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九州征服者

    三國歸晉?什麼叫做歸了晉,堅持侮辱我中華無人!與其說司馬家打了個天下,不如說司馬家白白撿了個天下!你說這個晉有什麼好?是短暫統一了和平了,可是給天下造成多大的災難,差點亡了我中華民族漢人,當權者沒有一點政績,不過幾十年後引來了八王之亂!皇帝說什麼“何不食肉糜?”哈哈哈…………這就是西晉的皇帝!西晉給後來造成影響一個是魏晉南北朝幾百年大分裂混亂,二是形成了高層貴族和士大夫階層的奢靡之風,可恨司馬老賊!什麼攬八荒之心,用天下人心而用之…………靠陰謀詭計歪門邪道得的天下終究不會長久!就說開國皇帝司馬炎,牽羊尋妃,尋歡作樂!他有政績也行啊!比如隋像煬帝還修個大運河………關鍵是他狗屁狗屁都不行!

    三國歸晉給人的就是一場鬧劇,所以歷代文人史學家都不願意提及它,在歷史上也沒什麼地位,終究是個歷史小丑罷了!雖然後來亡了建立東晉偏安一隅,倒是有點功績,保了我華夏正統!可那都是東晉了,誰知道東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睿是不是司馬家的種???看那東晉開國皇帝窩囊樣都不值得一提!

    總之三國歸晉不如不歸晉!哪怕天下歸了曹劉都比這晉強!司馬老賊!沒有他們家這個晉耽誤華夏幾百年估計我們中中國人也早就領先世界,不會有清末恥辱和民國遺憾!嗚呼哀哉!這個垃圾晉!!!!

  • 2 # 李二郎的街邊歷史

    三國歸晉的最大贏家不是司馬家。

    從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奪取曹魏大權,到公元265年司馬炎廢曹魏自立稱帝建晉,史稱西晉,再到公元280年滅孫吳,三國終歸於晉。

    西晉和秦一樣短暫而亡,其原因之一是經過長期的分裂統一之初民心尚未歸一,秦之後六國子弟復國之心尚盛,分封制的慣性思維仍在,經過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戰爭,一直到漢武帝的推恩令才最終解決了分封制遺留的問題,真正實現集權統一。

    西晉雖統一,但它並沒有能很好的解決自東漢以來尾大不掉的世家豪強地主的問題,這是當時割據勢力的主要基因所在。晉武帝為了對抗豪強勢力,維護司馬家的統治,重拾分封的老套路,大封司馬宗姓為王,為八王之亂埋下隱患。其實司馬炎也知道分封制的弊端,但相比於曹操幾乎白手起家打下來的半壁江山,尚且還那麼多人思漢,三司馬是通過宮變的形式掌握大權的,並沒有多大的說服力,為籠絡人心,只能重用世族,同時大封同姓王與之牽制。世族與宗室為了戰勝對方,又頻頻聯絡勾結北方少數民族助陣,結果引狼入室。這就決定了西晉的統一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危機隨時爆發。晉惠帝的柔弱和賈南風的亂政只不過是這一火山爆發的誘因罷了。

    再經過南北朝的長期混戰,世家大族勢力不斷的被削弱(當時的世家大族都難免捲入政治紛爭,隨著政權更替頻繁,站錯隊的家族往往被消滅),才有了隋唐的大一統。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並不是簡單的重複,長期的分裂也必然孕育更大的統一。

  • 3 # 文化歷史田園

    一、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

    三國時期,曹操依靠自身的實力在北方建立曹魏政權,但是曹操活著的時期,為了不擔篡逆的罵名,一直沒有稱帝。

    曹操生前就發現司馬懿是個人才,是個可能對曹氏政權有威脅的人,他給兒子曹丕說過,千萬不要讓司馬懿掌握兵權。有了兵權司馬懿才能造反。但是曹丕沒有聽曹操的話。司馬懿支援曹丕做了太子,曹丕感謝司馬懿還來不及呢?怎麼能疏遠自己的堅定支持者呢?

    司馬懿受曹丕的重用,帶兵抗擊劉備,孫權,成為舉足輕重的軍隊首領。在此期間,司馬懿培植起了自己的不少心腹,為將來篡位做準備。

    最終在曹爽失去警惕,帶人去拜謁祖陵時發動政變,奪得了曹魏政權。

    二、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曹操那麼精明的一個人,給後代提醒過了要防範司馬懿,但是後代都沒有引起足夠重視。這就給了司馬懿可乘之機,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

    實際上曹操的後代根本沒有一個像曹操那樣看司馬懿那麼透徹,都低估了司馬氏一族的能力。而司馬懿為了等待反叛的機會,精細謀劃,小心謹慎,甚至用裝病來騙過曹爽的監視。司馬氏的篡位籌劃不可謂不長久!

