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道德經》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車,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難道你真的認為老子的思想是一種倒退的?提倡回到原始社會嗎?你是如何理解這第八十章內容的呢?

16
回覆列表
  • 1 # 萬法輝舞現心照

    原文: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解:

    當全體民心悟入大道時,整個大國就猶如那小國寡民,雖然越來越多的器具越來越能給人們提供一切方便,但卻越來越難以擾動人們如如不動的道心,因為人們越來越無所不有,所以也越來越難以激起人們對什麼東西的貪求、不滿、與執著;因為人們越來越不會對什麼貪求、不滿、與執著,所以人們也越來越感覺到無所不有。

    是以,人們使用一切器具之時,就如同不曾用過一般,就如同無所用之一般,就如同貧窮的小國寡民貧窮的空無一物一般,但只是因為無所不有,故而又如同一無所有,反之亦然,是故,這裡的一無所有與無所不有無二無別。

    是以,人民雖然真正重視自己的生死,卻也不必徒步到遠方求取脫離生死,因為生死本空,空而真死,真死真生,真生真死,常死常生,常生常死,是謂真生,是謂真死,故亦不須到別處求取脫離生死,因為生死與真常無二無別。

    是以,雖有神舟周遊法界,但卻又如無所乘之,由於法界本常在前,常遊常乘卻又無遊無乘,因為常遊常乘與無遊無乘無二無別。

    是以,雖有甲兵無能傷害,但卻又如無所陳之,由於無所障礙,萬物難以探測,何況對其傷害,甲兵常在卻又一無所陳,因為甲兵常在與一無所陳無二無別。

    是以,全體民心復結於繩初,恍恍惚惚、空空明明,似有靈光卻不見蹤跡,雖無蹤跡卻靈明萬物,依而用之又如穀神,複用歸體又似空谷,因為穀神與空谷無二無別!

    是以,自甘其食,自美其服,自安其居,自樂其俗;鄰國常相望,雞犬之聲常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只因往來如空,只因常往常來,因為不相往來與往來無二無別!

  • 2 # 瑾名軒起名大師程中華

    國(guó)

    是漢語常用字,始見於商代,本義指疆域,地域。這個意思後來寫作“域”,引申指地區,區域。

    又引申指分封的諸侯國,後泛指國家,也指國都。

    “小國寡民”的國,我覺得老子是指管理區域,“使管理區域變小,使管理的人民變少”是本句的意思,小國寡民,當然就比較好管理。

    《道德經》第八十章,瑾名軒譯文:使管理區域變小,使管理的人民變少。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而不使用;使人民重視死亡而不遠徙。雖然有車船,卻沒有人乘坐;雖然有武器,卻沒有地方佈陣;使人民回覆到結繩而記事。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怡,活得快樂。鄉與鄉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互相聽得見,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互移居。

    老子的思想並不是希望國家退回回到原始社會,只是打了一個比方,希望人們都過簡單純樸的生活,不要追求奢華的生活享受,只有這樣,才能有結餘幫助他人,才能不浪費資源,才能環境美好,人們才不會相互移居。

    現在人類過分地追求了生活享受,天沒有以前藍了,水沒有以前清了,各種疾病也越來越多了;人類戰爭,也從冷兵器,到堅船利炮,再到導彈核彈,地球面臨的也越來越危險。

  • 3 # 裘承信微讀道德經

    要解讀這一句話。就要先知道《道德經》道中心內容是什麼?《道德經》道中心思想是宇宙的起源,執行,以及生命的未來。這是《道德經》整體的格局。所以,在《道德經》中出現的所有的人事物都是用來形容與比喻天地的執行法則,比如,上善若水,侯王,大國,小國,人民,等等。都不是主角。主角是道,道的本質是真理,道內容是善,道的價值是美。

    真善美是道的本質,規律,現象。真理的體現是規律,規律的體現是規則,規則是宇宙中最少的單位,眾所周知,原子是組成宇宙的最基本單位,原子是能量物質,原子的存在方式是有規則的,這個規則的背後就是真理。一個規則就是一個小國家,一個原子一個原子核等於一種能量,一條規則一個國家,一個國家一種能量,規則是小國家,能量就是寡民。比如,兩個氫原子一個氧原子組成一個水分子。宇宙空間不是空的存在,而是實實在在的充滿規則,而各種各樣的能量就隱藏在各種各樣的規則中。

