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在資訊大爆炸的今天,我們每時每刻都接收來自網際網路和智慧手機的海量資訊,該如何真正理解“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以便自己去粗取精地更好利用和學習網際網路的知識?

235
回覆列表
  • 1 # 公孫叔叔

    易經繫辭裡孔子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為之器。”

    《道德經》中講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裡就先要說“學”和“道”的區別。學就是知識,學了知識是為了更好的瞭解生活的環境。所以知識包羅永珍,無所不容。這時候學習就像是吹一個氣球一樣,剛開始的氣球是癟的,對外界接觸的有限的,越吹越大,外界接觸也越來越大。吹的越大,外界的邊緣越大,要了解的東西越多。對外界不探索的人如井底之蛙,覺得自己什麼都明白,而實際上知之甚少。

    西醫把病分的五花八門。比如說一個察血,分血小板,血紅蛋白,白細胞等等,幾十項。病也是如此分門別類。

    而中醫只從六經辯證或者八綱辯證,直接歸結到表裡,虛實,寒熱,陰陽上來。

    西醫則是學問的不斷延伸,無窮盡探索。

    兩者其實追求又是相同的,都是為了解決生存的問題。天下殊途同歸一致百慮。解決的方式不同罷了。

    而學,則不斷地分門別類,無窮盡的探索,容易使人迷茫。

    所以,學到一定的階段,要停下來看看道。這樣不容易迷失自己。

  • 2 # 吾是我師

    這是《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的句子,原文是: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帛書.老子》裡面的原文是:

    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恆無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而《郭店楚簡.老子》原文是:

    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無為也,無為而無不為。

    可見通版前幾句和楚簡更接近。老子在做此章時或許沒有後面”取天下“的那一部分。

    關於”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中的”為學“,歷史上各家概況不一,但是大部分都趨向於從事學習這件事情。“日益”,就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一天比一天進步。“損”,為剝除拋棄的意思。

    所以這句的意思我覺得這樣更合理:

    做學問是不斷學習積累的過程,修道則是不斷丟棄的過程。

    而不要理解為,為學或為道”需要“怎麼怎麼樣。為什麼?看下面的依據。

    大部分的註釋中都將為學和為道看成兩個相反的事情,以至於很多人都認為為學誤道。我認為這個觀點是錯的,否則幹嘛還要學習語言文字,什麼不學不就可以了?顯然不符合邏輯。

    我更認同莊子的觀點。在《莊子.大宗師》裡面記錄了一個顏回坐忘的故事:

    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

    顏回日益進步,學仁義而後忘仁義,學禮樂而後忘禮樂,最終達到了”坐忘“,”同於大通“,要觸碰到道的層次。

    可見為學日益和為道日損並不衝突。我的理解是,人學習知識,開始從不懂,到生疏,到熟練,到精通,到隨意,到丟棄前面所學,隨心所欲不受任何約束。李連杰的電影倚天屠龍記裡面張三丰教張無忌太極拳的橋段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為學日益到一定程度,到達一定境界或許可以擺脫知識本身的束縛,從萬到一的一法通萬法的無為境界。

    莊子能記錄這樣一個故事可以看出莊子對為學和為道的理解。

    所以學是必然要學的,但是要辨別要不斷領悟提煉,以至於達到拜託知識束縛的目的。

    為學和為道不但不衝突很可能還有一些關聯。那麼前面如果將這句解釋成“為學需要積累,為道需要丟棄”,顯然不符合邏輯。

  • 3 # 福自福地來wjf

    此篇經語,是老子著重講解人生的求知與修為的。

    為學,即是學習別人的東西,求知天地的奧妙,理順自然與發展的規律,從對方處學習和探討知識與經驗。目的是為己用。

    學習是生存之本,求知是財富的根源。通過學習,有了知識與經驗,這就是受益。通過受益,你把受益到的知識與經驗運用到人生生存的各個領域中,就會減少阻力而通達有為並可功成名就。

    為道日損。為道也為修行修為,亦為修道。也為追求道理或真理。損者為減為失。

    懂得了道的法則,就懂得人生生存之理了。人的生存莫過於正道,莫過於善,莫過於仁與義。吃苦吃虧,勤奮,知足,知恥,知己,自醒,忍與讓,知進退等。這就是修為與追求的道理,也是真經之道理。一個人,一生能修為到這一層,也就成了無為之人。但恰恰就是這個無為往往又會轉變為有為。即無為而有為。

