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自由行走的你
-
2 # 吉祥如意
一千二百六十多年前,唐朝天寶十二年進士張繼,以朝廷檢校祠部員外郎的身份乘船遊覽江南美景。
張進士在一個深秋暮晚,讓船家把所乘的木船停泊在蘇州城外距寒山寺不遠的一座碼頭邊。此時月亮已經落下,寒霜鋪滿大地,不知被什麼東西所驚嚇的烏鴉邊飛邊叫令人心煩。
江邊的楓葉被霜浸染後,白天看上去紅的泛紫,到了夜晚又與漁家燈火交相輝映。詩人看到的,聽到的給人的聯想是煩燥不安的,加上連續車馬舟輯勞頓,索性拿出隨身攜帶的美酒和船家提供的美味佳餚吃喝起來,待酒足飯飽之後,倒頭大睡。
零晨時分,寒山寺的僧人們撞響了大鐘,低沉、渾厚的鐘聲驚醒了正在船上休息的詩人。僧人們開始了每天的早課,也就是誦經。而此時的詩人早已沒有了睡意,索性拿出文房四寶,將這一天所見所聞記錄下來,這便是流傳千古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的這首七言絕句,不僅在中國廣為流傳,家喻戶曉。就是我們的鄰國日本、南韓也有不少人每年秋天慕名而來,到蘇州旅遊,專為聽寒山寺的鐘聲來到楓橋古鎮。
至於題主問人們讀了《楓橋夜泊》後有什麼感悟?可以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統一的答案。但根據專家解讀,這首詩描述的是在深秋季節,乍暖還寒冷落的自然景色和寂寞的地理環境互相呼應,渲染了作者旅途的孤愁情懷。也就是說作者是一人外出,在楓橋這個偏避的小地方,沒有幕僚和親人陪伴,所見所聞令詩人頓感情緒低沉。(2020/09/09)
-
3 # 三生石伴一朵雲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是唐朝詩人張繼的名詩《楓橋夜泊》。
理解一首詩首先要從三個方面去了解。
一,作者的創作背景。二,詩句的白話譯文。三,主旨。
這首詩寫的是唐朝安史之亂後,作者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的這首羈旅詩。這首詩也將作者的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顧慮,充分地表現出來,是寫愁的代表作。至於我的感悟,試寫一小段。
月隱去了,烏鴉悽婉鳴叫。
楓樹,漁火,沽酒的旅客,
在沉沉的夜裡,互相對望。
江面寂寂,夜未央,
寒山寺,鐘聲問客,
酒可解您愁否?
-
4 # 國學武道
“月落烏啼霜滿天,”字面的意思是深秋快入冬時,月亮下落正是清晨時分烏鴉在叫鳴。
“江楓漁對愁眠。”魚船停泊在江岸邊楓樹正,漁夫臥在船艙裡,面對著灶在做早餐。
“姑蘇城外寒山寺,”蘇州城外有一座塞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這裡夜半應該是清晨,寺廟碰鐘是提旱一醒僧人們該起床做早課了,而碰鐘的鐘聲傳到江面上船裡的乘客,有的乘客可能是到寒山寺敬香拜佛的。
