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滹笛
-
2 # 李柒夜
商鞅變法,獎勵耕戰,按軍功給予爵位和田宅,軍力大增,士兵戰鬥力極強,銳士皆挑選精銳,且訓練有素。
“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荀子・議兵》
魏武卒是天下知名的勁旅,也比不上大秦銳士,魏武卒的負重約50斤,但秦銳士要在此基礎上外加全副甲冑、一口闊身短劍、一把精鐵匕首與一面牛皮盾牌,總負重近80斤。
當然,這是秦銳士的門檻,之後秦銳士還要會各種空手格鬥技能,陣戰關,以及各種兵器。大秦銳士在秦朝一統六國立下了赫赫戰功。
吳起訓練的精銳步兵。吳起率領魏武卒南征北戰,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
魏武卒選拔嚴格,士兵身上必須能披上三重甲(就是重甲的別稱),手執長戟,腰懸鐵利劍,後負犀面大櫓,50弩矢和強弩,同時攜帶三天軍糧,一天內能連續急行軍一百里的士兵,才可以成為武卒。雖然魏武卒的訓練很艱苦和選拔標準非常挑剔,不過一旦成為武卒就能享受優厚待遇。
《三國志·魏書》說:“純所督虎豹騎,皆天下驍銳,或從百人將補之。”
曹操最精銳的部隊,虎豹騎的統領歷來都是曹操最信任的曹氏將領,比如曹純、曹休和曹真。
南皮之戰中,在戰場上殺死袁譚;北征烏桓時,俘獲了烏桓的蹹頓的單于,長阪坡之戰中擊破劉備;大破以馬超為首的關西軍團。
呂布手下的大將高順所統率,人稱高順“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鎧甲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陣營’”。全軍僅有七百餘人,個個驍勇善戰,裝備配製精良。
諸葛亮在征服南中後,利用當地蠻夷兵源,建立的部隊。皆身披鐵甲,能翻山越嶺,善於使用弓弩和毒箭,尤其精於防守作戰。在蜀漢的中後期戰爭中有不錯的表現。
蜀漢精銳部隊,由陳到統帥。這支部隊長期以來不為人熟知,文獻資料見於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公元226年至蜀漢中都護李嚴的書信中。
五胡十六國時期活躍於黃河南北的漢族武裝流民集團,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最凶猛強勁的農民部隊,乞活軍的基本成分是漢族流亡農民。
乞活,顧名思義,亂世中乞求活命自保也 ,其悲壯悽慘情形可見一斑。
中國東晉時,為了抵禦北方強敵的入侵,謝玄在避北方戰亂而來的流民中選拔驍勇士卒如劉牢之等由北方流民組成的軍事組織,成為南朝軍隊主力。北府軍在淝水之戰中一舉擊敗前秦大軍。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以南朝陳慶之為將帥的軍隊,七千白袍軍,以寡勝多,數次大破北魏軍。
《資治通鑑》對於玄甲軍的記載:“秦王世民選精銳千餘騎,皆皁衣玄甲,分為左右隊,使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分將之。”
士兵全身著黑鐵盔甲,分為左右兩隊。玄甲軍的共有4 人。他們分別是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可見玄甲軍從將領到士兵,都是精心挑選的精銳力量。
南宋岳飛統領的一支精銳騎兵部隊,南宋時岳飛的岳家軍是最為強大的,而他手下的“背嵬軍”則是精銳中的精銳,這支部隊代表了“岳家軍”的精華所在。
金國鐵騎引的一種,屬於金國大將金兀朮的手下,與柺子馬一起隨同金兀朮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怯薛主要由貴族、大將等功勳子弟構成,他們的統帥是元初“四傑”:木華黎、赤老溫、博爾忽、博爾術,又被封為“四怯薛”。怯薛軍有著嚴格的紀律,同時也享有非同一般的特權,一個普通的怯薛軍人的地位甚至高於千戶官,這支怯薛軍維護成吉思汗的統治,構建了蒙古帝國的統治基礎。成吉思汗死後,怯薛軍被當作傳統一直流傳到了元朝末年,但是此時的怯薛軍已經空有其名,實質上已經非常腐敗。
明朝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常勝軍隊,戚家軍因為主帥戚繼光從而得名,有著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平,百戰百勝的戰績和高達十餘萬級的斬級記錄。