    曹爽卻顯得有些愚蠢,雖然對司馬懿有所防範,但是遠遠不夠,以至於讓司馬懿抓住了機會,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後果。

  • 4 # 歷史渣渣

    天意弄人

    歷史總是喜歡開玩笑,三國歸晉,正說明以人類之渺小,是絕對鬥不過天意擺弄的,誰會笑到最後,誰也說不準。

    這麼說,有人可能覺得不夠科學,但是歷史不是科學,歷史沒有公式,歷史不是微積分,不是等差數列,不是線性代數,不是空間幾何,不是化學反應,不是物理定律。歷史是實實在在發生的不可捉摸的低概率事件,比彩票一等獎還要難以想象。

    同樣的,司馬氏也絕不會想到,自己苦心經營的天下,居然被五胡亂華侵擾了多年。想得到安穩的天下,是多麼的難。

    要說在天意造化面前,人類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盡人事而聽天命”了。也就是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該努力的努力,該奮鬥的奮鬥,剩下的一切交給天意擺弄。

    這就要說到天意弄人的另一個方面了,叫做天道常變,天道酬勤。也就是說天意不是死的,不是寫進書本的條條框框,天意是活的,是變化著的。我們要追著天意跑,努力去改變天意,如果天意最終沒有把幸運落到你的頭上,只能說明你的努力還不夠改變天意。

    答案很顯然。

    所以我們還是先要老老實實勤勤懇懇地努力奮鬥,然後把一切交給天意安排,要相信天意雖然看起來時常弄人,實際上也不會辜負任何一個努力奮鬥的人。

    加油吧,少年。

  • 5 # 壯鄉蘭師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國中,我最佩服的人是關羽,他不但武功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帶著二嫂,所以才假裝投降。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即騎著這匹“赤兔馬”又去找劉備了。在山下遇見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帶回去,真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好漢。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訊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他不但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裡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佔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佈陣。

    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著成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要忠義,也應該要有誠信吧。如果一個人把現實生活中最為寶貴的誠信也丟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麼呢?金錢、地位、官職?這些都是次要的。誠信是一個人的永久身份證,如果沒有了誠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後指指點點,你不會難過嗎?這些又豈是金錢、地位、官職能彌補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個缺點多的不勝列舉的人吧!所以,讓我們開啟誠信的大門,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生吧!

  • 6 # 來自單身狗的憤怒

    三國時期,分到及至,則必以合為結束。所以說三國必然合一是大勢,這個不說也知道。先從三國君主能力上分析原因,首先三國開國君主,曹操,劉備,孫權都堪稱英雄豪傑。尤其是曹操,雖然很多人不喜歡他,但是他的能力是十分強的。他之後的繼承人曹丕能力上比他父親差了很多,而且驕奢淫逸死的很早。之後的曹睿直至最後的曹奐能力尚不如曹丕。這就給司馬氏可乘之機。蜀國劉備之後劉禪沒有能力,沒有主見,諸葛亮總覽軍政大事,諸葛亮之後,雖有姜維等人苦力支撐但是國力是三國之中最弱的,已經失去了統一中國的能力與時機。吳國孫權之後卻陷入了內亂之中,多是圍繞權力以及後繼人的問題上引起的。再加上孫權晚年昏庸,使得國力民心衰弱。實際上三國末期都發生了內亂。徒耗了國力。再從司馬氏來說,司馬懿及其兩個兒子都很有能力。逐漸的奪取最強大的魏國君主的政權,成功平定了魏國反對者造成的內亂(文欽,毋丘儉,王凌,諸葛誕等人)是的司馬氏在魏國地位超然。擁護者甚多。最後再從軍政上說,司馬政權選擇先攻蜀,一則蜀國國力最弱,二則蜀國內部派系林立,不太團結,三則如果先攻吳,蜀國必定來救,攻蜀吳國不會救援(地理和歷史的原因)。攻蜀之後司馬氏又用蜀人來治蜀,收攬了人心,給攻吳提供了人心上的有利條件。司馬政權把荊州的士族以及東州的士族全調去中央,留下益州的本土士族管理蜀國,司馬氏做這件事情,解決了蜀國的士族政權體系的問題,解決了派系對立問題。蜀國攻下,吳國從整體實力上便不可能與晉對立,再加上吳帝孫浩殘暴無道。吳被晉滅也是必然。

  • 7 # 建設工程愛好者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基本分裂的時期。西晉看似統一了中原大地,實際上它的統一為下一次分裂(南北朝十六國)埋下了伏筆。曹魏後期朝中權利逐漸被司馬氏取代,265年被西晉取代。263年蜀漢於魏滅蜀之戰亡於魏,280年吳於晉滅吳之戰亡於晉,三國最後由晉朝統一。