    所以,小國是指規則,寡民是指能量。

  • 4 # 夢仙曲

    答:老子《道德經》是近代偉大復興事業中有地道與天道和人道的道義史序歸屬有引示的理論和意識引領學說,可說是精準的預言寫照。

    在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車,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佶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小國寡民”是斷定了民主開元在先屬陰,其後人必然與後陽興道追求共和,必有對立而產生的偉大斗爭,但在生死存亡的的關健,中華有兩岸的地利條件。國民黨可固守臺灣,才有小國寡民的性屬比喻,因“寡”是陰性代言詞的簡稱。就形成了兩岸地道固守臺灣,天道興行大陸,兩者對峙階段的斷定與預言。

    如何破解這個分治的難題,就得把握住現在人道已經到來的理性歸屬,知其寡屬陰而代表女性人物的指定,以共圓中國夢的文明理念,各取所好的形象,女性喜白月為形,而月亮有於兩半合圓的天理同兩位女性共擔白日轉型合一的倫理相吻合。就知白日中八數告終的歷史時光有祥和的歸宿,能同現實中兩位女性共擔使命合一的倫理榮光,結成九齒白月圓滿,是地道有厚德續存。自然破解了兩岸老死不相往來的政治局面,就知已到了兩岸共同擁有光明的人間正道鑄成的機緣已至。就有明德引領新風尚的光輝象徵展現,就能迎合各方達成真正的心靈契合。偉大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一定以歡歌笑舞的姿態,必然今年如期實現。

  • 5 # 零基礎讀道德經劉俊傑

      原文

      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人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釋義:(假使)有一個國家很小、人口也少,即使只要動用小規模的戰爭也能把它滅掉也不要這麼做,在面對比自己弱小到不堪一擊的國家,也不去發動侵略戰爭,目的是使這個國家人民不因重視生命而要逃命遷徙到遠方了。雖然戰車戰船先進,也不去發動侵略戰爭;雖然軍隊戰鬥力很強也不去挑起戰火;即使這個國家的人民落後到結繩記事的時代。就算是這樣也要讓這個國家的人民吃自己喜歡吃的,穿自己喜歡穿的,住自己喜歡住的,熱愛自己習俗的權利。即便是與這個國家離得很近,近到彼此之間都能聽對方的犬吠雞鳴,直到老死也不對它發動侵略戰爭。

    第八十章是講一個人強大到領導一個國家,並且國家強大到所向披靡的時候做出正確決策的底線就是不搞倚強凌弱的侵略行經!

  • 6 # 推牛者說

    說點大白話吧。

    這一章翻譯成我們今天的話,就是:你弱的時候不要裝❌,收起你的攻擊性,別到處惹事,別到處張揚,關上家門,好好過自己的生活。換成儒家語,就是窮則獨善其身。換成佛家語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所以“領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大前提是你的國小民寡。老子前面講大國該怎樣修道傳德,講完了,然後就接著講小國咋辦。

    國小民寡,怎麼修道傳德呢?第一,不去招惹別國,就是有什百之器而不用。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用在個人身上就是弱其志強其骨,鍛鍊好身體但不去惹是生非。第二,使民重死而不遠徙。小國本來就民寡,再遠徙那就更寡了。你看現在村裡那些人家,子女遠徙了,就剩下留守老人,家還像家嗎?同樣的拿到邦來說,邦還像邦嗎?第三,使人復結繩而用,翻譯成現代話就是:尊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注意結繩不是要記事,不是文化倒退,是把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第四,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我們中中國人一直在做的,我們現在小區裡一家一家的不都這樣嗎?你看看那些跟鄰居打的熱火朝天的家庭有過的好的嗎?

    小國寡民這一章,正是老子告訴我們弱者生存之道。

  • 7 # 四寶齋

    "小國寡民…”出自《道德經》第80章,要讀懂這一章,重點就於對"小"與"寡“這兩字,"小國寡民"的傳統釋讀,從我所見過無數版本中,都無一例外地解讀為:國家小,人民少。"如果我們只是望文生義似的去解讀這句話,這樣讀倒沒有錯,但卻偏離了老子對"道"的本原意思。

    修行悟語

    人的整個身體就如同一個國家國土的總面積,小,要小到沒有疆域融入天地,大,要大到沒有疆域包容天地。人的膚髮就如同國中之百姓,人民是否安居樂業,就如同人的髮膚能反映出人的健康狀況一樣。王(或聖人)的管理能力決定著國是否強大,只有人民能“甘其食、美其服”,人民才能"安其居、樂其俗,"人民生活安定自然就不會造反,國家才能強大。人的膚髮不受癖疥之疾的影響,身體健康,元神自然圓融通達。

    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做好自己的事,影響修行的多餘事物少管)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不作舟車勞頓,讓自己始終處於平常狀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不爭強好勝)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讓自己的的心態保持在原始狀態)

    甘其食(飲食規律,飽腹即可,常作揉腹運動,脾胃安和食自滋味)