戚家軍還有著東亞最先進的武器裝備,後膛的神威將軍炮、佛郎機炮、大口徑的加農炮發熕,還有鳥銃、倭刀、鐵甲,戚家軍的裝備絕對是東亞第一、世界前列。
明末清初精銳部隊,關寧鐵騎馳騁疆場幾十年,從遼東到北京,從北京到秦蜀,從秦蜀到雲南,從雲南到緬甸,再從雲南調轉馬頭向北京殺去。幾十年中,這支騎兵陣斬過蒙古名王,打敗過八旗護軍、刺殺過多爾袞、追殺過李自成部、追剿過張獻忠部,在吳三桂未死前打到清庭宗親怯戰,康熙亦曾一度禁止八旗與其進行野戰。
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時期時期的八旗戰鬥力很強,薩爾滸之戰證明了其實力,後期就完全腐化了。
-
3 # 非常道畢延河
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大家都知道聲名顯赫的“萬歲軍”38軍,實際上還有一支王牌軍不比38軍差。在長津湖戰場上,美軍王牌“北極熊”團被第一猛虎軍的27軍殲滅,創造了中國軍隊一次性全殲美軍團級戰鬥單位的紀錄。
27軍展現出了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王牌軍猛虎軍的戰鬥風格。 27軍是悍將許世友帶出來的猛虎軍,許世友開國上將,從紅軍時期就是有名的敢死隊長,敢打敢衝,作風彪悍,一往無前。27軍很明顯有許世友的戰鬥風格,敢打大仗、硬仗、惡仗,“爭任務、爭第一、爭頭功”是27軍的口號。
剛成立不久的9縱,在萊蕪戰役初試鋒芒,粟裕大將點評道:“第1縱隊最為賣力,雖無太多繳獲,但在整個戰役起了決定性作用,應當算首功;第8、9縱隊迅速消滅蔣軍77師,開啟戰場,為我軍能騰出兵力做出貢獻,功勞也不小,並列次功!”
濟南戰役,9縱橫空出世表現突出,在於由副攻變為主攻,首先突破十幾萬之軍固守的堅固城防,攻入濟南城,活捉國軍上將王耀武,73團被授予濟南第一團的光榮稱號。
中共中央在賀電中指出,濟南的攻克,“證明人民解放軍強大的攻擊能力,已經是國民黨軍隊無法抵禦的了,任何一個國民黨城市都無法抵禦人民解放軍的攻擊了”。
陳毅戰後賦詩一首贈送許世友:“魯南大捷催戰鼓,許是英雄猛如虎。今日西進戰膠濟,泉城活捉王耀武。”
在淮海戰役中,九縱參加了圍殲黃伯韜兵團和杜聿明集團的作戰,在整個戰役中戰功僅列華野四縱之後。
27軍體現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曾指出,人民軍隊“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它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不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場合,只要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要繼續戰鬥下去”。
這不僅僅是27軍的軍魂,也是整個軍隊的軍魂,沒有軍魂,軍隊還有什麼戰鬥力呢?
-
4 # 柳上惠執筆
一、李世民玄甲軍
《資治通鑑》對於玄甲軍的記載是這樣的:“秦王世民選精銳千餘騎,皆皁衣玄甲,分為左右隊,使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分將之。每戰,世民親被玄甲帥之為前鋒,乘機進擊,所向無不摧破,敵人畏之。”
玄甲騎兵可以說是李世民打天下的最大倚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最大法寶!巔峰戰績,八千破十萬。
陷陣營其實人數不多,只有七百人,但是這七百人卻是個個精銳無比。陷陣營主要是刀盾兵,配合少量長戈兵。強攻能力極強,勇悍無比,而且,他們是步兵,但是卻配備戰馬,機動能力不是一般的步兵可比的。
曹操的虎豹騎是曹操的嫡系部隊,統帥全部為曹家自己人,是漢末最強的一支騎兵部隊。虎豹騎數次和呂布交鋒,對陣陷陣營,基本上平分秋色。
七百陷陣營曾盡破關羽張飛所率領的二千士卒。
戚家軍是明朝中期承前啟後的一支鐵軍,他上承神機營餘威,下啟關寧鐵騎霸道,自己本身則是抗倭御蒙的無敵軍隊。戚家軍創始人戚繼光的父親本就是神機營將軍,戚繼光從小受父親教導,對神機營各種火器的認識十分充分。戚繼光後來組建的戚家軍鴛鴦陣就十分重視冷熱兵器的搭配使用。
倭寇聯合沿海海盜侵掠沿海,江浙一帶人民深受其害!當時明軍的衛所兵不堪一戰,常常還沒有接戰就逃之夭夭,一支數百人的倭寇從沿海一路燒殺搶掠至南京,兩萬餘官民成了倭寇刀下亡魂,十萬明軍競不能擋!戚繼光率數百將士從山東跨區追擊這股倭寇,硬是以無一傷亡的戰績全殲這股倭寇!
