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0月6日~7日,在莫斯科的各條街道上幾位“行蹤詭異”但又“西裝革履”的人正在物色著什麼。奇怪的是這幾個看似在執行特殊任務的“特工”好像對來來往往的行人並不感興趣,反而目不轉睛地觀察著街道公園裡各式各樣的小狗…在甄別好目標之後,他們相互配合著將這些流浪狗“誘騙”進了一輛墨綠色皮卡車內揚長而去。之後又經過簡單的遴選,一行人驅車將其中幾隻流浪狗帶到了距離莫斯科幾百公里外的某處基地內進行為期10幾天的特別訓練。
一同被送來的共有9只流浪狗,而且都是母狗,她們的訓練專案包括離心機、噪音和振動刺激、在狹小空間內長時間保持俯臥姿勢、吸食果凍狀食物、適應攜帶特殊裝置時的排洩以及攜帶感測器活動等等…其中做的最出色的一隻流浪狗被前訓練員們取名為萊卡(Barker,原名為庫德里亞夫卡Little Curly)。她是在莫斯科普希金海濱大道旁的高爾基公園內被搜捕到的,當年只有3歲,體重5.95公斤,是一隻擁有著薩摩耶血統的混血母狗,他們最終將萊卡選定為執行這項特殊任務的“趕死狗”,另外,取名為阿爾比納(Albina)和穆什卡(Mushka)的另外兩隻母狗也被作為了“備選項”…
二戰結束後美蘇爭霸隨即開啟,前蘇聯經過無數次的失敗終於在1957年10月4日通過改造R-7二級運載火箭將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送上太空,雖然距離預定軌道低了86.67公里,但這依然標誌著人類太空時代的來臨。前蘇聯首席火箭專家謝爾蓋-帕夫洛維奇-科羅廖夫立即將這一喜訊傳達到克里姆林宮,時任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興奮地回覆道:
“我們從沒想過要在美中國人之前發射人造衛星,但你做到了。要不為我們十月革命40週年紀念日再發射些新東西上太空作為禮物吧?”
這就過分了…
10月4日第一次發射衛星,一個月後的11月7日就是十月革命週年紀念日,間隔只有34天時間難道都不要休息一下?不要慶祝一下?不要寫個心得、總結或發發獎金啥的馬上又要發射?還得是【新東西】?什麼新東西?發個“死物”沒啥新意,那隻能是有生命體徵的東西咯?送個人上去?可這才第一次發射衛星,還偏離了軌道,也不知道生物(人)在太空中會有什麼不良反應,更要命的是連回收裝置都沒有設計也不可能來得及設計,所以要送上去自然問題不大,但要回來而且要活著回來…那簡直就是天方夜譚,明擺著是去“送死”的!
可既然最高領導人發話了,總不能說“我做不到”吧?於是科羅廖夫爽快地答應了下來…
不過他們已經沒有退路了,畢竟吹出去的牛就像潑出去的水…他們只能硬著頭皮將這一“偉大”工程進行下去。於是,在10月6日的緊急委員會結束之後就出現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
那為什麼要選擇狗而不是靈長目下的動物或食肉目下的其他動物呢?又為什麼要選擇【流浪母狗】呢?其實在9月14日一次蘇聯科學院主辦的聽證會上他們就曾探討過關於未來的載入航天計劃,會上莫斯科生物醫學問題研究所主任迪米特里-馬拉申科夫博士就提出過在將宇航員送上太空之前應該先拿流浪母狗來做個實驗,因為:
當然,我猜這些大科學家當初的設想是有回收裝置、有希望讓她們活著回來的,只是因為太過倉促來不及設計回收裝置,因為利益薰心,因為所謂的“榮譽”,因為…
萊卡也確實像他們所預想的那樣,出奇的安靜且有耐性,因為她覺得自己再也不用流浪了,她以為自己終於可以有一個溫暖的家了,可她怎麼都想不到自己將要踏上“恩人”為她安排的“殘酷之旅”。
“我知道她為何這樣安靜、乖巧、配合,因她認為我們天天給她吃的喝的,對她很好,她很珍惜這裡溫暖安定的生活,她不想再像以前那樣居無定所、食不果腹、四處流浪了。所以她用最大的忍耐和努力來回報我們,但是她對前途一無所知,而我們卻恰恰利用了她的這份忠誠…”
這是迪米特里-馬拉申科夫說的話,可能他當年就已經對這個“偉大”的實驗感到羞恥了吧?
