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馬大姐1998
-
2 # 上進的飯糰xt
徽劇[huī jù]
徽劇,原名“徽調”、“二黃調”,1949年後定名徽劇。
徽劇為中國安徽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是一種重要的漢族地方戲曲,也是中國戲曲的一個重要劇種,不僅京劇是在它的基礎上演變形成,中國南方的許多地方戲曲劇種,也都與它有著歷史淵源關係,其影響幾乎遍及全國。
徽劇傳統劇目有1404個,儲存檔案有753個。其內容從列國紛爭、宮遷大事、神仙鬼怪到民間生活故事。徽劇的音樂、唱腔優美、完整。主要分青陽腔、四平腔、徽昆、吹腔、撥子、二黃、西皮、花腔小調共九類。而以吹腔、撥子、皮簧為主要聲腔。吹腔輕柔委婉,撥子高亢激昂,皮簧則比較通俗流暢,徽劇的表演藝術豐富多彩,技藝精湛。文戲以載歌載舞、委婉細膩其特點,武戲以粗獷、熾熱、功夫精深、善於高臺跌撲而震驚觀眾。生活小戲以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風趣、詼諧和語言吸引著觀眾。舞臺畫面多采多姿,具有雕塑造型美。
2006年5月20日,徽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漢劇是中國的漢族地方戲曲劇種之一,舊名楚調、漢調。清代中葉形成於湖北境內,原以秦腔經襄陽南下演變出來的西皮為主要腔調,後來又吸收了安徽傳來的二黃。約有300多年曆史。早期同徽劇經常相互影響,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荊河、襄河、府河、漢河四支流派。對湘劇、川劇、贛劇、桂劇、滇劇等劇種的形成發展都有影響。清嘉慶、道光年間,漢調流傳到北京,加入徽調班社演唱,逐漸融合演變而成京劇。民國元年( 1912 年),定名為漢劇。
漢劇腳色共分為十行:一末、二淨、三生、四旦、五醜、六外、七小、八貼、九夫、十雜。腔調除了西皮、二黃外,羅羅腔也用得較多。伴奏樂器有胡琴、月琴、三絃、鼓板等。
徽劇進京不久,漢劇也進京,徽劇又從漢劇中吸收了西皮,進一步豐富,發展了自己的聲腔。從此,徽劇不僅闖進了皇宮,振動了京城,而且廣泛流傳,影響了全國.它在北方紮下根子,逐漸吸收了北方的京腔,其高腔與北方語言結合起來,發展成為京劇。它在南方的戲曲影響也十分深遠,江西的贛劇、四川的川劇、廣東的粵劇、廣西的桂劇、雲南的滇劇,都受到徽劇不同程度的影響。
-
3 # hh147
徽劇
中國戲曲的一個重要劇種
徽劇,原名“徽調”、“二黃調”,1949年後定名徽劇。徽劇為中國安徽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是一種重要的漢族地方戲曲,也是中國戲曲的一個重要劇種,不僅京劇是在它的基礎上演變形成,中國南方的許多地方戲曲劇種,也都與它有著歷史淵源關係,其影響幾乎遍及全國。
漢劇
湖北省武漢市地方傳統戲劇
漢劇,湖北省武漢市地方傳統戲劇,漢族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回覆列表
徽劇是一種重要的地方戲曲聲腔,主要流行於安徽省境內和江西省婺源縣一帶。明末清初,亂彈聲腔傳入安徽,與地方聲腔及民間音樂結合,在安慶府的石牌、樅陽、桐城等地形成撥子。乾隆年間,撥子與四平腔脫胎而來的吹腔逐漸融合,形成二簧腔。 二黃腔又與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劇的基礎漢劇:俗稱“二黃”,又有“楚調”(楚劇源自“黃孝花鼓戲”,是湖北的另一種地方戲曲)、“漢調”兩種叫法。 它為湖北主要的戲曲劇種。 主要流行於湖北省境地內長江、漢水流域以及河南、湖南、陝西、四川部分地區。清代中葉形成於湖北境內,發展成為襄河、荊河、府河、漢河四支流派。俗稱路子。清末民初,成立了專科班,培養出餘洪元、吳天保、董瑤玠等一批名角,漢劇隨之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