這些只是一小部分,還有太多太多了,公孫瓚的白馬義從、關羽之校刀手、董卓、馬超之西涼鐵騎、陳慶之之白袍。
-
5 # 木一論史
說到王軍隊,我不得不提到在解放戰爭的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十大王縱隊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有50多個縱隊,分屬四個野戰軍(此外,還有一些特種部隊縱隊、炮兵縱隊、鐵路縱隊等)。),其中湧現出眾多能頑強拼搏的優秀教師。以下是我心目中的十大王品牌欄目(一個在一個領域,兩個在二野, 三野3,四野4,如此對稱),排名不分先後,歡迎新增討論。
1.一野戰軍(西北野戰軍),指揮官:張宗遜將軍
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副司令員彭德懷,也是葉儀的司令員。他的主要任務是保衛中央政府。他地處西北,戰鬥少,裝備差,聲望和記錄也不突出。但是,以葉儀副司令員張宗遜,為首的縱軍戰鬥力很強,尤其是葉儀三大旅之一的358旅。它的戰鬥力極強。面對蔣介石對將領的熱愛和被稱為“王",西北”的胡宗南,國民軍主力在陝北三戰和解放戰爭,三勝中消滅了10多萬人,後被改編為被稱為“世界第一軍”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顯示了其崇高的地位。
2.二野(中原野戰軍),指揮官:陳賡將軍
二野, 劉伯承,司令員和鄧小平,政委,統稱為“陸軍”,戰鬥力強,成績突出。前十名中有兩個縱隊,其中四縱縱隊司令陳賡,是前十名中唯一的將軍。
在福臨戰役中,國民黨“世界第一旅”四縱攻佔了中將黃正誠,震驚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僅次於三野第74師被全殲,因為該旅訓練有素,裝備精良,裝備有美式的重型裝備。他曾是蔣,主席的衛隊,被稱為“家庭警衛隊”,第一旅的指揮官是蔣介石的心腹胡宗南,淮海戰役期間,第四縱為殲滅黃維兵團作出了巨大努力。在二野,敵軍戰士的數量是第一位的,軍事成就也是第一位的。誰敢違抗它?就連被俘的黃維聽說他的對手是陳賡四縱,也立即心服口服。
3.二野(中原野戰軍)六縱,指揮官:中將王近山
王近山進行了激烈的戰鬥,所謂的“瘋子”。他帶領六縱在美,之後扮演這一角色,並以敢於打硬仗而聞名。定陶之戰中,王近山立下軍令狀:“我們要堅決作戰!如果我還剩下一個旅,我就當旅長了!只剩下一個團了,我將是這個團的團長!我只剩下一個連長了!整個垂直照明,我們配得上黨,我們配得上養活我們的太行山人!”六縱是二野,鐵血第一,戰鬥力讓敵人喪失勇氣。
二野,領導人鄧小平,同志說過:“解放戰爭?對二野貢獻最大的是王近山,同志,經過許多艱苦卓絕的戰鬥,終於由王近山同志完成了”
4.三野(華東野戰軍),指揮官:葉飛將軍陳毅,司令員兼政委三野,和粟裕,副司令員,都像雲一樣掌管著軍隊。每個縱隊都有強大的戰鬥力。前十列中至少可以包含三列。如果配額是有限的,還會有更多。
葉飛是最獨特的開國將軍,因為他出生在菲律賓,但在中國,戰鬥過,他是唯一擁有雙重國籍的將軍。在解放戰爭,中,以葉飛,為首的三野,以“跑、餓、打”著稱,這說明軍隊善於在不利的形勢下奮力拼搏。一個垂直且獨立的木製支架,夾緊了5萬多支國家軍隊,併為李仙洲集團做出了第一份貢獻;在孟良崮,戰役中,一場戰役同時與國家軍隊的三支王牌部隊作戰,第25師被改組為最高師,第65師被封鎖,第74師被包圍。有一個敵人和三個膽量,表演是非常強大的,這是三野的頭號王牌
5.三野(華東野戰軍),指揮官:中將陶勇
四縱中的陶勇,被稱為“絕望的三郎太”,既有張飛的勇氣,又有關羽的力量。他的四個縱向指揮官是最好的部隊在三野誰是善於打艱苦和邪惡的戰鬥。在解放戰爭,四縱參加了蘇中,萊蕪,孟良崮,豫東,濟南和淮海,的戰鬥,並參加了華野的所有戰爭,他們被稱為“每場戰鬥的偉大主人”,他們都是戰勝困難的主要力量。在淮海,戰役中,四縱縱隊是參戰部隊中敵軍人數最多的縱隊;渡江前,敢於炮轟英中國人的遠東艦隊,大大增強了中中國人的雄心壯志,顯示了艱苦奮鬥的作風。
6.三野(華東野戰軍)九縱,指揮官:許世友將軍
中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來有許多驍將,但許世友驍將是第一個。九縱,華野,在他的帶領下,和他自己一樣勇敢,並且善於打仗。在孟良崮,戰役中,九縱參加了驚慌失措的第74師,並被稱為“五把鋒利的刀子”之一。
