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口袋歷史聽堂

    弱國無外交!

    這句話出自民國時期的翻譯官兼外交官陸徵祥,1945年曾有中國記者至比國採訪陸徵祥,據報導陸徵祥曾對未來國情提出簡短而著名之警語:“弱國無公義,弱國無外交”

    這句話最初出處:《白帝城託孤》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作者西晉時史學家 陳壽——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呼,弱國無外交也。”

    出處白話文釋義:我不敢不竭盡所能輔佐他,儘可能的盡忠貞的節氣,致死也會記得弱國是沒有外交的。

    所幸的是,在這個暗潮湧動的所謂的“和平時代”,我們生於一個不用再受欺負的國家。

    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以及在政治,軍事武器方面的成就,越來越體現出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姿態。而當中國在崛起的同時,我們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愈來愈大,也獲得了愈來愈多的話語權。

  • 2 # 文小九

    一點拙見,不敢與誰爭鋒,僅供參考。

    時間追溯到大約1900年前(公元770)年,暮春時節的煙雨江南。此時:遠山含黛,楊柳吐綠,湖面微波盪漾,天空白雲朵朵。街上行人如織,路旁酒嗣毗鄰。靈隱寺僧侶們參禪理佛,怡紅院的姑娘們縱酒高歌。俊男靚女們一記手帕輕遮鼻口,衣衫襤褸的乞丐為了半個包子的你爭我奪。

    空氣中花香瀰漫,長街盡頭,兩位精神勵碩的老者不期而遇,相擁而泣!拍了拍對方衣衫上的塵土,揉了揉自己的眼睛。彼此在三確認絕非做夢之後,才剛想起久違問候。

    :你吃了沒?

    :還沒,你呢?

    他鄉遇故知,沒有太多的寒暄,兩人一拍即合。於是,長桌前幾道小菜,女兒紅傾滿大碗。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不覺中已是暮色四合,快樂的時光總是太過短暫。望著老友漸漸遠去的背影,無限悽楚湧上心頭。藉著酒意,一首“江南逢李龜年”應運而生。沒錯,這就是唐朝著名詩人杜甫。那一位正是“

    岐王宅裡尋常見 崔九堂前幾度聞”

    裡的樂理大師李龜年。

    兩人偶遇於盛唐時期的岐王家裡(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範)一個樂壇才子,一個詩詞大家,彼此惺惺相惜,成了密友。時逢盛唐,剛剛歷經貞觀之治,國富民強。

    而今天,兩人再次重逢,已是幾十年後,國運凋零,一場浩劫(安史之亂)讓盛極一時的唐王朝風雨飄零,搖搖欲墜。作者本人也由當初的意氣風發的青年才俊演變而成一位落魄的老者。昔日的故交也同樣由是曾經王侯座上客而淪落到流落街頭。風月依舊,物是人非。

    “正是江南好風景 落花時節又逢君”

    以景寓世,看似平淡無奇,實則含沙射影。渾然無跡中攜裹著那段厚重與悲涼的歷史。

  • 3 # 歷史故事慧

    有哪些淺淺一句話但卻很沉重的歷史? 我認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句詩具有代表性。

    出自南宋宰相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意思是說:自古以來,人都不免一死,但懷有一顆愛國之心,能夠為國盡忠,死後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自一畢業來到深圳工作,就住在南頭古城裡,南頭古城裡最有名的是文天祥祠,周未在外溜達,經常去文天祥祠看看。祠子不大,在菜市場的對面,三進三開間兩天井佈局,青磚黛瓦,雕畫文飾,古樸精巧。

    廳內有圖片布展,內設圓型內建燈光射影,生動地彰顯了文天祥一生的光輝事蹟,牆上貼著天祥公名詩佳句,文天祥為國盡忠的英雄氣概,讓人無比崇敬和懷念,每次參觀完都讓人眼淚汪汪。