-
5 # 三瘋奇談
我是張三瘋,也來回答一番。清康熙四十四年的《全唐詩》收錄了唐詩近五萬首,詩人2200多人,“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晚唐詩人張繼的名字就收錄其中,但收錄他的詩卻只有《楓橋夜泊》一首。張繼生平都已難考,是這首《楓橋夜泊》讓世人銘記住他,是這首詩成就了他。
詩人背景張繼的字懿孫,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陽)人,生卒年月已經不可考,一生事蹟也不能詳述,只知道他是晚唐詩人,天寶十二年(約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唐才子傳》有他的記載,說他:“早振詞名。初來長安,頗矜氣節”,因為清高耿直,張繼雖然中了進士,但在後面的銓選中落第,並未曾獲得一官半職,只能迴歸故里。
唐寶應元年(公元762年)朝廷收復兩京,張繼才被錄用為員外郎徵西府中供差遣,從此棄筆從戎,以鐵馬強弓來為國盡忠,後張繼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古代“鹽鐵官營”,鹽和鐵都是國家壟斷,作為鹽鐵判官其實是一個肥差。但張繼的好友劉長卿曾經著詩《哭張員外繼》:“世難愁歸路,家貧緩葬期”。大曆末年,朝廷宦官擅權,下面藩鎮跋扈囂張,此時又恰逢吐蕃和大唐戰事連連,所以劉長卿說“世難愁歸路“,世道艱辛,張繼的棺柩要回歸故里安葬實在是太難了,更何況張繼家貧如洗,“家貧緩葬期”,那結局只有延緩下葬了。
《哭張員外繼》中短短十個字卻道出張繼令人唏噓的後半生:生逢亂世之中,身居肥缺卻清正廉潔,客死他鄉,卻不能及時入土為安。更讓人扼腕嘆息的是張繼的夫人在張繼去世沒多久,思念張繼太切,久病不醫,也客死洪州,隨張繼一起往生去了。
《楓橋夜泊》賞析天寶十四年(755)的一月,大唐爆發了“安史之亂”,第二年年中,唐玄宗蒼惶惶逃奔了四川,彼時江南政局稍安,所以張繼逃到江南避難,這首《楓橋夜泊》就是張繼避難時所作。
在當代這首詩不僅在中國,在漢文化圈覆蓋的日韓和東南亞一帶都非常受歡迎。傳說在唐朝時,唐武宗極其愛這首詩,曾命令京城第一石匠呂天方精心刻制了一塊《楓橋夜泊》詩碑,聲稱死後,他要帶走這塊石碑,於是唐武宗駕崩後,這塊碑作了隨葬品。唐武宗隨葬《楓橋夜泊》詩碑雖然是個傳說,但足見這首詩在當時就已經影響頗深了。
全詩如下:
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月落烏啼霜滿天”,一個令人生愁的秋夜,旅居客船的孤獨客難已入眠,披著薄薄衣衫佇立船頭,夜未央,但那輪幽幽的上玄月已沒入清冷江水,四下入目一片寒霜淒冷。烏鴉翔空,繞樹三匝,卻無枝可棲,一聲聲哀鳴響徹寒霜侵骨的江面,也悠然入耳,縈繞在張繼的心頭。天下紛亂,詩人看到無枝可棲的寒鴉,也想到自己,狂風驟雨之中,身世如雨打浮萍,隨波逐流。此句中動靜交融,“月落”和“烏啼”,跳脫靈動,以動來反襯佇立船頭詩人的靜,詩人雖然靜靜佇立,心中卻無時無刻地在動,酸甜苦辣百感交集,千頭萬緒編織阡陌。此時此刻,滿目寒霜覆蓋天下,讓萬物都沾染上了一層銀灰,無論是靜還是動,皆逃無可逃,避無可避,天下大勢如此,縱詩人心有萬千落寞,然無濟於事。