九縱最輕的表現是,在濟南,戰役中許世友被任命為攻城總指揮,而九縱則由副攻變為主攻,突破濟南城,活捉了國民軍王牌和陸軍上將王耀武。在淮海,戰役中,他參加了黃百韜兵團和杜聿明兵團的合圍,敵軍戰士人數居全軍第二,僅次於四縱。
7.四野(東北野戰軍),指揮官:李天佑將軍
四野,的林彪,司令和羅榮桓,的政委,都在一個如雲的明星的指揮下,而他們所屬的所有縱隊都如狼似虎。他們的戰鬥力在四大野戰軍中名列第一,而且有四個縱隊被選進了前十縱隊,所以應該沒有什麼大的疑問。
一縱是紅軍的老根據地,司令員是的頭號情人,他對的軍事思想和戰術思想有深刻的認識,三次四次四次四平,一縱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遼瀋戰役,作為總預備隊,第一縱成了穩定軍隊的定心丸;東北南下後,第一軍一路打到雲南邊境,這是東野爪子伸得最遠的部隊。改編自第38軍後,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被譽為“世界第一軍”,被譽為“軍隊萬歲”。8.四野(東北野戰軍),指揮官:劉震將軍
劉震的頭銜似乎不如前一個,但他在解放戰爭領導的兩個縱論的表現卻勝過第一個縱論,後者不僅擁有四野,數量最多的敵殲,而且可以稱得上是四野頭號王牌,甚至敢稱其為四野戰軍中最強的縱隊。縱所部,第五師司令員少將鍾偉,以“打、衝、追”著稱,被譽為“四野".第一主力師。第二縱最擅長打大仗、硬仗、惡戰,從來沒有失敗過。”它是林彪最值得信任和信賴的力量。每一場戰鬥,尤其是艱苦的戰鬥,都會被使用,幾乎沒有戰爭會被拒絕。從錦州,海關關長,它一直髮揮到南關, 廣西鎮
9.四野(東北野戰軍),指揮官:韓先楚將軍
韓先楚,將軍是第三縱師的指揮官,他既勇敢又足智多謀,被稱為“旋風指揮官”。在東北戰場上,以韓先楚為首的三縱堅守南蠻,為扭轉東北戰場局勢做出了第一貢獻;在那之後,他走遍了南北,走遍了東北。由於行動迅速,戰無不勝,國民軍遭受了很大的損失,被杜聿明;遼瀋戰役等國民軍高階將領稱為“旋風部隊”,他們進攻錦州,打敗廖耀湘兵團,活捉了廖耀湘本人;在被編入第40軍後,在韓先楚,的領導下,他為海南島的解放做出了第一個貢獻
10.四野(東北野戰軍),指揮官:黃永勝將軍
四野六縱、一縱、二縱被稱為“東野".三虎”黃永勝,縱隊的司令員,是林彪的心腹,他的戰鬥勇氣不亞於許世友.這支大兵團的作戰指揮可與韓先楚.相媲美。其管轄的三個師中有兩個師是出了名的,這十六個師的前身是葉挺獨立團和朱毛紅,第四軍,他們是當之無愧的野戰軍“大兄弟”;第17師是四野,最強的進攻力量,被稱為“進攻老虎”。在四平,錦州和天津,的激烈戰鬥中,他們都帶頭進攻城市。
除上述10個王牌欄目外,陳錫聯, 二野,的3個垂直、王金山的6個垂直、二野, 王必成,的6個垂直、三野, 吳克華,的4個垂直都很強大,差距只有幾分之內。
-
6 # 東湖野客
這個問題太具有開放性,歷史上的王牌軍隊太多了,可以說數不勝數。比如中國古代歷史上,戰神白起帶領的秦軍,西漢時期衛青霍去病帶領的西漢騎兵,還有岳飛帶領的岳家軍,戚繼光帶領的戚家軍,蒙古強大的騎兵兵團,到了近代更是數不勝數,解放戰爭時期的10大王牌縱隊,等等等等。我要說的可能比較偏門,就是五代十國亂世之中,柴榮打造的後周禁軍,那時也稱為殿前軍、侍衛親軍馬步軍,這隻軍隊裡不僅有趙匡胤、李重進、張永德、韓令坤等大將,更有勇猛無比的戰士。
後周軍隊戰績顯得元年,柴榮在高平之戰後,著手打造一支精兵強將的後周常備軍隊,我們先來看看這隻軍隊此後戰績:(1)後周攻打後蜀,下秦鳳二州,成階二州望風而歸;
(2)後周攻打南唐,趙匡胤、韓令坤等帶領這支隊伍,多次創造了以少勝多的戰績,其中趙匡胤更是以1比10的戰績,一舉消滅了南唐來援主力,將南唐從淮河流域逼退到長江以南;
(3)復地關南,打的當時契丹主將不敢出來應戰,所到之處契丹守將紛紛投降。
柴榮如何打造這支軍隊柴榮認為“兵務精不務多”,對禁軍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1)提拔重用趙匡贏、張永德等一批有勇有謀的將領,以此整頓禁軍;
(2)實行“選練”選拔制度,“精銳者升在上軍,怯儒者任從安便”;
(3)徵召各州的精裝士兵、招募天下英雄豪傑充實到禁軍。柴榮還親自到校場考察,檢閱禁軍。
經過系列改革,後周軍力得到極大提升,“士卒精強,近代無比,征討四方,所向皆捷!”
