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eaC

    前者不瞭解,抱歉。

    後者,也知之不多,只知道一些宋代繪畫上有一些文人士大夫聽琴、聚餐、娛樂、消遣等等之類活動的閒情逸致的畫面。我記得有人寫文專門談到一種服飾上的設計,叫做“??”我忘了,但畫面還記得,是一幅畫上的一小部分,放大了看,是一個師傅?夥計?僕人?還是什麼身份的,在幹一個體力活,兩隻胳膊上衣袖一直向上挽到上臂,再用一個掛在脖子上的帶子,兩頭有鉤的,用這兩隻鉤把挽上來的衣袖鉤住,這樣衣袖就不會掉下去了。

    我們的古人,衣服的裁剪一般偏於寬鬆,袖子也是,所以簡單地卷一下只怕維持不了多久,很快就會鬆掉下來。

    很自然,對於那些經常需要整天挽起袖子幹活的人來說,他們一定會想辦法讓自己的衣服袖子一直卷著不掉下來,這樣就方便自己幹活。

    我為什麼此刻提到這個?因為我有隱約的印象,這個畫上的師傅還是夥計什麼的,他乾的活好像就是煮茶。

    畫面的主要部分,好像是有一大桌子人,在聚餐還是喝茶什麼的……

    記不確切了,具體細節記憶錯誤是有可能的。

    不過,這幅畫的具體內容,所發生的年代,是北宋還是南宋,就更記不清了,北宋的可能性大一點吧,我想。

    如果我沒記錯,那就說明北宋已經很流行喝茶了吧?……

    那個時候他們喜歡叫“吃茶”,《水滸》裡就總是說“吃茶”的。也不知是怎麼個吃法,是不是把茶葉打的粉末和米或面混在一起,做成稀飯、糊糊的樣子,用勺子舀著吃?

  • 2 # 昏鴉的囉哩囉嗦

    《夢華錄》持續熱播,趙盼兒在京中經營茶社,茶百戲一出,技驚四座,讓人看著賞心悅目。但是,這茶百戲有何來歷呢,北宋東京城喝茶很流行嗎?

    宋人泡茶之法,稱為“點茶”,程式、手法頗為複雜,先要將茶葉碾成碎末,放在茶碗裡,而後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再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茶湯。不像現在泡茶,簡單、清爽。

    趙盼兒展示的“茶百戲”,更是“點茶”中的佼佼者,一般茶藝師都難以完成。茶百戲,出自宋朝陶谷所編的茶葉專著《荈茗錄》,上有寫道:“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陶谷所說的意思,就是用透明的熱水注入碾成末的茶葉中,用茶勺有技巧的攪動,使茶水紋路在短時中,呈現出禽獸蟲魚花草的的圖案來。

    趙盼兒在跟東京城內的茶匠鬥茶中,完美地呈現了“茶百戲”的碾茶、熱盞、擊拂、水痕四部曲,就是碾茶為末、注之以湯、以筅擊拂、湯紋成象四部絕妙泡茶法,行雲流水一般,美輪美奐,讓眾人口服心服。

    《荈茗錄》還有一則記載:“饌茶而幻出物象於湯麵者,茶匠通神之藝也。沙門福全生於金鄉,長於茶海,能注湯幻茶,成一句詩,並點四甌,共一絕句,泛乎湯表。小小物類,唾手辦耳。檀越日造門求觀湯戲,全自詠曰:‘生成盞裡水丹青,巧畫工夫學不成。欲笑當時陸鴻漸,煎茶贏得好名聲。’”說的也是用茶湯點茶、湯紋成詩的故事,由此“茶百戲”,也被稱為“水丹青”。

    宋徽宗趙佶,做皇帝不咋樣,但是對“點茶”卻很有研究,還寫了部《大觀茶論》。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開篇就說:“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則非遑遽之時可得而好尚矣。”意思就是茶這物事,凝聚了閩甌的秀氣,匯聚了山川的靈氣,可祛除內心鬱結,滌盪心中愁悶,這不是凡夫俗子和婦孺之流能領會到的。而飲茶時,心境曠遠,淡泊平和,逸態高潔,別有滋味,更不是驚懼不安時能夠享受的情趣。

    茶湯是否精品,就看“色瑩徹而不駁,質繽繹而不浮,舉之凝結,碾之則鏗然”,如是可驗其為精品。《夢華錄》中,“使相”蕭欽言的原型丁謂,寫過一篇《詠茶》詩:“建水正寒清,茶民已夙興。萌芽先社雨,採掇帶春冰。碾細香塵起,烹新玉乳凝。煩襟時一啜,寧羨酒如澠。”描述了茶農採茶的艱辛、烹茶的樂趣和飲茶的舒心。就如大詩人、大美食家蘇軾所言,“從來佳茗似佳人”、“人間有味是清歡”。

    宋人嗜茶,從天子到庶民,無茶不歡。王安石在《議茶疏》中言道:“茶之為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無。”南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也說道:“蓋人家不可缺者,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之一道,早已成為宋人的生活必需物品。

    宋代孟元老在描述北宋東京開封府風俗人情的《東京夢華錄》中,多次提到茶坊。御街東朱雀門外,除伎館、兩教坊外,“餘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潘樓東十字大街,“茶坊每五更點燈”。舊曹門街,有“北山子茶坊”。除了茶坊,還有夜市上流動的販茶小販,“至三更方有提瓶賣茶者,蓋都人公私榮幹,夜深方歸也,”晚上加班回家,路上來碗茶喝,何其愜意!

    而趙盼兒“半面妝”茶坊所在的馬行街,在坊巷院落,縱橫萬數中,有“茶坊酒店,勾肆飲食”,鄰舍之間,“互相支茶,相問動靜”,隨處可見喝茶之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判斷河口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