    時間轉到公元1277年,文天祥抗元失敗,被押至潮陽,會見為元朝效力的漢人張弘範時,張對其勸降,在被文天祥拒絕後,多次強迫索要書信讓其降元,於是文天祥寫了《過零丁洋》詩給他。其中最後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張弘範苦笑著收下了。

    文天祥被押往元都(今北京),在獄中曾收到女兒的來信,從信中知道心愛的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元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恥辱的生活。文天祥明白:只要他投降,高官美酒豪宅都不會少,一家人也可以開開心心的生活在一起。

    但文天祥不是張弘範,狀元出身的他,知道氣節兩字的意義。他在隨後寫給家人的信中說:“近日來收到女兒的來信,心如刀割。世上誰無骨肉之情?但現在到這地步,於情於義是死,這也是他的命也。奈何?奈何!”

    每次讀到這段,感受到一代忠臣內心是多麼的痛苦,但為了中華幾千年傳承的氣節精神,他決不投降。

    這是歷史,也是一段中華民族的苦難歷史,但是通過這兩句流傳千年的詩句,卻讓人心血沸騰。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經受多少苦難,但每次都挺過來了。

    當尼羅河文明、希臘文明等只存在於歷史上,而中華民族還延續時,就是這種民族精神讓人感嘆不已。今春的疫情讓全國的醫療工作者逆行,保護全國千家萬戶,也是這種精神的體現。

  • 4 # 顧空城

    南朝劉宋前廢帝劉子業賜死年僅十歲的弟弟劉子鸞,劉子鸞臨死前對左右說了一句話:願身不復生王家。通俗一點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願永生永世,不再生於帝王家。一個十歲孩子淺淺的一句話,卻折射出千百年來宮廷鬥爭的冷酷與無情,讓聽者流淚,聞者傷心。

    先來說說劉子鸞這個倒黴孩子的故事,劉子鸞是宋孝武帝劉駿的第八子。劉駿的皇位是殺了哥哥劉劭奪來的,而劉劭的皇位則是殺了父親宋文帝劉義隆奪來的,你看看這一家子乾的都是啥事兒啊!孝武帝劉駿在位十二年,政績上頗有建樹,詩文方面也顯示了自己的才華,但是卻有一點卻飽受詬病:好色亂倫。和自己的堂姐堂妹表姐表妹搞在一起也就算了,劉駿最為顯赫的工程在於和自己親生母親昭太后路惠男亂倫。魏收所著的《魏書》載“駿淫亂無度,蒸其母路氏,穢汙之聲,佈於歐越。”古代的人把晚輩男性跟母輩的媾合說成蒸,如果《魏書》所載無誤的話,那麼劉駿的作風實在就過於前衛了。

    歷朝歷代,皇宮裡圍繞著皇位的奪嫡鬥爭可以用血雨腥風來形容。為了至高無上的皇權,父子相殘、兄弟鬩牆。而一旦奪位成功,意味著就要對競爭對手,也就是自己的兄弟宗族大開殺戒,這其中的殘酷恐怕只有劉子鸞這樣身處其中的人最能感同身受。

    這樣的歷史足夠沉重。

  • 5 # 嘉述話歷史

    “頭可斷,發決不可剃也。”

    這一句話看似就是一名憤青反對當時的政治統治而說的一句話,但是這句話的背後還有一句跟它相反的就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我對這段歷史是極為尊重並且感到惋惜的,甚至很多次都覺得為什麼中國這些大導演為什麼不把這個事件拍出一部大電影,這是多麼經典的素材啊。這個事件就是“江陰八十一日”。

