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似水年華8079
-
2 # 春天55491
魏晉時期少數民族政權“主動”漢化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少數民族政權漢化政策的實施推動了各民族之間的交融,逐漸成為民族交融的主流方式,其主要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尊崇以儒家經典為核心的漢族文化傳統,少數民族的政權的領導者帶頭學,領著學,讓其文化融入漢族的儒學文化圈,從而減輕了民族間的隔閡;
二、摒棄“胡漢分治”的政治體制,強調各民族間的和諧共處,緩和民族矛盾;
三、重用漢族的優秀人才, 特別是高門士族的代表人物,以收絡人心,透過這些被重用之人的中介作用,逐漸得到了漢族民眾的認可和臣服;
四、恢復漢族的官制、禮制等政治制度,以標榜自己統治的正統,客觀上有力地推進了民族交融;
五、推行漢族的服飾、語言、姓氏等風俗文化,實行胡漢通婚,將漢化從表面開始進入心理、血緣等更深的層面。
-
3 # 路飛184038786
魏晉主要5個民族包括匈奴,鮮卑,羯,氐,羌,南北朝時期,在中國中原大地上,原有的漢族和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進行了交融。過程主要有:
一,少數民族進入漢族區域生活
二,八王之亂以後,少數民族開始佔據黃河長江以北地區建立政權
三,漢族政權和少數民族政權開始戰鬥融合,形成新的民族
-
4 # 使用者7890153183947
①民族遷徙:魏晉以來,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內遷,他們在北方各地和漢族人民雜居相處。
②聯合鬥爭:西晉末年統治者對各族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十六國時期的連年戰亂,北方經濟破壞,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聯合起來,共同鬥爭,從而使民族之間聯絡更加密切。
③友好往來:魏晉以來,中國北方出現過幾次統一局面,在和平的環境中,各民族人民頻繁交往,使民族大融合程序進一步加快;在戰亂期間,這種交往也始終未斷。
④各族間的征戰,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打破了各族原有的部落組織,有利於民族融合。
⑤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實行漢化政策,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
-
5 # 森林運動不止
公元280年,三國歸晉,天下一統,然而,在此前連年的戰爭中,中原人口消耗極大,為彌補中原地區的人口不足,魏晉時期的漢族政權對北方少數民族一直採取招降與拉攏的政策,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的交往交流日漸增多,不少遊牧民族開始內遷至長城一線乃至關中地區、黃河流域定居,並主動接受漢族文化,逐漸向農耕民族轉變,與此同時,他們還儲存著較為傳統的軍事、等級制度,如保留“單于”封號、“酋長”制度等,民族特徵仍然明顯,且大多處於聚居狀態,逐漸形成了相對統一的五大少數民族集團——匈奴、羯、鮮卑、氐、羌,這個過程在歷史上泛稱“五族內遷”,也稱“五胡內遷”。
匈奴、羯、鮮卑、氐、羌這五族在西晉前期的內遷過程中,原本以學習漢族較為先進的文化與生產技術為主,此舉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由此帶來的民族大融合也成為魏晉時期顯著的時代特徵之一。
-
6 # 小馬哥152665555
魏晉以來,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內遷,他們在北方各地和漢族人民雜居相處。北魏孝文帝改革,實行漢化政策,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
五胡即匈奴、羯、鮮卑、氐、羌。以匈奴族為例,入塞匈奴中屠各族最為豪貴,而劉姓最貴的一姓,還有呼衍、卜、蘭、喬四貴姓。
大動盪、大遷徙、大交融的背景下,“胡化”與“漢化”交織在一起,逐漸為隋唐時期的“全新”的中華或中國奠定了基礎。
回覆列表
1.民族遷徙
2.聯合鬥爭
3.友好往來
4.各民族間的征戰
5.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