“江楓漁火對愁眠”,滿目銀灰下,只有江邊嫣紅的楓葉和船頭的那星漁火在冷冽飛霜的秋夜帶給人一絲溫暖的顏色。無奈銀灰長夜下,帶有顏色的江楓和漁火也只能愁緒滿心,相視而眠。此句中冷暖顏色交相輝映,江楓和漁火暗指想報效家國的有志之士,但是全國上下一片寒霜覆蓋,縱然有心報國,怎奈無人識珠,只能愁心滿腹,偏安一隅。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句是全詩的詩眼,在詩人滿腹愁心的時候,寒山寺夜半鐘聲倏忽而至,輕悠悠,空靈靈,一下一下敲擊在詩人心扉之上,在寒冷的秋夜,連鐘聲都顯得那麼孤寂,落寞,低聲和唱詩人的苦悶,將那份孤寂深深烙印在詩人心頭上,詩人隨手著筆將此愁緒孤寂落於竹紙之上,傳於世人,一時竟成千古絕唱。
總結《楓橋夜泊》僅僅28個字,卻靜動交融,顏色冷暖交相輝映,景物又分遠近,似乎在眾生眼前緩緩舒展開一副意境深幽的山水畫,從山水畫中,我們看到詩人從靈魂深處淺吟低唱出來的愁,詩人的憂國憂民,心存天下的心緒也從畫中渲染而出。
詩人小船夜泊,在亂世中飄搖無依,對未來的希冀淹沒在銀灰色的寒霜之中,如同寒鴉繞枝,無棲無息,又如同楓葉和漁火相視無言,在無奈之中,悄然沉寂。家國天下,在寒山寺輕悠悠的鐘聲中,似有實質,卻又抓握不住。
-
6 # 大鬍子林肯
換個角度看問題,從品味唐詩的意境上看,你會發現古今詩詞創作的一脈相承。
唐詩中意象和意境構成,基本上依視覺的轉移來傳達的,從上到下,由內到外,由靜到動,反之亦然。"月落烏啼霜滿天"由遠及近,"江楓漁火對愁眠"由高到低,“姑蘇城外寒山寺"由內到外,“夜半鐘聲到客船”由外而內。這其實也是所有寫景狀物描寫的基本手法,可以用在散文和小說的寫景環境描寫上。
二、現代詩的意象創作。
試舉蔡其矯《竹林裡》為例:
竹林裡
潑水在空中凝固,翠綠快滴下露珠,看那光明在末梢顫動,又像噴泉又像霧。
飄落無形的雨,滋潤心靈的湖,希望就在這一刻復活,自那失望的墳墓。
“潑水在空中凝固”從下向上,重在“潑”;“翠綠快滴下露珠”由上到下,重在“滴”;“看那光明在末梢顫動”站在竹林裡看向頭頂上的Sunny閃動;“又像噴泉又像霧”跑到遠處,反觀竹林。這就構成了這首詩的意像,為後面的情感抒發,奠定了基礎。
三、現代詩與唐詩的情感表達有所不同,唐詩是在意象中融合情感,在"起、承、轉"中步步鋪墊,在最後的“合”上爆發,其實質也是意象+情感,只是方式不同罷了。現代詩先表現意象,後將情感抒發深化意境,昇華哲理,更能完美表達意境和情感。
飄落無形的雨,滋潤心靈的湖,希望就在這一刻復活,自那失望的墳墓。
在後文革時代,人們從當年的浩劫中掙脫出來,帶著滿身的傷痕和對前路的茫然、迷惘、甚至失望。在竹林中看到新的生機,滋潤受傷的心靈。希望再多,總被現實無情打擊,常和失望相伴,但在那第N次失望之後,依然有N+1次的希望!