“萊卡安靜而迷人,我不敢相信一隻狗能有如此的耐心和毅力,每次給她穿戴感測器時她都會時不時扭過頭蹭蹭我的身體或者用舌頭舔舔我的手和臉頰,沒有任何惡意和不友善,就算因為高壓、失重訓練而出現極度不適,我把她帶回家與孩子們玩耍,我想為她做點什麼,以減輕我的罪惡感。”
1957年10月31日晚,狀態極佳的萊卡被科研人員放進斯普特尼克2號衛星的一個單獨密封艙中,雖然感到不安和恐懼,但或許還是為了報答這些給予自己食物的“恩人”吧,她按耐住內心的焦躁和不安努力吃些食物來使自己平靜下來不給“恩人”造成麻煩,沒有叫喊,沒有躁動,靜靜地在這個狹小的空間裡趴了三天三夜…
當然,除了拜科努爾航天基地所有參與該項實驗的科研人員!
是的,為了前蘇聯的面子,為了在美蘇爭霸中能夠壓過對手一頭,他們對內對外都宣稱萊卡活到了11月11日後因為缺氧而平靜地死去,直到2002年,在美國休斯敦參加世界太空會議的馬拉申科夫才揭露了這個埋藏在他內心45年、讓他終日備受煎熬的殘忍真相…
“感測儀的壓力指標等資料顯示,在生命的最後階段,萊卡承受著巨大的痛楚,這TM是我一生都無法原諒自己的罪孽,每個參與此專案的工作人員都在盡力迴避和談論此事,因為我們沒有任何榮譽感和成就感…”
其實萊卡並沒有飛往太空,她在近地點211.3公里,遠地點1658.9公里,傾斜角65.3°的橢圓地球軌道上以103.73分鐘一圈的速度繞著地球飛了2570圈,最終於1958年4月14日隨著斯普特尼克2號墜毀、焚燒…
所以,1998年調查員奧列格-加申科就曾說過:
“時間過得越久,我們越是對萊卡感到愧疚…”
參與專案的科研人員含淚發誓,從今往後絕不執行任何沒有設計返回艙的生物實驗!(可能這就是萊卡給全人類以及所有動物們最寶貴的財富了吧?)
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北韓、波蘭等國都相繼發售了紀念萊卡的郵票;
1997年,莫斯科生物醫學問題研究所紀念陣亡宇航員的雕塑中萊卡是唯一的動物(因為其他原因死的動物還很多);
2005年,美國宇航局將火星上一處隕石坑命名為“萊卡”;
2006年,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的萊卡紀念畫館開館;
2008年,俄羅斯官方在莫斯科為萊卡鑄造了一座紀念碑;
2018年,以萊卡為原型的動畫電視劇《生命動畫》上映;
全球共幾十位流行歌手和搖滾歌手為萊卡創作了幾十首紀念歌曲;
俄羅斯作家維克多-佩列文、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英國小說家珍妮特-溫特森等世界各地的作家也都發行了紀念萊卡的小說或在自己的著作中介紹了這位地球上的第一位航天英雄;
各種關於萊卡的兒童讀物、詩歌、紀念視訊、雜誌、遊戲、動畫片等更是在歐美國家隨處可見;
哈薩克、俄羅斯以及烏克蘭及歐美許多國家都建有萊卡的“墓碑”…
流浪狗確實更知道感恩(我自己有養狗,也有餵過流浪狗,特別清楚這點),所有流浪狗都渴望像寵物狗一樣有個溫暖的家,可以不用風餐露宿,所以只要你對他們好他就會無條件地感恩於你,但這些科學家恰恰利用了他們的這種天性去滿足自己的私慾,實在太過殘忍。就像很多人說的那樣:或許你抓一隻寵物狗去做實驗都不會引起人們如此巨大的憤怒,但卻拿本就生活地最艱難、就像人類社會底層人士的流浪狗去做實驗,並且還就是因為他們更懂得感恩、更加忠誠…這是人類文明的恥辱!
