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豆子人民藝術家
-
2 # 空空空42973354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季康子問孔子怎麼改變敗壞的社會風氣,需不需要搞嚴打,殺掉一批人?孔子表達的是,何需嚴刑峻法?權力階層從自身做起,以身作則,老百姓才能上行下效,最終把社會不正之風壓下去。反過來表達的是上樑不正下樑歪,社會風氣出了問題,那麼病根直指權力階層。
理解了這句話,就能明白為什麼從政要求實行德政,當醫生要有醫德,當老師要有師德……就能明白孔子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首先是要求上面的人要做下面人的表率。
一家興仁,一國興仁。一家興讓,一國興讓。重建社會道德,首先從國君開始做起,這是孔子的價值判斷。但是反過來,孔子理解一個國家如何才能富強呢?先從藏富於民開始,而不是讓一部分特權階層先富起來: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
3 # 無知先生
應該是“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原文出自《論語 顏淵》: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季康子,姓季孫名肥。魯哀公在位時擔任正卿,當時魯國最有權力的政治人物之一。
這段話講的是季康子向孔子請教治理國家的辦法。
季康子說,用暴力的辦法(也就是所謂的嚴刑苛政)來治理國家,有人觸犯法律能殺就殺,能重就重,這樣的話,國家能治理得比較好麼?
那孔子的回答是:
治理國家不是靠嚴刑苛政、靠殺人就能夠治理得好的!
只要你這樣的上位者、國家領導者自身能夠做到“善”,那老百姓都會跟著“善”了。
君子之德像風一樣,普通人的德像草一樣。如果有一陣風吹過,草一定跟著風的方向倒。風的力量越大,草傾向的力量也越大。風往善的方向吹,草就往善的方向倒;風往惡的方向吹,草就往惡的方向倒。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如果上位者自己都是貪贓枉法、見錢眼開、見利忘義、奢靡成風、醉生夢死,那整個社會的風氣怎麼可能會好呢?
-
4 # 本草君
這段話出自春秋時期孔子的《論語·顏淵篇》。
釋義: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風,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著倒。
原文節選: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白話譯文: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說:“如果殺掉無道的人來成全有道的人,怎麼樣?”孔子說:“您治理政事,哪裡用得著殺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會跟著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風,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著倒。
-
5 # 國學淺釋
君子德風,小人德草。君子之德如風,威而不猛;君子之仁如雨,潤物無聲。小人之德如牆頭之草,向利而倒。君王行仁政,因民之所而利之,百姓就會隨風而倒。
-
6 # 換個角度看經典
就是說君子道德高尚,象風一樣,影響眾人,使眾人的道德也提高。而小人的道德象草一樣,隨風倒,這句話強調君子要保有高尚的道德,影響小人,從而使社會的道德水平提高。
-
7 # 通識文化
此句出自《論語.顏淵第十二》。原文是: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意思是說:季孫問孔子說:“如果殺掉無道的壞人,來成全有道的好人,你看怎樣?”
-
8 # 三教一家共華夏
《論語.顏淵》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對曰:‘’子為政,鄢用殺?
子欲善而民善也。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風,必偃。
白話:季康子和孔子在一起,季康子就問孔子了:如果有人不合禮法、不守秩序、不合人情,那為了使秩序恢復,使禮法昌明,使人倫和諧,是不是就可以把那人殺掉?
孔子說:我為政,治理百姓的話,怎麼可能使事情發展到需要殺人的地步呢?
孔子說:我當政,管理百姓,則我會,以仁為心,以義為繩,以禮為表,以可欲為情,引導、監督、獎勵、鞭策百姓,百姓自然而然的就會被因勢利導因而慢慢向著善靠攏。
這就叫,我以整個百姓為風,那些小人就算是可以四面八方擺動的草,也會被我的萬民之風所懾服,不敢冒頭,不敢出位!
-
9 # 卜耐夫哲學
言:君子(治世者)的“得”,如盤旋,圍繞著民眾的風一樣(指維護天下為執政者之得)也。
言:小人(老百姓)的“得”,如被風盤旋、圍繞的草一樣(被圍繞與維護是百姓大眾之得)。
而天下的富庶與和平,文明與發展,就在其中也——百姓大眾是創造文明歷史的主體,主人。
回覆列表
“君子德風,小人德草”,這句話演化自《論語·顏淵第十二》,原句是“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這是什麼意思呢?
季康子向孔子請教治理的辦法,問孔子說:“稂莠多了,好的禾苗就會受到損害,惡人不去,則善人受害。那麼是否可以把惡人都給殺了,來成全善人呢?”
君子德風,小人德草:為政者的治理水平決定了百姓的道德水平孔子並不反對打擊惡人,只是想提醒季康子:惡人是有的,但只去打擊百姓中的惡人,惡人必會再生。社會上惡人那麼多,是誰放縱和包庇的呢?
官風不正,民風必然不正。老百姓被欺壓得快活不下去了,錢糧都被搜刮光了,餓死那麼多人,還不許他們罵街嗎?為政者賞罰分明,為惡者早就消失在萌芽狀態了,何談“殺一大批為惡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