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貓仔媽媽
-
2 # 微課堂桃子老師
佳佳是一個愛發脾氣的小孩,生氣的時候會摔壞東西、咬緊嘴脣、捏緊拳頭、不停地跺腳甚至摔門而去,有時還躺在地上用頭撞地板,這讓她的父母苦惱不已。為此,佳佳的父母也嘗試了許多辦法,可一直收效甚微,直到孩子大了,這些壞毛病才慢慢改掉。
著名育兒作家卡特琳娜·蓋岡在《如何高質量的陪伴孩子》一書中,總結了孩子發脾氣的3個主要原因:孩子大腦不成熟;孩子將積累的緊張情緒具體化;孩子模仿周圍人的情緒。
因為孩子的大腦不成熟,所以一旦開始發脾氣,就什麼道理都聽不進入,完全無法溝通。而且父母越制止,孩子的表現就越激烈。所以面對孩子的小脾氣,做家長的如何正確引導和對待,尤為重要。
首先我們要明白每個孩子都是有個性的,他們發脾氣也許是因為自己的願望沒有達成,也許是大人們對他們不理解,有時甚至會因為自己拼玩具不成功而發脾氣等。所以一定要先弄清楚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原因清楚了才好對症下藥。
其次,做家長的要學會換位思考,不能總把自己置於長輩的位置,以一個權威人物的口吻對孩子提出這樣或者那樣的要求。要知道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大多是什麼話都聽不進去的。我們要嘗試著站在孩子一方,看看他們需要什麼,讓孩子覺得大人和自己是一條戰線的人,心理上認同了,接下來的交流才好進行。
再次,在孩子最初發脾氣時,家長就要想辦法將孩子的這種壞毛病給剎住,不要讓他們養成愛發脾氣的習慣。但最好為要“以暴制暴”,如果家長也發脾氣,只會給孩子帶來壞的示範作用。而且家長髮脾氣時也可能會失去理智,不會認真分析問題。只有家長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可能給孩子做出一個好的榜樣。
最後,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往往是自己的願望沒有達成,這時,家長千萬不可輕易達成孩子的願望,讓他們覺得只要自己發脾氣,父母就會滿足自己的願望的思維定勢。如果他們的要求是合理的,也得等孩子心平氣和的時候給他們講清楚道理後再達成他們的願望。
結束語:教育孩子是一個龐大且複雜的工程,不是哪個人隨便說說就可以成不金科玉律的,做父母的必須多瞭解孩子的需求,多陪伴孩子,孩子才會有安全感,才會逐漸養成平和的性格。有些事情是需要時間的,我們也許只需要靜待花開就好。
-
3 # 葡萄姐86
首先,孩子發脾氣是很正常的現象,大人也會生氣。在理解他發脾氣是正常現象後,在思考他為什麼發脾氣,以及怎麼安撫。無論怎樣,安撫的形式不能是縱容,也就是孩子一生氣,我們就接受他不合理的要求。那樣會形成惡性迴圈。但也不要過於剋制孩子的情感或拒絕他的需求。
其次,關於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生氣是會影響大人的情緒,這也是正常的反應。我們家娃發脾氣,我其實內心也很生氣,但為了防止生氣影響自己的判斷、說出不好的話、或做出錯誤的舉動,我一般會先沉默或者深呼吸,同時觀察孩子身邊有沒有危險的物品,防止她傷人(比如扔、砸),也防止她傷害自己(比如撞到、磕到),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讓她盡情發洩,她發洩的同時也給了我時間思考怎麼解決這個問題。若是合理的訴求,會考慮接受她的想法;若是不合理的,那會在安全的情況下,等她冷靜,同時一直在身邊陪伴,讓她知道,雖然媽媽不同意你的想法,但媽媽始終在你身邊。很多情況下,轉移注意力也會是一個解決衝突的好辦法,讓其他孩子更感興趣的事務代替現在發脾氣的事情。
第三,孩子的教育不只是在於他發脾氣時想到。發脾氣,有時候是一個情緒的積累或者說是爆發,這個時候是很難接受任何教育或意見的(大人也如此),但等孩子冷靜下來或者情緒穩定後,再和孩子一起說說這個事情,看如何解決以及如何避免發脾氣。
最後,我想補充的是,孩子生氣很正常,千萬不要因為生氣批評孩子,也不要壓抑孩子表達自己的情感;但我們可以灌輸給孩子,什麼是比發脾氣更好的解決方法。
-
4 # 幼教手記
有句話說得好:父母情緒穩定,孩子才不會失控。孩子發脾氣,家長首先不要動怒,要分析原因,為什麼發脾氣?是不是總髮脾氣?總髮脾氣,說明孩子情緒不穩定,缺少安全感。而孩子情緒不穩定的原因背後,是父母平時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