    因為這是個問答,我沒想過用圖文的形式描述的很清楚,並且很多朋友都是知道這件事情,但是鮮少有人在大媒體或者說是新聞影視劇中呈現。對歷史有一定了解的小夥伴都很清楚。

    明朝末年,滿清入關,頒佈剃髮令,江陰人民為抵制剃髮令,在江陰典史等人領導下進行的鬥爭。 因為前後長達81天之久,故被稱為“江陰八十一日”。 此役,10萬江陰百姓面對24萬清軍鐵騎,兩百多門紅衣大炮,血戰孤城,抗清81日,擊斃清軍7萬5千餘人,親王3名,大將軍18名,最後城破,屠城,無一人降,城內死者九萬七千餘人,城外死者七萬五千餘人。 露胔白骨滿疆場,萬里孤臣未肯降,寄語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這段歷史不僅給剛統治天下的清政府很大的打擊和損失,最無辜的就是那些明朝後裔,因為一個簡單的剃髮制度在江陰當地得不到實現,而殺害了當時已經投降的江陰百姓。其實放在現在,是萬不可做出這樣傷天害理的事情。新中國時代針對香港和澳門的一國兩制,這不正好是詮釋了更好的管理制度嗎。

    江陰百姓的枉死,真的讓人無法忘懷,讓我們銘記這段歷史,縱觀大清帝國有過鼎盛輝煌,對中國歷史的推進也有卓出的貢獻,但是這段歷史是清政府永遠的墨點,揮之不去。

  • 6 # 崔海新

    首先非常感謝你的提問。

    歷史的傳承,那就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包括朝代更替,都是跟著人類歷史發展的程序逐漸改變的。新的必定要取代舊的,這是必然。而中間出現的跳樑小醜似的角色,只能是歷史洪流中的一小撮人。

    我記憶猶新的一句話。就是《三國演義》中的那首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就這一句話就能夠把歷史發展的程序。一言以蔽之。

    我們拿今天的世界格局來看。這句話依然可以佐證。雖然是和平年代的世界。去也不乏戰爭的頻發。很多國家很多地區依然不穩定。

    但不管什麼原因,他們一定會順應著歷史的潮流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否則他們就會走向絕境之地。包括今天的美歐第一世界的國家梯隊。

    頻繁地發動戰爭,頻繁地與世界為敵,頻繁地對別人。指手畫腳,說三道四,甚至動手動腳。一定要得到報應的!

    曾經的911就是最好的驗證。

    我們熱愛世界和平,但不會因為你的熱愛就永遠和平下去。就像你希望人人都能夠健康平安和快樂,但這個小小的願望是多麼的難以實現。

    滾滾長江水奔流永不息。看到的就是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時代更迭和社會變遷。

    只希望在我輩人手裡這個世界能夠往更好的方向上發展。讓世界在向前發展的歷史程序中變得更好一點。

    以上就是我的個人觀點。

  • 7 # 凹凸花開

    崖山之後已無中華,明亡之後已無華夏(漢族兩次面臨滅頂之災)

    春花秋月幾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後主的絕命詞。相傳他於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於外。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活著就要當人中的俊傑,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無關功利,為給生命一個交代。)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借商女的無知來譴責陳後主的醉生夢死,婉曲隱折地寫傷時感世的憂患意識。“不知”二字,感慨最深,宜為千古絕唱)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荊軻將為燕太子丹往刺秦王,丹在易水邊為他餞行。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概括了項羽平生的業績和豪氣,表達了他對美人和名駒的憐惜,抒發了他在漢軍的重重包圍之中那種充滿怨憤和無可奈何的心情)

    山河破碎風拋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把做詩與做人,詩格與人格,渾然一體。千秋絕唱,情調高昂,激勵和感召古往今來無數志士仁人為正義事業英勇獻身。)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南唐開國已有四十年曆史,幅員遼闊。宮殿高大雄偉,可與天際相接,宮苑內珍貴的草木茂盛,就像罩在煙霧裡的女蘿。在這種奢侈的生活裡,我哪裡知道有戰爭這回事呢?自從做了俘虜,我因為在憂慮傷痛的折磨中過日子而腰肢減瘦、鬢髮斑白。最使我記得的是慌張地辭別宗廟的時候,宮廷裡的音樂機關/教坊的樂工們還奏起別離的歌曲,這種生離死別的情形,令我悲傷欲絕,只能面對宮女們垂淚而已。)