    心淨了,想開了,放開了,輕鬆了,也沒有什麼煩心事了,也就不會再招惹什麼煩心事了,所以才會日少損失,年少損失。吃虧是福,知足是福,知恥是福。你不貪不佔你就會減少災難,你少欲無妄,你就少招至麻煩。你為人吃虧,為人施捨,看似少了什麼,可當你遇災遇難時,幫你的人拉把你的人成群。這是一個道理。初似損而未損,即虧中有補的天地自然法則就是這樣。懂得了道理,追求了真理,修為了義理,則形成了無為之道。而無為恰恰正是大有作為的基礎也。

  • 4 # 進擊的鼕鼕

    王蒙老先生在《寫給年輕人的中國智慧》系列叢書中,對這句話有過這樣的解釋:

    “放棄一些無聊瑣事

    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事也無涯。如果只知道為學日益,你最多變成一個書櫥,仍然趕不上一張刻有大百科全書的光碟。你又常常被各種無聊的、純消耗性的、無趣的濫事所糾纏干擾。你的一生,究竟能拿出百分之幾十的精力智力來從事你所視為主要的正經事呢?

    不放棄一些無聊瑣事,你的人生還有希望嗎?為什麼有些老人顯得更平和也更雍容、更沉著也更有智慧,這與他們有所放棄、有所不理睬是分不開的。”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結合老先生的話,我想這句話大概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理解。

    其一,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生活加減法的辯證法。

    讀《道德經》我們會發現,老子的智慧中大多包含“過猶不及”這種對“度”的把握。“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福禍可以相互轉化,生活中的加減法也是一樣。

    益”和“損”也是相對的,減一分增一分才能保持平衡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放掉對一些無關緊要事情的消耗,就很難為真正重要的事情分配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幾年大火的“斷舍離”的理念,跟這句話是有共通之處的。

    其二,這句話也是將做學問同做事的要求區分開來。

    輸入重在積累,而輸出卻勝在精簡。

    知識我們吸收得越多時,對自己越有益。但做事確是越精簡越好,最好能“蛇打七寸”。

    這兩者看似不同卻也存在關聯。

    因為我們會發現,當自己有了足夠的積累時,行事反而會變得精簡當自己能夠看到其中的關鍵時,就不會再做無用功和中間功了。

    網際網路確實讓學習變得更加便捷,但龐大的資訊流也讓注意力更分散。

    對此我的建議是,對於自己想要深挖的領域,最好選擇系統的課程和書籍;

    而對於碎片化的可以當做廣泛涉獵,不必太放在心上,看過留個影就行,或者可以建立相應的收藏夾,用工具代替大腦來儲存。

    把時間和精力花在重要的事情上,減少不斷換軌的損耗,同時減少在無關緊要的資訊上的損耗就可以了。

  • 5 # 無心看世界

    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你可以看《為什麼必須損而不是丟才能得到道?因為有兩個能力發生變化》、《為什麼為道要日損,損什麼?成人不如嬰兒又是為什麼?》這兩則視訊的講解。

    學,指的是什麼?不知道你在讀這句話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學是不是就指的是學習?

    這裡的學不僅僅指的是學習,他指的是我們對於人類社會的一切準則的學習。我們從母親肚子裡出來的時候,我們對整個世界是茫然無知的,來到這個自然的時候,我們只會哭,然後學習了第一個技能,吸奶。

    再往後慢慢學會了很多技能,包括交流,表達,等等。

    技能對於我們來說是不是隨著時間的變化會變得越來越多呢?

    那是肯定的,所以為學是日益,會的東西自然就一天比一天多了。

    為道日損什麼 意思呢?

    我們經常說小孩子剛生下來是通靈的,他們或許能聽得懂自然界的聲音,但後來成人之後卻不會了。

    為什麼這種能力會消失掉呢?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說桌子,你腦子裡出現的是一個什麼樣子?