-
7 # Crazy灬歷史
軍事實力的強大,無疑是一個國家或者民族賴以生存的重要基礎,在將星閃耀的中國歷史上,那些不世出的卓越名將和他們的麾下王牌軍隊成了保家衛國最為重要的屏障,也在中國軍事史上留下了許多彪炳千秋和輝煌燦爛的歷史瞬間!
驃騎將軍霍去病和他的漢家鐵騎漢武帝時期,經過數十年的積累,府庫充盈,國家綜合實力大增。這位雄心勃勃的鐵血帝王決定全面展開對匈奴的反擊,一雪匈奴人以往帶給漢朝的種種羞辱。於是,一些優秀將領也在對匈奴的戰事中脫穎而出,衛青、霍去病正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想要與匈奴人來去如風、彪悍猛烈的騎兵部隊作戰,漢武帝深知,漢朝必須建立強大的騎兵隊伍,因此在經過周密的籌劃和準備之後,漢朝同樣建立了頗具規模的騎兵兵團。
在後來的河西之戰大獲全勝後,已經被打的元氣大傷的匈奴人唱出了哀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北府兵”經過幾年的發展和擴軍,到了公元383年,一度達到了五萬多人,在此後發生的“淝水之戰”中,將直接面對前秦舉國而來的八十多萬軍隊(包括後勤部隊及從全國各地徵招而來的部隊,真正嫡系大概三十萬左右)。
每臨戰事,李世民幾乎都是身先士卒、衝鋒在前,而跟隨他一道衝鋒的便是威震天下、精銳中的精銳——玄甲騎兵。
這支騎兵起初大約一千多人,皆身披黑衣玄甲,分為左右兩隊,後續不斷從突厥購買良馬、同時招募了一些突厥人加入其中。隨著李世民平定隴西、涼州、幷州等割據勢力,許多精銳騎兵盡數收編其中。通過不斷的篩選和淘汰,始終保持這支玄甲騎兵驍勇強悍的戰鬥力。
遼軍行動異常迅猛,很快打敗了李繼隆派出的援軍,渡過唐河。此時宋太宗汲取君子館之敗的教訓,下詔要求堅壁清野,引軍退守。
這時宦官黃門林延壽拿出詔書震懾眾將,此刻,剛升職為保順軍節度使、侍衛馬軍都指揮使的李繼隆作為主帥,挺身而出,他慨然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在河間(君子館)不死,就是要留得有用之身,報效國家!”主將如此,眾將振奮不已,紛紛表示願率軍出戰。
為了重創李繼隆,耶律休哥從遼聖宗的御前近衛皮室軍、翰魯朵軍,韓德讓的近衛軍以及遼帝國引以為豪的重甲騎兵團——鐵林軍中精選了三萬騎兵,連同配合部隊共計八萬大軍,堪稱遼國最強軍力。
相比之下李繼隆麾下僅有一萬軍隊,不過卻擁有宋朝最強大的重甲騎兵——靜塞軍。由於先天不足,宋軍中一向缺少強大的騎兵,多次在戰場上吃虧的宋太宗決定比擬遼國鐵林軍,建立一支更為強悍重甲騎兵:靜塞軍。這支部隊全部採用西域良馬,配備最為精良的甲具和武器,軍中騎士皆自河北眾多武林高手選拔而來。雖然人數不多,僅一千騎左右,但是無疑是此時李繼隆手中對付遼軍的最為重要的利器。
正所謂:
匈奴鐵蹄踏漢地,百萬秦師鎖大江。
隋末天下盡烽煙,鐵林重灌玄鱗甲。
莫道漢家無虎賁,君曾記,驃姚汗血,北府風流,秦王卷旗。
方知一脈相承,華夏尚武魂。
壯哉繼隆棄方陣,靜塞烈烈摧鐵衣。
浩瀚銀河,將星滿天。
長相憶,放聲啼,錦繡河山英雄血。
榮光綿延至我輩,壯志凌雲敢向前!