  • 8 # 木之安與

    焚書坑儒

    事件是秦始皇在意識形態領域內對於不同政見的士人的殘酷鎮壓。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舉行宴會,始皇很高興。可是有一個思想保守的博士名叫淳于越,原齊中國人。他當場批評周青臣是阿諛奉迎。他說:“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他批評秦始皇廢分封,置郡縣。說如發生大臣篡權之事,無以自救。他又譏諷說:“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丞相李斯當場進行了批駁,他指斥淳于越是“愚儒”,還譴責儒生們“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他認為這樣一群儒生是一種危險勢力,建議始皇堅決制止他們的非法活動,並提出了焚書的建議。主要內容: (1)史書除《秦紀》以外,六國史書一律燒掉;(2)《詩》、《書》、百家語除博士官收藏的以外,其他人藏書都集中到郡,由郡守、尉監督燒掉;(3)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4)醫藥、卜筮、種樹等書不在禁列;(5)若有學法令者,以吏為師。秦始皇批准了這個建議,於是在全國範圍發生了焚書事件,導致這些書失傳。

  • 9 # 歷史漫談課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大家看到這句話肯定首先想到的是漢朝的強大,卻不知道背後的沉重歷史。

    大家以為,漢武帝年代,衛青和霍去病跟北方的匈奴幹了一場仗,來個封狼居胥,就萬事大吉了。實則不然,漢朝與匈奴的之間的戰爭,前後歷經130餘年,互有勝負,史稱“漢匈百年戰爭”。今天,我們一起探究漢匈百年戰爭的那些事。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劉邦帶領三十萬軍隊準備一舉蕩平匈奴。 可惜驕兵必敗,劉邦在白登被圍,多次突圍不成,被圍在了山上七天七夜,最後在陳平的計謀下得以逃脫。

    劉邦被匈奴揍一頓之後,開始變乖了,採用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和親送財政策,以此換取和平,直到武帝時才被改變。

    漢武帝時,國力強盛,任命衛青和霍去病帶領大漢軍隊全面反擊匈奴,從公元前133年馬邑之戰開始,到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戰結束。這一時期,衛青和霍去病對匈奴軍事力量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南匈奴南下來降,北匈奴北遷,繼續負隅頑抗。由於政治動盪,名將去世,連年戰爭,勞民傷財,漢武帝晚年悔過,下輪臺罪已詔,停止對匈奴的戰爭。

    但是匈奴還是屢屢南下,侵擾漢朝邊境。公元前71年,宣帝時期,漢朝遣五將軍率16萬騎兵,烏孫發兵5萬騎兵,共擊匈奴,取得了對匈戰爭的最後勝利。公元前51年,將領陳湯上書元帝,說出“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表明殲滅匈奴的強大決心。

    隨後,東漢大將軍竇憲、耿秉深入瀚海沙漠,出擊鹿塞(內蒙古磴口縣西北七十公里)三千里,大破匈奴於金微山(今阿爾泰山),這才徹底解決了漢朝匈奴之患。

    北匈奴徹底失敗,殘部西遷,一路勢如破竹,打鬧歐洲,據說他們最後成了匈牙利的祖先。而南匈奴在與漢人交往中,逐漸實現了民族融合,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部分。漢匈百年戰爭,一場延續百年的愛恨情仇,終成了一家人。

    所以很多一句看似簡單或者霸氣的話,說不定背後蘊藏著很多沉重的歷史話題

  • 10 # 西窗聽雨9

    一句話說透歷史殘酷真相的話很多。就隨便選幾句。

    四海無閒田,農夫尤餓死。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不同時代的四句詩給世人以統治階級和被統治者之間殘酷無情的真象,百姓人民只是會說話的工具,活著的意義就是創造物質貢養權貴。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就以唐明皇和乾隆為例,一個盛世繁華架不任一個心懷聖王夢深愛馬屁精才華不夠,還喜歡折騰不休的君王。才智和夢想不太匹配,大概就是作完了還管什麼身後洪水滔天,百姓死活,江山易主了。

