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河南小劉固農場
-
2 # 今日新論
葫蘆簡介
葫蘆科 (cucurbits) 有許多重要的經濟物種,很多都具有食用、藥用或觀賞價值,如黃瓜 (Cucumis sativus)、甜瓜 (Cucumis melo)、西瓜 (Citrullus lanatus)、葫蘆 (Lagenaria siceraria)、冬瓜 ( Benincasa hispida)和南瓜(Cucurbita spp.)等……
我們前邊提到的幾種作物全基因組測序都已經完成[1],研究人員還開發了葫蘆相關的資料庫,Home-CBGD,整理了不同葫蘆品種的基因組、轉錄組、表型差異及分子標記[2],方便我們對它進行研究。
12 種植物的系統發生樹及基因的進化。 節點旁邊的藍色數值表示每個節點的估計發散時間(MYA,百萬年前)。 基因家族:每個物種的基因家族數量; 家族中的基因:可以聚集到基因家族中的基因數量; 總基因:每個物種的總基因數。
葫蘆資料庫 GourdBase 中展示的葫蘆果實形狀差異。
葫蘆果實基本可以分為球形、矮柱形、長柱形、梨形等主要型別。瓢葫蘆基本可以看作是梨形果實,亞腰葫蘆又是在梨形果實的基礎上增加了亞腰。
葫蘆果實有沒有亞腰,可以看作一對相對性狀。果實形狀也是重要的農藝性狀,是育種計劃中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對我們做遺傳的人來說,差異性狀的背後就是不同的基因。瓢葫蘆和亞腰葫蘆在果實形狀上存在差異,就是因為不同品種控制果實發育的相關基因不同造成的。
粗腰和亞腰可以看作葫蘆果實的一對相對性狀
果實發育受基因調控
基因的作用很強大,單就果實性狀而言,基因決定著果實的大小、長短、形狀、切開以後的腔室數目、顏色、營養物質的成分及含量……
不同生長軸上細胞數量的變化,會影響果實形狀是圓還是細長。果實較長的黃瓜自交系材料,在縱軸向上的細胞數量高於果實較短的黃瓜[3]。在瓜類、黃瓜和西瓜中,成熟果實的形狀與子房的高度有關,可以在授粉前確定果實形狀[4][5]。目前也發現一些基因及 QTL ,如基因 CsFUL1、CsSUP 等,可以影響黃瓜果實的形狀及果實大小[6][7]。
9 個黃瓜自交系的子房和果實照片,及不同的子房和果實對應的細胞圖片。細胞數量的變化,影響果實的形狀及大小。
成熟果實的形狀與子房的高度有關,可以在授粉前確定果實形狀
與黃瓜果實發育相關的一些基因或者 QTL 位點
細胞增殖通常發生在果實生長的早期階段,最終決定果實中細胞的數量,影響果實的大小[8]。番茄的 SUN 基因編碼一個 IQD 家族鈣調蛋白,誘導果實伸長[9]。FAS 和 LC 決定了心室的數量並在一定程度上調節果實形狀[10],OVATE 是一個負調控因子,透過轉錄抑制起作用[11]。
番茄馴化過程中果實大小增加。野生種 S. pimpinellifolium (a),中等大小加工品種 E6203 (b) 和大型品種 Jumbo Red(c)。 果實從 a 增加到 b 主要是透過增加細胞分裂,而從 b 到 c 是透過增加室數來實現的。 免疫染色顯示了影響果實大小的 YABBY 轉錄因子 fas 在花發育不同階段的表達模式。
番茄的 SUN 基因編碼一個 IQD 家族鈣調蛋白,誘導果實伸長。過表達 SUN 可以讓圓果實的番茄(pp)長長,敲低 SUN 可以讓長果實的番茄(ee)變圓。
不同番茄突變體的果實形狀,圖中 S,O,LC,F 是基因名稱 SUN,OVATE,LC,FAS 的縮寫。番茄資訊詳見 http://solgenomics.net/
亞腰葫蘆的亞腰成因
目前也有關於葫蘆果實形狀方面的研究[12],一些其他作物中調控果實形狀的基因(比如 SUN,OFP,AP2 等),在葫蘆中也有類似功能的同源基因。但由於亞腰這一性狀比較特殊,其他作物果實沒有葫蘆這麼突出的亞腰性狀,基因組學未能直接揭示亞腰成因[1][2][12]。
果實的發育不是我的研究方向,我看到的文獻也有限。所以目前還不能直接解答到底是什麼基因,怎麼影響了發育,如何決定了亞腰性狀。
但是我種過亞腰葫蘆,亞腰其實開花的時候就能看出來。葫蘆的果實形狀有沒有亞腰是品種決定的,可以透過授粉前的母本子房判斷。人為約束可以改變果實形狀,但是正常亞腰葫蘆果實的亞腰並不是人為約束出來的。
亞腰葫蘆授粉前的母本子房就是亞腰的
對於亞腰葫蘆的果實發育,我們可以做出一些推測:
花是節間縮短的變態枝,亞腰在起源上可能類似於莖的節間;植物激素在亞腰的發育過程中起作用,亞腰是激素極性、不對稱分佈造成的;細胞的數目、分裂方式、細胞大小的差異造成亞腰區域比較細;激素的區域性分佈是基因調控的,瓢葫蘆和亞腰葫蘆在這些基因上有差異;改變相應的基因,瓢葫蘆可以收腰,亞腰葫蘆可以變胖;即使沒有相應基因,人為外源施加激素,也可能模擬基因的作用結果;亞腰基因可以用在其他植上,用於改善其果實觀賞性。如何研究葫蘆的亞腰機制
前邊我們提到,有沒有亞腰是一對相對性狀,差異性狀的背後就是不同的基因。那麼研究葫蘆為什麼產生亞腰,首要任務就是克隆出亞腰基因。
只要我們有性狀不同的材料,就能克隆出造成性狀差異的基因。亞腰基因的克隆方法,可以用經典的圖位克隆,也可以採用測序方法克隆,還可以採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克隆亞腰基因使用的葫蘆群體,可以是近等基因系,重組自交系,也可以用 F2 群體,雙單倍體群體等。
這裡我們以上週的一篇文獻為例[13],簡單設計一種方法,用 BSA 定位,研究亞腰葫蘆的亞腰性狀。
冬瓜是黃瓜近親,為研究冬瓜果實形狀,設計雜交。球形瓜 MY-1 與 長柱瓜 GX-1 雜交,後代 F1 介於二者之間,F2 可以分離出親本型別及中間型別。對 F2 進行分類,分別測序極端型別(球形 / 長形) F2 個體的基因組,計算 SNP 頻率,即可得到差異基因。
將亞腰葫蘆(YY)和瓢葫蘆(P)雜交,得到 F1,觀察性狀並繁殖;將 F1 自交,得到性狀分離的 F2 群體,並將其分類,並統計比例,如果是 1:2:1 或者 3:1 就是單基因差異造成的,如果分離比模糊難以界定就挑選極端型別;挑選 F2 群體中表型極端且明顯的瓢葫蘆(P-F2)與亞腰葫蘆(YY-F2)提 DNA,進行混池測序,中間難界定的模糊型別不測;分析測序結果,計算 SNP 頻率,獲得目標基因;敲除或過表達目標基因,進行驗證及後續的功能分析。BSA 定位目標基因的流程圖解
回覆列表
1,這樣的話,很大可能性是屬於種子問題,可能種子質量不好,或者品種就不是細腰的品種。
2,另外一種情況可能是營養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