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氣吞萬里如猴
-
2 # 樑毅
這是因為日本人拋棄了至唐朝以來學習中國的所有正規化,跪拜於西方哲學所生成的科學技術產物,從底層學起,從內心深處崇拜心理而學,最終放棄一切幻想,自始至終學以致用。
而中國自從被日本人用26年時間的明治維新所擊潰,中中國人的中央之國的思想就徹底崩潰,因為那個東瀛小國曾經是自己的徒兒,甚至是孫子。於是,中中國人更加卑微的生存於這個世界,但大國思想卻從未放棄,這就產生了矛盾衝突,精神分裂。
當中國目前用40年時間做到了所謂的超越,於是膨脹的心理又開始無限增長,這樣的心理膨脹的增長都超越了所有人的想象,接著發生的事物讓自己都感到驚詫,所有人都反對自己,所有人都與自己過不去,天下之大,無朋呼?
其實更多的是自己沉澱不夠,囂張跋扈,暴發心理,如若世界如自己所言大同存異,多邊主義,真不會左鄰右舍都畏懼如淵。
因此我們需要更多耐心,更多沉澱,更多自信,更善於與人交流,更能控制自己,更容易解釋世界,方才能讓世界認同自己。
-
3 # 苕國土魚
有很多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至少有以下兩個:
一是日本向西方學習的同時,配合著進行了政治改革,那就是明治維新,由一群藩士成立的新政權在戊辰戰爭中消滅了德川幕府,推行版籍奉還,結束長達600多年的武士封建制度,以藩閥和資本家取代武士階級的統治。在明治維新中通過推行“王政復古”以達到天皇親政和議會政治,建立三權分立的新式政府。經濟上推動了財政統一,穩定幕府後期嚴重負債的國家財政;並推行殖產興業,掌握新式技術,實現國家工業化,生產力大幅提升。教育也進行了大規模改革,價值觀的西化也為日後的政治和經濟變化埋下遠因。
二是中國人數千年被洗腦後,自認為是天朝上國而形成的莫名的自大,在表現上就是就算是隻學習西方的技術,而技術還未學會、學全和學精的情況下,就隨意挑戰師傅。甚至發生很多起把洋教官趕走之類的情況,對內還騙上級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自已人更可信。我今天就必須說一下這個現象,就在差不多十年前,我的領導,也是我們公司的總經理在很嚴肅的跟我交流的時候,非常自信的表達,我們派去外單位學習的學員水平已經高於幹了幾十年的,才教了他們幾個月技術的師傅。我當時大吃一驚,問其資訊來源,結果是很多名學員都這樣非常自信的向他表達過這個意思(而且這裡面的學員幾乎全是本份老實人),他信了。但是我當時不信,現在仍然不信,有這麼聰明的徒弟,那麼笨的師傅,為何學習的方向是相反的?
晚清政府一直根本不承認自己可能比日本落後,直到甲午戰爭幾乎是完敗於日本(如果不是西方列強的干涉可能直接就要亡國),突然驚醒的統治者和國民才發現已經來不及了。
-
4 # 和藹的老豆
中國是當時的經濟大國,雖然生產方式落後,但是資源和財富豐富,加上軍事和政治的嚴重滯後,引起了西方列強的覬覦,19世紀後半的歷史,就是整個西方列強盤算如何瓜分中國的歷史。當時世界地圖已經完全開啟,對以對外擴張為基本增長方式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來說,該佔的都佔完了,只有遠東的中國富裕且落後,不去瓜分就晚了。西方勢力進入遠東地區,可以從18世紀開始算起,佔領臺灣島的荷蘭人只是一小部分,北方的俄國擴張,英法葡西荷軍隊進入東南亞,從小殖民地開始到逐漸蠶食整個東南亞地區,花了100多年時間。一方面和大清國做生意,一方面早就盤算著瓜分中國、奴役中國、剝削中國的計劃了。不過中國是老大帝國,除了心態上很難合作之外,人口眾多、土地遼闊等因素,也頗令各國難以下嘴。日本的成功有內外多層因素。首先,日本本身國內長期貧困,天皇一直沒有實權,軍閥間貌合神離,德川統治並不穩固,國家上下各階層都存在較強的求變意識。很容易進入了全盤西化的發展軌道。其次,日本土地狹長且貧瘠、物產不豐、但是地理位置絕佳,對西方列強來說,拉攏日本比入侵日本要划算。後續英日同盟,對華的很多侵略活動是兩國共同策劃並做出的。