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滅亡之後,劉秀再造漢朝,東漢之後還有劉備想要恢復漢朝。明朝時,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最終登基。周朝分封了那麼多諸侯國,為什麼在春秋戰國時期,沒有人取周天子而代之,繼承周朝做天子。一直到戰國時期的,燕國,南韓,魏國都是姬姓宗室之後。為什麼他們都沒有去取代周天子?
-
1 # 玉之溪
-
2 # 鹹知天下事
因為當時強於燕國、南韓、魏國的國家就有好幾個,例如秦國、楚國、齊國、趙國這幾個國家都屬於強國,而且實力遠在他們之上。
秦國、楚國、齊國、趙國這樣的強國都沒有去侵犯周天子,南韓、燕國、魏國這三國就更沒有膽量去試一下了。
-
3 # 葉飄刀
沒必要啊
為什麼要取代周天子,你取代了周天子之後,你成為了天子,那又如何呢?
成不成為天子的關鍵,在於其他諸侯國是否承認你是天子。其他諸侯國如果承認,你就是真的天子,如果大家不承認你,比如你燕國,你就還是燕國,你的天子不過是你自稱的而已。
而能不能得到大家的承認,關鍵還是看你有沒有足夠的實力。
但在春秋戰國的時候,特別是戰國的時候,如果你實力足夠,類似秦國,自己取而代之就行了,為什麼非要去取代什麼周天子呢。
所以,你沒實力,你取代了周天子也沒用,大家也不會承認你,甚至也可能大家正好有這個藉口,藉以對付你。
而如果你實力足夠,那麼你就根本不需要代替周天子了,自己當天子就行了,秦國不就這樣嗎。
-
4 # 鍾愛閱讀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需要從春秋戰國時代的宗法制與封建制度說起。
所謂宗法制便是天子世世相傳,每世的天子都是以嫡長子的資格繼承父位,奉戴始祖,是為大宗。他們的兒子,包括嫡長子的諸母弟與庶子則被封為諸侯,為小宗。在這個宗法系統中,“大宗百世不遷,小宗五世則遷。”
同時,為了拱衛王室,周武王在滅商後,以宗法制為紐帶,推行了以封邦建國為核心的分封制,大封諸侯。
周初分封制分封的物件主要有三個:
1.分封同姓王族為諸侯。
比如封召公於燕,成王弟於晉等。
2、分封功臣為諸侯。
如封姜尚於齊等。
3.分封古代帝王后裔為諸侯。
如封商人後裔於宋,舜的後裔於陳等。
周天子通過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這一整套制度層層控制,維護王權。
不過,到了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實力漸弱,而一些諸侯強國開始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互相吞併,到春秋末期的時候,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魯國三分公室,原本維繫周天子統治的宗法制已經瀕臨崩潰。而且,周初所分封的姬姓諸侯經過兼併戰爭後,基本上已經寥寥無幾。
再加上,戰國時期,各國為了富國強兵紛紛推行變法改革,而被舊貴族所把持的姬姓諸侯國因為舊勢力的頑固,並沒有順應時代的潮流,除了燕國曾經魯過一次臉之外,幾乎所有的姬姓諸侯全部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
因此,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姬姓諸侯因為舊勢力的強大,並沒有順應時代的大潮,最終為這個大潮所吞滅。
-
5 # 史海鉤沉者小王
我在這單獨說下看法吧。當時周禮行於天下,周王室的合法性一直存在,沒人敢做第一吃螃蟹推翻周王室;秦吞滅東西二週後,雖然周王室已亡,但此時取代稱帝,價值不大,因為沒有實權和實際利益,只是空殼,反而給周圍諸侯攻伐的理由。
周禮行於天下的合法性東周雖然晚期沒有實力,但禮制擺在那,沒人敢觸動,這也是為什麼當時打仗都講個禮的原因,打仗不能打諸侯,將領看見對方諸侯還要行禮,放在後來,早就一刀給叉了。
禮樂秩序的崩潰是從鄭莊公稱霸,與周王室打仗時射了周桓王的肩膀,讓天子的完全威信掃地才開始的。隨後魯桓公、楚武王兩人相繼補刀,但是沒人敢第一個吃螃蟹推翻周王室,因為誰也不知道推翻後自己的中國人會怎樣?其他諸侯國會怎樣?