1957年10月6日~7日,在莫斯科的各條街道上幾位“行蹤詭異”但又“西裝革履”的人正在物色著什麼。奇怪的是這幾個看似在執行特殊任務的“特工”好像對來來往往的行人並不感興趣,反而目不轉睛地觀察著街道公園裡各式各樣的小狗…在甄別好目標之後,他們相互配合著將這些流浪狗“誘騙”進了一輛墨綠色皮卡車內揚長而去。之後又經過簡單的遴選,一行人驅車將其中幾隻流浪狗帶到了距離莫斯科幾百公里外的某處基地內進行為期10幾天的特別訓練。
一同被送來的共有9只流浪狗,而且都是母狗,她們的訓練專案包括離心機、噪音和振動刺激、在狹小空間內長時間保持俯臥姿勢、吸食果凍狀食物、適應攜帶特殊裝置時的排洩以及攜帶感測器活動等等…其中做的最出色的一隻流浪狗被前訓練員們取名為萊卡(Barker,原名為庫德里亞夫卡Little Curly)。她是在莫斯科普希金海濱大道旁的高爾基公園內被搜捕到的,當年只有3歲,體重5.95公斤,是一隻擁有著薩摩耶血統的混血母狗,他們最終將萊卡選定為執行這項特殊任務的“趕死狗”,另外,取名為阿爾比納(Albina)和穆什卡(Mushka)的另外兩隻母狗也被作為了“備選項”…
二戰結束後美蘇爭霸隨即開啟,前蘇聯經過無數次的失敗終於在1957年10月4日通過改造R-7二級運載火箭將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送上太空,雖然距離預定軌道低了86.67公里,但這依然標誌著人類太空時代的來臨。前蘇聯首席火箭專家謝爾蓋-帕夫洛維奇-科羅廖夫立即將這一喜訊傳達到克里姆林宮,時任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興奮地回覆道:
“我們從沒想過要在美中國人之前發射人造衛星,但你做到了。要不為我們十月革命40週年紀念日再發射些新東西上太空作為禮物吧?”
這就過分了…
10月4日第一次發射衛星,一個月後的11月7日就是十月革命週年紀念日,間隔只有34天時間難道都不要休息一下?不要慶祝一下?不要寫個心得、總結或發發獎金啥的馬上又要發射?還得是【新東西】?什麼新東西?發個“死物”沒啥新意,那隻能是有生命體徵的東西咯?送個人上去?可這才第一次發射衛星,還偏離了軌道,也不知道生物(人)在太空中會有什麼不良反應,更要命的是連回收裝置都沒有設計也不可能來得及設計,所以要送上去自然問題不大,但要回來而且要活著回來…那簡直就是天方夜譚,明擺著是去“送死”的!
可既然最高領導人發話了,總不能說“我做不到”吧?於是科羅廖夫爽快地答應了下來…
不過他們已經沒有退路了,畢竟吹出去的牛就像潑出去的水…他們只能硬著頭皮將這一“偉大”工程進行下去。於是,在10月6日的緊急委員會結束之後就出現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
那為什麼要選擇狗而不是靈長目下的動物或食肉目下的其他動物呢?又為什麼要選擇【流浪母狗】呢?其實在9月14日一次蘇聯科學院主辦的聽證會上他們就曾探討過關於未來的載入航天計劃,會上莫斯科生物醫學問題研究所主任迪米特里-馬拉申科夫博士就提出過在將宇航員送上太空之前應該先拿流浪母狗來做個實驗,因為:
當然,我猜這些大科學家當初的設想是有回收裝置、有希望讓她們活著回來的,只是因為太過倉促來不及設計回收裝置,因為利益薰心,因為所謂的“榮譽”,因為…
萊卡也確實像他們所預想的那樣,出奇的安靜且有耐性,因為她覺得自己再也不用流浪了,她以為自己終於可以有一個溫暖的家了,可她怎麼都想不到自己將要踏上“恩人”為她安排的“殘酷之旅”。
“我知道她為何這樣安靜、乖巧、配合,因她認為我們天天給她吃的喝的,對她很好,她很珍惜這裡溫暖安定的生活,她不想再像以前那樣居無定所、食不果腹、四處流浪了。所以她用最大的忍耐和努力來回報我們,但是她對前途一無所知,而我們卻恰恰利用了她的這份忠誠…”
這是迪米特里-馬拉申科夫說的話,可能他當年就已經對這個“偉大”的實驗感到羞恥了吧?