-
8 # 明朝那些事兒XY
在歷史上的每個王朝強盛時期都有自己的一支王牌部隊。而今天我要說的就是明朝的關寧鐵騎
他是明朝末期的一支騎兵部隊他配有當時最先進的三眼神銃。可以持續發射三次而且三眼神銃可以打人。
關寧鐵騎
-
9 # 長安城不良人
這是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中一支歷史悠久、戰功卓著、被人們讚譽為“鐵軍”的英雄部隊。
1924年,國共第一次合作實現。同年11月12日,孫中山免去原鐵甲車隊隊長職務,由周恩來從黃埔軍校調人改組擴充大元帥府鐵甲車隊,全隊編制136人。共產黨員徐成章、周士第分任正副隊長,廖乾吾任黨代表,曹汝謙、趙自選分別任政治、軍事教官。隊裡建立了直屬中共廣東區委領導的黨小組。鐵甲車隊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一支革命武裝。
1925年11月,周恩來和中共廣東區委在徵得國民革命軍第4軍軍長李濟深的同意後,在廣東肇慶組建了國民革命軍第4軍第34團(翌年1月改稱獨立團),共產黨員葉挺任團長,人們習慣稱其為葉挺獨立團。全團2100人,團內建立有直屬中共廣東區委軍委領導的黨支部,各營設有黨小組。連以上軍官大部分是來自黃埔軍校和鐵甲車隊的共產黨員。這個團編制列屬第4軍,但幹部和人員補充均由中共廣東區委負責,是大革命時期惟一受中國共產黨領導、以中共黨員和共青團員為骨幹的一支正規軍隊。葉挺獨立團是北伐軍中最精銳的一個團,當先鋒,打頭陣,屢建奇功。
1927年周恩來等在南昌領導發動武裝起義。以原葉挺獨立團改編的第25師第73團及第75團的3個營是南昌起義的骨幹,起義後擴編為第11軍第25師。起義軍受挫後,部隊在朱德、陳毅率領下沿閩粵贛邊界移動,儲存了800多人的起義骨幹。1928年1月,朱德、陳毅率起義餘部智取宜章縣城,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1師,朱德任師長,陳毅任黨代表,全師發展到2000多人。4月中旬,朱德、陳毅率第1師和湘南起義農軍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兩支部隊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4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下轄第28、第29、第31、第32團,共6000餘人。6月,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1930年6月中旬,紅4軍與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二軍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8月,隨軍團建制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序列。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紅4軍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圍剿”作戰。在第一次反“圍剿”中,紅4軍第10師活捉了敵前線總指揮張輝瓚。
1932年12月,紅一方面軍進行整編,撤銷軍的建制。紅4軍軍部和第12師撤銷(紅4軍的名義儲存),原轄第10、第11師由軍團直轄。林彪、王良、周昆先後任軍長,彭清泉、羅榮桓、羅瑞卿先後任政委。紅4軍是中央紅軍的主力,“它是當時全國紅軍中人數最多、戰鬥力最強、建設最好的一支紅軍。”
1933年6月,紅1軍團整編,以原紅4軍第10、第11師與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二軍第64師合編為紅1軍團第2師。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紅2師為中央紅軍的前衛師之一,全師4922人,在師長陳光、政委劉亞樓的率領下進行二萬五千里長徵。長征中,紅2師率先渡過湘江、進佔黎平、強渡烏江、進佔遵義和婁山關、飛奪瀘定橋,成為中央紅軍長征的開路先鋒。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後,紅2師為右路軍,繼續北上,穿越草地,突破臘子口,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甘蘇區吳起鎮。