1.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情緒穩定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有時候,父母相親相愛,情緒平和穩定,更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和幸福感。
2.平時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父母如果具有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他們的孩子不僅情緒穩定、平和,而且能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在情緒平和的孩子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時時展現出更多的教養、禮貌、笑容,以及良好的自控能力。而那些動不動就情緒失控、大吼大叫的父母,他們的孩子膽小、內向、脆弱、容易走極端,不能很好的駕馭自己的情緒和脾氣,也不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這樣的孩子,即便再優秀,智商再高,也因為不能很好的自我控制,在人生道路上也會走的磕磕絆絆、充滿坎坷。
-
5 # 樹梢暖月
對於孩子發脾氣,我覺得不僅要弄清原因,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應該有不同的對待方式。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發脾氣,通常是由於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自己的語言功能又沒有啟用完善,乾著急。所以,只要耐心問一遍是餓了,渴了,尿了,困了,想出門完了基本就能解決。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開始逐漸形成自己的性格和脾氣,所以對於性格養成,情緒控制等都非常關鍵。平時多給孩子讀一些關於行為習慣,情緒控制類的繪本,不要過多的囉嗦,獎罰分明,面對他的撒潑打滾可以不心軟,鬧幾次讓他長了教訓,他會慢慢懂得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也不會亂髮脾氣。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逐漸開始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和小祕密。同時,也自我意識覺醒,覺得自己是大孩子了,不能接受父母在一旁的囉嗦,甚至覺得父母都out了,無法融入自己的世界。我覺得解決的辦法是每天吃飯或者睡覺前聊天,聊聊他們開心的,不開心的,有趣的,討厭的事兒。同時,也可以觀察他的性格脾氣,以及周圍會造成他情緒變動的人和事,而在他們發脾氣的時候,可以揣測出大致是出了什麼問題。從而展開積極的應對。
12歲以前,也就是小學畢業前(大概劃分),我會支援父母在孩子無理取鬧的時候,採取比較嚴厲的措施,比如罰站,打手心,關小黑屋思過等。但是過了12歲,絕對不可以再動武了!
溝通是唯一的解決方式。你還不能突然關心,這要從12歲以前的傾聽者改為互動者,給他們出主意,說說你小時候的趣事兒,拉進你們之間的距離。你不能是高高在上的父母,你要是能跟他們面對和分享事情的朋友,在他們發脾氣時,不是責罵,不是羞辱,更不是置之不理。而是安慰,詢問,傾聽,解決。如果他們不想說,就給他們做好吃的,帶他們出去爬山,蹦床,唱歌發洩一下。陪伴是最好的安慰。
這個年齡段已經有了自尊心和逆反心,越是管束和說教越把他們推遠,所以在上中學前,就要開始適應用溝通來解決衝突。沒辦法,不是給孩子低頭,而是青春期必須要安全為上,過了這段時間就好了。
請承認你已經老了,孩子已經大了!
只要不是大問題,發發脾氣就發發脾氣,如果上面的你都做到了,相信你會得到一個非常禮貌且善良的孩子,偶爾發發脾氣可能是壓力太大了,相信他們,自己能解決。如果他們願意說,就出謀劃策或者安慰一番,如果不願意說,沒什麼事一頓好吃的解決不了的!