    米肉,二腳羊。

    易子而食。

    這個才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苦難的時代。戰亂,瘟疫,人禍集中爆發的時代,中國史書出現這種字眼從秦始皇到現在不少於百次,平均下來還不到三十年一次,距離最近的是上世給五十年代未六十年初。

    將相王候寧有種乎。

    等貴賤,均貧富。

    這些是反抗暴政及暴君的口號,後面是滅絕人性的鎮壓,屠殺。死的不一定是造成事端的人,但老百姓註定是雙方角鬥的主力。

    驅逐韃虜,光復中華。

    民族融合。

    人總是善於遺忘,韃虜做為農耕民族最大的敵人,無數將士埋骨黃沙,又有多少人死於種族屠殺。兩個相反的槪念後面是數以億計的生命,無盡的戰亂,世代血仇。一句是提醒一句是選擇無視。

  • 11 # 叫我李白把丶

    我覺得有必要來談談這個問題,因為本人在有些時候看書的時候常常因為其中某一句話不由自主的淚目。

    大唐漠北的最後一次轉賬。 ——中國銀聯廣告

    往事越千年。

    公元640年,唐朝大將侯君集奉帝命滅高昌,在交河城設立安西都護府。

    公元661年,唐高宗龍朔元年,安西都護府的管轄區擴張到最大,下轄安西四鎮,蒙池、昆陵都護府,昭武九姓,吐火羅乃至波斯都督府。相當於現代的新疆+中亞五國+阿富汗的總和。

    在此之後的百十年間,吐蕃和大唐在這片土地上廝殺了無數次,大唐鐵血將士捍衛了大唐領土的完整,維護了大唐帝國的尊嚴。

    公元755年,大唐爆發安史之亂,從安西都護府抽調精銳回援長安。吐蕃趁勢作亂,切斷了安西都護府與中原的聯絡。

    公元760年,左武衛大將軍郭昕奉命巡撫安西都護府,大將李元忠堅守北庭都護府。誰知道,這一去,便沒有了回來。

    自安史之亂後,大唐喪失了對帝國疆域的控制,加上吐蕃切斷了大唐政府和安西的聯絡,郭昕率領一幫老弱之兵,開始了堅守安西,這一守,就是四十八年。

    堅守安西的郭昕等人不知道,大唐朝廷已經完全忘記了他們這一批人的存在,忘記了無數漢家兒郎灑血的西域。在堅守二十一年之時,郭昕借道回鶻聯絡上了大唐王朝,這個時候的大唐,皇帝已經更換了兩個,並且政府已經無力戡亂,只能寥寥幾語安慰一下這幫安西士兵。很快,朝廷的支援到了,只不過,是口頭支援。升郭昕為安西大都護,四鎮節度使並冊封為武威郡王。升李元忠為北庭大都護,並詔令所有士兵,破格提拔七級。但這又有什麼用呢?

    之後,北庭都護府在吐蕃的鐵蹄之下陷落,原北庭大都護李元忠攜全部士兵戰死北庭,郭昕所率領的安西都護府,徹徹底底的成為了一支孤軍。

    直到武威郡王再次堅守了二十七年後,公元808年,安西四鎮最後一鎮龜茲城陷入吐蕃包圍,這支堅守了四十八年的大唐安西軍,從長官到士兵,皆已經白髮蒼蒼,再也無法豎起大唐的旗幟。城門破時,這支孤軍奮戰四十八年的大唐安西軍,在武威郡王郭昕的率領下,全部血染沙場。

    萬里孤城一支菸,滿城皆是白髮兵。

    在中國銀聯的廣告——《大唐漠北的最後一次轉賬》中,有一個情節特別打動人,在兩名士兵前往龜茲城時,路過的那個酒館,不小心將軍費撒到了地上,兩名士兵緊忙收齊銅錢離開酒館,酒館那些大漢看到後騎馬追了過來,連忙追問,”好久沒看到大唐的兵了,敢問軍爺,是不是我們大唐的人馬要回來了?‘’

    大唐這一走,下一次中原王朝再次進入西域,已經是一千年後了。公元1751年,清政府堪平準噶爾叛亂,乾隆皇帝收復西域,並命名為“新疆”,取“故土新歸”之意。

    唐文宗年間,大唐派遣使者前往西域,路過河西,見到各地城池依舊,城中百姓夾道哭泣:皇帝猶念陷藩聖靈否?