    或許根本沒有樣子,因為你懂了。

    小孩子說桌子的時候,他會問是哪一張桌子,這說明他腦子裡出現的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的桌子。

    當我們學習的抽象越多,我們對自然界的感悟就越少。

    比如說到樹,你只能想到樹,具體怎麼樣的樹,你腦子中是沒有的。

    所以你觀察東西的時候,只會記住功能,而不是關注到這樹。比如豬,你會想到蠢,或者是可以吃的。

    所以原來小孩子的能力不見了,自然要損,損掉什麼?損掉為學帶來的束縛,這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我們已經習慣知識技能給我們帶來的便利,所以我們很難去感知到整個世界。

    具體就不展開了。

  • 6 # 良知渡口

    這個問題很有現實意義。關係到傳統智慧在當代的價值和應用,非常重要!我試著說說個人的看法。

    中國傳統思想體系,源自於仰觀天文、俯察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的觀察體悟。因此,《道德經》每一章節,都可以從身心修煉、倫理道德、治國用兵三個維度去解讀和運用。“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這句話以《周易》的“損”“益”兩卦蘊含的損益之道,來說明為學和為道的原則。我們僅僅從身心修養的維度說說,其他兩個方面內容太多。

    為學可以理解為做學問,當然需要知識積累,《中庸》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首先就是博學,廣博吸納知識。當然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是一個系統,共同組成了為學的次第,缺一不可。如果要簡單概括,就是”學而時習之“。這個大家都很清楚。

    為道就不一樣了,不能把為道直觀理解為探究天地之道,因為探究,還是學的範疇,為道,要理解為修養身心致於道,是是自己的身心合於道。即所謂”與天地和其德“,也就是王陽明後來定義的新名詞”致良知“。不論儒釋道,對此的態度合路徑都是相似的。儒家認為,良知本是每個人與生俱來,但後天由於私慾的遮蔽,逐漸迷失了。致良知的基本方法,就是時時”存天理,滅人慾“,去除私慾,使心靈重現虛靈和光明。禪門有唐代神秀著名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我們常常更推崇六祖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如塵埃“,更具高妙禪意。這兩首詩,實際上表現了兩種不同的悟道途徑,神秀說的是”漸悟之法“,六祖說的是”頓悟之法“。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漸悟更切實際。這個”時時勤拂拭“的去除私慾的過程,就是“為道”的最核心操作。為學,益的目的是積累,為道,損的目的是除塵。

    在今天看來,我們的學習也好,教育也好,應該也要同等重視為學和為道兩個方面。您問的問題中,說了海量資訊的問題,這至少屬於為學的方面。網際網路和手機上的碎片化的資訊,並不是我們用來增益知識的最佳選擇,只有經過篩選和加工的資訊,才會形成有營養的知識,只有在汲取知識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深入的審問、慎思、明辨和篤行。而為道的問題,則需要經常三省吾身,逐一對照自己的見聞和作為,找到差距和謬誤,滌除汙垢,破除舊我。正如商湯《盤銘》:“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這樣,知識日積月累,個人品格千錘百煉,這樣的人才能適應當代社會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發展環境。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培養一大批有知識沒文化,或有知識沒道德,有知識沒品格的廢人,絕不是當代教育的目標。

  • 7 # 外星文明新時代

    恕本民科直言,

    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幾乎是百分百的人理解錯了!

    為學日益:

    做學問的人,是讀書萬卷,汗牛充棟,多多益善

    為道日損:

    悟道則完全反過來,悟道越深,則拋棄的知識越多!

    損之又損,以致無為:

    對知識反反覆覆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之後,就達到了悟道的‘無為’的最高境界,

    無為而無不為:

    那麼看似無為,卻可以做盡天下事!

    現在的人做學問,就是在‘為學日益’,寫篇論文恨不得洋洋萬言,卻言之無物!

    甚至是,一篇文章從頭讀到尾,都沒有有用的資訊!

    這就是說

    這個世界上的所謂知識,

    其中包括,

    大部分的科學知識!

    所有的哲學知識!

    所有的宗教知識!

    而悟道之人知道:

    大道至簡!

    可以將人類所擁有的一切知識損之又損,精煉再精煉,濃縮再濃縮,

    最終就剩下寥寥三個漢字:

    道!玄!德!

    便可以詮釋宇宙,萬物和人類,

    一切的一切!

    所以,本民科極其厭惡言之無物的長篇大論!

    於是反其道而行之,

    本民科只寫世界上最短的論文,

    其中最短的就三個漢字:

    道,玄,德!