-
7 # 開啟原創
這是唐朝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寫的是他在蘇州城閶門外六裡楓橋晚上的感受,月落烏啼,江楓漁火,流露出旅居孤獨的情感,夜半鐘聲,客船靠岸,更讓人有一種漂泊之感,現在讀來,也令人感慨。
-
8 # 我見過宇宙
這首七絕以“愁”字統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後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
面對姑蘇城,那裡的一橋一水,一寺一城增添了千古風情,我似乎也能醉倒其中。
② 假如我是一名書法家,我想開啟酒囊大飲,蹣跚走進這寒山寺,在寺門木柱上,盡情揮墨,寫下對國家的情懷與人生的理想。
④ 假如我是一名農民,夜落之後寒意漸濃,路過江邊的客船,眺望遠處的漁火,我會非常欣慰,這一天的辛勤勞動,換來了滿滿的收穫,想想家中的妻兒我加快了腳步,年年歲歲景相似,我對明天亦是無限憧憬。
⑤ 假如我是一名軍人,離開了黃沙百戰穿金甲的大唐邊境,面對這江南寧靜的姑蘇夜景,這裡的寂靜似乎蘊含著甜蜜的幸福。半夜的鐘聲詮釋了國家和平是每個人的願望。
⑥ 假如我是一名僧人,習慣了大江南北的不同景色,這薄霜漫天,這江楓漁火,伴隨著寺廟鐘聲,與我這莊重的經文實乃絕配。清脆的鐘聲,遠處的漁火,我憧憬著寒山寺的客房,去除這一天的倦意。
夜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我心裡默唸著你的美,默唸著你的驚豔,默唸著你深夜的悠揚鐘聲。想象著當代復興的國家,卻再也回不到那個心中的《楓橋夜泊》,但我們有你足矣。
-
9 # 宇哥侃歷史
每當讀到張繼的《楓橋夜泊》,一股愁苦就籠罩全身;每當讀到這首詩,就想起日寇侵華期間,大量國寶被強盜掠奪,下落不明,令人憤慨,令人痛心!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作者簡介張繼,唐代詩人,生卒不詳。襄州(今湖北襄陽)人。曾擔任過唐朝鹽鐵判官。流傳下來的詩作不足50首。
作品翻譯月亮落下,烏鴉啼叫著,寒氣逼人,江邊的片片楓樹,還有船上的漁火,都難消除我的睡意全無,我一個人孤獨地愁鬱著。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半夜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作品背景天寶十四年一月,安史之亂爆發。包括張繼在內的文士紛紛逃到江南避亂。秋天的夜晚,詩人乘坐的船抵達蘇州城外的楓橋,看到這裡的夜色,張繼寫下了這首羈旅詩。
作品賞析“江楓漁火對愁眠”這一句是本詩的畫龍點睛之筆。“愁”是這首詩的神韻。
本詩情感細膩,描繪了這樣一個畫面:在江南,深秋夜晚的美景,乘船夜泊的詩人悄悄地路過,融入到這個境地裡;眼前美如畫,但是,回想家鄉正遭受叛亂之擾,自己在漂泊,何處是歸宿。可以說,這首詩是以“愁”為主題的詩的代表作。
前兩句,描畫的都是景色,落月、啼烏、霜、江楓、漁火、人。雖然只是簡單的景色的堆砌,但是一個“愁” 字,就營造了愁苦憂鬱的氛圍。後兩句的城、寺、船、鐘聲,進一步烘托這種氣氛。動靜結合,明暗相對,使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情感的融合達到了完美的契合。
周邊美景環伺,自己身處其中,故鄉的人民卻正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借這首詩表達了對家鄉的眷顧和擔憂,;同時,也蘊含了詩人對前路的迷茫與不安。
作品備註楓橋:在今江蘇省蘇州市
江楓:此處“江”是指現今吳淞江。吳淞江發源於太湖,流經上海,匯入長江,當地人稱作“蘇州河”。
姑蘇:今蘇州。
寒山寺:又名楓橋寺。在楓橋附近,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住宿過這裡而得名。現在的寺宇,是太平天國之後新建的。寺內的寺鐘被日寇搶走,至今不知所蹤。
作品對比楓橋夜泊
(元 )孫華孫
畫船夜泊寒山寺,不信江楓有客愁。
二八峨眉雙鳳吹,滿天明月按涼州。
楓橋夜泊
(清 )李繩
又復匆匆賦遠征,烏啼霜月若為情。
寺鐘漁火楓橋泊,已是思家第一程。
內涵反思張繼作為一個古人,在避亂途中,尚且憂慮故土。2020年,疫情期間,有些華人釋出“辱華”言論,令人作嘔。
忠於國家,這是整個人類社會的普世價值觀。一個人連自己的祖國都不忠,還能指望這個人忠於誰呢?也就是說,這些人連古人都不如!
