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杯中乾坤挪移大
-
2 # 拂曉or黃昏
浴佛節
浴佛節,又名“潑水節”,源於古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隨佛教傳入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浴佛節成為傣族的一種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傣歷六月(公曆四月中旬)的潑水節,是信奉上座部佛教的傣、德昂、阿昌等民族最重要的節日,潑水節又叫浴佛節,原與“佛生時龍噴香雨浴佛身”的佛教傳說有關。佛教傳入傣族地區後,當地神話傳說和習俗摻入其中,形成了由採花節和潑水節組成的獨具特色的傣族潑水節以及相應傳說,如七女除魔等傳說。現在,潑水節主要成了德宏、西雙版納等地傣族送舊迎新,互相以水祝福的傳統節日。節日的主要活動是浴佛、潑水、賽龍舟、趕擺等。潑水節期間,差不多所有人都溼淋淋的,到處水花飛濺。年輕人敲著象腳鼓,跳起孔雀舞,互相扔擲香包,傳遞情誼。
入夏節
入夏節傣語稱“豪窪”,意為入夏。時間在傣歷9月15日(農曆7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3個月。相傳,每年傣歷9月,佛到西天去與其母講經,3個月才能重返人間。有一次,正當佛到西天講經期內,佛徒數千人到鄉下去傳教,踏壞了百姓的莊稼,耽誤他們的生產,百姓怨聲載道,對佛徒十分不滿。佛得知此事後,內心感到不安。從此以後,每遇佛到西天講經時,便把佛徒都集中起來,規定在這3個月內不許到任何地方去,只能懺悔,以贖前罪。故人們稱之為“關門節”。
出夏節(開門節)
傣語稱“昂窪”,意為出夏,源於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時間在傣歷12月15日(約在農曆九月中)。象徵著三個月以來的雨季已經結束,解除“關門節” 以來男女間的婚忌,故人們稱之為“開門節”。忌禁解除後,男女青年可以開始自由戀愛或舉行婚禮。節日這天,男女青年身著盛裝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鮮花、臘條、錢幣敬獻。祭拜完畢,舉行盛大的文娛集會,慶祝從關門節以來的安居齋戒結束。主要內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點孔明燈、唱歌跳舞。青年們還將舞著各種鳥、獸、魚、蟲等形狀的燈籠環遊村寨。這時,正逢稻穀收割完畢,故也是慶祝豐收的節日。
-
3 # 雲南70後
傣族的重大主要節日是潑水節、入夏安居節(關門節)、出夏安居節(開門節)。
1、潑水節又叫佛浴節,一般在大傣歷六月舉行,相當於公曆四月中旬。浴佛節這一天要用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後來逐步發展到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在西雙版納地區,浴佛節被政府宣傳為“潑水節”,每年都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吸引了來自中國及世界各地的遊客。
2、入夏節又稱“關門節”,源於古印度佛教徒的雨季安居習俗,隨南傳佛教傳入傣族地區。信仰南傳上部座佛教的傣族一般在大傣歷9月15日(農曆6月中旬)舉行入夏儀式,入夏儀式這天就是“入夏節”,傣族村寨的佛寺都要擊鼓為號,告訴人們節日已到,佛爺們集中到佛寺唸經,信眾們準備食物、鮮花、紙幣等到寺廟“賧佛”。而後,便進入為期三個月的“結夏”。結夏期間,禁止僧侶外出講經,禁止信眾遠行不歸,禁止男女談情娶嫁,禁止大型慶祝活動,僧侶要安心誦經、民眾要專心生產。
3、出夏節又稱“開門節”,與“入夏節”相對應。出夏節”一般在大傣歷12月15日(農曆9月中旬)舉行,象徵著三個月的“結夏”期結束,可以解除“入夏節”以來的一切忌禁,僧侶可以出寺傳教募化,男女也可以談情娶嫁。出夏節這天,傣族民眾們都會身著盛裝,帶著食物、鮮花、臘條、錢幣等到佛寺拜佛聽經,並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舞著各種鳥、獸、魚、蟲等形狀的燈籠環遊村寨,燃放煙花、點孔明燈、跳象腳鼓舞等各種娛樂活動。
-
4 # 富馬前行
傣族三大節: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
一、潑水節 每年的清明節前後,傣歷的六月中旬,潑水節一般持續3至7天。
二、關門節 傣族人信奉南傳上部座佛教。 每年傣歷9月15日,漢族農曆七月中旬,關門節歷時3個月。
三、開門節 傣歷十二月十五日,漢族農曆九月中旬,老人把擺在佛座後面的包袱取走,用火燃燒,表示佛要回歸,十六日全家男女老幼再到佛寺拜佛。 傣歷十二月十七日,傣族人認為佛在西天講經三個月。
回覆列表
傣族的大三節是開門節、關門節和潑水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