再說春秋戰國交替的時期:
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公室,但之前也是周室給了合法的依據。《史記晉世家》“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賜趙、韓、魏皆命為諸侯。”是說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晉國大夫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
公元前379年,田陳代齊之前,也是在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冊封田和為齊侯,田和取得了齊侯的合法地位。《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三年,太公與魏文侯會濁澤,魏文侯乃使使言周天子及諸侯,請立齊相田和為諸侯。周天子許之。”可以看到田和會見魏文侯,魏文侯為田和向周天子申請封為諸侯。
這裡有兩個點:
一是田氏已經取代姜氏,為什麼不用新國號、還用“齊”?我覺得眾多原因中有一個就是,田氏因得民心而得以代齊,當獲周天子封為諸侯後,繼續以“齊”為國號,是避免“國別”變更,昭示世人有德者居之,而非篡奪。
二是公元前453年,智家被滅,韓、趙、魏勢均力敵,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已經使晉國名存實亡,為何還要派使者去找周威烈王求取諸侯?無非也是要個合法性,顯示不是篡奪晉國的產業,所以中間一直保留控制晉國宗室,歷經晉烈公、孝公、靜公,直到前349年靜公死亡、晉國才最終滅亡。
這其中,可以看到周禮規則和周王室的合法性,雖然周王室威望沒有了,但是當田氏、韓趙魏三家已經具備推翻前任諸侯的實力時,仍然需要周王室來冊封,並經過一段時間來緩衝篡奪的非法性。
特別是《田敬仲完世家》中,有一段蘇代與齊湣王的對話。背景是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欲自立為帝,又恐齊國反對,於是便尊齊湣王為東帝,自立為西帝。然後蘇代去面見齊湣王,稱“秦稱之,天下惡之,王因勿稱,以收天下,此大資也。”“釋帝而代之以伐桀宋之事,國重而名尊,燕楚皆以形服,天下莫敢不聽,此湯武之舉也。”說的意思是如果秦國稱帝后,天下都憎惡他,大王也就不要稱帝,以此收攏天下人心,這是很大的資本;放棄帝號而用討伐宋國暴君的事代替,這樣國家地位提高,名聲受人尊崇,燕國、楚國都會因形勢所迫而歸服,天下各國都不敢不聽從齊國,這是像商湯和周武王那樣的義舉。
像這種話絕對不是空穴來風,如果當週王室的合法性不存,齊湣王會在意人心,迫於被圍攻的壓力放棄帝號?後來,公元前288年,齊、楚、韓、趙、魏合縱攻秦,打到函谷關,秦昭襄被迫取消帝號,各國也就失去繼續進攻的由頭,轉頭相互攻伐佔地盤。
秦吞二週的階段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攻打趙國,周赧王非常恐慌,和燕、楚密謀聯合各國,再訂立合縱盟約攻秦。走漏了風聲,秦國立即起兵攻打周國,擄獲姬延到秦國,然後又釋放他回到周國。
公元前249年,秦莊襄王又獲悉諸侯要來聯合攻打,提前發力攻滅東周國,將周王朝最後殘餘勢力剷除。
其實這裡的西周、東周是周王室最後分封出來的公國,當時週考王先把自己的土地全部分封給周桓公,建立周公國,自己寄居,周王室相當於空殼了。
周桓公死後,他的孫子周惠公又封小兒子於鞏以奉王,號東周惠公,自己叫西周惠公。這下好了周公國又分為東、西周兩個公國,天下就有三個周,周王室、東周公國、西周公國。
同時期,周天子傳位到了周顯王,周顯王往後兩代就是周赧王。
