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指的古體詩是指白話文之前所有的各種體裁的詩詞。如果說一味地模仿,那麼只有形而沒有真意,只看到滿篇的愁啊憂啊。但是如果把現代的放進去,看到動車高鐵飛機什麼的總不是那個味道啊……古體詩在現代應該如何傳承?

7
回覆列表
  • 1 # 耕雲釣月89202987

    基本上可以這麼說,這是事實,不用多說。就像魯迅說的: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朝已經作完。你可以照著他的話說:我以為,一切好詞,到南宋已經寫完。自蒙元入主中國以來到現在,其他的不說,單說古體詩詞這一塊,南宋是最後的盛宴,自此以後,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雖然有詞藻俊才時不時的出現的世,也有精彩紛呈的詩詞歌賦流傳於世,也只是像流星一樣劃過華夏文明的夜空,無論是個人成就,還是整體水平,和那個代表中華文明的雙子寶塔___唐詩宋詞,是無法同日而語的!那個時期的華夏文明的夜空,有明月當空,更有滿天繁星,是華夏文明的巔峰時刻,他是頂天立地的偉丈夫,她是冰清玉潔的麗人,折服了後世的人,還有周邊國家,是古代中中國人給這個世界留下的獨一無二的寶貴精神財富。不管中華民族前進的路上有多少苦難,每個中中國人的心裡都有詩意棲居,只是很多人為了生活忙忙碌碌,沒有深切體會到而已,哪個中中國人不會吟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哪個中中國人不會吟誦: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哪個中中國人不會吟誦: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從剛剛識字讀書的稚子口裡念出來,到青年男女,再到白髮蒼蒼的老翁老婦的口中說出來,這是中中國人獨有的詩意,只有中中國人才能真正懂!不分什麼文化民族。她蘊含的美和哲理,所思所想,同樣讓其他國家的人為之傾倒。

    回到你的提問,現在的人不是寫不出來古體詩詞,而是像上面說的那樣,是個體和整體水平是在逐漸走下坡路的,這個大趨勢從南宋以後就是這樣。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今天的人,可以享受到古人無法想象的方便,一個手機上下載個app就可以看到從唐宋元明清到今天的詩詞歌賦,你用心品,這個不需要多說的。

    至於為什麼會這樣,這個不需要大驚小怪,因為,這是一切世間法的真實相,一切事物,都是佛法中說的因緣際會,因緣和合消散。就像一朵花,有勝顏含露,芬芳四溢盛開的時刻,必然有花容失色,衰落凋謝的時刻,如一個人,有青春韶華,哪裡沒有年老色衰呢?

    那是什麼因緣和合,出現那樣風華絕代的人?自此以後,特別是到現在,一代不如一代呢?我認為,其中的分界線是農耕文明和工業文明,農耕文明時代,社會的各個層面的人,與大自然親近的程度和工業文明時代的人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他(她)們時時處處能感受到春花秋月,風霜雨雪,人世滄桑,心是靈動活潑的,天地間的靈氣賦予了當中的很多有心人,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進入工業文明到現在,人類的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與此同時,物慾橫流是不爭的事實,種種的束縛把中中國人困在工廠裡,寫字樓裡,辦公室裡,困在疾馳的車流中,困在步履匆匆中,哪有什麼空閒來親近自然?你看看中中國人一到節假日,那大大小小的各種各樣的的景點的人山人海,就什麼都不需要多說了!生存已經是艱難不容易了,那詩意也就深深的埋在心裡了。

    然而,每個中中國人的心裡,那個詩意的種子一直都在,因緣際會時,她還會盛開的。

  • 2 # 歌舞三國

    這很正常啊,現代人多數時間要學習數理化等自然科學,還有英語、政治 地理和歷史,而古人只多數人只需要學習詩詞歌賦,從學習的程度上而言只然精而專。

    寫詩也好,文章也要都需要大環境,同時也是需要天賦的,比如乾隆寫了那麼多的古體詩,能流傳下來的也只有“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而已。

    第二寫好詩需要閱讀大量的經典古籍,詩詞歌賦,在運用時可以信手拈來,加上古人紙張貴,特別是在漢代之前,還在用竹簡燒錄,所以用詞相當精煉短小。以至於白話文推廣之前,所有的文章用詞力求精簡。所以文人們都具備相當深厚的文字功底。

    寫詩詞歌賦也是如此,無論是押韻、還是平仄練習都是小時候的童子功。

    很多有名的詩必須配合當時的意境才能顯示出詩詞之美。

    想要傳承古體詩,必須是在解決生存問題之後,閱讀大量的古體詩,多寫多練即可

  • 3 # 置喙鳥

    歷史已經過去,歷史不可能複製,古詩詞的輝煌只能定格在過去。這應該是事實吧!