  • 12 # 文士野

    如果讓我選一句話,來代表歷史的沉重,我想,作為一名讀書人,我想用:“讀聖賢書,所學何事?”這句話來表達。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注重文化傳承的時代,而眾多的文化傳承中,愛國精神的傳承和發揚,是其中最為濃重的一筆。

    所以,有的人讀聖賢書,所學的是心中的建功立業情節,哪怕老死邊陲,也在所不惜。

    比如班超遍讀典籍,熟讀春秋,伏案揮毫之際,感嘆“男子漢大丈夫,當學介子推、張騫一樣建功立業”,於是投筆從戎,出使西域,深入虎穴,萬里封侯。

    結果,班超在西域一呆就是一輩子,等到兩鬢斑白,古稀之年,當初和他一起出塞的人,大多已經作古,只有他孤零零地駐守在大漢西陲邊境,東望故園路漫漫。直到他的妹妹班昭不忍兄長年邁體弱,客死異域,為他寫了陳情表,為之請命,班超才得以在垂死之際,回到故鄉。

    “人生適意在家山,萬里封侯老未還。燕頷虎頭成底事,但求生入玉門關。”

    所以,有的人讀聖賢書,所學的是心中那種心繫天下,鞠躬盡瘁死的國士精神,哪怕淚滿胸襟,也在所不惜。

    比如諸葛亮躬耕南陽,半耕半讀,在劉備三顧茅廬之計,許以為之驅馳,一起為恢復漢室,重振天下大義而努力。

    結果,諸葛亮一出茅廬,便沒有了回頭之路,一生之中,都在為了“北定中原,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而庶竭駑鈍、夙夜憂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後六出祁山,終於病死五丈原。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所以,有的人讀聖賢書,所學的是心繫天下,哪怕自己獨破受凍死亦足。

    比如杜甫一生心懷國家,在自己生似浮萍,四處漂泊之際,心中牽掛的,卻是山河破碎,家國殘破不堪,百姓流離失所。

    於是,杜甫常常極目眺望,希望看到勝利的旗幟,以致於“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在內憂外患、國仇家憂一起湧上心來,自己的滿頭青絲已成白髮,稀疏的都插不上髮簪了;甚至,有時候,自己的吃飯都成了問題,可是,他心中想的還是天下的黎民福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願聞解鞍脫兜鍪,老儒不用千戶侯。中原未得平安報,醉裡眉攢萬國愁。”

    所以,有的人一生寫詩千百,字字是愛國情懷,句句是家國天下,哪怕九泉之下亦難忘山河統一。

    比如陸游一生主張抗金,矢志北伐,反對投降,並把一生的壯志豪情,賦予詩詞文章之中,在詩詞之中抒發自己慷慨激昂的報國熱情,在文章之中表達自己壯志未酬的無奈悲憤。

    南宋,註定是一個悲情的時代,生活在南宋時期的愛國志士和讀書士子,註定都要有一個憂憤的人生,所以宗澤大呼三聲“過河”悲憤而終,辛棄疾打呼三聲“殺賊”鬱郁而亡,而愛國詩人在臨終之前,留下的卻是一首詩: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即使是在不久人事的歲月之中,陸游心中想的,也是北伐中原,恢復河山。

    “病骨支離紗帽寬,孤臣萬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

    所以,有的人讀盡聖賢之書,是為了一展心中的浩然正氣,哪怕明知天下大勢已去,自己奮鬥的都是徒然。

    比如文天祥明知南宋大勢已去,卻仍然堅持救亡圖存,爭現大宋最後的風骨。

    “六合全覆而爭之一隅,城守不能而爭之海島,明知無益事,翻作有情痴。”