所以,秦吞二週可是滅的周天子封的公國,而不是推翻了周王室,周赧王不是被殺,是氣得病死的。看到這裡,可以明白秦國當時完全可以殺掉或者囚禁周赧王,但沒有這麼做,無非價值不大或者擔心人心向背。
同理,燕國,南韓,魏國都是姬姓宗室之後,當時周王室名存實亡,取代周天子稱帝沒有必要:
第一,價值不大。因為沒有實權和實際利益,只是空殼,反而給周圍諸侯攻伐的理由。
第二,人心向背。沒有周王室的親自授權禪讓,哪來的合法性?比如燕國取代周天子,韓魏會斥責非法性。人心又因此失去。
這兩條怎麼看都是賠本買賣。
-
6 # 阿飛見解
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春秋戰國時候姬姓諸侯之所以沒有取代周天子,這個問題要分春秋戰國兩個時期來看。因為這兩個時期的原因是不同的,下面我從這兩個時期分別回答。
1.春秋時期禮樂制度還在,沒有諸侯敢破壞禮制取代周天子
春秋和戰國時期有著本質的區別,春秋時期的諸侯國依然處在周朝的宗法制之下,依然要在名義上遵從周天子,諸侯王的任務就是拱衛周天子,那個時候禮樂制度還在。任何諸侯國都是不敢公然以強勢取代周天子的,他們最多也就相互攻打,爭一爭霸主之位,就這有時候還要打著維護周天子的旗號,比如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為旗號做了霸主。諸侯國稱霸也要名義上得到周天子的承認,如果哪個諸侯國敢僭越就會成為攻擊的靶子。這裡面唯一的例外就是楚國,可以無視周天子自己稱王,那是因為,楚國地處南蠻之地,一直被視為蠻夷,即使他因為實力強大,自行稱王了,他的王號也是不被中原各國承認的,更不可能取代周天子。所以這個時期的諸侯國以武力取代周天子肯定是不行的,即使是姬姓的強國,晉國也不敢。
既然武力取代不可能,那麼,為什麼也沒有姬姓諸侯以天子家血統和平繼承周天子之位呢?這是因為西周嚴格的宗法制。
周武王建國後,為了維護統治,實行分封制,同時進行宗法制,兩者結合。宗法制規定,天子為大宗,天子的嫡長子繼為大宗,其他兒子受封諸侯國,是為小宗。諸侯國的嫡長子繼承小宗之位,其他的兒子受封為卿,卿再以宗法制繼續分封下去。這樣的層層分封構成了西周等級森嚴的宗法制統治。也就是說,在嚴格的宗法制之下,受封為諸侯王的已經變為小宗,他和他的後人已經徹底的失去了繼承周天子之位的可能。
3.戰國時代姬姓諸侯實力較弱,無力取代周天子
戰國時期,宗法制和禮制土崩瓦解,這個時期依然沒有姬姓諸侯取代周天子,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姬姓諸侯國實力不足。
3.戰國時期姬姓諸侯國失去了取代周天子的興趣
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對取代周天子恢復周朝天下已經失去了興趣,這個時期的戰國七雄,就是依靠實力相互吞併,大國的目標已經轉為統一天下,建立統一的國家,經過了幾百年之亂的周朝,對天下的影響力已經幾乎不存在了,諸侯王早已失去了取代延續周天子的興趣,這個時候的姬姓諸侯與周朝天子的血脈聯絡已經很微弱了,就算有姬姓諸侯統一天下,也不會去恢復周朝,而是會建立新的統一的封建國家,假如魏國統一天下,那麼它很可能會是一個國號為魏的封建國家,而不是恢復分封制的周朝。
結束語
總而言之,春秋時期,沒有姬姓諸侯國取代周天子是因為禮樂制度之下的相互制衡,沒人敢武力取代,而嚴密的宗法制又根除了和平取代的可能。而戰國以後,實力成為決定因素,宗法制被極大削弱,只要你有一絲的繼位合理性,再加上實力,你就可以取代皇位,無論光武帝,朱棣還是劉備都屬於這種。但是,那個時候的姬姓諸侯國實力確實不允許,而且也實在沒興趣,所以沒有姬姓諸侯取代周天子。
-
7 # 先秦讀書筆記
先從源頭西周時期說起吧,這個時代周王室很強大,其他諸侯國,不管是不是姬姓,想要取代周天子是不可能的,原因也很簡單:實力不夠。