  • 8 # 最後一米陽光

    個人理解,這裡的學可以理解為認知。而認知,自然是越多的接觸世界,吸收新資訊,瞭解新情況,自然認知就會得以提升,甚至得以改善以往的偏見,繼而完善自身對世界及自己的認知。

    但是道呢?道遵循的是自然的,隨著認知的越加繁雜,想要達到自然的境界就很難了。誘惑多了,思想複雜了,心多了,視角更廣了,反而內心的,和本真的就容易迷失了。

    另外,從認知的角度而言,你所知道的越多,所不知道的也愈多,正是這個原因,所以為道日損。而如果僅僅是為了學,也就是那種學而不思的走馬觀花,自然也是能夠滿足其需求的,只是越是如此,可不就距離真相越來越遠了?想要細究更是容易無從下手。

    當然,我想這些也並非《道德經》想表達的意圖,因為這些道理都太過於尋常了,而我認為,它更多的是一種勸人反思的意味。

    為何要說這些話,還告訴別人後果會怎樣,這可不就是反著說正話嗎?要理解這樣的話,自然是需要順應它的邏輯,那麼就可以理解為:

    為道應該守其損,警惕其可能流失的道行,返璞歸真。而為學呢?雖然增益,但也更加要明白其增益的部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如此,兩者共同進行,方能達到紮實、穩固,和更加本源的效果呀。

  • 9 # 方廣文化

    今日北斗三號收官之星成功發射令科學界話語權“為學日益”。舉國歡慶中,我證悟的導師在群裡的一句話像重錘敲擊著大家:

    “有個文化學者懂得為學日益,卻把為道日損說得大錯特錯!修行與學業怎能混為一談?”

    他二十年的修行讓我明白:學者強調做加法,覺者躬行做減法。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追求科學、追求學問,理論越來越高,知識越來越深,對眼界、世界、學界的分析把握就越來越透越準。

    從各類科學課題到各個學科專業,真的是道生一、一生二,“為學日益”

    學者們學得越多,知道得越多,才會發現不知道的也越多;知道了自己不知道的越來越多,就越來越知道天地大道的深不可測。

    所以“為學日益”要辯證地看:面對西方強者的競爭,我們不但“為學日益”,還更要創新圖強,要有傲骨,但不能有傲氣,否則會障礙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本質追求。

    當你有一天入於道,落於無為時,你會發現,人類不但要重視外太空,更要重視心靈深處的小宇宙。這一點往往比外求太空資源共享更重要的。

    當你進入無為的境界,你會發現,無限的資源、無限的學問就在你自己的智慧寶庫中,由於當今的科學技術的“術”無聲地取代了“為道日損”的“道”,為學日新月異時,還要為日損的道跟上來,再等一等。

    人類崇尚“為學日益”,欠缺了“為道日損”,這才導致了今人不得不以“術”代“道”。

    當學者們辛辛苦苦地爬了兩千年才爬到科學的頂峰時,終於驚訝地發現:

    覺者老子已經在頂峰等了大家2500年。

    道不像知識,它是越來越少的,道是對宇宙本源的整體體驗,是全部,是一,所以會少,乃至不動意識就能萬物合一。

    另一種認為:

    參加工作後想把事情辦好,需要把課堂上學的一些概念逐步丟掉,把握實踐規律,因地制宜,隨著做事情越來越順手,腦子裡的概念越來越少,這就是為道日損!完全走出了書本,就是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還有人認為:

    無為就是什麼都不用幹了!也有的說是因勢利導的巧幹!

    答案五花八門,令人呵呵!修行者們則認為:

    聖人老子不可能在惜字如金的竹簡上胡說八道。今天各行各業的中國人都如是國學、如上答題。不是橫看成嶺側成峰,而是盲人圓夢境不同!你反正不用老子授權,所以就隨便解釋吧,不知敬畏!

    減貪心、減嗔恨、減痴迷、減傲慢、減疑惑;減殺盜淫妄酒,減煩惱,減執著,減知見;多付出,多給予,無所求、無所為,才無所不為。

    我們每天都會“為學日益”,但做到“為道日損”的卻不多,也不容易。

    首先,我們應該跳出貪心。修道,不是想獲得什麼,是去掉什麼。你獲取一個什麼名份、名譽,或者獲取一種什麼福報、功德,那麼當下你就是所求之心在起作用了。你是“用有執之心,求無為之”,這是背而馳的。

    你想想對不對?因為你當下的這種貪念的慣性思維出來了,有了這種起心動念了,你就平復不了內心了,迴歸不了本來的那種清靜了,還怎麼入道?所以我悟了道的導師嚴肅地說:

    “世世代代,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鳳毛麟角,為什麼?就是因為有所求之心作祟。”

    其次,求得道,求成佛,求功德,求……全是加法!根本不懂什麼是“為道日損”。他出家時、皈依時,你為民服務時,想的不是念念為別人,他的初心和想法,首念就錯了!起點就錯了!那就往後全錯了啊!