    西晉皇朝短暫的統一,於八王之亂與五胡亂華後分裂瓦解,政局再度混亂。在304年因為成漢與劉淵的立國,使北方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316年西晉亡於匈奴的劉曜後,司馬睿南遷建立東晉,南北再度分立。東晉最後於420年被劉裕篡奪,建立南朝宋,南朝開始,中國進入南北朝時期。然而北朝直到439年北魏統一北方後才開始,正式與南朝宋形成南北兩朝對峙。

    南朝歷經宋、齊、樑、陳等四個朝代。初期經濟與軍事強盛,但由於戰略運用錯誤,加上北朝軍事強盛,以及皇室與宗室內鬥淫亂,使國力由盛變衰。南朝梁國力尚可,但在侯景之亂後分裂成西樑與南朝陳,南朝陳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北朝歷經北魏、東魏、西魏、北齊與北周。北魏統一北方屢次擊敗南朝,意圖南並。但被北方柔然牽制,直到柔然被突厥取代後才有餘力對付南朝。北魏經漢化運動後經濟持續發展,但造成六鎮鮮卑貴族與洛陽鮮卑貴族的文化衝突,後期政治混亂髮生六鎮起義,分裂成高歡擁護的東魏與宇文泰擁護的西魏,並之後分別自立為北齊與北周。

    北周主張胡漢融合,於577年攻滅北齊,統一北方。578年,武帝死後,政權逐漸掌握在楊堅手上。581年楊堅篡北周,建立隋朝,並於589年滅南朝陳,統一中國,長達四百年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結束,隋朝時期開始。這四百多年的分裂給中華大地造成嚴重傷害,人口減員嚴重,經濟發展遲滯不前。

  • 8 # 太行山脈2019

    我對三國歸晉感觸頗多,但主要有以不幾個方面。

    其一,三國歸晉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歷史發展規律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任何人都改變不了的客觀實際。正象三國的開國君主曹操、劉備、孫權皆堪稱英雄豪傑,奮鬥一身卻沒能如願。最終三國一歸司馬。這其實也並非不可思議,可以講,假如最終不歸晉的話,也會像歸晉一樣出現統一三國的朝代,這就是歷史的客觀性,是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的。

    其二,靠整體實力司馬氏走向帝位。三國時期,魏國整體實力最強,司馬家族篡權獲得了最終勝利果實。公元263年,司馬昭發起了魏滅蜀之戰,打下成都,劉禪投降,蜀漢滅亡。公元265年司馬炎篡位,曹魏滅亡。公元280年史稱滅吳之戰,逼進建業,孫浩投降,孫吳滅亡。西晉成功統一天下。

    其三,靠人才司馬氏撐控天下。三國初期,群雄爭霸,英雄輩出,人才如雲。但到了後期,無論是曹操,還是劉備或孫權皆忽視接班人的培養,致使人才匱乏。他們的後代大都是無能之輩。

    如曹操的繼承人比他本人能力相差甚遠,而且驕奢淫逸,死的很早。之後的曹睿,直至最後的曹奐的能力尚不如曹丕。而蜀國劉備之後劉禪,既無能力,又無主見。吳國孫權之後孫浩也非治國之輩。都失去了統一中國的機會。但司馬懿及其兩個兒子都很有能力,逐漸奪取了最強大的魏國高位,其孫司馬炎終修成正果。

    其四,靠策略和政策優勢順利奪取和鞏固政權。為了統一天下,司馬氏採取了先打蜀漢後攻吳,因為蜀國國力最弱,內部又不團結,再加上先攻蜀,吳不會來救援,能一舉拿下,旗開得勝。

    攻下蜀國後,司馬氏又用蜀中國人來治蜀,收買人心,給攻打吳國提供了心理上的有利條件。

    司馬政權還把荊州的士族以及東州的士族全調去中央,留下益州的本土士族管理蜀國。這樣一來,徹底解決了蜀國的士族政權體系問題和派系對立的問題。蜀國攻下後,吳國從整體實力上,便無法與晉對立,拿下吳國也成了囊中之物。

    由於這些好的策略和政策,司馬政權得到了各階層人士的支援和擁護,為晉國新政權的建立和鞏固,打下了穩固的基礎。

    以上是我對三國歸晉的感觸和看法。

  • 9 # 飛奔而來的橙子

    我最大的一個感觸就是,世事無常,你永遠不知道歷史將會走向何方。

    三國的時期雖然是從曹丕代漢的公元220年開始算起,一直到公元280年,不過六十年的時間。但三國的出現,卻是與漢靈帝光和7年(公元184年)的黃巾之亂密不可分,當時的黨錮之禍正酣,士人與宦官處處爭權奪利。後來黃巾被滅,宦官也被袁紹消滅殆盡。士人期盼的治世卻並沒有到來,漢家江山一步一步走向末路。