    不想太長篇大論說明這個問題,只簡單從幾個特別的角度分析一下。

    其一,比如古瓷名器,如今是價值連城的文物。由於古法失傳,或者某些原料顏料的缺失。現代人努力製作的只是仿製品,俗稱"高仿″。那價值和真品是天壤之別。更何況現在眾多詩友的仿古詩大多是"低仿"。古代社會有獨到的文化環境,古語環境,這些是今人無法體會的。仿之太難。

    其二,古人讀書,正途為作官。實際上讀書人類似今日之幹部學校的學員。社會地位很高。秉承"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作人理念。有大格局人生觀。寫詩是讀書人或官員之問交往的重要手段。詩品即人品。

    今人則不然。今人大都是為愛好寫詩,和作官沒關係,是個人文學愛好。但正因如此,詩的內容往往題材太窄。大多為個人遊記和身邊風物。難出大格局製作。

    其三,拿李玉剛為例。李是國家一級演員,紅級一時。國內外演出也十分有觀眾緣。他往往古代仕女盛妝,唱仿京劇的"戲歌″。其實京劇自身並不景氣。若有人想幼年坐科,打小苦練基本功。到頭來票房並不好。不少人中途改了行。結果仿京劇的"戲歌"倒大流行。掙了大錢。

    所以在這一點上,如今寫詩是掙不到錢的。更不會有人費盡力氣去鑽研學習古格律詩。只是仿寫,當了票友而已。

    古詩已輝煌過,今人只有追慕。沒人會玩命高仿,因賺不到名和利。只是以詩交友,陶情益心而已。

  • 4 # 春聽風聲

    毛主席的詩詞超過以前所有人。格律嚴謹,對仗工整,浪漫與現實結合,意境優美壯闊,詩超李杜,詞越蘇辛,為千古一人!

  • 5 # 扯葫蘆瓢

    短歌行

    西風倒吹易水波,恍聞當日荊卿歌。白日竟下燕臺去,秋草欲沒宮門駝。闔閭頭,伍胥眥,館娃宮殿今何似,五陵風雨自年年,莫問興亡千古事。我今醉舞影婆娑,短歌未盡意蹉跎,敲斷吟簪細問他,人生不死將如何,吁嗟乎,人生竟死將如何。

    踏莎行一世多艱,寸心如冰,也曾局囿深杯裡。炎天流火劫燒餘,渺姑初識真仙子。 谷內青松,蒼然若此。歷盡冰霜偏未死。一朝鯤化欲鵬飛,天風吹動狂波起。

    蝶戀花愛向高樓凝望眼,海闊天遙,一片滄波遠。彷彿神山如可見,孤帆便擬追尋遍。 明月多情來枕畔,九畹滋蘭,難忘芳菲願。訊息故園春意晚。花期日日心中算。

    這樣的作品,混入古人的詩文中,不會讓人察覺到是現代人所作。

  • 6 # 守住職場底線

    不可否認,我們的老祖先要是和現代人比科技水平,那差我們遠了。如果現代人和我們的老祖先比文章詩詞,那我們確實望塵莫及。古代人暫不說詩詞寫的好,就是文章也我們無法比得上,古人的文言文文章,沒有多餘一個字,那個簡節精練真是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簡言之,就是現代人表達一句話最少也得三幾十個字,古人的文言文或許有十個字就講明瞭。再講講原版的古代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無論是章回小說標題對稱押韻,還是文中敘事形容,我們現代人誰能比上。古詩詞中唯有毛主席的詩詞意境可超越外,再無別人。

  • 7 # 半杯藝朮

    一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往日的偉大時代漸行漸遠,晩輩"這後那後"地可能對傳統時代(農耕),既那時所處環境生活方式方方面面,會逐漸淡化以至陌生,加深對古體詩"詩意“理會的難度,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古詩體之形式,甚至變成為Phantom故事,說寫不出可能是這方面而非古"詩體"本身。然而,作為傳統“古詩體"不可能冷寂(現實中白紙黑字永遠無法消失),有人感興趣就會有人寫,作為一種極為輝煌的詩體,必將會延續並不一斷展現與發展(前提是非破壞到古體詩之本質),古體詩前景依然一片輝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你在看什麼追電視劇/哪部小說,推薦一下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