《周禮》記載:“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周王室一家獨大,有六軍的編制。這一時期諸侯國有幾百個之多,幾乎可以說是沒有大國,拿春秋時期最強大的姬姓諸侯國晉國舉例,直到西周末年,晉國的軍隊都不足一軍。
第二階段就是春秋時期,這個時代周王室已經衰落,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如果只有一個大國是可以取代周天子的,但實際情況是不只一個。
晉、楚、齊、秦都是強國,但是還沒有強大到能夠滅掉其餘諸侯國。所以這一階段基本為“相持階段”,只能以霸主政治為主。霸主諸侯國的意思就是,爸爸老了,我是家裡的大哥,以後家裡事由我替爸爸(周天子)管。
第三階段戰國時期。動輒幾十萬的軍隊投入,使得戰爭異常慘烈。此時的周王室實力都不如一個小諸侯國,單純的取代周天子已經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大家要做的是:爭奪的是天下,重新建立一個政權。
結果大家都清楚,嬴姓的秦國最終滅掉其他諸侯國以及周王室,秦朝建立。
-
8 # 歷史中的一顆石子
斗膽根據歷史所學提出自己淺薄的觀點。
首先是因為制度的不同,周朝實行分封制度,中央集權的程度並不高,而在秦始皇之後,中央集權得到空前提升。到漢朝沿襲秦朝實行郡縣制,雖初期也伴隨一部分的諸侯分封,不過後期也得到了收回。分封制的壞處便是無法形成統一的權利中心,造成權利極度分散,非常容易形成諸侯割據的局面。後面在西周滅亡,平王東遷之後,周天子王權開始衰落,不能擔當共主的責任,諸侯勢力不斷坐大。因為平王是由申侯擁立的,間接犯了弒父罪名,開始得不到諸侯的尊重。而且,周天子無力自保和抗拒外族入侵,須依賴諸侯國保護,致周天子地位不斷衰落,禮樂崩壞,最終形成春秋時期群雄爭霸的局面。
而西漢劉秀漢朝之時,此時漢朝已實行郡縣制,中央集權程度得到加強,王莽為篡位者,實行的政策也觸及到了很多貴族利益,加之實在倒黴,遭遇太多天災,已經得不到人民的擁護。此時天下大亂,人民還是懷念漢朝的鼎盛安穩。各地起義軍便開始紛紛擁立偽主,或繼承姓者自立為王。此時我們的劉邦的九世孫劉秀便也隨兄站了出來。劉秀隨兄劉演起兵於南陽郡,號“舂陵軍”。更始三年(25年),劉秀公開與更始政權決裂,即位於河北鄗縣南千秋亭,尊奉漢元帝為皇考,光復漢室,定都於洛陽,史稱後漢或東漢。
而明朝時期天下本就是一統,加之朱元璋廢棄丞相制度,皇權空前膨脹,個人集權制度接近頂峰。朱棣是明目的篡位,起兵燕地,揮師入朝,奪取了皇位。1398年,朱元璋去世。由於太子朱標早死,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即明惠帝。建文帝為鞏固中央集權,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以邊防為名調離燕王朱棣的精兵,欲剷除燕王。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以“清君側,靖內難”的名義起兵,經過四年的奪位戰爭,最後率軍南下,攻佔京師(今南京),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帝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1402年,燕王朱棣即位,改元永樂。
(春秋初期的周朝 圖源於網路)