新時代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自私自利,不顧國家、民族、社會,那我們的子孫後代該怎麼辦?所以,我們還是得首先學會做人。您說呢?
-
10 # quiteflower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此詩作於安史之亂之際,不少文人墨客紛紛逃離江浙一帶,作者張繼也在期中,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月亮西沉,烏鴉鳴叫,滿天飛霜華帶來刺骨的涼意。江上的楓葉和漁火相對而眠,深夜,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聲飄到了江上的客船。
此詩以景寄情,虛實結合,用月亮、烏鴉、霜、江楓漁火、寺廟、客船等實景,配合深夜的悽清,呈現出一副孤獨落寞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此時心中的惆悵以及內心無法言說的寂寞之感。
-
11 # 道dao
這是一個失意的讀書人的惆悵。
天寶12年,也就是公元753年,
張繼進京考中了進士,那年他28歲,多年的潛心苦讀終於看到了希望。可是在當時,由於官場腐敗,你考中了進士只能算是有了做官的資格,有沒有位子給你那還不一定。這讓我想起在銀行的時候考職稱,考上了只是拿到了資格證書,能不能被聘用那還是個問題。
考中了進士也還要透過結交權貴才能被授予官職,可是史書上記載張繼只跟一些文人是朋友,如劉長卿、黃莆冉。
懷才不遇,又逢安史之亂,叛軍攻佔了洛陽,就快要打進長安了,聽說皇帝攜同貴妃倉皇出逃避難,大家也都慌了,張繼也跟著大量的流民去了江南。
很多官員到了揚州就下了船,可是那樣的一線城市沒有張繼的落腳地,他只能繼續往南走,這就到了蘇州。
夜泊姑蘇城外,張繼徹夜難眠,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遊子,
當他聽到遠處寒山寺傳來的鐘聲,想著自己失意的青春,不覺萬千感慨湧上心頭,詩人夜半站在船頭吟誦出這首《楓橋夜泊》。
(配圖是畫家Octavia的畫,感覺這個老師的畫比較配唐詩的氣質,就拍了幾幅圖,Octavia老師是我朋友,順便給老師宣傳一下。)
-
12 # 愛看海浪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作者張繼,湖北襄陽人,字懿孫,唐代詩人。
古時候的詩人,寫離愁別緒都離不開一個“月”。“舉頭望明月”,“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也一樣,開篇就寫殘月西沉,灑下一地的清輝,萬物還在沉睡,唯他睡意全無。
不知是什麼驚醒的烏鴉,哇地一聲鳴叫,撲撲翅膀,疾飛而出,打碎了秋的靜謐。
深秋暮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抬頭,霜華滿天,寒氣逼人,親人啊,此刻我在思念你們,你們是否也在思念我?
窗外兩排楓林,秋葉染霜,紅於二月花,江面上,漁火星星點點,秋葉和漁火相輝映,詩人更是愁緒萬千,輾轉難眠。
“當一當”的鐘聲,是寒山寺的僧人們撞響大鐘,低沉渾厚的鐘聲打破了這寂靜的夜,傳到了詩人乘坐的小船上。
哎,民不聊天,四處飄零,身如浮萍,什麼時候才能停止飄泊安定下來,人們能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這首七言絕句膾炙人口,不僅在中國童叟皆知,在日本南韓也深受歡迎。天寶12年,公元753年,張繼懷才不遇,又逢安史之亂,所到之處,大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蕭條淒涼。民生食不果腹,倉皇出逃避難,他的小船停泊在蘇州距離寒山寺不遠的岸邊,深秋的夜晚,仰望殘月,獨對孤燈,所見所感都是孤獨和淒涼。
此詩首句用月落,烏啼,霜滿天,來烘托出孤獨,淒涼的氛圍,襯托出詩人的失意,落魄的境地。
次句用江楓,漁火的美景反襯出社會的腐敗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此詩琅琅上口,一靜一動,一暗一明,把深秋夜晚的孤寂,寥落,心事重重的失意人描寫得淋漓盡致。
毛寧的《濤聲依舊》,就是根據《楓橋夜泊》而編寫的吧
帶走一盞漁火讓它溫暖我的雙眼
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
無助的我已經疏遠那份情感
許多年以後才發覺又回到你面前
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
塵封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雲煙
久違的你一定儲存著那張笑臉
許多年以後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變
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
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
今天的你我怎樣重複昨天的故事
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這首歌一時間火遍神州,街頭巷尾都在唱。或許跟古詩很有名也有關係吧!