    文天祥臨終之前,從容不迫,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跪拜後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於是從容就義。文天祥死後,人們在其衣服中發現文信公所作其絕命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生存在南宋末年,是文天祥的不幸,因為他的人生,註定要以悲劇收場,他的堅守,註定要以失敗告終,他的保國報國,扶國復國,註定要成為一場空夢;可是生存在南宋末年,又是文天祥的幸事,因為在這“生無以救國難,死猶為厲鬼以擊賊”的時代,文天祥可以盡情表現一名讀書人堅定不移的戰鬥意志、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和生死不渝的愛國激情,可以用自己一生的行動,告訴後世什麼是久而彌勵,與日月爭光的浩然正氣。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所以,有的人讀盡聖賢之書,是為了傲然展現自己的錚錚鐵骨,哪怕受盡千錘百煉,萬刃加身。

    比如楊漣為了反閹黨遏止魏忠賢,挽救混亂的大明政局,激昂上書,列舉魏忠賢二十四條罪狀,字字句句,雷霆萬鈞,盡中魏忠賢要害。

    可惜,當時的天啟皇帝昏庸無能,正直的楊漣反倒因為上書成為魏忠賢的眼中釘肉中刺,終於被誣陷入獄。

    在獄中,即使是銅錘斷骨,布袋壓身,鐵釘入耳,體無完膚,都不能讓楊漣為之屈服。

    “大笑,大笑,還大笑!刀砍東風,於我何有哉?”

  • 13 # 漩渦鳴人yy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這句話呢,乍一聽就是一個王朝,無論是心衰與否,老百姓都是跟著一起受苦的。但事實上你如果只是這麼認為的話,那就愧對寫這首詞的人了,其實如果仔細去看這首詞的話,我發現這句話背後的含義並沒有那麼簡單。

    想到哩一個王朝的興衰和老百姓生活的質量有直接的關係嘛,肯定是有的,一個王朝如果衰敗老百姓肯定日子不好過,但一個王朝如果新盛的,你比如說北宋時期,當時民生富足,主推商業,北宋王朝可以說是GDP還是經濟總量都能夠穩居前列,這種情況之下,北宋開一個守城門的城門關的日子過的都比歐洲同時期的一個君王的日子要好。

    那麼作者的這句話,是不是有一些錯誤呢?其實不然。

    大家想想在那個人命如草芥的年代。很難想象曾經一個輝煌的王朝會走向衰弱,而在盛世之中生活十分富足的百姓,也無法想象自己因為王朝的更迭或者是天下的混合,最終走向一個混亂而且命運不保的年代。

    這是什麼?你可以說這是命運無常,但你不得不說的就是古代封建制度將權力過於的集中,最終會導致這種情況的出現。秦國奮六世之餘烈,終於拿下了六國,可最後得到的結果是什麼?秦二世而亡。秦二世胡亥把國家折騰的一灘死水,最終整個國家滅亡。

    所以對於任何一個朝代來講,他希望有的是一個合格的繼承人。也就是曹操的那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我再怎麼能幹那又如何?我能把這個王朝建成金屋銀屋,但是我的子孫,我的後代,我的繼承人也隨時隨地都可以把我的金屋銀屋全部都給化為灰燼。創下萬事家業也經不起一個敗家子的折騰。

    天下很欣賞,但是你無法想象的就是這個新生的天下也可能會因為某個人的一念之間,最終變成一個落魄衰敗的亂世。

    不所謂新百姓苦亡百姓苦王朝興衰之前的對於生活在亂世之中的老百姓來講又有什麼意義?他們要的是一個和平,一個能夠發展的時代,一個能夠保證他們安全能夠給他們溫飽的朝廷。

    這個才是當初這作者去遊歷落魄的亂世,看到那破敗的潼關之路,最終才發出的那句感嘆。

  • 14 # 綏格格

    答:確實付出沉重代價在“知識越多越反動”年代,國家為之付出非常沉重的代價為了這句話,專家關牛棚;只因這句話,家破又人亡;就是這句話,科技被踐踏!……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徹底撥亂反正,才使祖國的未來發展方向越來越好

  • 15 # 清水遠遠1

    “破四舊”當年一句話,毀壞了無數全國千年名勝古蹟!不可重建!不會再來!永遠消失!古文化,古建築,古玩古董,歷史遺產遺物,從此沒有了傳承!