-
6 # 啟靖66
孩子發脾氣時父母最重要的是搞清楚孩子為什麼發脾氣,而不是自己也向他們發脾氣。這樣會使孩子雪上加霜,要知道孩子這時是非常需要父母的安慰和同情。解決孩子發脾氣時父母應該先同情他,接受他的感受;再問啟發式問題,例如:你為什麼生氣啊?是不是因為…接著給他一個擁抱,給他一個可接受的限制型選擇:下次再遇到同樣的事,你可以選擇讓父母幫忙,或者自己先解決。
-
7 # 愛上愛的自由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自己應該深呼吸冷靜下來,不需要太多的語言,給孩子一個緊緊的擁抱,安撫他給它安全感,切記不要跟孩子一樣發脾氣,控制自己的情緒,等孩子冷靜下來,待到一個合適的機會再跟它提這個事情,打比方做到同理心
-
8 # 涵涵Mom
可能是他的要求你沒有答應,也可能是他的東西,你沒滿足,讓他不滿意,或者其它的事情………….。
確實,在孩子發脾氣時,不管是什麼事情,我們都要控制好自已的情緒,而我們應該如何控制情緒呢?我自己是從以下二點調整的:
一,深呼吸,先自我冷靜下來,心裡要自我反思。
當自已情緒快要失控時,趕緊深呼吸,先不要理會孩子,把眼睛閉上,心裡想,自已想要做什麼,你發脾氣有用嗎?孩子是親生的,親生的,打也沒用呀,打的過了,還不是自已心疼。
現在這件事,為什麼會發展成這樣,孩子發脾氣,是不是你自已沒有做到位,所以孩子才會發脾氣,以示抗爭。
不管你如何勸說,孩子就是不聽時,你的情緒已經到達了快要爆發的邊緣時,你可以馬上走開,離開正在發脾氣的孩子。
並不是你放著不管,而是你和孩子都需要冷處理,等你心情平復了,你可以再和孩子講道理,溝通。
而如何教育正在發脾氣的孩子,你只要做到以下三點,一般孩子馬上就會平復。
二,用溫柔的語言和孩子交談,切勿大聲的叫,來指責孩子。
三,一定要聽孩子講完事情的緣由,不管是不是孩子做錯了,一定要耐心的聽完。
-
9 # 菡菡媽媽育兒
孩子發脾氣是非常正常的事,因為是人都會發脾氣。
我們需擺正好心態,不能因為孩子控制不住自己情緒,大人就跟著控制不了情緒吼孩子。
但有時候熊孩子突然發脾氣,大人也跟著一瞬間火冒三丈,想狠狠的揍孩子一頓。
這時候大人需要立刻提醒自己“正在發怒”
能在情緒到達一個沸騰點,利用0.001秒,在發脾氣的一瞬間,跳出來,發現自己正在發怒,就能很好的拉住自己要失控的情緒。
因為只有從自己固有思維中跳出來,才能冷靜下來。
因為有這0.001秒跳脫出來,發現自己正在“發怒”才有了: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呀!
孩子是因為什麼而生氣。
是氣大人讓他幹不想幹的事情?還是氣大人不陪他玩?還是氣自己沒有很好地完成一件事?
仔細觀察主動詢問弄清楚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再對症下藥。
“你是不是不喜歡這個玩具?”
“寶寶是不是因為媽媽不理你生氣了?”
“可以告訴媽媽,你為什麼變成了壞脾氣小怪獸嗎?”
最後,可以多買一些關於情緒的書籍和孩子一起閱讀。
比如,《我的情緒小怪獸》《菲菲生氣了》等,這些書可以幫助孩子認識、瞭解自己的情緒。
同時要知道,人生中也不可能每次都能控制好自己情緒,重點是學以致用,慢慢改變。
以上。
-
10 # 百變爸媽
第二個問題,父母該怎麼辦?
孩子的情緒來源孩子發脾氣,一定是有原因。或者是表達自己的不滿,某種需求未得到滿足,或者是想引起關注。那麼,從根本上來說,孩子發脾氣、哭鬧、打滾、打人、罵人等表現,都是在通過行為來發洩自己的情緒。也可以說,這樣的孩子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才是根本問題。
如何處理情緒當發現孩子處於被情緒控制狀態之下,不要急於把他拉出來。你可以把大腦理解為上層腦和下層腦的結構,當孩子處於被情緒包裹之中,是失去理性的,處於下層腦中,當下要做的就是先認同他的情緒。常用,“我看到,我聽到,我感受到”等短語做開頭,加上對孩子情緒的描述,表達共情。
要讓孩子明白,有情緒,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是被允許,被接受的。在表達共情的時候要注意:情緒可以被接納,但情緒主導下的壞行為不可以被接受,要堅定而和善的告訴孩子,不可以這樣做。如果出現了攻擊性行為,直接抱住他就可以了,並告訴他不可以。
其次,要給出足夠的時間,等孩子完全釋放自己的情緒,你可以表示陪伴。常用,“我可以陪你嗎?”這樣請求式的疑問句,徵求孩子同意。
#特別禁忌#:吵一頓,扔到一邊,不聞不問,等到孩子情緒平復了再去教育一遍。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有情緒是不對的,是不好的,是不能被理解的。這也是孩子不會合理表達情緒的重要原因。
結語:孩子的情緒,如果做冷處理,自己過去了父母就認為沒事了,這是錯誤的想法。那只是表面上過去了,沒過去的已經積壓在孩子心裡了,下次遇到同類事件依然會被觸發。
-
11 # 小燕子游世界
孩子發脾氣時,我們應該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該怎麼教育孩子?