抗戰爆發後,紅2師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第343旅第685團,楊得志任團長。9月25日,該團會同第686、第687團首戰平型關,取得殲敵1000餘人的勝利。接著,部隊又參加了晉東廣陽伏擊戰。1938年10月,第685團改稱八路軍蘇魯豫支隊,1940年8月改編為八路軍第5縱隊第1支隊,10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教導第1旅。
皖南事變後,中共中央軍委決定重建新四軍軍部,全軍編為7個師。2月,八路軍第115師教導第1旅編入新四軍,改稱新四軍第三師第7旅,旅長彭明治,政委朱滌新,下轄第19、第20、第21團。1943年參加鹽阜區反“掃蕩”。
抗戰勝利後,第7旅奉命進軍東北,參加開闢東北根據地。1946年2月,會同山東第1師進行秀水河子戰鬥。1946年10月部隊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6縱隊第16師,參加遼瀋戰役,在堵截廖耀湘兵團東逃瀋陽的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48年11月,第16師改稱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第127師,全師1.3萬人。1949年2月,第127師南下配合第二、第三野戰軍渡江作戰。5月15日部隊南渡長江,7月參加湘贛戰役。9月參加廣東戰役。10月14日進入廣州。11月,參加廣西戰役。12月下旬,部隊開赴雷州半島,參加海南島戰役。
1952年11月,全師改換蘇式武器裝備。1960年12月,該師從海南島調回大陸,擔任全國戰備值班任務。1979年參加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
-
10 # 春秋筆談
中華上下五千年,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的王牌軍隊,比較典型的為以下三支,小編在這裡做一個排名。
第三名:關寧鐵騎關寧鐵騎是大明帝國最精銳的部隊。當時大明的敵人後金軍戰鬥力非常強悍,有“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戰”的說法,主要是因為他們善於騎射、來去如風、猶如開著裝甲車。為了打擊女真、鎮守遼東、保衛國門,朝廷秉承“以遼土養遼人,以遼人守遼土”的理念,選取善於騎射、體型彪悍的遼東人作為兵源,並配以火龍槍等精良武器,組建了這支騎兵部隊,稱為“關寧鐵騎”。關寧鐵騎一改往日大明軍隊與後金軍正面交鋒的被動局面,首戰寧錦,取得勝利、振奮人心;再戰北京,9000千關寧鐵騎將數倍於己的後金軍殺的狼狽逃竄,大放異彩,取得廣渠門大捷,這也是關寧鐵騎的巔峰之戰。只可惜,之後吳三桂投降清朝,關寧鐵騎經三藩之亂後,最終消散於歷史塵煙中。
第二名:玄甲軍玄甲軍是大唐帝國最精銳的一支勁旅,由唐太宗李世民一手建立。這支軍隊最大的特點是穿著黑色的皮甲,均為輕騎兵,每人攜帶30只箭矢,作戰武器主要是馬槊,握柄很長,非常適合近距離快速衝擊作戰,配合以慣用的側翼突擊戰術,往往能給敵人造成很大殺傷力。玄甲軍戰功赫赫,最輝煌的戰役莫過於公元621年與竇建德的戰役,當時李世民率領3500輕騎兵和1000名玄甲軍,與竇建德的十幾萬人廝殺,最終憑藉1000名玄甲軍的突襲,一舉擊潰竇建德部取得勝利。
第一名:霍去病軍團要論古代王牌軍的戰鬥力,大漢帝國霍去病軍團有足夠的理由排在第一。霍去病軍團主要以騎兵為主,作戰特點一是快,來去如風、迅如閃電,對匈奴人來講,漢軍簡直是從天而降的天兵天將,總是被打得措手不及;二是猛,漢家軍的戰鬥力非常彪悍,在茫茫大草原,面對數倍之敵,人擋殺人、佛擋殺佛、勢如破竹,哪怕流盡最後一滴血,戰至最後一兵一卒也絕不後退半步,最巔峰的時候,漢軍和匈奴軍是1比5 的戰鬥力。霍去病軍團幾乎沒有打過敗戰,之前囂張的匈奴有的選擇投降,有的遠逃西方,以至於“漠北無王庭”。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也正是憑藉霍去病軍團的赫赫戰績,才樹立了漢民族的威嚴和自信。
回覆列表
中國遠征軍,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我這裡要提的是第一次入緬作戰的那支帶著悲壯色彩的部隊,他們是除了我黨軍隊之外的最英勇的王牌之師,也是當時國民黨部隊精銳中的精銳。