    (三國殺中的張角)

    董卓進京以後,行廢立之事,皇帝也終於被揭開了最後一塊遮羞布。皇權的虛弱一覽無遺。雖然說在東漢,除了東漢初期的幾個皇帝,其他皇帝根本就談不上什麼皇權。

    董卓被殺後,天下就進入了群雄並起、軍閥割據的時代。這時候的群雄都在費盡心機爭搶人才,各個世家也紛紛出山,尋找自己感興趣或是志趣相投的主公輔佐。徐庶為什麼去曹營?因為曹操愛才心切,才出此下策。關羽又為什麼被曹操放走?也是因為曹操想要營造一個愛才的形象。劉備三顧茅廬是為何?還不是因為諸葛亮是個大才?

    所以說從192年董卓被殺到220年曹丕代漢這段時間,說難聽點就是群魔亂舞,烏煙瘴氣。也正是在這段時間的相互爭戰中,奠定了三國的基礎。

    所以統一天下的將是魏蜀吳三國之一?在當時的天下人看來恐怕就是如此吧,當然最有可能的是魏國。

    然而世事總是難料。

    袁紹、曹操、劉備、孫策孫權這些英雄豪傑廝殺慘烈,最後卻被司馬家拿了天下。誰又能想得到呢?司馬家又有何德何能問鼎天下呢?一家人都是些什麼玩意。

    司馬家篡奪了魏國,只能說明他們政治鬥爭的確是擅長,卻並不能說明他們有能力掌握這個天下,後來的事實也說明他們的確是中看不中用,與社會的發展沒有絲毫貢獻。他們沿襲的均是曹操曹丕開創的制度,而且還導致門閥士族權力的擴張。

    司馬家比起趙匡胤來都不如,最起碼宋朝文風極盛,經濟發達。西晉和東晉現在帶給我們的印象是什麼呢?恐怕許多人並沒有什麼印象,最多也就是八王之亂和魏晉風流。魏晉風流的現象之所以會出現,正是政治黑暗的表現,這絲毫不值得誇獎。

  • 10 # 過盡飛鴻矣

    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

    三國時期連年征戰,英雄豪傑層出不窮

    董卓——運至才疏 一枕黃粱肇三分

    王允——巧計除凶 匡扶漢室盡 愚忠

    袁紹——多謀無斷 精兵十萬敗 官渡

    袁術——世家 豪雄 野心難圓皇帝夢

    呂布——成敗無常 英名美女終成夢

    公孫瓚——窮兵無謀 築樓豈能保身家

    劉表——無心逐鹿 名士才堪安荊州

    曹操——亦雄亦軒 功過是非任評說

    荀彧——天妒奇才 保曹忠漢兩難全

    郭嘉——英才早逝 書生遺策定 遼東

    夏侯淵——輕軍常勝 將星隕落 定軍山

    夏侯惇——剛烈知禮 獨目亦能堪重任

    曹仁——獨當一面 臨危 方顯大將才

    曹洪——捨身護主 功高惜財有瑕疵

    典韋 許褚——忠貞勇烈 絕代雙雄衛 曹公

    張遼——料敵決勝 名將威鎮逍遙事

    徐晃——再世亞夫 用兵如神治軍嚴

    李典——熟讀春秋 博學知兵勇儒

    樂進——驍勇善戰 登城陷陣必爭先

    于禁——戰功卓著 一世英名付東流

    龐德——血戰荊襄 忠心報主可斷頭

    張魯——政教歸一 漢中爭奉 五斗米

    曹丕 曹植——絕代詩文 政爭豈容兄弟情

    曹休——恃才輕敵 驕兵妄稱 千里駒

    鄧艾——千里奇襲 功成遭忌喪黃泉

    鍾會——枉稱子房 聰明反被聰明誤

    孔融—— 名士風流 弘道復禮枉空談

    楊修—— 書生意氣 身喪忌是因才誤

    華佗——亂世神醫 術精難得濟花生

    劉備—— 戎馬一生 屢敗屢戰成帝業

    諸葛亮—— 鞠躬盡瘁 出師未捷萬古哀

    …………

    這些人物合縱連橫,各顯其能,整個三國時期就好像一部電視劇一樣,精彩紛呈,引人入勝

    而到了三國歸晉的時候,英雄紛紛凋零,奸詐小人當道,電視劇到了最後,居然爛尾了

    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0歲的年紀上有老下有小,該向生活低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