“萊卡安靜而迷人,我不敢相信一隻狗能有如此的耐心和毅力,每次給她穿戴感測器時她都會時不時扭過頭蹭蹭我的身體或者用舌頭舔舔我的手和臉頰,沒有任何惡意和不友善,就算因為高壓、失重訓練而出現極度不適,我把她帶回家與孩子們玩耍,我想為她做點什麼,以減輕我的罪惡感。”
1957年10月31日晚,狀態極佳的萊卡被科研人員放進斯普特尼克2號衛星的一個單獨密封艙中,雖然感到不安和恐懼,但或許還是為了報答這些給予自己食物的“恩人”吧,她按耐住內心的焦躁和不安努力吃些食物來使自己平靜下來不給“恩人”造成麻煩,沒有叫喊,沒有躁動,靜靜地在這個狹小的空間裡趴了三天三夜…
當然,除了拜科努爾航天基地所有參與該項實驗的科研人員!
是的,為了前蘇聯的面子,為了在美蘇爭霸中能夠壓過對手一頭,他們對內對外都宣稱萊卡活到了11月11日後因為缺氧而平靜地死去,直到2002年,在美國休斯敦參加世界太空會議的馬拉申科夫才揭露了這個埋藏在他內心45年、讓他終日備受煎熬的殘忍真相…
“感測儀的壓力指標等資料顯示,在生命的最後階段,萊卡承受著巨大的痛楚,這TM是我一生都無法原諒自己的罪孽,每個參與此專案的工作人員都在盡力迴避和談論此事,因為我們沒有任何榮譽感和成就感…”
其實萊卡並沒有飛往太空,她在近地點211.3公里,遠地點1658.9公里,傾斜角65.3°的橢圓地球軌道上以103.73分鐘一圈的速度繞著地球飛了2570圈,最終於1958年4月14日隨著斯普特尼克2號墜毀、焚燒…
所以,1998年調查員奧列格-加申科就曾說過:
“時間過得越久,我們越是對萊卡感到愧疚…”
參與專案的科研人員含淚發誓,從今往後絕不執行任何沒有設計返回艙的生物實驗!(可能這就是萊卡給全人類以及所有動物們最寶貴的財富了吧?)
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北韓、波蘭等國都相繼發售了紀念萊卡的郵票;
1997年,莫斯科生物醫學問題研究所紀念陣亡宇航員的雕塑中萊卡是唯一的動物(因為其他原因死的動物還很多);
2005年,美國宇航局將火星上一處隕石坑命名為“萊卡”;
2006年,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的萊卡紀念畫館開館;
2008年,俄羅斯官方在莫斯科為萊卡鑄造了一座紀念碑;
2018年,以萊卡為原型的動畫電視劇《生命動畫》上映;
全球共幾十位流行歌手和搖滾歌手為萊卡創作了幾十首紀念歌曲;
俄羅斯作家維克多-佩列文、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英國小說家珍妮特-溫特森等世界各地的作家也都發行了紀念萊卡的小說或在自己的著作中介紹了這位地球上的第一位航天英雄;
各種關於萊卡的兒童讀物、詩歌、紀念視訊、雜誌、遊戲、動畫片等更是在歐美國家隨處可見;
哈薩克、俄羅斯以及烏克蘭及歐美許多國家都建有萊卡的“墓碑”…
流浪狗確實更知道感恩(我自己有養狗,也有餵過流浪狗,特別清楚這點),所有流浪狗都渴望像寵物狗一樣有個溫暖的家,可以不用風餐露宿,所以只要你對他們好他就會無條件地感恩於你,但這些科學家恰恰利用了他們的這種天性去滿足自己的私慾,實在太過殘忍。就像很多人說的那樣:或許你抓一隻寵物狗去做實驗都不會引起人們如此巨大的憤怒,但卻拿本就生活地最艱難、就像人類社會底層人士的流浪狗去做實驗,並且還就是因為他們更懂得感恩、更加忠誠…這是人類文明的恥辱!