孩子發脾氣時,家長先安靜下來
這種愛絕不是溺愛,而是滿足孩子正當的需求。
家長不應該只是孩子的長輩,還應該是孩子的之心朋友。
尊重孩子。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尊重是最基本的需求之一。
只有尊重才能使孩子感覺到自身價值,才能使心理狀態達到平衡和和諧,才能消除不理解和對抗情緒,叛逆行為才可以淡化或消失。
給孩子點自由。他們對是因為生活上壓抑、行為上受到拘束、事事不順心,但主要的是在心裡上感覺到受人約束。這種心態會產生叛逆心理,給孩子適當的自由使其擁有一個自己的天地。
-
12 # 王營評教育
一旦他人無法滿足孩子對於食物、睡眠、遊戲等生理需求,或是家庭、人身等安全需求,或是同伴友情、師生情、親情等愛的需求,抑或是自尊、自信、成就等尊重需求時,孩子便會產生消極的情緒,想要宣洩出來,這就會導致孩子發脾氣。孩子發脾氣主要是為了得到他人的幫助或妥協,以達成自己的需求和目的。
人人都有情緒,孩子亦如此,只是缺少自我調節的能力:當憤怒、恐懼、悲傷、厭惡等消極情緒出現時,一些孩子經常以哭鬧、打人等各種極端的方式、不可取的行為進行宣洩。此時,要避免走入以下三個誤區:
一是用暴力直接終止宣洩行為的消極方式。當父母失去緩解孩子情緒的耐心時,常常選擇暴力行為,直接結束孩子令人煩躁的情緒宣洩。這是一種消極的迴應方式,會影響孩子與父母日後的親子關係。這樣做有可能產生兩種極端,一個是孩子會對父母產生不信任感,直接發起反抗,也為青春期的叛逆行為埋下伏筆;另一個是孩子逐漸失去表達自己想法的願望,自主性有所下降。
二是冷淡處理的中立方式。面對孩子極端的情緒宣洩方式,很多父母選擇不管不問,讓孩子自己慢慢恢復。這種中立的迴應方式,對孩子起不到真正的安撫作用,相反會使得親子之間產生不安全型的依戀——對於與父母的親密接觸,孩子既渴望又會刻意迴避或忽視。
三是講大道理的激進方式。還有一些父母在孩子發脾氣時,希望通過講大道理來安撫、控制孩子的情緒,遏制他們歇斯底里的宣洩。這是一種將父母的思想意識強行塞給孩子的激進方式,不合時宜地講道理反而會延長孩子的消極情緒。做了萬般努力,可孩子還是有情緒,讓家長很是受挫和無奈。
孩子發脾氣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宣洩,此時父母應學會暫時接納孩子的情緒,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讓孩子的情緒有一個緩衝期,等雙方都平靜下來,再幫助孩子分析問題出在哪裡,應當如何解決等。同時,在日常生活中,要教給孩子管理情緒的方法,幫助孩子理性控制情緒,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
-
13 # 1彼岸花開
孩子發脾氣,作為父母,我們不能以吼叫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我們要耐心的講道理。
孩子發脾氣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我們大人經常會發脾氣,但是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我們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能和孩子一樣一起發脾氣,然後指責孩子。火冒三丈得罵一頓孩子不懂事,甚至打孩子,我可以肯定的說萬萬不能這樣,這樣做的話適得其反,孩子可能會變本加厲的無理取鬧,用各種方式發洩脾氣,摔東西、地上打滾、大哭,反正就是和你做對,不聽你的。還有可能孩子看見父母也一起發脾氣了,孩子會覺得爸爸媽媽怎麼那麼壞,是不是不愛我了,是不是不想要我了,我是不是多餘的,礙爸爸媽媽的事了,越想越覺得傷心,沒人愛我了,甚至開始害怕爸爸媽媽了,爸爸媽媽發起脾氣了太嚇人了,孩子可能容易抑鬱,不愛和身邊的人一起玩。但是我給的建議是,我們可以等孩子發完脾氣之後,然後心平氣和地去問問孩子,為什麼發脾氣。怎麼樣做才能不發脾氣,有些事情是不值得去發脾氣的,發脾氣對身體也不好喔,有情緒我能理解,但是無理取鬧的發脾氣的話,那就是你的不對嘍。