    美其服(能保暖就是好的衣裳,服,也指面板,保持面板乾爽清潔,多做“乾洗面"動作)

    安其居(居所幹淨整潔,不可經常換地方,有的人換個地方就睡不著,說明固定的、習慣了的居所能影響人的情緒)

    樂其俗(不管你修為多高,首先你是一個人,不要標新立異,與其他人格格不入,要有一個融入人群的良好心態,這也是一種很重要的修練)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練功修行是很私密的事,最好不要在人多的時候和地方修練,因為他們不懂,有可能在你修練過程中,對你造成傷害。法不傳六耳,功不及三人。因此,對這些人"老死不相往來",當然,這指的是修練過程中而言。)

  • 8 # 睛晴倩靚青情

    道可道 道可倒,道可 道非 老子說的不可較真,真的要回到結繩記事嗎,不可能。

    老子說了很多讓人聽著不太對的話,不爭真的不爭,無為真的不為,老子思想好像很消極,不上進,其實不是而是能當官,能當百姓,國家的人才未必就比民間的厲害,民間的人才也未必就比國家的厲害,老子的思想已是不執,能高能低,忽的一下這樣,忽的一下那樣,讓人捉莫不透,一會是大道至簡,一會是吾言易知易行,真的易知易行,忽的一下又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忽的一下又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言者都不知嗎?知者都不言嗎?老子無非是見人們迷失了方向,太過偏執某一方向,說些反話,讓人們回想從前,返撲歸真,不忘本來,開創未來,知古通今,和諧中庸,博者未必就知,知者未必不言,專家怎天誇誇而談未必就知,就是看到人們總認為只有博者才知,總認為懂科學就懂一切,認為只有專家才懂,總認為國家的人才才懂,老子才來了這句,老子就不博也知,就好像我修電腦的,現在都是積體電路,(整合塊,就是把某一個電路系統合成一個整體)那個積體電路壞了我就換一個就好,但是以前是沒有合成的,叫我修那個電路我就不懂了,

    扯了這麼多總之就覺得老子講的稀里胡塗,但又很有道理,又好像懂了點,又不懂怎麼表達,大概就是老子為什麼要說知者不言了吧。

  • 9 # 美之星暖通

    以前不理解,現在有點懂了。

    想當年老子出函谷關,守關人知道他是個聖人,一定要讓他寫點東西下來,否則不讓他走。

    老子說我沒什麼好寫的,我的哲學就是不寫,寫了後人也看不懂。

    守關人再三要求,最終老子寫了5000言,換取了通關文牒。

    想理解小國寡民,最好先看一下這幾句話:

    第一句: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人之道,人不足以奉有餘。(天道,就是把那些富餘的拿出來,補充那些缺失的,以達到平衡。人道,就是讓貧窮的更加貧窮,讓富裕的更加富裕。)

    有的人喜歡拿這句話指導生活,說生活要奉行天道。

    其實老子已經明確講了,你奉行天道,根本就沒法在“人道”裡面存活。因為這是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第2句: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誰能讓渾濁的水靜止下來,讓它變得清澈了。誰能讓靜止的水動起來,重新煥發活力。)

    其實老子想說的是:誰也不能!這句話講的也是天道。天道和人道是兩碼事。在人道,水永遠是混沌的,沒有至清時刻,也沒有至濁時刻。你在人世間混,卻拿著天道的方式來要求自己,最終會把自己折磨而死。

    第3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小國寡民,乃是天道。

    老子也不過是隨便講講而已,他知道沒有人會這麼幹,也沒有人會相信。

    人道,走到最後,一定是苦的,黑暗的,滅亡的。(釋迦摩尼說忍辱佈施,耶穌說偷吃禁果,安拉說贖罪救贖,孔孟說任重道遠,此之謂也)

  • 10 #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我們讀道德經一定不能忘了兩條主線:

    一是知道:道不可名不可說,作為形而上的終極,道為大為一為虛為無為,凡出現以上情形皆當知是言道;

    二是致道:就是如何用道來治天下,所謂無為而治即指順道而治,治而不擾民不傷民不亂民,有治似無心者也。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以乘之;雖有甲兵,無以陣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大家一定記得還有一句:治大國如烹小鮮。烹條小魚,只能待其自熟,掌握火候即可,略近於無為之境,但烹乃為也。

    小國寡民?既然是小國寡民,當然就不需要後面那些七七八八的東西,如果結合烹小鮮的說法,老子在此處並不是回到這樣的狀態去,一個大思想家怎麼會那麼不洞悉世事呢。

    所以,老子的意思:治天下要依道而無以為,就如小國寡民一般,什麼都用不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寺廟養老院靠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