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個獨愛小說的女仔
-
2 # 琉漪心晨
這組詩作於大曆元年(766)夔州。意在抒懷。這是五首中的第五首,詠懷的是諸葛亮。
首聯:“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此聯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的無比敬仰。“垂宇宙”將諸葛亮的形象刻畫得極為高大,將他稱為一代宗臣,走進武侯的祠廟,瞻仰諸葛亮的塑像,為他的清高而心生敬意,“宗臣”“清高”為詩之綱。
頷聯:“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此聯具體寫諸葛亮的豐功偉績及曠世奇才,用盡心智運籌謀劃,三分天下而成鼎足之勢。下半句詩人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諸葛亮比喻成鸞鳳,喻其才華之高,後人無可企及。
頸聯:“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進一步用比較的修辭手法,加以論述,與伊尹、呂尚、蕭何、曹參作比較,更加突出了諸葛亮的才華及“宗臣”“清高”的形象。
尾聯:“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詩人表述自己的觀點,對諸葛亮光復漢室的夙願未能實現深表遺憾,“終”字將詩人惋惜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然國運如此,非亮一人之力可為之。下半句寥寥數字,勾勒出了一代宗臣之忠,“志決身殲”令人扼腕嘆息。正如詩人《蜀相》所寫:“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這是《詠懷古蹟五首》中的最末一篇。當時詩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發而為詩。作品以激情昂揚的筆觸,對其雄才大略進行了熱烈的頌揚,對其壯志未遂嘆惋不已!
“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為宇,古往今來曰宙,“垂於宙”,將時間空間共說,給人以“名滿寰宇,萬世不朽”的具體形象之感。首句如異峰突起,筆力雄放。次句“宗臣遺像肅清高”,進入祠堂,瞻望諸葛遺像,不由肅然起敬,遙想一代宗臣,高風亮節,更添敬慕之情。“宗臣”二字,總領全詩。
接下去進一步具體寫諸葛亮的才能、功績。從藝術構思講,它緊承首聯的進廟、瞻像,到看了各種文物後,自然地對其豐功偉績作出高度的評價:“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紆,屈也。紆策而成三國鼎立之勢,此好比鸞鳳高翔,獨步青雲,奇功偉業,歷代敬仰。然而詩人用詞精微,一“紆”字,突出諸葛亮屈處偏隅,經世懷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業,亦只雄鳳一羽罷了。“萬古雲霄”句形象有力,議論達情,情託於形,自是議論中高於人之處。
想及武侯超人的才智和膽略,使人如見其羽扇綸巾,一掃千軍萬馬的瀟灑風度。感情所至,詩人不由撥出“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的讚語。伊尹是商代開國君主湯的大臣,呂尚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有功,蕭何和曹參,都是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漢初的名相,詩人盛讚諸葛亮的人品與伊尹、呂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從容鎮定的指揮才能卻使蕭何、曹參為之黯然失色。這,一則表現了對武侯的極度崇尚之情,同時也表現了作者不以事業成敗持評的高人之見。劉克莊曰:“臥龍沒已千載,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許之。此詩儕之伊呂伯仲間,而以蕭曹為不足道,此論皆自子美髮之。”黃生曰:此論出,“區區以成敗持評者,皆可廢矣。”可見詩人這一論斷的深遠影響。
最後,“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詩人抱恨漢朝“氣數”已終,長嘆儘管有武侯這樣稀世傑出的人物,下決心恢復漢朝大業,但竟未成功,反而因軍務繁忙,積勞成疾而死於征途。這既是對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高尚品節的讚歌,也是對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嘆惋。
這首詩,由於詩人以自身肝膽情志弔古,故能滌腸蕩心,浩氣熾情動人肺腑,成為詠古名篇。詩中除了“遺像”是詠古蹟外,其餘均是議論,不僅議論高妙,而且寫得極有情韻。三分霸業,在後人看來已是赫赫功績了,而對諸葛亮來說,輕若一羽耳;“蕭曹”尚不足道,那區區“三分”就更不值掛齒。如此曲折回宕,處處都是抬高了諸葛亮。全詩議而不空,句句含情,層層推選:如果把首聯比作一雷乍起,傾盆而下的暴雨,那麼,頷聯、頸聯則如江河奔注,波濤翻卷,愈漲愈高,至尾聯蓄勢已足,突遇萬丈絕壁,瀑布而下,空谷傳響──“志決身殲軍務勞”──全詩就結於這動人心絃的最強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