1942年3月,滇緬公路,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經此赴緬甸,第一路軍由第六軍、第五軍組成,杜律明代理遠征軍司令長官,當時遠征軍羅卓英司令暫未到任。後來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入緬負責決策指揮,後續部隊第66軍也入緬,至此達3個軍9個師10萬餘人。這是一場註定前路坎坷、命運多舛的遠征。
一、中國出兵的大背景:1、英國危局。1940年英法聯軍被德軍大敗,英倫三島岌岌可危,對於英國的戰略首要之務就是保衛輸出最多資源的殖民地印度,英國希望藉助中國長期抗戰的經驗和力量,支援它在遠東殖民地特別是緬甸、印度、馬來西亞方面的軍事戰局,挽救遠東大後方的危機 。1940年10月,英國首先開放封鎖已久的滇緬路,接著醞釀中英軍事同盟。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1942年1月,日軍重兵出擊緬甸,其目的是經此攻佔印度,企圖實現與納粹德國會師中東的計劃。同時另一個企圖是切斷滇緬公路。2、中國危局。與此同時,中國抗日戰爭進入了最艱苦的時期,大半國土淪陷,出海口全部被日軍封鎖,滇緬公路成為了唯一的外來戰略物資輸送渠道,緬甸此時成為了抗戰大局中的戰略要地。英國不想失去著印度這塊最大的殖民地,中國想竭力保護最後的國際運輸線,尤其是英印聯軍被日本擊敗後,英方不得不進行求援,於是雙方達成了中國出兵緬甸的共識。3、美國立場。美國需要中國的抗日戰爭消耗日本陸軍主力,牽制日軍,避免日本陸軍主力湧入東南亞和太平洋 ,充分發揮中國作為美國的有效的軍事盟友的作用,而在戰後,則希望中國成為一個忠實的政治盟友。日軍一旦佔領緬甸,控制滇緬路,援華物資就難以運往中國,而中國抗戰就難以維持,這對美國的全球戰略極為不利的 。所以,美國積極贊成中國派兵入緬作戰,並積極主導了參與中英美三方多次軍事會談。
二、兩大勝績:1、同古保衛戰。1942年3月18日,曾取得過崑崙關大捷的國民黨第五軍200師趕到同古進行堅守,掩護駐守的英緬軍第一師撤退。次日開始,兵力是200師兩倍、裝備精良的日軍第55師團激烈猛攻,戰況白熱化,甚至連師長戴安瀾將軍也親自手提輕機槍與敵通宵激戰,期間英軍在沒有通過友軍的情況下倉皇敗退,將同古側翼暴露,日本第56師團藉機攻入,腹背受敵,戰況極度慘烈,情況十分危急,最終在盟軍擅自撤退、情況極為不利的處境下,我方不得不撤退突圍。同古防衛戰第200師堅守了12天。12天裡,第200師9000多名官兵與日軍20000人血戰,傷亡共計2500左右,殲滅日本5000餘人,這次保衛戰取得的戰果,讓盟軍乃至敵軍對中國軍人都有了重新認識。史迪威稱:“近代立功異域,揚大漢之聲威者殆以戴安瀾將軍為第一人。”
2、仁安羌大捷。1942年4月19日,第六十六軍新編第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將軍,僅率一個團,在仁安羌與數倍之敵作戰,殲滅日軍一個精銳大隊,解救了被圍困多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7000多人,和被日軍俘虜的英緬軍官兵、美國傳教士和新聞記者等500多人,接著掩護英緬第1師和英軍第7裝甲旅向北撤退。轟動一時,英國官方將英軍在仁安羌脫險稱為"亞洲的敦刻爾克奇蹟",並將4月20日定為"光復仁安羌解救英軍日"。
三、作戰環境的極度惡劣。這兩大勝績都是在情況十分惡劣的情況下取得的。遠征軍進入緬甸後,處在語言不通、地形不熟、氣候不適、情報不靈的惡劣條件下作戰,同時大多數緬甸當地人,被日軍利用他們的反英情緒欺騙誤導做了奸細,甚至培養了一支緬甸奸細組成的第五縱隊,到處放火、投毒、搞破壞、襲擊軍車、暗殺士兵,用各種手段阻礙遠征軍行動,不少中國士兵死於緬奸之手。同時,早被嚇破膽的盟軍也根本不進行協同配合,就連日本人都描述:“在進軍緬甸時,我軍始終看到的是印度人的手,英中國人的屁股,中中國人的屍體。”
四、緬北大撤退。區域性的勝利難挽大局頹勢,盟軍全線向印度撤退,戰略中樞曼德勒、臘戍相繼失守,遠征軍補給線被截斷,回國之路被截斷,遠征軍全軍陷入日軍包圍,只得分路突圍。
杜聿明將軍按蔣介石命令向國內撤退,同時命令各部隊分路回國,自尋生路。只有新38師師長孫立人沒有聽從杜聿明的命令,向西撤往了印度,新38師是第一次遠征結束之後唯一一支儲存建制的部隊。杜聿明率領其它部隊向緬北山區撤退,遭遇了最慘烈的“野人山”事件。據杜聿明將軍回憶錄中粗略計算,中國遠征軍,生還者4萬餘人,戰鬥犧牲有1萬多人,也就是說,有4萬多將士是在撤退途中非戰鬥犧牲的。寫到此處,悲情難以自抑!中國軍人,何其英雄,又何其悲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