記得前一段時間,我的2歲孩子因為不給他手機看動畫片在那裡發脾氣,哭,生氣,地上打滾兒,我頓時火冒三丈,朝著兒子大吼,讓他自己爬起來,沒有爬起來我就更加惱火,朝他屁股上打幾巴掌,但是發現我越吼他打他,他反而哭鬧的更厲害。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做錯了,我不應該發脾氣,不應該朝他屁股大,不應該大聲地吼他訓他,孩子還小,很多事情不是很理解,我可以耐心地說道理給他聽。於是我收斂了脾氣,心平氣和地微笑著對孩子說,看電視或手機特別傷眼睛哦,看多了你的眼睛會和媽媽一樣近視,天天帶著眼鏡的,多難受啊,寶寶聽我這麼一說看了看我的眼鏡,不哭了,然後我又接著說地上很髒的會把乾淨的衣服弄髒的,我們起來,媽媽帶你出去玩一玩,孩子聽我這麼一說,突然自己爬出來,拍了拍身上的灰塵,笑眯眯的拉著我的手。
所以說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作為父母一定先控制好自己的脾氣,這樣才容易解決問題,孩子發脾氣是因為自己的目的沒有達到,如果孩子的目的是正確的,我們可以讓他去做,如果是做一些不好的事情,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去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這樣孩子才不會因為達不到目的才發脾氣。家裡的小都不愛發脾氣,這樣的家庭才和睦幸福。
-
14 # 且末玉石玉器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多數是因為自我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者孩子的訴求沒有被迴應,通過發脾氣來宣洩情緒,這時候父母應該設法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讓孩子慢慢的冷靜一下,而不能對孩子吼叫,或者強行讓他控制住自己,等孩子的情緒趨於穩定後,再慢慢告訴他一些相對的道理,告訴他不是什麼要求都可以滿足的
回覆列表
說說我正在經歷的自己感覺比較好的方式吧。
首先,孩子發脾氣,大人有情緒很正常。但是我們畢竟不是孩子,如果也衝孩子發脾氣,並不能讓孩子變得聽話。反而不利於孩子自我情緒管理的發展。而且對大人也是一件身心俱疲的事。
不陷入權力鬥爭,處理起來更輕鬆。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一般會保持沉默,做自己的事情。等他把氣撒完。過來找我了,我也開開心心地摟著他,不會去責備他。但是會告訴他我為什麼阻止他做某些事,下次我希望他能怎麼做。這個時候孩子很容易接受你說的話。
比如有一次,他讓我帶他的一樣玩具去接他放學,我不記得是哪個了,隨手拿了另一樣。放學回家的路上問我要,我給他了,一看見不是他想要的,馬上開始鬧脾氣。我一直等他鬧完,然後他過來抱著我,趴在我肩膀抽泣。
帶著哭腔問我:“媽媽,是不是你也想拿給我的,但是你不記得了啊?”
“是啊,媽媽會盡量記得,但有時候會拿錯,有時候會忘記,你能體諒媽媽嗎?”
“嗯。”
“那如果下次媽媽忘記帶玩具了,你會哭鬧嗎?”
“不會了。”
然後就開開心心地手牽手回家了。
還有一次,早上自己笑著跟我說要寫數字9。去奶奶家玩到晚上回來,叫他他說不寫了,想玩。我說早上你說要寫的現在又不寫。他就生氣了。自己跑到廚房,開了開櫥櫃,又用力地開關了一下冰箱門,我也沒出聲。過了一分多鐘,自己又跑來找我了。我拿起本子,說我要寫數字了,他說:“是不是我早上說要寫9的呀?那我要開始寫9囉。”
孩子發脾氣,大人心態平和,不去責備,只管做自己的事情,在旁邊觀察。他發洩的過程,也是自我調節的過程。脾氣發完了,理智也回來了,容易溝通接受大人說的話。在溝通的過程中也要注意不能一味的讓孩子服從自己,有時候需要尊重孩子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