏡放大倍數的乘積。放大率也是顯微鏡的重要引數,但也不能盲目相信放大率越高越好,在選擇時應首先考慮物鏡的數值孔徑。有效放大倍率:顯微鏡放大倍率的極限即有效放大倍率。解析度和放大倍率是兩個不同的但又互有聯絡的概念。有關係式:500NA<放大率<1000NA當選用的物鏡數值孔徑不夠大,即解析度不夠高時,顯微鏡不能分清物體的微細結構,此時即使過度地增大放大倍率,得到的也只能是一個輪廓雖大但細節不清的影象,稱為無效放大倍率。反之如果解析度已滿足要求而放大倍率不足,則顯微鏡雖已具備分辨的能力,但因影象太小而仍然不能被人眼清晰視見。所以為了充分發揮顯微鏡的分辨能力,應使數值孔徑與顯微鏡總放大倍率合理匹配。根據:總放大率=物距/物鏡焦距×相距(250mm)/目鏡焦距;增大物距即鏡筒長度,可以提高放大率,但是鏡筒不能無限拉長,通常國際標準長度為160mm。  4.焦深:焦深為焦點深度的簡稱,即在使用顯微鏡時,當焦點對準某一物體時,不僅位於該點平面上的各點都可以看清楚,而且在此平面的上下一定厚度內,也能看得清楚,這個清楚部分的厚度就是焦深。焦深大,可以看到被檢物體的全層,而焦深小,則只能看到被檢物體的一薄層,焦深與其他技術引數有以下關係:(1)焦深與總放大倍數及物鏡的數值孔鏡成反比。(2)焦深大,解析度降低。由於低倍物鏡的景深較大,所以在低倍物鏡照相時造成困難。  5.視場直徑:觀察顯微鏡時,所看到的明亮的原形範圍叫視場,它的大小,是由目鏡裡的視場光闌決定的。視場直徑也稱視場寬度,是指在顯微鏡下看到的圓形視場內所能容納被檢物體的實際範圍。視場直徑愈大,愈便於觀察。計算公式如下:F=FN/MobF:視場直徑FN:視場數(FieldNumber,簡寫為FN),標刻在目鏡的鏡筒外側。Mob:物鏡放大率。由公式可看出:(1)(2)視場直徑與視場數成正比。增大物鏡的倍數,則視場直徑減小。因此,若在低倍鏡下可以看到被檢物體的全貌,而換成高倍物鏡,就只能看到被檢物體的很小一部份。  6.工作距離:工作距離也叫物距,即指物鏡前透鏡的表面到被檢物體之間的距離。鏡檢時,被檢物體應處在物鏡的一倍至二倍焦距之間。因此,它與焦距是兩個概念,平時習慣所說的調焦,實際上是調節工作距離。在物鏡數值孔徑一定的情況下,工作距離短孔徑角則大。數值孔徑大的高倍物鏡,其工作距離小。  7.覆蓋差顯微鏡的光學系統也包括蓋玻片在內。由於蓋玻片的厚度不標準,光線從蓋玻片進入空氣產生折射後的光路發生了改變,從而產生了相差,這就是覆蓋差。覆蓋差的產生影響了顯微鏡的成相質量。國際上規定,蓋玻片的標準厚度為0.17mm,許可範圍在0.16—0.18mm.,在物鏡的製造上已將此厚度範圍的相差計算在內。物鏡外殼上標的0.17,即表明該物鏡要求蓋玻片的厚度。  

  • 2 # 驀然暗香

    是解析度更重要。顯微鏡的光學技術引數包括:數值孔徑、解析度、放大率、焦深、視場寬度、工作距離、覆蓋差等。這些引數並不都是越高越好,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絡又相互制約的,在使用時,應根據鏡檢的目的

    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越高,解析度才越高。這是因為,放大倍數越高,其像的細節看得越清晰,即解析度也就越高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著名經典詩詞,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