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魔韻畫手

    湮沒在歷史煙塵中的匆匆過客——布格羅

    說起布羅格,我只能想到一個詞來形容這位19世紀最具實力和影響力的學院派藝術家——生不逢時。

    19世紀的歐洲藝術風雲變幻,在短短的一個世紀的時間裡出現了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主義等多種藝術文化派別,在新古典主義藝術占主導地位的環境下,這些新崛起的藝術形式對於傳統學院派的衝擊和碰撞尤為激烈。

    一、從捍衛者到殉道者

    提起那個時代,我們首先會想到馬奈、莫奈、雷諾阿、高更以及畢沙羅,他們的作品代表了或者說是涵蓋了整個十九世紀中晚期的歐洲繪畫藝術。反觀布格羅的作品,無論是創作取材、形象塑造還是技法運用,更像是十五到十七世紀的繪畫。

    如果不是20世紀70年代開始對藝術史的重新編撰和整理,進而重新定位了學院派藝術在歷史上的貢獻與地位,使得十九世紀學院派畫家又獲得關注,布格羅恐怕會永遠地消失於歷史的滾滾煙塵之中了。

    客觀的說,布格羅的繪畫藝術是偉大的,從他在藝術上所獲的成就與榮譽可見一斑:

    他在年輕時期就獲得代表著藝術家的最高榮譽——羅馬大獎;

    他的繪畫作品也被譽為“國家實力”,被當時社會名流乃至英、美等國熱捧;

    1857年,力拔沙龍展頭籌;

    1859年,獲得法國榮譽勳位團的騎士勳章;

    1876年,榮獲勳位團四級勳章,併成為法蘭西藝術研究院院士;

    1885年,獲得沙龍展頒發的榮譽大勳章,並同時獲得勳位團三級勳章;

    1903年,榮獲勳位團二級勳章……

    那時的布格羅可以說是新古典主義學院派風格的標誌和領軍人物,但可悲的是,時代是不斷髮展的,風起雲湧的時代變革讓新崛起的各種藝術形式風頭無兩,在這種強大的變革衝擊下,讓這位堅定的傳統捍衛者成了新時代藝術的殉道者。

    二、被湮沒不代表不偉大

    單從布格羅的繪畫藝術來講,他是對唯美最好的詮釋者,他把理想情調及唯美風格訴諸於畫中,讓每一個欣賞著都能抽離於現實,感受那種寧靜的、永恆不變的情感,享受著單純和諧的審美情趣,融入到他作品中那詩歌般的世界裡。

    布格羅對於光影的把控與細節的處理可謂達到極致,有一種近似照片的寫實效果,作品高度完整、技法全面。布格羅一生創作了大量的女性題材的作品,所描繪的女性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摻雜了他對於女性美的個人見解,為了追求高度的優美和理想化的境界,他甚至捨棄了技法的創新,不遺餘力地在素描和油畫上進行細節的刻畫。

    普遍的藝術史在寫到十九世紀時似乎都朝著為現代主義鋪路的方向撰寫,而實際上沒有真實、客觀地還原那個時代的藝術面貌。這一時期的藝術更多地摻 入了後來的批評家的觀念和價值取向。這段歷史過分誇大了先鋒藝術家的影響力和社會地位,過分貶低了學院派藝術家的貢獻和價值。

    布格羅作為學院派的頂尖高手,不論在技法的使用上還是對古典理想的追求上,幾乎可以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們比肩。

    結語

    在藝術領域,任何一種形式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厚此薄彼的方式不會讓歷史的真相更真切。畢竟,美術史的意義有一部分在於確立一段歷史中美好的事物,而不是遮蓋和掩藏。誠然,每一位觀者對於繪畫作品的賞析自有個人的取向,但看了布格羅的作品,那種唯美的氣息會讓每一個觀者深深地為之感動。

  • 2 # 鴻鵠迎罡

    布格羅(1825年——1905年)是19世紀非常重要的學院派畫家,在西方美術史上有較高地位。學院派起源於16世紀的義大利,在18、19世紀發展到頂峰,盛行於歐洲各國,是受官方支援而建立起來的公立美術院校,為了維護古典藝術,而特意建立的一套完善的美術教學方法和體系,跟人們常說的“江湖派”所對應。

    學院派有三大特點。

    其一,在藝術教育上要接受嚴格的學院教學訓練,就是說,必須要進入到正規美術院校來學習,除此之外,其它學習方式不包括在內。

    其二,師生相傳,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系統的學習。

    其三,層層因襲,從學生的作品風格里能看到老師作品的影子,這是證明學生師出有門的重要標籤,因此,學院派也被看成是保守派的代表。

    《舞蹈》

    少年時期,布格羅曾拜師著名學院派畫家安格爾學習四年,後來在學院教育上,布格羅先是在24歲從巴黎高等美術學院畢業,之後進入義大利佛羅倫薩著名的美第奇學院繼續深造,得到了更加完善的學院派繪畫訓練。因為這裡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中心,布格羅有機會接觸到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馬薩喬、提香等古典大師的原作,在老師的指導下,認真臨摹了這些大師的作品,使他的繪畫技巧得到了質的飛躍。