    比如我今天多唸了多少遍經咒,不要想著我自己會增長多少功德!要念念回饋給別人,捨去這個功德全給別人才行——就是把功德全部毫無保留地給予別人才行;不可以總是想著為了“我”,為人家多做多少件好事時一定要忘我、無我。

    所以,“無心”才是道,“無為”才無不為。有了貪得之心,你就損你的道行了。要無我利他,念念給予,除掉貪心,不起貪心。事物本無大小,在意就是牽絆。“為道日損”在細微處,有所執著,必有糾結,必出煩惱。

    世人不知道聖之本是純天理,卻專門在知識和才能上來求聖人,以為聖人無所不知……不去天理上下功夫,白白用盡精力從書上鑽研、物上考索、形上比擬。知識愈廣而人愈滋,才力愈多而理愈蔽。……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

    你看看,是不是萬法歸一呀?王陽明的這一句“知識愈廣而人愈滋,才力愈多而理愈蔽”正是“為學日益”!

    下面這一句“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正是“為道日損”嘛!

    浮雲上的藍天都是一樣的。你這邊下雨,我那邊下雪,但云層上的太陽完全是一個。

    聖賢們一致認為:

    為學的目的是為道,就是付諸行動。為道,就得“為道日損”,切實改變自己的心性,理性地主宰自己,不再隨欲左右。心性不改,學得越多越糊塗,反倒產生所知障,障礙了修為。

    今後,你讓大家、讓社會推崇和感動的修為是什麼?是付出。

    今後,你未來乃至終生要有太多太多的付出,你身才暖,心才善,才能合天道。

    今後,做好事、做功德,千萬不可以有交換之心。仔細想想我們過去是不是有交換心了?是不是總是在想:我付出要換回來點什麼?

    我們一直在不停地犯一個有求之心的錯誤,對不對?有了交換之心、有求之心,就會產生種種阻礙和煩惱,你就不生智慧和暖心,就偏離了天道。

    當下,我們的世風、QQ群、微信群、微博都在講貪心,都挺願意增益而不是減損,越講越貪心對吧?多數修行者不是在用減法,不是每天看看減掉了什麼習氣?減除了什麼業力?貪心貪念沒去,就不是“為道日損”。

    “為道日損”是指內心放下,產生的是智慧。

    老子的四句話,目的無非是揭示人生的真諦。

    為改變慣性思維,各用三個近義詞表達一下:

    為學日益:精益求精、與時俱進、與日俱增。

    為道日損:華去樸存、只求日減、保持虛靜。

    損之又損:減之又減、約而再約、簡而再簡。

    至於無為:以道合道、為而非為、不為而為。

    你大家反觀一下自己慢慢能否做到:

    把擁有的放下,把好事分享給別人。把索取化為給予,化為人生的減法。把得到的文字分享給他人就是減法。為道日損,離終將的滿願越來越近。這篇短文對你的人生報表是損是益?

    作者方廣請你加個關注吧,可以討論一下?

  • 10 # 河東來

    這句話缺乏主語,勉強補足主語來闡述一下:(儒家平民)為學日益,(道家貴族)為道日損。

    意思就是:儒家平民這個學生對於治理國家的理論一天天越學越多,道家貴族這個老師可以教授的知識越來越少。

    下面的內容也就可以延伸出去分析:“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這個意思是說,道家貴族可以教授的知識可供保留的知識越來越少,直到教無可教,就達到了“無為”的狀態,此時儒家平民已經“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道家貴族就可以袖手旁觀,因為儒家平民已經可以對國家治理“無所不為”了,正因為道家貴族的“無為”而導致了儒家平民的“無所不為”,莊子的“(道家貴族)君無為,而(儒家平民)臣有為”思想,正是來源於此。

    儒家《論語》名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是“為學日益”的表述。

    而他們要求必須“尊師重道”,提倡“師道尊嚴”,奉行“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信仰“天地君親師”,就是清楚明白的告訴大家,“道家”就是我們“儒家”尊貴的老師的意思。

    這也是“儒家”思想的真正起源。

    而道家貴族為什麼提倡“無為”?正是因為儒家平民作為道家貴族的助手好學不倦,已經將道家貴族的統治理論學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道家貴族對於國家管理當然就可以“雖然無為,但已經無所不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泡水的牆磚要刷背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