古詩短小精煉,需要用心琢磨和推敲,熟背唐詩三首詩,不會吟詩也會作詩。
讓我們多學習古詩吧!
網圖若侵即刪
個人見解,不喜勿噴
相關內容
-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魚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是什麼意思?
-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風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什麼意思?
- 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問題。楓橋夜泊,張 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
-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詩描寫的月相是什麼?
-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魚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是什麼意思?
-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是哪首詩?作者是誰?
-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這兩句詞描寫的是什麼景色?
-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這兩句詩寫了表達了作者的思想心情?
-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的詩人在哪個地方作的詩?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張繼 《楓橋夜泊》
有記載說,唐天寶十五年(也就是公元756年),作者乘船經水路到達姑蘇城外時,已近黃昏,唐代規制,地方城門未時關閉,因而無法入城,只好泊船於江上過夜。
說到詩,想必大家都知道,詩人是不會無緣無故地寫詩的,或借物遣懷,或詠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或有感於四季、天象之變化無常,節日花卉,鳥獸魚蟲等。在都市、鄉村尋訪古蹟之間,生慨嘆先哲、感念離別之意。漠北塞外與水鄉江南並舉,名山大川與江河湖海同嘆,琴、棋、書、畫、酒,愛、恨、情、仇、怨,饋贈酬答,恣肆寫意,就象今天的很多人玩個自拍、晒個美顏,情景上應該是差不多的吧!
作者運用凝練的白描筆法,寥寥地勾勒出六種景物——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營造出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又點逗出四種具體的實物——城、寺、船、鐘聲,構成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這些景,最終統歸於一個“愁”字。全詩意境疏密錯落,渾融幽遠,一縷淡淡的客愁被點染得朦朧雋永,在姑蘇城的夜空中搖曳飄忽,為那裡的一橋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亙久不衰的千古風情,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尋夢者。
"月落烏啼霜滿天"一句,詩中的“烏啼”應該並不是真指烏鴉在啼叫,而是指月亮從烏啼山漸漸落下的一種意境。按照烏鴉的生活習性,晚上它們一般是不會飛翔並啼叫的,除非是受到了驚嚇,當然了夜半時分寒山寺的鐘聲還是可以驚到烏鴉的。其實,到底是月亮漸漸落下的借代,還是月落過程中有什麼驚擾了烏鴉,這其實都不重要。蘇州地處江南,要農曆十一月才會有霜,江風微寒,水天相接,地面上的霜廣闊而遼遠,延伸到江岸的盡頭。由此我們可以推測出此詩莊是作於冬月期間,當時最有可能的情形就是作者為了躲避安史之亂的戰火,乘船到江浙一帶逃難,錦繡前程和欲有一番作為的仕子之情在安史之亂的戰火中消失殆盡。作者的心境肯定是不會有多美的!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文章千古好,仕宦一時榮。船頭上的作者,一定是又有了新的領悟,換一種置身事外的心情來看待周遭的環境,以一種置身事外的心境來傾聽這靜寂夜晚的一切,遠處寒山寺的鐘聲分外響亮地傳了過來……這一聲聲幽遠的鐘鳴聲打破了原本夜晚的寂靜,空靈又悠揚。它驚醒了烏鴉,它盪滌著人的心靈……終於,寂靜的夜晚在經歷了短暫的喧鬧之後,又恢復了剛才的寧靜。
(圖片採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