    要說布格羅的油畫作品給人怎樣的審美啟發?我認為,布格羅的作品呈現出了無與倫比的唯美風格,表現在自然美、和諧美和靜穆美的相互交融,體現了人與萬物和諧共生的理想形態。

    在整體藝術風格的追求上,布格羅非常認可文藝復興時期“靜穆的偉大,單純的崇高”這樣的風格,這種風格給他的所有繪畫作品制定了一個統一的基調。

    布格羅擅長各種人物的肖像描繪,是一個具有完美主義傾向的畫家,他對“相由心生”理解得相當透徹,善於從生活細節,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中,挖掘人的自然天性,喜歡在作品中表現毫不掩飾的人體自然美的屬性,善於給人物表情凝注豐富的情態,從而展開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剖析。

    《小姐妹》

    我們可以感受到,不論是他筆下的神話人物,宗教人物,還是鄉村少女,都流露出一種祥和、自然、輕鬆、甜美、安靜的情態,非常符合我們平常看到的人物形象,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因此,可以說,布格羅的藝術美是建立在生活美的基礎之上,沒有偏離觀者的認知,這是他的作品之所以感人的關鍵所在。

  • 3 # 燈影書畫

    走進布格羅的畫廊,有一種被美包裡著的感覺,在數以百計的人物油畫中,每一幅都是那麼美,美的炫目,美到了極致,美不勝言,美侖美奐。

    布格羅(1820一1905),法國十九世紀新古典主義重要畫家,學院派代表人物,西方油畫史上古典唯美寫實的集大成者。

    布格羅少年時就表現出少有的繪畫天賦,年輕時曾師從著名畫家皮格羅學藝,後來又在著名的安格爾畫室學習過一段時期。老師的教誨和薰陶,自身的努力和天賦,使布格羅在20多歲時就成為巴黎較有名氣的畫家,後來布格羅在巴黎皇家美術學院擔任教授,一邊教學,一邊從事油畫藝術創作。

    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主義寫實油畫給布格羅以巨大影響,拉斐爾、喬爾喬內是布格羅最敬仰的前輩油畫大師。從青少年時起,布格羅就大量臨摹拉斐爾、喬爾喬內的油畫作品,有的作品甚至臨摹多遍,逐步確立了古典唯美寫實的油畫藝術理念並在長期研摩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畫風。

    在西方油畫史上,布格羅被稱作是“一個古板的固執的追求理想美的畫家”,因為他的畫不是一幅、兩幅、三幅,而是每一幅,所有全部都是非常的美,是超越了生活現實美的美。布格羅的畫,不論是描繪宗教神話中的神,還是描繪普通的平民,都是一樣的美,清澈、Sunny、年輕、秀麗、婀娜多姿,靈動活潑,給人以大美如斯的藝術感受。

    讓油畫表現美創造美,不僅是布格羅的藝術理念,而且成為他的創作原則。為了達到理想的美,布格羅對油畫創作中的“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不留有任何瑕疵”,嚴格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布格羅的畫作因此也遭來一些非議和詬病,特別是十九世紀後期印象主義油畫盛行時,布格羅油畫遭到冷落。但布格羅始終執著地堅持自己的藝術理念,初衷不改,矢志不渝。

  • 4 # 蓁葉科技

    法國古典寫實繪畫大師威廉‧阿道夫‧布格羅(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1905)是19世紀最受歡迎、最為成功的畫家之一,與安格爾(Ingres)、萊頓(Leighton)和熱羅姆 (Gérôme)齊名。在他的一生中,他的畫作在歐洲和美國售價都是最高的。他曾多次受美國名人委託作畫,這也是何以他的很多畫作保存於美國。低成本印刷術和凹版印刷工藝的出現,則讓貧富不同的各中國人士都有機會收藏他美麗畫作的樣本,他的聲名因而更加卓著。

    布格羅的藝術遺產是巨集富的,但事實上,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他都被忽視、貶損,甚至和“學院派”一同成為保守甜美的代稱。只是在近幾十年,不少畫家開始研究正統古典繪畫,布格羅作品才再次成為許多人心目中的最佳典範。在美國,收藏家、富豪等古典寫實繪畫的支持者建立了“藝術復興中心”(Art Renewal Center)網站,大力推廣佈格羅的作品。同時,他的繪畫已重新受到藝術市場的肯定,在蘇富比、佳士得拍賣中屢屢拍出幾百萬美元的高價。

    小編通過對比布格羅的兩幅聖母像,展現了畫家處理人體姿態和表情的豐富多變,及表現美感、真實感與微妙主題的深厚功力。在紀念這位古典油畫大師的同時,也希冀著更多讀者能發現:從古希臘、文藝復興到學院派,這些帶來正向啟發的美好藝術,才是人類應該回歸的藝術之路。

