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如果通過了解佛教發展史,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佛教經典的內容,對於理解“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意義,也是這樣.“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佛教禪宗六祖慧能的一首偈子,透過這首偈子,慧能確立了他在佛教禪宗中的地位,禪宗確立了在中國佛教中的最終地位.禪宗最初由達摩傳入中國.是作為一個無名的小派別進入的.當時赫赫有名的,佔據主流地位的是律宗等派別.但禪宗在中國獲得了巨大的發展,並且最終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這和禪宗六祖惠能對佛教的貢獻有關係.六祖惠能在禪宗歷史上是劃時代的人物.因為在六祖惠能時代,禪宗內部產生了一個重要的爭論,就是佛教修行究竟是“修身”成佛還是“修心”成佛的爭論.這個爭論,是透過神秀和慧能的兩首偈子表達出來的.以神秀為代表的一派認為是要修身成佛,即所謂“身為菩提樹,心如明鏡臺”的偈子中概括的思想,認為如果不付出個人的艱苦努力,難以成佛.也就是成佛要透過持戒,要身體修行,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避免沾染上世間的“雜染”.這是當時禪宗一派的主流思想.而惠能則嘲笑神秀的不徹底,他的觀點是,既然你神秀承認說“萬事皆空”,你的身體難道不是“空”嗎?既然身體也是“空”,你在“時時勤拂拭”什麼呢?所以,慧能認為神秀的觀點是錯誤的.慧能主張“修心”以成佛,即“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偈子中概括的思想,慧能說,只有解決了心的問題,就可以成佛.因為身是“空”,但“心”是實在的,因而修行只能是修心.慧能的偈子表示的是這樣一個理論體系.惠能偈子的理論意義在於他從禪的角度出發,最圓滿地闡述了釋迦牟尼佛關於“佛”的真實含義.釋迦牟尼佛認為,所謂“佛”就是“覺悟”,人覺悟了就可以成佛.但怎麼覺悟,釋迦牟尼佛沒說.惠能則告訴人們,釋迦牟尼佛說的覺悟就在於人心中的一念之間,就是所謂“頓悟”.這確實是最準確地體現了釋迦牟尼佛思想的精髓.其實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從這個思想而形成的俗語,也是一個最典型的理念表述.由於惠能的理論出現,實際上標誌著佛教的實現了最高發展階段.並且在理論上戰勝了中國佛教的其他宗派.在以後不長的時間裡,佛教在中國的其他宗派基本上就消失了.所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之所以如此著名,就是這首偈子在佛教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禪宗在這時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宗派,而且是佛教發展到最高階段的代表.有的佛教學者認為,正是由於禪宗的理論形成,實際上使得佛教的最高發展階段是在中國得以完成.這也可以用來作為解釋為什麼佛教在印度最終消失的原因,也就是印度的佛教弟子沒完成最終完善佛教理論的這個使命,因而印度佛教沒有能力抗衡其他新興宗教的競爭,而最終被印度社會揚棄.當然,在慧能之後,禪宗還有發展,比如德山宣鑑禪師的“呵佛罵祖”,說,“我這裡無祖無佛,達摩祖師是一個老臊胡,釋迎牟尼佛是幹屎撅,文殊和普賢菩薩是擔糞漢”等等,這是把慧能的思想發展到極端的一個典型.但儘管極端,還是沒有跳出慧能的思維軌跡.也反映了一個事實,就是慧能以後,佛教在理論上,再也沒有超出慧能的人物出現.大體就是這些.
有時候如果通過了解佛教發展史,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佛教經典的內容,對於理解“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意義,也是這樣.“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佛教禪宗六祖慧能的一首偈子,透過這首偈子,慧能確立了他在佛教禪宗中的地位,禪宗確立了在中國佛教中的最終地位.禪宗最初由達摩傳入中國.是作為一個無名的小派別進入的.當時赫赫有名的,佔據主流地位的是律宗等派別.但禪宗在中國獲得了巨大的發展,並且最終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這和禪宗六祖惠能對佛教的貢獻有關係.六祖惠能在禪宗歷史上是劃時代的人物.因為在六祖惠能時代,禪宗內部產生了一個重要的爭論,就是佛教修行究竟是“修身”成佛還是“修心”成佛的爭論.這個爭論,是透過神秀和慧能的兩首偈子表達出來的.以神秀為代表的一派認為是要修身成佛,即所謂“身為菩提樹,心如明鏡臺”的偈子中概括的思想,認為如果不付出個人的艱苦努力,難以成佛.也就是成佛要透過持戒,要身體修行,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避免沾染上世間的“雜染”.這是當時禪宗一派的主流思想.而惠能則嘲笑神秀的不徹底,他的觀點是,既然你神秀承認說“萬事皆空”,你的身體難道不是“空”嗎?既然身體也是“空”,你在“時時勤拂拭”什麼呢?所以,慧能認為神秀的觀點是錯誤的.慧能主張“修心”以成佛,即“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偈子中概括的思想,慧能說,只有解決了心的問題,就可以成佛.因為身是“空”,但“心”是實在的,因而修行只能是修心.慧能的偈子表示的是這樣一個理論體系.惠能偈子的理論意義在於他從禪的角度出發,最圓滿地闡述了釋迦牟尼佛關於“佛”的真實含義.釋迦牟尼佛認為,所謂“佛”就是“覺悟”,人覺悟了就可以成佛.但怎麼覺悟,釋迦牟尼佛沒說.惠能則告訴人們,釋迦牟尼佛說的覺悟就在於人心中的一念之間,就是所謂“頓悟”.這確實是最準確地體現了釋迦牟尼佛思想的精髓.其實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從這個思想而形成的俗語,也是一個最典型的理念表述.由於惠能的理論出現,實際上標誌著佛教的實現了最高發展階段.並且在理論上戰勝了中國佛教的其他宗派.在以後不長的時間裡,佛教在中國的其他宗派基本上就消失了.所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之所以如此著名,就是這首偈子在佛教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禪宗在這時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宗派,而且是佛教發展到最高階段的代表.有的佛教學者認為,正是由於禪宗的理論形成,實際上使得佛教的最高發展階段是在中國得以完成.這也可以用來作為解釋為什麼佛教在印度最終消失的原因,也就是印度的佛教弟子沒完成最終完善佛教理論的這個使命,因而印度佛教沒有能力抗衡其他新興宗教的競爭,而最終被印度社會揚棄.當然,在慧能之後,禪宗還有發展,比如德山宣鑑禪師的“呵佛罵祖”,說,“我這裡無祖無佛,達摩祖師是一個老臊胡,釋迎牟尼佛是幹屎撅,文殊和普賢菩薩是擔糞漢”等等,這是把慧能的思想發展到極端的一個典型.但儘管極端,還是沒有跳出慧能的思維軌跡.也反映了一個事實,就是慧能以後,佛教在理論上,再也沒有超出慧能的人物出現.大體就是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