其次是由於時間跨度問題。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從最初的或一起打天下,或相親相愛一家人,到幾百年後血緣已經非常疏遠。雖有姓,然血脈已遠,血脈認同感已經非常稀薄。而劉秀時期恰遇王莽篡位,取代漢朝成立新朝,政治方針不得人心,損害上層利益,過程中遇到天災,人民民不聊生,這個過程只僅僅過去了15年,漢朝底蘊還在,劉姓依舊尊貴。而朱棣更厲害了,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被冊封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率軍打敗北元,聲望日隆。建文帝即位後,厲行削藩政策。朱棣打著奉天靖難的旗號,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正式即位。從朱允炆繼位到朱棣上位,僅用了4年時間。
(漢朝 圖源於網路)
最後是本質的差別。周朝末年,各個諸侯國之間戰亂不斷,只有吞併之利,而再無對周朝的敬畏之心,周朝已經名存實亡,再無半點威嚴和權利,也自然不再崇尚姓氏和血脈。因而無論是底層人民還是上層諸侯,都不再想恢復周朝,而是自立為國。而劉秀時,無論底層人民還是上層官宦,都由於新朝的朝政令繁瑣,且朝令夕改,改革最終失敗,導致新朝急速滅亡,天下大亂,因而盼望漢朝重立。劉秀順民意,得人心,經過多次戰爭,終於光復漢室,開創“光武中興”的盛世。明朝永樂帝朱棣,本質上是一種“清君側”名義下的篡位,不算是恢復朝代,只是明朝內部的爭鬥行為。
(明朝 圖源於網路)
-
9 # 明月故鄉
仔細分析題主的問題,其實不難回答。春秋戰國時期,姬姓諸侯國為什麼沒有人取代周天子?題主的邏輯是,都是姓姬,都是周王朝祖先的後裔,理應都有機會取得大位。為什麼就沒有姬姓諸侯國脫穎而出呢?事實上到了戰國時期,很多諸侯國都有這個想法,不單單是姬姓諸侯國。他們想一統天下,做天子。最後這個願望讓秦始皇實現了。你想啊,如果是其他姬姓諸侯國統一了天下,說不定弄出個後周,也說不一定呢!非不願,實不能也!
周武王統一天下,誅帝辛建周朝,然後大封諸侯。諸侯一般分三種:第一種是周武王的家族。比如弟弟周公旦封在魯國;第二種是勞苦功高的大臣,比如姜太公封在齊國;第三種是封前朝貴族。比如封殷商貴族武庚於朝歌。等等
後來的諸侯國如果姓姬,應該算是姬氏族人。周朝建國,周公輔佐武王以禮制天下。後來輔佐成王,政策一以貫之。在這種文化道德的價值重構中,諸侯們都被訓練得非常認同國家的價值體系。因此諸侯國取代周天子的事情,他們大多是不敢想象的。哪怕是到了禮崩樂壞的戰國時代,楚國狂人楚莊王想問問鼎的輕重大小,都被王孫滿呵斥了一頓。“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周朝最後滅亡於秦國。但是秦國統一天下之後並沒有沿用周的名號。而是沿用了當年封諸侯的國號。在古人看來,一個時代一個國家都有陰陽五行來對應,比如秦朝時水德,漢朝是土德,國號、服色、年號等等都是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規定的。不是想怎麼弄就怎麼弄的!
最後總結一下:姬姓諸侯之所有沒有取代周天子,是因為沒機會。機會如來了,肯定會毫不猶豫去取代!至於取代後國號是不是仍然叫周,則不得而知了!
周朝是姬姓的商湯諸侯國建立得國家,自己人咋會滅自己這個家族建立得國家呢,要滅也是篡權,而不是滅。至於其他諸侯國,沒有一個有實力取代周朝。
相傳周文王有100多個兒子,還有很多先朝王族、建國的功臣武將等。因此分封了上百個諸侯國。周在分封時很慎重。分封公爵諸侯國很少。除了先朝夏、商的直系分封為公爵諸侯國外,還有在周朝建立的過程中立有特大功勞得家族成員也有極個別得被分封為公爵諸侯國。總數不超過7個。西周的諸侯國只有宋國、杞國、祝國、焦國、薊國、陳國、虢國七個公爵諸侯國,就連大家熟知得姜尚(事實叫呂尚)或者姜太公的封國—齊國,也只是侯爵諸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