最後,更重要的是,在英國等國的大力支援下,日本的工業、軍事、教育、文化、經濟、科技等都得到了全面的發展。甲午戰爭大清國賠了二萬萬兩白銀,都被日本拿去發展國家了。但是,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日本產生了大量的對英法美採購,也滋潤了西方列強的企業,於是各方合謀,進一步對中國進行侵略和壓榨。這種對中國的殘酷剝削過程,與日本的發展過程是緊密相關的。也就是說,日本為歐洲列強做了代理人,通過榨取中國利益而發展了自己,養肥了英法等國。尤其是英國。這種情況一直髮展到美國對遠東的大規模挺進,新老列強之間開始出現利益分配不均問題。在一系列摩擦和兩次世界大戰後,日本被納入美國體系,重新扮演他們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所扮演過的代理人角色。唯一不同的是,中國已經不是滿清貴胄和民國軍閥的天下了。
-
5 # 湘西超風行者
中:有選擇性的軍事科技層面的政治性人才的培養目標,沒有徹底的學習西方制度,抱著“拿來主義”的心理狀態,只是維護封建統治者的單一的政治目標,拒絕“與時俱進”的時代發展,對於世界格局的觀念不清楚,對於漢族將領有非常的不信任感與不平等的對待狀態,上下階層各有各的打算
日:“脫亞入歐”的政策落到實處,統治階層對於“改革派”的完全信任,向西方學習暢通無阻,各個方面都沒有內外干涉因素,出國留學生受到國內的重視程度較高,適應“時代發展”的國家戰略,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與民族企業的融合程度較高,與西方列強的外交關係較好
-
6 # 1753026009955
一個全盤西化,脫亞入歐;一箇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一個自上而下推行改革,為國家強盛民族未來而自願放棄權力;一個由中間仁人志士發起獲得慈禧有限妥協,最後為了一己之私放棄了最有價值的核心內容撿了些皮毛掩人耳目應付了之。
-
7 # 知惑不惑
學的東西完全不一樣。一個從功能角度出發,一個從過程意義開始。有人傳形,有人傳神。有人乘法口決賊溜,卻不知乘法所以然。有人乘除法皆不快,卻把‘1十1=2’刻到骨子裡面。同樣數學,有人除了算工資買菜之外,毫無用途。有人能把生活中萬物萬事用數學方法表示出來。同出而異名,知玄者不玄。
-
8 # 笑看風雲44463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當時中日最大的不同是什麼?就是日本不存在少數民族壓制主體民族的問題,所以日本才可以輕裝急進。而反觀中國,主體民族受制少數民族,佔統治地位的少數民族考慮最多的是什麼?就是維持其優勢地位,而變法維新這種事恰恰會使受到壓制的漢人主體民族擺脫這種受壓制的狀態,而一但漢人擺脫受壓制的話,一直高高在上的滿人少數民族必然利益大受損害。
兩害相權取其輕,與其因為變法讓自己滿人利益受損,不如維持現狀不變,這就成了滿清的必然選擇。所以,瞭解之後就可以明瞭為什麼當時日本人明治維新時期向西方人大力學習的同期,一海之隔的中國在滿清治下只有洋務運動這種及其有限的學習西方的活動,即使這種及其有限的學習還會受到種種原因的阻擾。
一句話,滿清在甲午戰爭中敗給日本其實早在19世紀六十年代的這場學習西方的活動中已經埋下了伏筆了!
-
9 # wwwdyiirgm
日本名存實亡,美軍鎮守,淪為美國殖民地,日本人在美中國人面前卑躬屈膝,敢怒不敢言,只有做奴才的權利,大和民族已經成了跪舔族,亡國奴,與獨立國家當然完全不同!
回覆列表
日本把無足輕重的天皇捧成了神,形成了民族團結的堅強核心;中國把高高在上的皇帝貶成了孫,造成了民族精神的徹底渙散。其實,日本天皇也好,中國皇帝也罷,不過是一個精神凝聚的符號,和西方的上帝耶穌起的作用大同小異。但對待他們的不同態度,致使中日兩國的國運出現天壤之別,其中玄機至今仍然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