    儘管威廉‧布格羅(William Bouguereau,1825—1905)在藝術生涯中曾多次描繪聖母子,但其中有兩個版本的畫像形成一種有趣的對比,兩幅畫在很多方面很相似,但在象徵意義上的區別又很有意思。第一幅是繪於1899年的《百合聖母像》,第二幅畫則是1903年的《玫瑰聖母像》。兩者都是四比三的畫幅,都只描繪了聖母與聖嬰,沒有其他人物形象。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的《百合聖母像》(La Vierge aux Lys ),1899年作。(Courtesy of Art Renewal Center)

    第一幅《百合聖母像》中的聖母瑪利亞身著黑衣,眼簾低垂。她以謙恭內斂的神情看向下方,把嬰兒耶穌緊緊抱在胸前。從母親的身上,可以看到一抹悲傷,黑色的披肩則強調了這一點。

    聖嬰的雙手對著觀者的方向伸出。他直視著觀眾,象徵著他將自己奉獻給了人類。在畫布的下方,左右兩側各有一枝百合花,將人物形象襯托了出來。

    白色百合花象徵著母性,這一含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而久遠年代以來,它就與“聖母領報”(the Annunciation,又稱天使報喜)和“聖母昇天”(Assumption)聯絡在一起。在前面的場景中,天使長加百列向瑪利亞示現,帶來她即將成為基督母親的訊息;在後者中,瑪利亞的遺體昇天,只見空空的墓穴中撒滿了白色百合花。

    儘管在闡釋時有些差異,但百合的莖一般用來象徵瑪利亞內心的宗教信仰,花瓣象徵她的貞潔,花的香味代表了她的神性,而葉子則象徵了她的謙卑。從另一個角度看,畫中的百合花只有三個花瓣,這已被闡釋為代表著“三位一體”。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的《玫瑰聖母像》(La Madone aux Roses),1903年作。(Courtesy of Art Renewal Center)

    與之相對比,在《玫瑰聖母像》中,聖母身著白色披肩,雙眼望向上界,看上去堅忍而盡責。雖然聖母仍然將嬰兒耶穌抱在胸前,但姿勢更加平和:她的雙手舒適地交叉在一起。在這充滿母性的溫馨一刻,她和孩子看上去都很放鬆。

    後一幅畫中的聖嬰耶穌,比1899年版中看起來年紀大一點,但仍然體現為幼年基督的樣貌。玫瑰的象徵義也有很深的基督教淵源:玫瑰代表著犧牲,百合花則象徵貞潔。雖然在整個中世紀,玫瑰與聖女們的聯絡都變得更加密切,但它後來逐漸變成僅僅象徵瑪利亞和耶穌之間的連結,因為玫瑰被稱作花中皇后,而瑪利亞則被視為天地間的女王。

    儘管威廉‧布格羅以描繪農村少女和神話場景著稱,他也成為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宗教畫家之一。作為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布格羅像其他許多宗教畫家一樣,將他的畫作視為向神及其最心愛的創造——人類致敬的一種形式。

    他最有名的宗教作品還包括《聖母憐子圖》(The Pietà ,1876年)、《基督受鞭刑》(The Flagellation of Christ,1880年)、《天使之歌》(Song of Angels,1881年)、《墓前的女聖徒》(The Female Saints at the Tomb,1890年),《仁慈》(The Compassion,1897年)、《純真》(Innocence ,1893年)和《聖母與聖子》(Regina Angelorum,1900年)等。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天使之歌》(Song of Angels),1881年。(Art Renewal Center提供)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墓前的女聖徒》(The Female Saints at the Tomb),1890年。(Art Renewal Center提供)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純真》(Innocence),1893年。(Art Renewal Center提供)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聖母與天使》(Regina Angelorum),1900年。(Art Renewal Center提供)

    他一生堅持傳統的唯美主義,他的畫給人一種美好和純潔的視覺享受。所以我想他的作品給人帶來的啟發對於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畢竟每個人對於美的理解也是不一樣的吧。

  • 5 # FFP68241816

    布格羅的畫非常唯美。充滿著對宗教信仰虔誠的復古風範。布格羅1825年生於法國拉羅謝爾。畫家。法國19世紀學院派最重要人物。曾先後在安格爾畫室、法朗索瓦•愛德華•皮柯特工作 室接受訓練,後入巴黎國家高等美術學院,以及到羅馬進修。1875年在巴黎朱利安美術學院教學,1888年成為巴黎國家高等美術學院教授。畫風獨特,擅長創造美好、理想化的境界。題材多為神話、天使和寓言。

    藝術之路,是崎嶇的艱難。藝術之路,是一場孤獨的遠行。幸福,喜悅,痛苦,掙扎會伴隨藝術家的一生。布格羅的藝術風格,善於從現實生活細節中、人與自然的關係中迅速捕捉畫面的能力最強,也為布格羅在藝術造旨上贏得聲望。

    我們欣賞布格羅的畫作,好像回到自然的現實中。藝術與自然同框。藝術起源於人類對自然的模仿,藝術不僅反映事物的外觀形態,反映事物的內在規律和本質,藝術創作靠模仿能力開始,模仿從孩提就有天性和本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兒出嫁的第二天,老母親呆坐在大門前半天,她會有多麼的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