    歷史的罪人!歷史的教訓!

  • 16 # 一中隊長

    文革時期的“造反有理”,搞得華夏大亂十年,亂黨亂國亂民,百年鬼怪舞,經濟倒退,文化倒退,道德倒退,禍害了中華的根筋,流毒甚遠。

  • 17 # 李中科

    我的回答:能用一句話表達沉重歷史的詞語,我知道的有:

    刀耕火種的時代。冷兵器任意殺戮時代。兵荒馬亂的年代。抗日戰爭時期。十年動亂時期。唐山地震。汶川地震。

  • 18 # 晉書生

    感謝誠邀,我來回答:忠魂依舊守遼東。

    1630年9月22日,明崇禎帝將袁崇煥以“咐託不效,專恃欺隱等罪名,施以碟刑”

    一代名將就這樣被冤殺。在行刑前,袁崇煥臨刑口占遺言:一生事業終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這首詩的涵義是:我一生事業到頭來竟是一場空,半輩子的功業名聲好像在夢中;在我死後不用發愁沒有英勇的將領,我忠誠靈魂依然守衛遼東這片疆土。

    前兩句說自己生前,慨嘆半生事業不成,後兩句講慷慨赴死,為國家安危浴血奮鬥!

    金庸先生擅長撰寫中國歷史傳統格局中的人才悲劇,為彌補《碧血劍》小說中的袁崇煥形象不充實遺憾,他平生唯一寫了一篇《袁崇煥評傳》附於小說之後。

    梁啟超曾說,“若夫以一身之言動、進退、生死,關係國家安危、民族隆替,於古未始有之 。有之,則袁督師其人也。”

    袁崇煥慘遭冤殺後,崇禎帝便自毀長城。此後數十年間,滿洲鐵騎信馬由韁,突破了山海關防線,一部《明史》也就此擱筆,大清王朝向我們馳騁而來。

    今北京東花市斜街,有一座袁崇煥墓,其手書"聽雨"石刻,儲存完好,嵌於牆上。

  • 19 # 偉心透明

    在林彪四人幫反動集團的年代,人民日報社論,元旦社論,往往再次強調:一定要團結在以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周圍的口號下,這已經說明,黨內已存在著嚴重的不團結因素了。當然,抓四人幫,也是需要全黨緊密團結一致的。

  • 20 # 木土小仁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這是一句很普通的話,誰也可以說出來誰也可以理解的話,但對這句話的認識我們的民族的經歷過於沉重!

    有人辯解,文革中誰也沒有說過貧窮是社會主義,沒錯,是沒有人說過這樣的話!但做出來的事呢?確實是越窮越革命!

    我們剛上初中,文化課不怎麼上,經常上政治課,老師說,要鬥私批修,在靈魂深處要爆發革命,怎麼爆發?揭露自己內心醜惡的、不服從革命道理的想法,從周圍人身上看到不符合革命意志的事情。結果有一個同學發現了線索,看見一個女同學穿著花裙子,從這個女同學的花裙子入手,說她有資產階級的享樂思想,花裙子是封、資、修,荒唐的是學校和老師都認為這個同學很有革命性,就應該這樣進行揭露和剖析。後面的事就有某某的媽媽燙過頭,某某家吃飯有肉菜這樣的事拿來批判一番!

    也不能怨老師,那時就是那樣的社會環境,越窮越革命!

    改革開放以後,安徽的“傻子瓜子”年廣久買瓜子嫌了幾個錢,有人建議把他抓起來,為什麼?因為他掙錢了,掙了錢就是投機倒把!這事還驚動了小平同志,鄧小平說,不能抓,他傷害了社會主義了嗎!

    我們經歷了多少才懂了這句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提前掛國旗有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